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李敖:李敖演语粹-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倡写“直笔”的孔夫子,当他竟也骗人,写了“曲笔”的时候,历史上,也留下他的记录。历史是不讲感情的,讲感情便不是真历史。历史只讲求真相,由求真的人,不断地、千方百计地记载它的真相。古往今来,许多坏蛋们想逃过历史、改变历史,可是他们全都失败了。历史是一个话匣子,坏蛋们怕人说话,可是历史却说个没完。坏蛋们真没法子。

  ——直笔——“乱臣贼子惧”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

  看大事记之类这些书,可以提醒人:任何轰动一时的新闻,都是过眼烟云以后的一行字,甚至一行字都轮不上。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菁华。

  ——我为什么不看电视?

  中国历史与“性”

  仔细研究中国民族的历史,会令人惊讶地发现,由于性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历史、改写了历史的,例证又多,又层出不穷。夏桀是以“淫惑女宠”妹喜亡了国的,商纣是以“淫惑女宠”妲己亡了国的,性的原因使人亡国,不能说不重要。赵婴的私通,引出赵氏孤儿;齐庄公的私通,引出臣弑其君,性的原因造成政变,不能说不重要。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祸延秦皇显考;吕后的人奇妒,祸延刘家命脉;唐高宗的倒扒一灰,祸延武后临朝;杨贵妃的顺水人情,祸延安史之乱,性的原因闹出君权争夺,不能说不重要。白登的美女图片,可以使匈奴不打汉家;汉家的美女自卑,可以使汉家要打匈奴;昭君出塞,香妃入关,一一都牵动战争和平大计,性的原因,不能说不重要。齐襄公乱伦,出来了毋忘在莒;陈后主好色,出来了井底游魂;慕容熙的跣步送亡妻,出来了回不去;花蕊夫人的被入宫,出来了送子张仙;咸丰的天地一家春,出来了祸国殃民四十七年的西太后。

  这样随手写来,好像大可“唯性史观”一下了。其实我并不这样想。做为一个“非唯主义者”,我不承认“唯性史观”可用来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如同我不承认“唯物史观”或“唯心史观”或“唯什么什么史观”可用来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因此,我看这类事,也只是就中国历史现象中,可从“性”的观点来观察的为限。有均衡感的人,当然该知道,除了这种性的观点与对象的历史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性以外的”丢人历史和光辉历史。

  ——中国民族“性”

  英雄不失败

  有失败,有英雄,但没有什么失败的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大大的成功的英雄。英雄从不失败,他在天塌时候,也会捞到天鹅。

  ——李语录二四

  审慎判忠奸

  中国正史中,从宋朝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开始,有所谓“奸臣”传,后来的正史,像“宋史”、“辽史”、“元史”、“明史”,纷纷援例,于是忠奸之分,在历史上和观念上,也就愈发显明。正史以外,中国的小说戏剧,对忠奸的判决,影响极大。尤其在戏剧里,为了帮助观众有“忠奸立判”的效果,“红脸”和“粉白脸”,也就应运而生。忠肝义胆的自然是勾红脸,如关公;权奸误国的自然是勾粉白脸,如曹操,这种“二分法”的利落,实在给了观众不少方便,于施展爱憎之间,少掉了不少麻烦。

  不过,在一个人阅历较多一点以后,他有时难免会发现,人间许多对立的问题(如是非、正邪、善恶、好坏等等),并不都是很草率就能断定的。同时对立的情况,往往并不如想像中那样明显;对立的双方,可能有混同的成分、相似的成分,甚至还有完全相反的尴尬场面发生。……阅历可以使我们练习对忠奸等真相,慢慢采取审慎一点的检证。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擅用“二分法”来定人功罪,我们也不能随便采用“这是好人”、“那是坏人”的小学生式思想方法。

  在忠奸问题底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盗得大名,也不知有多少人横被恶名了。

  ——要清白,请长寿!

  中国古书知多少

  中国书又不只历史书,历史书只是经史子集四库分类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学家主张“六经皆史”,这下子经书又变成了历史书。其实凡书皆史才对,中国人面对的,已不是历史书的问题,而是古书的问题。

  古书有多少呢?

  古书多得吓人。

  古书不只什么《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它们只不过占两种;古书不只什么四书五经,它们只不过占九种;古书不只什么二十五史,它们只不过占二十五种。古书远超过这些,超过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过两千倍,而是三千倍,古书有——十万种!

  吓人吧?

  这还是客气的。本来有二十五万种呢!幸亏历代战乱,把五分之三的古书给弄丢了,不然的话,更给中国人好看!

  ——快看“独白下的传统”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文化篇·批中西文化批评中国知识分子乱臣贼子

  乱臣贼子

  什么是乱臣贼子?凡是不守臣子的本分的,都是乱臣贼子。

  什么是臣子的本分?臣子的本分是要乖乖的听话,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小心翼翼的做事,不要做一点分外的事。不该你做的事,你不该管闲事。管闲事就是“越俎代庖”。

  孔夫子写《春秋》,目的就是要大家个个都在自己岗位上做事,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不要不守本分!

  ——直笔——“乱臣贼子惧”

  春秋直笔

  孔夫子拿起刀来,朝一块竹片刻去,刻了一片又一片,刻了许多字。最后,刻满了一大堆的竹片。

  这些竹片,就是孔子时代的书。

  孔子时代没有笔和纸,只有刀子和竹片,刀子刻在新砍下来的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样,所以叫做“汗青”。

  所以,古人一提到“汗青”,就象征着书籍,也象征着历史。古人的诗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独留青史见遗文”,就是这个缘故。

  孔夫子“汗青”九个月,完成了一部“青史”。

  这部“青史”,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一共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个字,每八个字,刻在一块竹片上,你说刻了多少片?

  孔夫子写《春秋》的目的,并不是要杀乱臣贼子,而是要乱臣贼子害怕。

  ——直笔——“乱臣贼子惧”

  活人与死人

  对活人打问号,对死人打句号,如此防人,可以无大过矣!

  ——李语录二六○

  中国帝王知多少

  曹操有一次向他左右自负的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指的国家是中国汉朝,汉朝最后的三十年,风雨飘摇,命脉有赖权臣延续,最后三十年的苟延残喘,没有权臣早就“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

  其实,不但汉朝如此,历朝各代,也莫不如此,中国帝王,从黄帝起算,算到宣统为止,共有四百二十四个。这四百二十四个统治者,是经过几千年你杀我砍他下毒之后,才浓缩到这个数目的,若不是你死我活他完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局面就更多,中国历史,就更难念了。

  ——中国历史演义总说

  下意识的自我膨胀

  许多人做了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他们在年老以后,往往总扩大自己的功绩,把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误信成不只一些,而是许多。他们这种作风,也不能算是存心说谎或有意自欺,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膨胀罢了!

  当事人的话不可尽信,在这个地区,历史上求真辨伪的工作,真是愈来愈必要了!

  ——纠正于右任幻想出来的一段革命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

  换句话说,不太客气地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

  中国传统上关于“医”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黄帝等的假历史,后来年代较近,产生了所谓“医”的始祖“彭”与“咸”,就是屈原所谓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彭”与“咸”。

  所谓彭咸,根本统统是“巫医”。我们查查古书,很容易就看到:……“巫”和“医”两者,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医”,根本就是神医,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个名字!

  “巫彭”与“巫咸”是殷商时代的人物。从这两个所谓鼻祖以下,中国历代都有所谓新一代——进化的、改良的一代——人物出现,都据说是愈来愈不“巫”了,愈来愈“医”了,其实都是扯淡!他们不论怎么改来改去,不论是什么“华佗再世”、“岐伯复生”,都统统属于万世一系的巫医系统。这个系统,直延伸到现在的所谓“中医学院”,还没有断子绝孙,还是整年有数不尽的小“华佗”小“岐伯”出现,出现在这个可怜的国家,祸害这个可怜的民族,使他们吃树根草药、吞虫屎黑汤。

  ——西医与革命

  中国是一个极庞大的民族

  中国的民族是一个大大大大的民族,我说它大大大大,显然的,是针对一些不明历史的人跟曲解民族主义的人说的。这种人,他们满口中国民族如何如何,中国民族的历史如何如何,其事实事实,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民族和它的历史是什么,他们井中癞蛤蟆的眼界,也完全不能统观中国民族的庞大性质,他们只是运用他们的无知、狭窄和小气派,把中国民族和它的历史局限在“黄帝子孙”的一脉早已混同的香火上,或是“长城以内”的几条江河日下的流域里。这是非常可怜的自我陶醉!这就好比一个继承祖先遗产的人,完全不知道遗产的真价,把大好的土地往外推,却只抱住几块“北京人”的模型骨头来怪叫。这种傻子呆汉,才真正是中国民族的罪人!——他们只是一些小守财奴、小看家婆,而绝不是气派博大光被四表的人物。

  ——长城还在动呵!

  从“演义”看历史

  搜集名家的说书话本,编成章回小说。章回小说中讲史的,就叫做“演义”。

  一东周列国志演义

  古代历史书都太深了、太杂了、太片断了,现代人简直看不懂。这段东周的五个世纪历史,除非专家,谁也搅不清。幸亏有这部《东周列国志》出来,使我们能够读到简明有趣的中国多彩多姿时代的历史,从这部一百零八回的名著里,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齐桓的信、曹沫的无赖、晏蛾儿的愚忠、介之推的清高、晏子的识大体、伍子胥的鞭尸、苏秦的合纵、蔺相如的完璧归赵、……都包罗无遗。他们的存亡觉梦,都可以胜数;看了这些存亡觉梦,我们可以上会古人,然后引古证今,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秦汉演义

  秦朝的强大,从它三十万人北伐匈奴,五十万人南征百越,七十万人盖阿房宫修骊山坟几点上,都可看出来。虽然它亡于平民革命,但是汉朝强大的规模与基础,却是它开山的。读秦汉历史的中国人,应该特别从这个角度来衡古论今,才会均衡,才会正确。

  三后汉演义

  从血缘上看,王莽是当朝皇后的侄儿,实在不比汉景帝的后裔刘秀(光武帝)远到哪儿去,但是中国人算父系不算母系,所以王莽垮台,垮在姓王不姓刘,他如姓刘,一切就好办。

  王莽生不逢辰,他与自己同胞相见恨早,所以他的许多人道思想,在当时都行不通,例如他禁止买卖奴隶、防止高利贷、改革币制等等,都是良法美意,可是他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保守势力,他自己又神经兮兮,最后搞得“偷汉”不成,被人围剿,连尸体都被分吃了。

  四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不是一个人,写作时间也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它是宋朝到清朝五百年演义家的集体创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它承前启后,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世道与人心。

  在承前方面,它汇合了中国民间的三国故事,加以集大成。中国民间流传三国故事,远自唐朝就有纪录,李商隐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话,直到元朝,“斩吕布”、“哭周瑜”等杂剧,一直层出不穷。这些故事,经这部奇书草船借箭,终于一统了所有流传,成为定本。

  在启后方面,《三国演义》的文学性,造成改变历史的离奇效果。《三国演义》有许多许多与事实不合的地方,例如诸葛亮并没烧新野、借东风或演空城计;关羽并没诛文丑、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刘备并没一开始就重用孔明;孔明并没三气周瑜;庞统并没献连环计、也没死于落凤坡;曹操并没追关羽;张飞并没战马超;黄盖并没用苦肉计;黄忠并没死于征吴;陆逊并没因八阵图受困;……

  但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太迷人了,每随它兴之所至的时候,人们总忘了循历史覆按,甚至满有学问的人,也在所难免。例如生瑜生亮的事,何义门、王世祯、尤侗等都加以袭用,从历史检查,自然都闹了笑话。这都是《三国演义》的启后作用。

  五两晋演义

  晋朝天下,一开始就冒出“八王之乱”,你司马,我也司马,骨肉相残,自然导致了“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远因,主要就在这里。——在自私的统治者,妄想万世一系,一切都要“疑天下”的缘故。晋朝统治者削天下的兵备,在灭吴那一年(纪元二八○),大郡只有武吏一百人,小郡只有五十人,把自西汉以来,地方行政的基础,弄得不伦不类。结果闹得一切兵备,内斗有余,外斗不足;信同姓而召来同室操戈,疑异姓而惹来异族横行。中国之事,毁于一族一姓一念之私,真是千古谑画!

  六南北朝演义

  在你杀我砍的南北朝时代里,有两个“光明的后遗症”倒值得大书特书:一个是“非我族类”的大融合,大家都“杂种”起来,从而凝成广大深厚的中华民族;另一个是华夷文化的大融合,大家都“汉化”、“胡化”起来,从而凝成广大深厚的新时代文化。这种大融合,是广义的,不限于五胡,是有世界性的。北魏时候,西域僧人到洛阳的,就有三千多;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小意思,北魏佛寺,竟高达三万所!这样排山倒海的西化势力,正是当时中国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最大特色,读中国史的人,应该特别注意。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文化篇·批中西文化批评中国知识分子唐朝演义

  七唐朝演义

  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都有一个先导,汉朝的先导是秦朝;唐朝的先导是隋朝。秦朝和隋朝都在全国混乱中统一了局面,它们虽然短命,却为跟进的汉唐两朝立下基础。反过来说,没有秦朝隋朝的开拓与规模,汉朝唐朝可有的忙的。

  唐朝的盛世,又跟它“对老外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唐太宗的妈妈就是胡人,严格说来,他是杂种。他对中土的和四边的,“视之如一”。老外到中国来,可以一同上朝、一起做生意、一起开胡姬压酒的酒吧。这种自信与度量,使唐朝文化多彩多姿,十分“西化”。

  但是,文化上的混同,并不表示可以免除武力上的混战,唐朝对“四夷有勿率者,皆移兵讨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已”!这是很不爱好和平的。

  相对方面,唐朝因为先天不足,也极易跟胡人纠缠不清。唐高祖打天下的时候,曾向胡人借兵。这种模式,引出了用回纥平安史之乱;用沙陀平黄巢之乱,以至于亡国。结论是:唐朝在文化上能够大力胡化,但在武力上未能力大化胡,这倒是一个“文武分离”的好例子。

  唐朝的另一大手笔是它“对人才的态度”。魏元旷《蕉厂随笔》说:“唐时才士,无不遇之叹。”可见唐朝的人才政策,当时是成功的。

  读唐朝历史,应该特别注意它的文化面。唐朝在文化上为旧中国转型,为“可怜‘玉环’倚新装”。如今唐朝已经“内库烧为锦绣灰”了,但它的文化面,却万古长存,我们忘不掉。

  八五代演义

  综合“五代”、“十国”的大局,可称得上是中原残破、民不聊生。内战使中国百姓吃尽苦头。例如朱全忠为了抵制朱克用,竟决黄河来淹对方,受害最多的,是老百姓;又如契丹灭晋,军队没有补给,每日数千骑,分道抢掠,称为“打草谷”,受害最深的,是老百姓;又如“五代”国都,四个在汴梁(开封),一个在洛阳,当时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居民不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