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卑劣之人,发脾气大多是因自己的烦恼而起,欲仗势欺人却反被制伏,故而心怀不满,大发泼皮之气。如果无人理会,他闹闹自会觉得没趣;若对他表示歉意和友好,反倒是火上浇油,使他更为愤怒。见别人说好话,他越是做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这件事我办得没错,不能饶他,趁此机会收拾一下他,以后肯定没人敢惹我。”这样,他们有意或无意都会表现出气上加气,如同发高烧打摆子的样子。此时的他,一如发狂的醉象,傲慢愤怒再加不满,鼻孔里一声巨响“哼”,甚至反咬一口。
  智者正士就如坚硬的金银,用火便能熔化,卑劣之人却象狗粪一样本来很臭,用火去烧时更是臭不可闻。他们没有能力智慧,只是气焰嚣张,动真格的时候只会四处躲藏。        
  智者具足诸功德,愚者具有诸过失,
  宝贝能赐如意财,毒蛇唯能生过患。
  智者具足许多功德,愚者拥有的尽是一些过患、缺点。好比如意宝能赐给所欲的财物,而毒蛇只能给人带来灾患。
  德行高超的智者拥有各种功德,具足各种优点,诸如持戒清净、智慧圆满、学识渊博、乐善好施,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无论哪方面都值得世人夸赞、学习。唐朝有一位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却以初入禅门的凡夫自居。他四处云游,行踪无定,一次,到一丛林挂单,一住便是数月。当家师见他身强力壮就安排他干种田、劈柴等杂活,他也任劳任怨。休息时,他常为人开示佛法,当家师得知后便请他升座讲经。一部《金刚经》讲下来,众人收益颇大,有如茅塞顿开,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都愿意请他当主持,这时他却悄声离去。
  愚者浑身上下却被诸多过患充满,做任何事都受人指责,嗤笑。曾经有一个师父患了脚病,就让他的两个徒弟每人负责一只脚,随时按摩。两个徒弟经常互相憎恶、嫉妒。大徒弟出去了,二徒弟就把大徒弟负责按摩的脚用石头打断。老大回来后,对老二做的事情非常愤怒,于是把二徒弟负责的脚也用石头打断了。愚人就是这样做事针锋相对,损人又不利已。
  在此如意宝比喻为智者,要什么有什么,能随人们的欲愿赐予世间的悉地。愚者喻为毒蛇,谁接触它都会引来各种祸患,因此人见人躲。
  恶人住林亦粗暴,正士住城亦温柔,
  林中猛兽常发怒,市里良马亦驯顺。
  恶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正士住在宣嚣的大城市仍然是温雅又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兽会常常发怒,而闹市里的良马却非常温顺。
  即使远离闹市、趋入寂静的山林,恶人因为没有对治烦恼的智慧,常被痛苦煎熬,性格脾气也只能是越来越粗暴恶劣。比如一些烦恼粗重又没有闻思的修行人,他们去到寂静的山林而且信誓旦旦,不得成就决不离山。没过十天半月,他却坐卧不安,脾气更火暴,苦于没有发泄的对境。当亲人或信徒为他送去日用品时,终于“称心如意”了,人一进门便问:“怎么今天才送东西?”一把夺过行李查看一遍后:“全是破烂,怎么能用?”随手一扔没有好气地说:“你们倒好在城市里享清福,我在深山里苦修行,还受这份窝囊气,通通给我滚出去。”逐客令一下,随之“啪”的一声关了门。
  而正士大德则不一定要远避人烟入山林,他们常处繁华喧闹的大城市,随缘度化众生。面对世间形形色色复杂恶劣的人,他广为接触也丝毫不起烦恼,反而以此做为修道的助缘,时时反观自心,以佛经教理调伏自心,其性格会愈来愈和顺,待人会更加和蔼可亲。
  在此所对比的猛兽,如狮、虎、狼等,虽然深居寂静森林之中,没有其它野兽来打扰,但它们暴戾凶狠的本性不会因森林的静谧气氛而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凶残无比,以饮血食肉为乐事,一旦其它动物撞上就立即会成为它们的美餐。与此相反,顺服的良驹却常常处闹市,与人为友,但它自始至终都会保持驯顺听话,甘当人类跨下之骑的良好性情。前者即如恶人一般,人们不敢接近;后者指三门调服的正士,常常受人恭敬和赞扬。
  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
  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
  高尚的圣士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邪恶的劣者老是挑剔别人的过失,就象孔雀观察剔洗自己的身体,猫头鹰却总给人起恶兆。
  圣者大德以及人品贤良的高尚人士,他们从不去观察、指责别人的过失,而是从各方面来反观自己,身行如何、言语如何、意念分别如何等,并以善的三业对治恶的三业。比如嘎当派的一位传承上师,他每天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念是善是恶,并以黑白两种石子作为善恶业对比的方便。当心里生起一个恶念或做一件不如法的事时就放一枚黑石子,当心里生起一个善念或做一件好事时就放一枚白石子。起初黑石多于白石,逐渐黑白各半,后来白多黑少,最后全是白石。他的修行终至究竟圆满。高尚人士就是如此,不仅注意言行向善,且连细微的分别念也严于防范,不出差错。
  与此相反,愚人劣者却是不察自己过,乐观他人非,他们的眼睛始终向外看犹如望远镜,只望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污点。查找别人的缺点习以成癖;在观察他人的时候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甚至戴上放大镜,企图在鸡蛋里挑出几根骨头。藏族谚语说:“不知自己脸上跑牦牛,却看到他人脸上有虱蚤。”此等诸人品格低劣,性情卑下,却毫无自知之明,他们对于别人的过失,稍有所得,就立刻充当“传话筒”,广为宣扬。对于别人的功德,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更不会随喜赞叹,一看到过失便如获至宝,兴奋至极。宣讲他过更是肆无忌惮,成为说是道非的“专业人才”。
  鸟中极品除凤凰之外即孔雀,其尾屏色彩斑斓,仪态万千,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此美丽的孔雀常常漫步溪边,借水中倒影观察自己的身体,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的状态。而猫头鹰(即鸱鸮)却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它的声音常常会给人带来不祥的征兆。佛教和民俗都有这种说法:若闻鸱鸮之鸣叫,即是不祥之预兆,办事不能得成功,应念咒作祈祷。
  温柔正士护自他,固执愚者害自他,
  犹如果树利自他,枯树烧人又焚自。
  温柔的正士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固执蛮横的愚者却常常毁害自己和他人。犹如果树能为自他作利益,而枯树燃烧时却毁灭自己和他人。
  谦逊温和、平易近人的高尚正士,能以智慧和善巧方便护持利益自己和他人。比如一些高僧,他们摄受徒众,孜孜不倦地引导,救渡落于烦恼火坑的罪苦众生,使其趋入涅槃大乐圣城。众生所得之利自是不可言说,大德们也会因此而圆满资粮,增上断证功德,获得众人的信任和恭敬。与此相反,蛮横的愚者总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待人粗暴无礼,所做都是越轨之事。虽然一门心思追求享乐,但其行为往往给自己带来痛苦,同时也给他人引来灾难。曾有一个常行偷盗的无赖,不仅偷别人的财产,还偷自己家中的财产,所得资金却任意挥霍,尽情享乐,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因此他自己也常常被送进监狱。
  比如果树常常结出丰美的果实供人食用,树荫也可避暑,为人类带来凉爽、舒心和惬意。以此人们也会倍加爱护果树,常常施肥、浇水等,辛勤地培育使其茁壮成长——这也是“自他二利”的典型吧!谈到枯树,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衰败凄凉之感,不能给人带来丝毫的利益,它们身处荒山野岭,一遇火灾即成自他毁灭之因。
  有财之时皆为友,一旦穷困皆成敌,
  宝岛虽远皆来聚,海水干涸谁肯游?
  有钱财的时候到处都是朋友,一旦穷困落魄之时朋友都成为怨敌。正如宝岛,虽然远隔重洋,众人也会来此相聚,而海水干涸的地方,又有谁愿意去游玩呢?
  一个时运昌盛而拥有很多钱财的人,周围会聚集许多亲戚和朋友,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人都喜欢恭维和关心,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于是富翁们也乐于接受,听之任之,随其所需而施舍一些钱物。富人在世间办事也是“有钱吃得开,能使鬼推磨。”钱到事就成,同时也受到众人点头哈腰的奉承。然而世事多无常,富者不一定永远富有,贫者不一定永远贫穷。富翁一旦家境败落,穷困潦倒之时,朋友就会纷纷远离,甚至亲戚也顿时变成陌路人。比如众所周知的米拉日巴尊者,父亲在世时,是远近闻名的大富豪,每天都有许多亲戚朋友前来拜访,隆重节日朝贺者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父亲过世后,亲戚成为剥夺他们家产的怨敌,昔日的朋友也开始蔑视、凌辱他们。世俗人就是这样,有财富就能引来众多送礼的宾客,遇难时却得不到任何帮助反而招来冷眼。颠倒的愚人只管锦上添花却不知雪中送炭,即如古人所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又如藏族谚语所说“财运兴盛时,天鸟来帮忙,时运衰落时,儿孙亦远离。”
  富人即如具足珍宝的海岛,虽然地处茫茫深海之中,人们为了获取珍宝,还是不远万里,不畏艰险地来到宝岛。而贫困的人则如干涸的湖泊、海子,既没有珍宝也没有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谁肯去游玩呢?目前藏地的一些寺庙、佛学院信徒众多,正是因为高僧大德的招感,人们才聚集一处求取佛法珍宝。一旦高僧大德不住世或去了遥远的地方,又有谁愿意到这个又穷、又冷、气候恶劣的藏地来呢?
  愚者得财心安乐,正士施财心安乐,
  癞者搔痒觉痛快,智者见癞心生惧。
  愚者得到钱财心里就会感到快乐,而正士布施财产,令贫者富裕,他才会觉得安乐。即如患癞病的人,搔痒会觉得痛快,而智者一见到癞者心里就会生起恐惧。
  愚者终生追求的即是财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能发财,他们就会精勤地努力,稍微得到一点利益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拥有财物后,即使不用,看着也觉得心情舒畅,喜不自禁,还会将财物展览似地尽数取出一一清点、抚摸,认为那也是一种享受。而正士了知一切世法皆为有漏,如烟云泡影,财物更是束缚众生轮回的铁镣,所以他们不以得财生喜,而以施财为乐。其原因即是布施后见贫者得衣,饥者得食,病者得药等,众生离苦得乐,他们正是以众生之乐而乐。对于高僧大德,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会以各种方式供养三宝、布施贫众,一方面利益众生,广接善缘;另一方面也是修持圆满的布施波罗蜜多,那才是永恒的财富。
  真正的修行人对财物的贪心是很少的。曾经有两位比丘偕同一个在家男子前往拉萨朝圣,置身拉萨繁华的街道,五花八门的商品充塞了整个市场,来往的游客左顾右看,忙得不亦乐乎。两位比丘毫无游览之雅兴,请了一尊精致的佛像并购买了一点做法衣的布料,便匆匆返回下榻之静地,途中还对贫穷的乞丐做了大量的布施。而那位男子却留连往返,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他眼花缭乱,精心地为妻子儿女选购大量的物品。同时盘算:这众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若是贩卖到家乡,一定能赚很多钱。想到钱他不禁眉开眼笑,两只眼睛眯成了两道缝,嘴角上翘,可以悬挂两只油壶。两者差别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
  以获得财物为乐趣的愚人即如搔痒取乐的癞者,所得的财物即如身上所患之疾,财物越多越痛苦,但却以苦为乐。癞者奇痒难忍,便不断地用手去抓挠,享受那种“痛快”。此时此刻,愚者并不认为自己身患重病,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做为懂得事理的人,不要说自己生癞病即使见到生癞病的人也会畏惧万分,觉得浑身不自在。圣天论师也说过癞者常为人所弃。目前医学界对癞病的防治也没有一个很彻底的方法,只能把癞病患者隔离治疗,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可怜啊,患癞病的贪财愚人!
  智者遇难成助缘,愚者遇难成损害,
  如风助燃森林火,然彼吹灭小灯火。
  智者遇到违缘困难能使其转成助缘,而愚者遭遇危难却只能成为损害。犹如狂风能助燃森林的大火,然而又能吹灭小小的灯火。
  智者遇到任何违缘都能转为道用,使其成为行事、修道的助缘。《佛子行》中说:“贫穷恒受被他欺,虽遭重病及魔障,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即凡行菩萨道的人,对各种违缘逆境都能以欢喜心承受,使之成为逆增上缘。遇到病苦则修自他交换菩提心;面对他人无理的谩骂、诽谤等则修忍辱波罗蜜多……。然而险难困境对于愚者往往成为衰败之因,会使其遭受更惨重的灾难。
  比如古印度的月光国王,生性慈悲,慷慨大方,一生勤修布施波罗蜜多。他所统辖的八万四千小国皆国泰民安,因为他以经天纬地之才能善理国政,弘扬佛法,同时言传身教,所行布施毫无偏袒,众生凡有所需皆能满愿,从而赢得臣民的拥护和爱戴。当时,一个偏远小国的君王对月光国王极其嫉妒,生起了强烈的嗔恼之心,久而久之成了心腹大患。遂于全国颁布告示:若人能以月光国王的头颅献我,则将半壁江山、国库财物的一半以及公主赏赐于他……。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婆罗门揭旨前往,他抵达目的地之前,月光国王及其手下八万四千小国君王都于梦中显现月光王不久于人世的恶兆。不久,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口,却被守卫大臣阻拦。当晚仙人于梦中点化月光王:“魔王的使者已经到达你的皇宫门口,他能助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只可惜被大臣挡在宫外。”第二天,月光王传令婆罗门进觐,并欢喜地对其作顶礼,询问所需。婆罗门说:“只想要你的人头。”王郑重地回答:“完全可以,七天以后,我会亲手将头献给你。”然后月光王告知国民,希望在布施身体时,全部臣民予以证明并随喜此善举。而全国上下听到这个噩耗,悲痛欲绝,有许多人当场昏死过去。一位叫达瓦的大臣用七宝做成五百个与月光王一样大的人头,欲换取国王的性命,却被婆罗门严辞拒绝。
  七天以后,王及眷属、大臣、众小国王等齐聚广场,婆罗门狡猾地说:“你的眷属臣民太多。我怎么能得到你的头?即便得手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不如我俩单独到一寂静山林去。”月光王欢喜答充,吩咐众人一定要发随喜心。到了森林的一棵树下,树神见此情景,十分愤怒,心想:这样的好人,为何要被砍杀?就用手拉婆罗门的耳朵,婆罗门被拉得脖子向后转,手脚散乱、失刀在地,动弹不得,这时国王就对树神说:“我从过去到现在于此树下曾用九百九十九颗头颅作布施,如今再施此头,数量就达到一千,以此,我将圆满布施度。你不要阻拦我求取正道之心。”于是婆罗门挥刀砍下了月光王的头颅,而国王竟以双手捧着自己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婆罗门。霎时,天空吉相纷呈,天人纵相宣告:月光国王已成登地的大菩萨了。嫉恼月光王的小国君王听到这消息后,气极身亡。待婆罗门把人头带回小国时,君王不复存在,大臣们责怪婆罗门惹祸,欲捕治罪,他只好四处逃命。最终,恶劣的小国王和婆罗门都在地狱中饱受着长劫的痛苦。
  以上事例中的月光王将违缘转为道用,圆满功德。而恶劣的小国君王和婆罗门却因此遭受更大的损害——害人反害己,于地狱偿报,即是智者和愚者鲜明的对比。在此狂风喻为违缘,森林大火喻为智者,小灯火喻为愚者。狂风怒吼之时,已经盛燃的森林大火,借其风力,火势被风越吹越猛;而微弱的灯火却是不堪一击,不用说大风,即使微风忽起,它也会因此而“丧命”。
  狭慧之人常辨别,此是朋友彼是敌,
  智者仁慈一切众,因谁有利不定故。
  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愚者往往仅图眼前利益,盲目地划分朋友和敌人,好说人事、妄加品评,“某某对我很不错,是一难得的知己;某某却是我的怨家对头,总跟我过不去,常常挑我的毛病,让我在大众面前下不来台,从来没有好脸色……。”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你对别人的褒奖之辞自然不会有什么妨害,而对别人的恶言粗语却会被多嘴的八哥传遍天涯海角,从而引来困难和灾祸。以佛理讲,万法无常,敌可成友,友可成敌,所以亲怨都不是一定的。世间凡夫区分朋友和怨敌时,处心积虑,往往确定好后,又事与愿违,引发更多的烦恼痛苦。然而智者悲心平等,对待有情一视同仁。虽明了“善友相交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