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过和功(缺点和优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说,一种性格,往左一点是固执,往右一点就是认真,又比如,往左一点是大方,往右一点就是奢侈,再比如,往左一点是清高,往右一点就是骄傲。
《神相水镜集》收了刘劭的《相法九征》:八曰观其所短以知其所长,有短者未必能长,长者必以短为征也,如直之失也讦,他短放此。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也没什么遗憾了。”
这句话听上去像嗜武之人得了武功秘籍,其实不然。
夫子之道不外乎日用平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能差多少?有人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性爱”。人和禽兽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就差在这个道上,人一生若不能闻道,可以说昏昏噩噩跟禽兽分别不大了。这个道也不是 “顿悟”而得,而是来自躬行心得。得了这个道,果然“夕死了”,也是老子讲的“死而不亡”。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圣贤之道,却又以吃不好穿不好为耻的,不值得同这种人谈论。”
衣食用度,这个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实在是没什么好计较的。后面会提到,子路,穿着件破袍子,跟穿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没怎么样。
人一旦耻于恶衣恶食,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都是从耻于恶衣恶食这一念上来。那些偷窃的,贪污的,种种作奸犯科,最初原因大多就是耻于恶衣恶食。
所以耻于恶衣恶食的要想清楚了,说到家,耻于恶衣恶食,便是一身俗骨,俗不可耐,这样的人,吃得再贵,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適,音dí。无適无莫,有的解释为无亲无疏,有的说中无可不可。比,是亲近。
《无量寿经》、《华严经》上都有“无所適莫”这句话,都是无所亲疏的意思。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居处。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而言。还有人认为君子小人是以地位而言,君子是指统治者,小人是指被统治者。这样讲,怀就是归向的意思。《诗·皇矣》:予怀明德。《毛传》:怀,归也。《公治长第五》:少者怀之。孔注:怀,归也。怀训为归,本就是经传的达诂。这样解释就是:君子以德治国,那么小民就安土重迁。君子以法治国,那么小民就获得惠利了。
这一章言人人殊,未知孰是。我习惯上选前一种:君子终日想得是进德修业,小人求田问舍。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依也。
什么事都只追求利益,那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了这一章,我们就要把利啊权啊的这些东西,看淡一点,多存一点恻隐之心,多存一点辞让之心。做一个能人,何如先做一个好人?
《孟子》首章,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对魏国有什么好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读这样的文字,心里很痛快。金圣叹评《西厢》,里面讲了许多个“不亦快哉”,我觉得那多少个不亦快哉加到一起也不如读《论语》痛快!
当然,这种话是责己的,不是待人的,待人不能苛。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样治国有何难哉?不能以礼让治国,拿礼怎么办呢?”
国立于礼,礼生于让。以礼让治国,那么上下同欲,国家昌盛,长治久安,这才是先王制礼之精意。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只担心没有立足的东西。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值得别人尊重。”
君子要具备经纶才能,而不求世人用己;要具备高尚道德,而不求世人誉己。君子对于名位,不去汲汲以求,也不是避之唯恐不及,是听其自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来自来,去自去。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是曾子之名。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理,就是‘忠恕’罢了。”
张甄陶《四书翼注论文》说:此章道理最平实,是以尽心之功告曾子,非以传心之妙示曾子。曾子之唯是用力承当,与颜子“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口气一同,不是释迦拈花,文殊微笑。忠恕而已,是直截切指,与门人共证明此第一义,不是将一贯之语移下一层。盖曾子年最少,夫子没时年方二十九。一以贯之非他,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夫子亦三十而立,曾子此时安有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气候,夫子遽付以秘密心印?且曾子至死尚战战兢兢,何曾得夫子此言便是把柄入手。纵横贯串无不如意?故谓此章夫子以尽心之功告曾子则是,以传心之妙示曾子则非。
孔子不玩玄之又玄那一套,张甄陶文章写得很好。
尽已致至之谓忠,推己及物之谓恕。曾子可能是因为一以贯之不好表达,不是门人学力见识所及,所以答以忠恕。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就是明白、知道。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喻于义,就有孝悌忠信,杀身成仁的;喻于利,那么就有患得患失,蝇营狗苟,以至名节丧尽的。
陆象山在白鹿洞讲这一章,学者听了悚然警惕,以至于泣下数行。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过去所做所为,恐怕不只是泣下数行而已吧!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贤良,见到不贤之人就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一样。
这一章孔子教我们一个很具体的修身之法。见贤见不贤,不必亲眼见到。看书、看电影,都能见到。时时内省,自然可以日新月异。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谏,轻微、委婉地劝说。
劳:一般解作劳苦。或训为忧,《诗经》上“实劳我心”、“劳人草草”,都是作忧讲。还有人解作“勉”,《子路篇》:爱之能勿劳乎?这个“勉”跟“教诲”意思相近。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或忧愁)而不怨恨。”《孟子·万章上》有一章也讲了“劳而不怨”。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得间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毫不在乎),我竭力耕田,共(同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于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吾于大舜见之矣。”
事父母几谏,父母犯了错误,你去劝告,要委婉巧妙,不要让他们丢面子。
孔子讲得具体实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集注解为“常”,我觉得不如解作“方向”。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出游也有一定的方向。
远游则离父母久远,不能事奉父母,而且让父母挂念。作人子女的,要让父母省心,不要老让父母担心,要关心父母、事奉父母,不要反过来让父母伺候。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是作人子女,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的。听人常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不到那个时候就是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多么大的遗憾。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重出了。
这种情况出现,大概是因为当时《论语》记在竹简上,编的时候弄差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担心。
这一段讲的是骨肉之情。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亲身,自己。逮,赶上,达到。
古人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别解:“古人说话不会过分(出位),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两种解释意思相通。都是教人言行相符。
这个“言”可以理解得广泛一些,可以理解为说的话,作的许诺,发的议论,写的文章,我写的这本书也可以算是“言”。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说得真痛快!
我动手写这本书,很犹豫。我的好友杨君说,这是个普及传统文化的东西,你写这样一本书,就写给我这样的人看,觉得《论语》应该读,但就是读不下去。所以我拿定了主意,也不敢计较自己逮或不逮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而犯错误的很少啊。”
约这个字,有节简收敛落实谨慎周密谦虚不少层意思。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这个约。
《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也有守约意思在里面。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意思很像。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音nà,说话迟钝。
君子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孔子欣赏这样的人。
西方的神(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中国的神(盘古)要拿起斧子横劈竖砍,才能把天地开辟。西方的神话重语言,中国的神话重实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亲近。
还有一种解释:有德之人不孤单,他一定是有好邻居。都通。
这一章是一种劝勉,更是说固然之理。
道德之为物,下体人情,上合天心。《易》有:同心相应,同气相求,人也。又有:水流湿,火就燥,天也。有了德这个东西,怎么会孤单呢?前面讲过: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更是把这种天人感应说透了。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造化,本来就可以相通。
读了这一章,不但要知其必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坚定信念。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有人说是烦琐的意思,有人说是催促的意思,有人说是数落责备的意思。
这一章我也不会取舍,总之是要明白君臣朋友之间,不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交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篇和《雍也第六》的前半篇,都是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的。
公治长,是孔子的弟子。缧绁,音léi xiè,绑犯人的绳子,指监狱。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读这一章,我想起了《孟子》上一段话,这段话原本也是孔子讲的: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缩,直。惴,恐吓。
反躬自问没有道理,纵然是个穿粗布衣裳的老百姓(卑贱之人),我也不去吓唬他;自问理直,虽然敌人千万,我也勇往直前。
公冶长坐牢,或是因直受祸,或是无妄之灾,不用往心里去的。
相反有些人,表面是高高在上,志得意满,不过是幸免于难罢了。难道他中夜醒来良心上过得去吗?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说南容:“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有官做,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容能见用于治朝,能免祸于乱世,是贤明之人,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他。
这两章说的是圣人择婿,朱熹集注合为一章,何晏集解是分作两章,区别不大,我喜欢分成两章。
有人说,女孩嫁给南容比嫁给公冶长更保险、更安全,所以孔子礼让,把自己的闺女给公冶长,侄女给南容,这个说法很是未必。因为女儿侄女年龄什么的都不清楚,男女婚姻也讲究个缘分。圣人不会什么都避嫌,那么小家子气。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说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
里头有“里仁为美”的意思,也有“德不孤必有邻”的感觉。
《论语意原》上说:“夫舍人之善而不称,乃归于他人之渐染,非圣人忠厚之言。盖子贱之为人,必沉厚简默不祈人之知者。自非鲁多君子,孰能取其为君子也?
这样说深刻,但有点偏激了,试想圣门弟子人才济济,敬业乐群,是何等气象!自然能使人道德日进。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孟子就说,居移气,养移体。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算得上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瑚琏,是很贵重的祭器。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很高的赞许。
前说讲过孔子说“君子不器”,跟这一章是不是矛盾?一点儿也不矛盾,不器是较高的层次,器是基本的东西。人生在世,首先就要做一个器,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红楼梦》里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里说的便是个无用之人。
可能也有玩笑的成分。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现在说“佞臣”,“奸佞”,是个贬义词。春秋时佞是口才便给之意,是褒义词。可能就是因为孔子“恶夫佞者”,它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雍,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
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要善辩呢?口齿便给同人辩驳,常常引起别人憎恶。他是否做到仁我不知道,但是何必要善辩呢?
孔子一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夸夸其谈,往往心浮气躁,心口不一,君子不喜欢这样。
孔子的弟子颜回“愚”,曾子“鲁”,冉雍“简”,一派浑厚淳朴气象。子贡能言语,而独为孔子庐墓六年,也是忠厚质朴之至。这都是平时的学养。我平时临《九成宫》,写“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这几句,反复看,很耐人寻味。范文澜有一个讲治学的对子: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说一句空。
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想做点东西,第一先需恭默诚谨。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个没有多大信心。”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我们可以想见,漆雕开是志存高远的君子,他对仕途没有多大兴趣,自甘寂寞,潜心于学问,境界已经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