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腥战争,才将阿尔比派镇压下去。 

      (2)艾克哈特和神秘主义异端思潮 

     在中世纪反基督教教会的思想战线上,除了“异教”运动外,还有一些 

神秘主义的异端派别与之呼应。有些神秘主义神学家的倾向性比起唯名论者 

更加激进些,虽然他们的表现形态在某些方面比唯名论者更神秘化。不少神 


… Page 75…

秘主义者本人还是高级僧侣,但他们大都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神学家,比 

较频繁地接触普通人,对天主教会产生不满。著名的神秘主义者艾克哈特就 

是最典型最有影响的人物。 

     艾克哈特 (1260—1327)出生于德国图宾根的一个骑士家庭。青年时期 

加入多米尼克修会,曾担任过副主教等职。最后在巴黎和科隆担任神学教 

授。由于他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晚年受到教会迫害,死于狱中。 

     艾克哈特的学术活动是在经院哲学繁荣阶段的影响下开始的。阿尔伯 

特、托马斯师徒建立了哲学和神学的亲密联盟,不仅使哲学由于附属于神学 

而套上了枷索,而且也把神学束缚在本质上是世俗学问的亚里多德哲学上。 

如何把信仰和理性二者分离开来,就成为晚期经院哲学家的主旨。在这方 

面,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和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卡姆等人是一致的。 

     ①上帝和三位一体。艾克哈特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否定神学,认为我 

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他是什么。上帝超越一切理解之上。我们 

加给上帝的一切宾语都是不适宜的。上帝是绝对者,是一,是彼岸。艾克哈 

特称这个彼岸的上帝为“神性”或“非产生的自然”,以区别于一般所说的 

 “上帝”——“被产生的自然”。这个“原初神性”是超越的存在和超本质 

的无,是虚无的深渊。为了启示自己,“神性”必须“承认自己”,“倾诉 

出永恒之言”(道)。这样,从原始的神性中产生了三位神。神本身就是认 

识,神性分出了主客体。圣父是主体,他用来倾诉出自己的永恒之言则是客 

体,即圣子。联结圣父与圣子的爱就是圣灵。这样,艾克哈特在基督教三位 

一体的上帝之上又增加了一个本身是无的“原初神性”,三位一体的上帝成 

为神性的第一次流溢。和产生圣子一样,上帝还借永恒之言“倾诉”出一切 

创造物。上帝认识到在自身预备的一切创造物的理念,从而创造了万物,上 

帝的认识就是创造。一切都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本质。因此,上帝在一切 

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于上帝。上帝无处不在, 

又不在任何地方。和厄里根纳的泛神论相比,艾克哈特显然又前进了一步。 

     ②灵魂的三位一体。在上帝的造物中,最好的,最完善的是人的灵魂。 

这不仅因为人的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而且还因为所有创造物 

只有通过人才能回归上帝。如同上帝是三位一体一样,灵魂也是由三种力量 

构成的,这就是记忆、理性、意志。记忆是一种保存的能力,它把其它能力 

交付给它的东西保存起来;理性是理解的能力,当理性的对象是上帝时,其 

它能力都必须协助它;意志则根据其意愿来提供和禁止一切。艾克哈特继承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强调了理性的优先地位。理性的高贵在于把握我们 

当下不能触及的事物,而意志的高贵则在于自为地把握所有事物,特别是在 

理性束手无策的地方。但意志的力量需要其它力量尤其是信仰的扶助。而信 

仰又归根结底来源于认识。认识指的就是对意志的认识。看来,艾克哈特在 

强调理性优越地位的同时,对意志也做了一定的肯定。 

     如同三位一体的上帝来源于“神性”一样,三位一体的灵魂也来源于一 


… Page 76…

种高于它的三种力量的东西,艾克哈特称之为“神的火花”。因而,上帝是 

灵魂的生命,灵魂的存在就在于分有上帝的光。灵魂的火花使人永远朝向上 

帝。 

     ③神人合一。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 

一。他认为,实现这种合一,不能通过对上帝创造物的认识来达到,也不能 

通过启示或教会的帮助,甚至也不用诵读圣经。上帝就在人的灵魂之中。只 

要灵魂弃绝了罪恶,弃绝了世俗的东西,弃绝了自我,就能在最纯净的出神 

状态中,在灵魂的闪光中直接认识到上帝,达到对上帝的无限信仰和爱。灵 

魂一旦直观到永恒之光,就获得了永生。人就成为上帝,和上帝永恒同在。 

所有的创造物也都在人的本质中放弃自己的本质,改换自己的名称,由人的 

本质而获得荣耀和高贵,从而返回到本原——上帝。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泛神论否定了人格化的上帝的至高无上,他所主张 

的“上帝在万物之中,万物在上帝之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库萨的尼古拉 

和布鲁诺;他把存在与认识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认识就是世界万物从上帝中 

产生又复归于上帝的过程的思想,成为黑格尔建立自己体系的基本原则;他 

否定教会作为上帝同人世间的中介,把对上帝的认识寄托于个人的神秘直 

观,给德国宗教改革的首领以很大的启发。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哲学史上 

的重要人物。 

     从教父哲学的兴起,到经院哲学的解体,基督教哲学经历了10多个世 

纪的历程。早期基督教贬斥理性,但为了建立神学体系,争取信徒又不得不 

利用哲学的词句、形式乃至内容。理性的引入破坏了信仰的“纯洁”,威胁 

着信仰的生存。由于企图用理性来保证信仰,从而在根本上承认了理性的优 

势。晚期经院学者主张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企图纯洁信仰,但信仰和理性的 

分离又削弱了信仰,动摇了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造成了信仰的崩溃和 

理性的解放。 

     尽管基督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为信仰服务的,但它毕竟是理性的活动,它 

还是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传统,在神学的框架下研 

究了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 

的认识,填补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无论这些哲学家们的主观本 

意如何,人类智慧的宝库无疑包含了他们的贡献。 


… Page 77…

                  六、中国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哲学 



     隋唐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并行,佛教宗派哲学空前发达的时代。隋唐 

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 

书。 



             1。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互相影响,趋于合流。中国南北朝以来、儒、 

释、道鼎立。为了适应统一的封建王朝需要,隋代的哲学家王通 (公元584 

年~617年)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理论,企图以儒学为主,调合释、 

道二教。佛教从南北朝发展到隋唐,进入全盛时期。道教则因唐王室自认为 

是李耳后代,得到大力提倡,也十分兴盛。这两种宗教为了更适应地主阶级 

政治上的需要,在理论上便也越来越儒学化了。而儒家也不断地从佛教、道 

教那里吸取思想资料,因而使得孔孟之道具有了僧侣主义色彩,宗教把世界 

二重化,把尘世与天国对立起来;而儒、释、道合流,就是意味着要把两个 

世界统一起来。禅宗认为:“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担水砍柴, 

无非妙道”。他们以为天国就在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之中。李翱也说:“制 

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他以为提倡礼 

乐,正是为了教人能过清静无欲的僧侣般的生活。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实 

际上都是把现实世界“出世间化”了。这一基本态度反映到哲学上,就是儒、 

道、释学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论证虚静的精神本体为世界的第一原理。 

因此,隋唐时期,“有无(动静)”之辩继续成为论争的中心,而“心物” 

之辩也越来越突出了。唐中叶以后,柳宗元、刘禹锡在气一元论基础上考察 

 “有无”,“动静”关系,对魏晋以来的“力命”之争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隋唐时期在伦理思想上,以弘扬儒家伦理规范为己任的哲学家,一面“攘 

斥佛老”,抨击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违背名教纲常,主张“人其 

人、火其书、庐其居”,并提出道统说与佛、道相抗衡。另一方面却又不断 

吸取佛教教义,肯定佛教去杀劝善的伦理学说有助教化,认为沙门主性善, 

倡仁孝同封建纲常有默契之处。李翱不但吸取神学内容写成《复性书》,而 

且根据佛教的“渐悟”、“顿悟”的自我修炼法,提出了“灭情复性”的道 

德修养论。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不断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吸取 

营养,修正教义。 



                          2。中国隋唐佛教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全国统一。从南北朝长期发展下来的佛教各流派,在一 

定条件下,有的形成为宗派。宗派与学派不同。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宗 


… Page 78…

教理论体系,宗教规范制度,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范围,每宗都有自己 

的传法世系。 

     中国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有以所在地名为宗派名称的,如天台宗;有 

以它阐扬的经典为宗派名称的,如华严宗;有以它的学说内容为名的,如法 

相宗,有以它独特的宗教修养思想方法为名的,如禅宗。隋唐佛教宗派哲学 

继续探讨了南北朝的佛性问题,并有所发展。隋唐佛教宗派哲学把人的心理 

活动,精神保养 (主要是宗教道德修养)、人性问题、以及人的心、性、情 

与宇宙观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各宗派的完整的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 

世界观体系。 

      (1)天台宗宗教哲学 

     天台宗,因实际创始者智 (公元538—591年)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 

名:《法华经》为其教义的主要根据,故又称“法华宗”。虽然该宗依《法 

华经》立教但也兼采《大涅槃经》与般若学观点。天台宗推尊印度龙树为初 

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为四祖。智又称智者大师,曾为 

慧思弟子。智的著作很多,多由其弟子灌顶据其演讲笔录整理而成,主要 

的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 

大部”。弟子灌顶世居临海章安,故又称章安大师,后被天台宗人奉为五祖。 

     ①智的止观论。天台宗的特点是能把南北朝不同风格的佛教学派的学 

说熔于一炉,建立自己独特的体系,以适应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原来北朝佛 

教比较注重“禅定”,讲究修养,南朝佛教则重“义理”,讲究理论,智慧。 

南北朝趋于统一,智提出“止观”学说,主张“定慧双修”,止(定)观 

 (慧)二者不能偏废。他说:“泥洹(新译作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论其 

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 

爰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 

藉。”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这就融合了南北 

佛教。同时,天台宗还吸取了道教的某些东西。如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 

愿文》中讲的“外丹”、“内丹”、“长寿五通仙”等,就是道教的语言, 

而天台宗对政治的关心,又使教义带上儒学的色彩。“止观”学说后来也明 

显地影响了儒学。天台宗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 

趋势。 

     智的止观论是天台宗思想的代表。在智的止观论中,本体安置自 

己,成为“真心”或“心源”;本体把自己对立起来,于是“心”有“真心”, 

 “妄心”的对立,最后,本体自己跟自己结合,即通过“止观”复归于“心 

源”。智先从分别名、色开始,把整个世界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名” 

与“色”。他说:“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 

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曰名色而分别 

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 (《法界次第观门》,《大正藏》卷四十六)所 

谓名,就是“心意识”。所谓色,指存在着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有形 


… Page 79…

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 

法也”。四大是地、水、火、风。五根是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 

五尘是此五种感官的对象:色、声、香、味、触。五根、五尘都是由四大组 

合而成的,如说眼、耳、鼻、舌、身是“四大造色”。在智看来,这十四 

种色法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依存于主观的意识(名)的,是意识的 

产物和变现。但在智认为,所有的名和色都不是实在的,而是一种虚幻的 

假象,它们的本源是绝对的空寂的本体,这个本体离名绝相 (不可言说,没 

有形象),这个作为名、色的本源的绝对的空寂的本体,智认为就是“心”。 

他说:“一切诸法,虽复无量,然穷其本源,莫不皆从心意识造。”(《释 

摩呵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味》、 《大正藏》卷四十六)“一切诸法,皆由心 

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把一切法 (事事物物)归结为名、色 

而又把一切法或名、色的本源归结为作为本体的“心”。这个超越名、色的 

绝对的本体被称为“心”,“心”的“实相”。因此,为了达到本体,只有 

通过心意识,而由心意识达到本体,也就是“心”向它本源的复归,也就是 

本体自己和自己相结合。这种复归和结合的宗教修炼,在天台宗的教义中叫 

做“止观”。 

     天台宗的止观论最后归结为“一心三观”或“三谛圆融”的中心教义, 

这就是它通过“止观”即在禅定中进行内省或反思的方法而获得的道理,也 

就是它在“心物”之辩和“有无”之辩上的哲学主张。所谓“一心三观”, 

是从认识主体来说的;所谓“三谛圆融”,是从认识对象来说的。二者讲的 

是一回事。在智看来,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无有自性,这就是“空观”、 

 “真谛”;诸法虽“空”,却又“因缘”凑合而显现为“假有”,这就是“假 

观”、“俗谛”;“空”即“假”,“假”即“空”,不执“空”、“假”, 

亦不离“空”、“假”,“假”即“空”,不执“空”、“假”,亦不离“空”、 

 “假”,本体与现象合一,这就是“中道”。天台宗以为,“一心”在同一 

时间观照得“空”、“假”、“中”三种实相,相即不离,无有先后,所以 

说它们“圆融”;“三谛”是精神本体的属性,是人们天生就具有的;通过 

 “止观”来获得“三谛圆融”的道理,并不是分阶段“渐修”,也不是凭主 

观“造作”,而是破除迷惑,唤醒“天然之性德”。 

     智还主张用“显性”的方法来说明“三谛”统一于心体(佛体),即 

提出“一念三千”。所谓“一念三千”,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种种差别不过 

是一念偶动出现的三千诸种事物。智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 

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 

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上)一法 

界即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而显现为百法界。一界又有“十如是”,“还有 

众生”、“国土”、“五阴”三种世间,“十如是”和三种“世间”互具, 

而为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和三十种世间互具,而有三千世界。此三千世界纷 

然杂陈,仍在一念之中。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动而发生的。 


… Page 80…

     ②湛然的“无情有性”论。从智的“止观论”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即现实世界是虚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