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火炮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一直有着的两大缺点。

    第一就是以戚继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指出的;“重而难举,发而莫继”。

    这里主要指大型火器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由于大型火炮发射速度慢,装药操作复杂费力,一旦面临实战,敌人常常趁“一发之后,仓卒无以继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发、闻声之后即冲突而来”,导致明军常吃败仗,火炮威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欧洲这一时期的铸造技术并不特别优越,在17世纪,中国炼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然而西洋火炮在设计上,则具有管壁较厚、炮管由前至后渐粗、且倍径较大等特点。故有射程提高、杀伤力强且较不易膛炸的种种优点。

    此外,西洋火炮的炮身多安有准星和照门,以为瞄准之用,两旁并铸有炮耳,便于架设在炮车或炮架之上,以调整射击角度,操作相当方便。

    第二明代前期的火炮如碗口筒炮、铅弹一窝蜂、迅雷炮、大将军炮等等,均无瞄准具,所以命中率很低。这个毛病比较致命,大大限制了火炮威力的发挥。

    在明末时期,欧洲国家的炮兵已经大规模开始使用铳规射表。虽然明朝对于这种先进的炮术非常眼馋,但是因为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的防备,这种先进的操炮术一直没有传入中原。

    所谓铳规,就是可用来量炮管的仰角,炮手可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程和测量火炮应该装填的火药量。这就是“药弹相称”的发炮要领,而当时中国并没有这种先进的的观念。

    当时欧洲的火炮制造家依据弹道学原理,已经在铳规上刻有相应的比例尺,让炮手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简便地估计装药量,这是火炮发射技术上的第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

    对于这种先进的操炮射术,明朝的一些读书人无疑花费了极大地热情,终于在崇祯年间弄清楚了这种炮术的原委。

    经过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精通西学的读书人刻苦专研,终于在崇祯初年,登莱巡抚孙元化最早掌握了这种炮术要领。他马上利用这种炮术操练了孔有德这支东江军。可惜后来因为吴桥兵变,孔有德将山东打了一个稀烂,最后带领麾下的炮兵投奔了八旗军。

    从此之后,皇太极如虎添翼,八旗军在战场上避免了攻坚不利的弱点。朝廷依靠火炮防御八旗军的计划也彻底破产。

    有关铳规的规格和用法,刘宣虽然来自后世,但是也不是非常了解。尽管他也有一些几何知识,但是让他算计弹道学还是勉为其难。

    最后刘宣提出了要求意见,经过炮兵营老炮手、铸炮工匠的多次改进。霍州炮厂的铸炮师在炮架上设计了四种射击角度,每一种角度都经过校射试验,并且编写了规整的射表。

    只要按照射表操炮,虽然比不上铳规之法,但是相比起依靠炮手的经验,准头上无疑大大的增加了不少。

    因为这个时期的工艺限制,火炮的铸造标准并不规格,所以每一门火炮的射表都不相同。一门火炮,直到火炮损毁,使用的炮手都是固定的人选。

    在整个平阳军校当中,标注射表的火炮也只有一门新炮。因为新炮较少,所以平常很少进行实弹训练。一个月之内,炮兵科的学员也只能进行三次实弹训练。

    这一回刘宣前来视察,炮兵科为了博取头彩,所以才安排了炮手进行实弹操练。

    刘宣刚刚赶到校场,只见炮兵科学员已经开始搭建靶台,十几个炮兵也推着火炮进入了炮位。

    炮兵科科长王庚正要上前向刘宣汇报,只见刘宣远远地摆了摆手,示意王庚不要打断学员们进行操练。

    随着口令声一阵阵传来,这门佛郎机火炮先后发射了十轮炮弹。因为有射表校准,这十轮炮弹居然有三轮击中了靶台。这种成绩,已经远远好于半年前。

    按照半年前的标准,火炮的射击基本上依靠运气,根本没有多少准头。即便是目标很大的城墙,十轮火炮也有可能没有一发能够射中。

    刘宣将炮兵科的操练全部看完,对于炮兵科的表现,刘宣当场给与了表扬。并且提拔了炮兵科科长王庚担任了新编炮兵营营官。(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三章佳节一

    刘宣看完炮兵科操炮之后,马上转向了骑兵科训练的校场。骑兵科见大将军到来之后,为他表演了最拿手的列队冲阵。刘宣看骑兵科学员虽少,但是这一哨骑兵气势却是很足,已经有了几分百战精兵的架势。

    毕竟军校的学员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卒,他们大部分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从陕北起兵到现在,刘宣一直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从最早的骑兵队到现在,他的麾下已经有七个成建制的骑兵营。除了自己的亲兵营外加四个老营之外,这半年刘宣还编练了两个新编骑兵营。其中一个调往晋中府,配合李旭升作战,另一个编入骑兵旅,归骑兵旅旅长刘勇掌管。

    这七千骑兵战斗力参差不齐,最强大的就是李旭升的骑兵一营,其次为刘宣亲兵营。

    这两支兵马根子上算是刘宣在陕北操练的骑兵,最拿手的本事就是长枪冲阵。他们不仅战斗力强横,就连武备也非常精良,几乎每一个骑士都能装备上甲胄,哪怕在明军之中,也是威名赫赫、被边将称呼为秃匪铁骑军。

    其次为骑二营、骑三营、骑四营这三个老营,骑二营改编自刘勇家丁马队,骑三营、骑四营二部为王左挂余部扩编。这三个营的骑兵不是很擅长肉搏作战,虽然刘宣也曾经严格的将他们操练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些老兵油子还是改变不了以前打仗的习惯。

    这三个骑兵营与明军非常相似,都比较擅长使用火器,但是韧劲不足。并不是刘宣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

    这一次新编的两个骑兵营,刘宣派遣了很多来自第一营、亲兵营的骨干。为了方便训练。这两个新编营放弃了难度很大的骑枪,装备了比较容易使用的马刀。但是碍于甲胄的生产能力。他们的披甲率只有三成,除了军官之外,只有前排的死兵才能披甲作战。

    眼见一哨骑兵学员冲过了沟渠,越过了拒马,将前面的稻草人一个个砍成几段。

    刘宣满脸笑意的对身边的骑兵科科长白勇说道:“这二百学员,不要全部放走,除了调出百人去两个新编骑兵营为官外,剩下的一百人就充当种子,为咱们训练更多的骑兵军官。”

    等看完了骑兵训练。天色已经到了傍晚,刘宣与军校的官佐打了个招呼,带着几十个亲兵离开了襄陵县,摸黑回到了平阳府。

    因为今天是中秋佳节,刘宣也快速的回到了府邸之中,与金娘等家眷欢度佳节。

    刘宣从崇祯元年七月穿越而来,到现在已经常常两年多时间。按照虚岁来算,已经算是三年。从刚刚穿越时赤条条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已经有一妻一妾。

    在去年五月。金娘还为他生下了长子刘冕。刘宣的这个长子,虽然算是早产不足月。但是也许遗传了刘宣的抗体,这一年来居然无病无痛,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年。

    按照明末时期的医疗情况。哪怕是天潢贵胄之家,婴幼儿夭折的概率也非常高的。即便是皇子王孙,也不见得能够平安长大成人。

    对于刘冕的身体。金娘心中一直稍有不安,毕竟她这个宝贝儿子看上去有些瘦弱不堪。但是这一年多下来。小刘冕居然没有丝毫病痛,健康的度过了最危险的婴儿期。

    实际上刘宣本就是穿越来的现代人。身上早已经打了无数的疫苗。他体内的抗体,足已杀死大部分十七世纪以前的病毒,而他的后代刘冕,无疑也遗传了他这个能力。所以尽管小刘冕先天底子不算好,但是却并不会受到疫病的侵袭。

    刘宣回到家中时,他的妻妾正在前堂赏月。因为金娘与种五娘都不是大户人家的娇小姐,所以刘宣的家庭现在还没有铺张浪费的习惯。

    堂院之中,移栽着几十颗枣树、山楂树、海红果树。至于以前西河王爷栽种的观赏花木,早已经被刘宣挖出来送给了下面喜欢这一口的文官。

    眼见刘宣回来,正在牙牙学语的小刘冕伸出小胳膊嫩声嫩气的叫道:“爹爹、抱抱。”

    刘宣一把将儿子抱在怀中笑道:“那就抱抱。”

    刘宣将儿子架在脖子上,从堂院的枣树上摘了几个大红枣递给了小刘冕。因为怕他将枣核吞下去,刘宣还将红枣一一咬烂,将枣核丢了出去。

    就在刘宣逗弄孩儿之际,金娘与下人刚好热好了羊奶,正要给小刘冕喂奶。

    在与刘宣成亲之后的几个月时间,因为物资匮乏,金娘也常常吃不上饱饭,这个时候她已经怀上了刘冕。因为长期的缺乏营养,金娘虽然保住了这个孩子,但是身子上算是伤到了元气,生产之后奶水一直不是很足。

    在永和县时,小刘冕就不得不借乳,奶水全靠奶娘。后来到了霍州,小刘冕稍微长大一些,才换成了羊奶。为了给刘冕吃上奶,整个西河王府还喂养了两只奶羊。

    金娘将儿子抱在怀中,在刘冕的哭闹声中将他手中的红枣夺下来,然后把温热的奶水喂给了刘冕。

    刘宣哄了哄儿子,对金娘说道:“天中已经两岁了,应该让他试着吃饭了,老喝奶也不是法子。”

    金娘白了刘宣一眼说道:“你这个爹当得可是不好,儿子开始吃饭已经快一个月了,你居然也不知道。”

    金娘这话顿时让刘宣有些不好意思,这段时间一来他每天非常忙碌,二来因为纳妾也有些冷落了金娘。听了金娘话音中的一丝埋怨,刘宣脸色顿时有些通红。

    刘宣眼看供月亮的盘香已经点完,于是岔开话题说道:“肚子饿了,叫伙房准备晚饭。”

    在寻常人家,小妾是不能上桌与男主人一同吃饭的,越是地位高的人家,这种规矩越严。就连正牌的妻子,在吃饭之时也只能坐在偏桌上,不能与男主人一同用饭。

    只有最底层的百姓之家,丈夫才会与妻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因为刘宣来自后世,对于这种乱七八糟的规矩也非常厌烦,所以在他的一力主持下,金娘管理的内宅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规矩。就连种五娘这个小妾,也能与男女主人一同吃饭。(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四章佳节二

    刘宣岔开了话题,伙房的厨娘马上开始端上了饭菜。因为今天过节,所以饭桌上的饭菜也比较丰盛,除了四菜一汤之外,还有五六个新鲜的果盘。

    饭桌子上,刘宣这个大将军也仿佛寻常的小民之家一样其乐融融,刘宣甚至还亲自为儿子刘冕与妻子金娘夹菜盛饭。

    这一切都被种五娘看在眼里,她虽然出身于陕北土财主之家,受限于学识不可能有太大的远见。但是按照她的本心,却并不像给刘宣做妾。毕竟一旦成为小妾就是万般不由人,生死几乎全部操控在正妻手里。

    种五娘眼见刘宣夫妻感情深厚,脸上有几分羡慕,心中暗暗想到:“大将军与李金娘还真是患难夫妻,依照他们之间的感情,自己就是死在大妇之手,只怕大将军也不会妻子有多少埋怨。现在大将军虽然对自己还算宠爱,但是以色侍人,也并不能长久。”

    种五娘心中叹息,脸上的一丝笑意也是强作欢颜。她稍微吃了几口饭菜,喉咙之间顿时感觉到一丝强烈的恶心。种五娘一阵干呕,死死地捂住了嘴角,快步跑不出了外面。所幸她长得一双天足,行动也比较方便,才没有呕吐到桌子上面。

    刘宣与金娘都算是过来人,看到这一幕,金娘脸上顿时一阵阴沉。她将碗筷一推,抱着儿子说道:“我吃不下了,相公你自己慢用便是。”

    金娘虽然也曾经规劝过刘宣纳妾,但是作为一个深爱丈夫的女人。这样的事情本就非她本愿。对于今天的这一幕,金娘虽然也算是早有准备,但是今天突如其来。她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金娘刚刚离开,刘宣马上召来军医科科长冯吉仁。虽然现在受他驱使的良医已经不少,但是真正得到刘宣信任之辈,还是陕北过来的老人冯吉仁。

    冯吉仁给种五娘把了把脉像,脸上露出几分笑意说道:“恭喜大将军,夫人这是喜脉。到了明年六月,大将军家中又能添丁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宣脸上也露出几分高兴,他与冯吉仁喝了几杯酒,然后派人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种平、种衍。

    种五娘刚才还是满心幽怨。但是怀孕的好消息一来,心情顿时好了起来。有了这个孩子,她在刘宣家中再也不是无根之萍,不是低人几等的寻常姬妾。

    就在五娘欢心悦雀之时。金娘抱着儿子回到自己的屋中。思绪不由得飞回到两年前。

    那时候陕北非常混乱,到处都是吃人的饥民。就在那种情况下,她自己随波逐流的嫁给了孤身一人的刘宣。

    “当年物资匮乏,当时自己虽然刚刚怀上了身子,但是每天也只有六两小米的口粮。除了打仗的战兵之外,无论是谁也吃不到饱饭。”

    “这个时候的相公,还需要每天跟着下面的士卒操练。每到了夜间,他都会揣着一个面饼给自己当做晚餐。当时的相公。虽然是一方首领,在物资待遇上与寻常的战兵别无二致。每天也只有一斤的口粮。这一个面饼,实际上都是从相公的嘴里省下来的。”

    “那个时候,每到了夜间,为了这一个饼,两人都会再三推让,到了最后,都是二人分食一个面饼。”

    “那时候虽然辛苦,但是自己总是快乐的。现在相公虽然割据五府四十九县,成为外人眼中的大人物,但是一年到头,倒是有八个月不再自己身边。”

    “自己以后已经不能生育,按照妇德,应该鼓励丈夫多纳妾,给刘家多生养一些儿子。但是一旦丈夫真的有了别的女人,而且那个女人还怀上了孩子的时候,自己为什么如此伤心。”

    金娘越想越伤心难过,眼泪不由自主的流淌下来。幼小的儿子刘冕无忧无虑的在金娘怀中玩耍,他看见金娘的眼泪,咯咯的笑了笑,小手摸了摸金娘的小脸。

    “娘、娘、你为什么哭鼻子?哭鼻子不是好娃娃。哭鼻子不是好娃娃。”

    金娘摸了摸脸上的眼泪,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肚皮道:“娘不是哭鼻子,只是被风沙迷了眼。”

    就在金娘暗自垂泪之际,只见刘宣轻轻地推开了房门。刘宣眼力不错,刚进门就看见金娘双眼发红。

    见父亲回来,刘冕蹬着小短腿,吵吵嚷嚷的叫道:“娘哭鼻子了,娘哭鼻子了,哭鼻子不是好娃娃。”

    刘宣坐到金娘床边,从她的怀中将刘冕抱起来说道:“娘眼里迷进了沙子,并不是哭鼻子。”

    刘宣与儿子玩耍了半个时辰,小刘冕到底年幼,早早的被父母哄得入睡。

    见儿子已经睡下,刘宣叫过丫鬟,将刘冕抱入了偏房。他轻轻地拍了拍金娘的后背,将自己这个贤惠的妻子搂在怀中轻声说道:“你要是觉得心中委屈,就放声哭出来吧。”

    两人成亲已经三年,相互之间早已经非常了解。虽然儿子已经被带入偏房,但是金娘还是怕吵醒了儿子。她虽然伏在刘宣肩头,但是一直不敢放声痛哭,只是慢慢的暗自流泪,这一滴滴眼泪,慢慢的打湿了刘宣的衣衫。

    “相公啊,你如今割据五府,麾下的百姓超过五百万。按理说照你这个地位,无论是娶几房姬妾都是应该的,按照妇德,金娘也不应该多管。”

    “况且金娘已经伤到了身子,再也怀不上孩儿。遵照三从四德的规矩,金娘更应该亲自张罗,为夫君挑选人选。让夫君多纳美妾,好为家族开枝散叶。”

    “金娘心中也想这样做,但是今天这一幕,却像刀子剜到了金娘心间。”

    刘宣摸了摸金娘的头发,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哭出来就好。”

    “如果咱们只是寻常百姓之家,我也能守在你一人身边。但是现在相随我刘宣造反的同伴乡党已经不下十万,这些人的身家性完全依附在我的麾下。纳妾生儿子,早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金娘啊金娘,这一点还希望你能理解。”(未完待续。。)

    ps:  这几天卡文,两天勉强码出四千字。状态不好,总觉得画风不对,大家勉强看看吧。

第一百二十五章秋收一

    就在刘宣也家人欢度佳节之际,远在汾州府五牛庄的郭坨子还在组织丁壮参加秋收。

    因为今年春雨来的比较迟,所以刘宣治下的五府四十九县或多或少有些减产。越是纬度高、越往北的县区,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