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能”发生矛盾吗?上帝必须对某事物有所活动,才能证明其“全能”。
对象没有存在,也就无法发挥其“全能”。奥里根认为,因为上帝是永恒的、
无时间性的,因而他不可能有时间性的物质的东西作为自己直接的创造对
象,而应当是把与自己相似的无时间的、无形体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直接创
造。因此,他认为,时间中的世界不是上帝的直接创造物。上帝直接创造的
是无时间性的、永恒的、无形体的、与自身相似的灵魂。在奥里根看来,世
界的形成是灵魂具有自由意志的结果。由于诸灵魂运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因而产生了惰性和过失,最终造成了堕落。由于堕落的程度不一,有的成为
高级的神体如天使,有的成为低级的神体如魔鬼,有的成为日月星辰等光明
的天体,有的则成为人。他认为,魔鬼的灵魂原来是纯洁的无形神体,由于
违抗上帝才堕落成有形的神体。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灵魂自己堕
落而演变成的。
不难看出,奥里根实质上是同其他教父一样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论证
上帝是绝对精神、最高存在,万物是由上帝派生并从属于上帝。但不同的是,
奥里根不是简单地照搬圣经,而是注意结合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特别是新
柏拉图主义来解释圣经,作为上帝创造的理论根据。这些论述在基督教思想
史上是独创的。奥里根首先使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哲学
为神学服务。
③灵魂的获救。奥里根认为,人类,乃是灵魂又一种堕落的表现。就业
已堕落的人来说,人是始终有罪的。就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人的灵魂已经被
禁锢在肉体之中,受肉体各种情欲的影响,不能不作恶。正如柏拉图在《泰
阿泰德》篇中对苏格拉底说的那样:“在人间恶是不可能消失的,但在神那
里恶是没有位置的。” (奥里根:《驳凯尔斯》,第4卷,第62节)可见,
人生来都是有罪的,而且还常常犯罪。恶与上帝却是无缘的,上帝是至善。
不过奥里根又认为,人虽已堕落,但并未失去灵魂的本性和自由。人的
灵魂依然知道向往至善,依然可以运用自由摆脱罪恶的物质束缚,回到至善
的上帝那里。上帝是万能的,一切事物在上帝面前都将得到神化,善必将取
得最后的胜利,因而人人都能得救。
为了阐明自己的这种观点,奥里根甚至提出地狱里的魔鬼也能得救的理
论予以强调。他说:“魔鬼并不是上帝当初创造时就是魔鬼,而是在他们具
有思想变成理性的创造物时,才成为魔鬼这种状态的。”(奥里根:《驳凯
尔斯》第4卷,第65节)即当初有些灵魂妄用自己的思想自由,不忠于上
… Page 25…
帝,堕落成魔鬼的。既然灵魂会由于自由而堕落为魔鬼,那何尝不可以由于
自由而得到恢复。再者,而且主要因为上帝是“至善的”和“全能的”,在
他那里不存在解决不了或办不成的事,一切事物都会被神化,所以魔鬼和人
一样都能得救。至于魔鬼在地狱里受到永世不灭之火的惩罚,奥里根认为,
这无非是上帝告诫人们避恶从善。所谓地狱之火的刑罚,亦如医生用火动
刀,目的是为了治病。所以不妨说,地狱之火就是“神化之火”。神化即成,
火也就无用了。最后,魔鬼也都要回到至善的上帝那里。(参阅奥里根《论
原理》,第3卷,第4—5节)
奥里根的灵魂在先论和魔鬼获救论与基督教的传统教义相悖,他因而被
教会认为是思想怪僻者,他的学说被宣布为异端邪说。
④哲学和信仰。与那些一味地反对哲学,仅只宣传信仰的教义不同,奥
里根主张研究哲学,利用哲学论证教义,让哲学结合于信仰,使人们对最高
存在有真正的认识。他曾告诫基督徒不要忽视哲学,对哲学要有所认识。奥
里根对柏拉图哲学作了充分的肯定,鼓励信徒们学习和运用。他认为柏拉图
就曾阐述过绝对存在和创造者,如柏拉图清楚地指出存在着一个“宇宙的主
人”,他意识到有一个“创造者”。柏拉图的不少论述与圣经有相似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柏拉图相信至高无上的上帝、上帝的逻各斯和他的独生子。
(见奥里根:《约翰福音注释》,第14卷,第14节,第7段)奥里根认为,
像这样的哲学是可取的,它有助于宗教信仰。为此,奥里根断言:“人因理
性认识而相信教义,比单纯地相信教义好得多”。(奥里根:《驳凯尔斯》,
第7卷,第52节)
不过,作为教义,奥里根对哲学和理性的倡导,并没有排斥信仰的意思。
他一方面承认哲学,主张利用哲学,但另一方面又说哲学的不足,宣称务须
接受上帝的帮助和圣灵的启发,发挥其理智的反省,透过事物去认识万事万
物的原因,即最高存在上帝这一绝对真理。为此,他告诫信徒既要有“事物
的知识”,又要有“信仰中的知识”,做一个哲学和信仰相结合的超过一般
哲学家的“完人”。奥里根肯定哲学,强调理智,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而且正因为他重视哲学和信仰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很大的宣传作用,使基督
教教义呈现一个新面目,为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和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
所提出来的结合方法,以后一直为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所采用。
奥里根的学说因为与基督教掌权者的思想发生冲突因而受到了压制,但
由于他熟悉新柏拉图主义学说,首次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信仰,从
而声誉鹊起,获得了大批的信徒。在他死后,围绕他的学说进行的斗争并未
停止,在4世纪和6世纪曾达到过两次高潮。尽管基督教当局最终宣布奥里
根主义是异端邪说,但他用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的原则却为后世神学家继
承,并在奥古斯丁那里达到高峰。
4。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 Page 26…
奥古斯丁(354—430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
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
洗礼。从7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
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①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最后于386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
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
42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
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
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
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
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
帝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上
帝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
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
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
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上帝为核心、信仰为前提、
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
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
学家就是爱上帝”。(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8卷第1节)他从基督教
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
①公元3世纪由波斯人摩尼(Muni)创立的宗教,宣扬善恶二元论,以
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恶的产生自有其客观原因,人不应对此负责。
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得幸福,而恶人则须堕地狱。是关
于上帝。”(奥古斯丁:《论秩序》第2卷第18章第47节)他的哲学就是
以“认识自我,认识你(上帝)”(奥古斯丁:《独白》第1卷第2章第7
节)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
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
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
千真万确。”(奥古斯丁:《独白》第2卷,第1章第1节)他认为,人可
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
活、在回忆、具有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
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
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
个怀疑本身。”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第10卷第10节)奥古斯丁进
… Page 27…
一步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实性。他说:“如果我错了,
则我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是不会有错误的。”(奥古斯丁:《上帝
之城》第11卷第26节)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
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奥古斯丁:《论真
宗教》第39卷第72节)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感性经
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是“变”、是“多”。但真理也
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理性无论坚持什么
真的东西,都不能归功它自己。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
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
精神而是导向上帝。“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
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
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
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
了我,我在其后,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
光,也就认识永恒。”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7卷第10节)这个永恒
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上帝。上帝是一个神秘的精神实体,人们对于上帝是
既无法否认,也不能认识和无法表述的。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上
帝。上帝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一句话,上
帝是超越任何范畴的。认识在此失去了效力。对于上帝的存在和行为,人们
应以信仰为满足。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
必要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信仰在先,
理解在后。”奥古斯丁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信
仰是理解的途径,理智是信仰的一种报酬。”(奥古斯丁:《布道集》第118
卷第1节;第126卷第1节,第43卷第7节)他甚至还强调:“所以我不
认为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理性之所以需要是为了论证信仰,
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提出了“信仰为了理解”(奥古斯丁:《约翰福音注释》
第29卷第7章第6节;《布道集》第118卷第1节)的原则。这条原则后
来成为教父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上帝和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认为,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上帝,但却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为
此,奥古斯丁曾运用了目的论、心理学、伦理学等方法来作论证。但真正反
映他本人特色的、他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形而上学的思辩方法。受新柏拉图主
义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尽管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
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上帝的。要找寻上帝,应该在物质世界
之外。要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为
此,奥古斯丁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自身之内,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
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找寻到理性所以能毫不迟疑肯定不变
优于可变,是受那一种光明的照耀……,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
… Page 28…
在本体’。这时我才懂得 ‘你(指上帝——引者)形而上学的神性,如何能
凭所造之物而辨认洞见’,但我无力凝目直视,不能不退回到原来的境界,
仅仅保留住向往爱恋的心情。”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7卷第17节)
这种对上帝的认识只能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是靠“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一
转瞬接触到超越万有、永恒常在的智慧。”(奥古斯丁:《忏悔录》第9卷
第10节)这与柏罗丁的“解脱”如出一辙”。
关于三位一体问题,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即‘父’、
由父而生的 ‘子’和从父出来的‘圣灵’,这圣灵就是父与子之灵。”(奥
古斯丁:《教义手册》第9卷第17节第1段)奥古斯丁曾把圣父、圣子、
圣灵按顺序排列成等级,奥古斯丁最后清除了这个不彻底的尾巴。他认为,
上帝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中,但在每一个“位”中,
上帝都是完整的存在,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认识、意志三者构成一个完整
的本质一样。奥古斯丁认为,人就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对人的思索将
有助于领会“三位一体”。但他又认为:“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
表达出来,也决不可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奥古斯丁:《忏
悔录》第13卷第11节)总之,上帝只能信仰,不能认识。
(3)上帝与世界
奥古斯丁的哲学,始终以上帝为核心,根据对上帝的信仰去论述一切,
这是他哲学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上帝是一个有意志、智慧和感情的人格
化的神,是不变的、永恒的、全善全能的。作为一个基督徒,奥古斯丁坚信
世界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无论是天上的或地上的、能见的或不能见的一
切物体,都是因造物主(这唯一的神)的仁慈而被创造出来。宇宙间除了上
帝之外,任何存在者无不是从上帝那里得到存在。”(奥古斯丁:《教父手
册》第9章)但面对异教徒的攻击和基督教内部的派系之争,他不得不在这
个问题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论证。在这里,他主要谈到了质料,形式、时
间等问题,借助柏拉图学说,提出了基督教的所谓宇宙起源说。
关于上帝创世问题,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的“创世纪”出发,强调上帝是
从虚无中把世界创造出来的。在这一点上,他不能同意柏拉图关于造物主用
质料创造万物的说法,认为如果上帝是运用已经存在的质料去创造世界,那
么这种质料的性质就是对上帝自由行为的一种限制。在他看来,上帝是全智
全能和绝对自由的,他根本无须现存的质料,完全可以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
来。“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供你创造天地。因
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中创造天地。”(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2卷第7
节)上帝创造万物也没有使用任何工具。“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
‘道’——言语——创造万有。”(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1卷第5节)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象的物质,又用这
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所赞叹的千奇万妙。物质是一切创造
物的基础,但由于没有任何形式,因而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