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人家的妻子也很想要一朵青莲花,她向丈夫强求:‘你若不能给我一朵青莲花,你就没有资格做我的丈夫,我也只好永远地离开你啦!’这位穷人无钱购花,又想满足妻子的愿望,就设法去偷。这人生平擅长模仿鸳鸯的叫声,现在职了偷国王池塘中的青莲,乃潜入里面模仿鸳鸯的叫声,谁知惊动了守卫,这时候,守卫奇怪地问:‘谁在池塘里?’穷人一时紧张,意忘掉要模仿鸳鸯的鸣叫,而失言的答道:‘我是鸳鸯’他立刻被逮去了。守卫带他去见国王,半路上,他很巧妙地发出鸳鸯的叫声。守卫说:‘如果你早这样叫,也就没事了,现在叫有什么用?你该鸣时不鸣,不用鸣时,你反而鸣起来,这不是最愚蠢的人么!’世间的人往往在临死的时候,自己才想到很多该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或是行善布施等。临终才来懊悔!这不就像穷人最后才模仿鸳鸯的鸣叫么?
  (二)第二个根本烦恼,“我见”梵文?tma=drsti,执著於有害我之妄见,据《大乘起信论》载,分二种,(1)人我见,即执著於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2)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在辞典上的解释是,使自己狭窄的看法、见解。和末那识相应的我见,是一种不服输、任性,硬要人认同自己的看法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在我们不自觉当中流露出来,一些强人主义者大都有这种倾向。尝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我。”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是无常,随著岁月的流逝会渐渐毁坏,希望成为人间尤物,结果是不得不戴墨镜出门,或是天气一变就鼻肿、眼酸等。
  我痴,是认不清自己本来面目,消极的做一些傻事。我见,是把自己幻想成无所不能的人,卖力地积极地去做种种的自我表现,碍著了别人也不自知。我痴和我见,一为消极,一为积极,可以说其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三)、我慢,梵文?tma…m?na,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傲慢心,《成唯识论》卷四云:
  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大正藏》卷三十一,二十二中)
  这种骄傲,轻慢的心态,第六意识也有,但第七识的我慢更深入一层,是从我们都查觉不到的内心深处所生起的一种分别心,轻视别人的心。看到能力比自己差的,就表现出一种瞧不起的样子,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心里就想:“哼!也只不过尔尔!”这就是一种“慢”的心态。慢又有1、慢2、过慢3、慢过慢4、我慢、5、增上慢6、卑慢7、邪慢,共计有七种慢。不承认对方比自己优秀的心理是慢过慢,增上慢就是对於不了解的道理也装成一副已成竹在握了然於胸的一种虚荣的心态。人生的幸福与否并不在於才智的优劣,而是取决於身处顺逆诸境中所抱持的心态为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完整的一个人生,如何去把它经营成一个充实且妙趣横生的人生主权在个人。若只是一味地在意别人所拥有的一切,一直意识到有一个对手在和你竞争,甚至以为周遭的人都比你强,你也想尽办法要强过他们,这种“对抗意识”是第七识的“慢”心,是一个震源地,不仅会伤害别人,也苦了自己。
  在森林中住有一只凶猛的考虎,自己称王,牠下令每天要吃一只动物,经过三个月,森林的动物都快被吃完了,剩下的羣兽急忙开大会,谋求对象,这时被誉为森林才子的兔子出来说:‘我有一个妙计,可以驱逐那只考虎,明天就让我去吧!’老虎是每天早晨用餐,这一天它一直等到中午时分,兔子才到了老虎面前,老虎非常生气地吼著:‘好大胆的家伙,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才来?’兔子一点也不畏惧地说:‘大王,请你原谅,早上我到这里来的途中,在路旁的井里有一只像大王一样的王,而且比你更勇猛,它抓住我,不放我走。是我对他作种种哀求,说要带更多可口美的食物来,这才请到假,因为这个缘故,才迟到了。’老虎一听竟然光起火来,说:‘什么?另外还有王?那个井在哪里?带我去!’兔子带领老虎来到一口深水井旁告诉它:‘另一个大王,就在井里!你看!’老虎向井里一探,果真里面有如自己一样的大老虎在怒视著它,於是就不顾一切的猛然跳下去,想抓另一只老虎,其实是与它自己的影子捕斗,残暴的老虎因为傲慢自大,不肯输人,所以溺死在水中。不肯在人之下,难道骄傲就会胜利吗?有首禅诗云: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闭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傲慢自大的人,容易吃眼前亏,如同此首禅诗所言。
  (四)、我爱,梵语?tma…snena,又称“我贪”,谓对於色身的这个我,深生耽著,对舒适的环境生贪爱。《成唯识论》卷四云:
  我爱者,谓我贪,於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正藏》卷三十一,二十二中)
  “爱”有二种,有染污的爱和无污染的爱。对父母、师长的敬爱就是无污染的爱。西腊有一则神话云:有一位名为纳尔西斯的神,是个绝世美男子,他被水中所映出来的自己影相深深迷住,竟而溺毙,后来水中长出一朵花来,就是现今的水仙花。人常在独处时对著镜子顾影自怜,却很少在公共场合的镜中仔细的端详自己。
  以上的四种根本烦恼都以“我”为依止,在心理过程中有其一定次序,即是先对世间道理或佛法真理缺乏理智的了解而生无明(我痴),次以为自己所认识的皆正确(我见),根据这种自以为是的见识而踞傲(我慢),由此也就耽溺於自我欣赏(我爱),这四种烦恼是一环接著一环,一层比一层深。“这是我的”,“这件事对我有利”,“与其到最后我什么也得不到,不如趁现在先下手为强”,像这类都是为自己的方便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我的观点来选择一切的人生观,这是第七识颠倒执著污染的一面。
  四·小我与大我
  人类自有史以来,从未能去实行真画龙点睛的自由平等,原因就在於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我”,从自私的我去经历种种学习的经验,而有“我见”。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见解,有了思想系统,组识具体化,在政治上就提倡什么主义、什么政策;在文化思想上就说是什么哲学或理论思想。这些主义或理论,能在社会上、羣众之中,生起一种信仰的力量时,他的见解即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因此世间上的知识见解,都是依据个人的智能和社会的经验而产生。其出发点就是“私我”,因为有了私我,就必然会起一种相对待的“你”与“他”有了你我!就有“我是你非”,“我们的见解正确;你们的不正确”;“我们是民主,你们是不民主”。於是由此引起烦恼争执,引发感情,引发行动,带给人类社会的痛苦,享受不到自由平等的快乐。这里所谓的“私我”的心理,以唯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末那识的妄执。
  第七识的特点虽在执“我”,但“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享受,这是太偏狭的“小我”。而所谓的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等,这里所谓的意识就是较大的“我”的核心。“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由於怜悯心、慈悲心的作用、扩展而成以羣众利益为宗旨、为发展的目的,这种胸怀就是“大我”。从私欲到为羣众谋福利,这是打破私我之后的境界。
  目前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是——东西柏林之间的围墙倒了,企盼了这么久,在我们还来不及为这么美妙的讯息欢呼时,事实已呈现在眼前。最高掌权执政者的一个念头的转换,可以改变世局,可以及时为社会大众带来自由与欢乐。所以一个国家的前途如何?关键在於执政者的“一念之间”,怎不诫之!慎之!这“一念之间”的心识诚然是末那识的作用,因此我们知道第七识,不光只是自私、利已,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清净的层面可以来造福社会羣众。
  五·染净的末那识
  前文提到第七末那识由於恒常以自我为中心,又和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种根本烦恼相应,所以是人类自私的根源,这是属於“凡夫位”的“染污末那”。这个有染污的末那识具体而言,即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例如:照相时喜欢站中间,还希望镜头正对著你。当我们坐在驾驶台前开车时,往往会对出现在眼前的行人或骑机车者按喇叭,会感到许多阻挠,嘀咕其为何不让路而与车争道;又换一个立场,当我们是行人或骑车者时,也会不时埋怨开车者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让行人先走,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这些都是潜藏於末那识中的利已主义在作怪,也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社会的一种现象。
  一切众生自无量劫以来,之所以处在六道轮回之中,不能解脱,其关键所在即在第七识的“执我”上面,由於第七识之我执,而生种种的烦恼障碍,覆盖真实智,导致迷惑颠倒、造业、受苦、循环不已,遂使众生在生死流中不能自拔。因此《成唯识论述记》卷五云:
  此四(四种根本烦恼)常起,(中略)体是不善,令外六转识恒成杂染。(中略)故名烦恼。述曰(《成唯识论述记》):有情由此四烦恼故,恒执我等生死轮回,不能出离。(《大正藏》卷四十三,三九五上)
  由此可知,第七识的执著自我的自私观念一天不破,吾人的生死即一天不能解决,因此,学佛而想了生死的话,如何把“凡夫位”的“染污末那”小我,转到“圣位”的“清净末那”大我,应是极为重要之课题。
  六·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自我意识的形成,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有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於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执”而来,由於第六意识的“分别计度,执为实有”而产生我相和我的观念。
  第二个原因是由於第七识的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第六意识是缘我根身(身体)和我周围的器界(宇宙万象的一切事物)而执为我,都是执境为我,这种“境”(现象)是有间断性的,因此第六意识的执我作用是不持续的。於此所要强调的是属於下意识层面的末那识所执的自我。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的境为实我,“思量”其为自我。因阿赖耶识是不间断的,故第七识的所执亦有连续性。正由於这种所执是恒常是无间断的,可作为第六意识所执的所依。换言之,当所意识到这是我的身体,我的房子、我的车子……等即生起我相时,这我相的生起,虽是意识上的事,但末那识的我执早已隐伏於其中,作为意识具体显现我相之所依。因此《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法。如患者患故,以此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唯识三十论颂》的第五颂云:
  思量为性相(《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中)
  意为此识以思量为其本质,同时也以思量为其作用;性是本质,相表作用,又相又可称“业”,是一种行为造作。性和相如何区分?譬如:水但有湿润的性(本质),它的作用(相)即是洗涤、解渴。若水不具有湿润性的本质那就无法产生洗物或解渴等作用。像烦恼如大地,坚硬是它的性,在其上能承载万物,建有高楼大厦是其相(作用)。若其性不坚硬像泥沼,人在一上面行走马上就陷了下去,更别说是建筑物。
  “空”的性是无碍,又称虚空无碍,由於空性无碍,故容纳一切的存在,能容万物的作用就是空的相。所以性和相各有特色。由於性和相有所区分故有性相学,强调且著力於相(作用)的部分而产生的学派即称为法相学,而详细究明一切法之存在的宗派就称为法相宗。例如事情不顺人会生气,怨憎就是生气的性,由怨恨而起的不安和恶行(犯罪)即是瞋怒的相(业)。喜好古董的人,看到宝物展览,心就系缚在那上面,不自禁地想拥为已有的那一念,是染著贪欲的性,标价太高无力购买,所产生的求不得之苦即是贪欲之相。
  而末那识直以恒审思量贯穿它的本质和作用,是其最大的特徵。因喜爱自我而产生的一种自私的心态是性(本质)同时也产生相(作用)。故颂云:“思量为性相”。
  七·第七识的能变性
  《唯识三十论颂》第五颂云: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中)
  在佛教心理学上,有所谓的“三能变”:一、“初能变”,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也就是阳深层的内心的能动性,下一次会提到。二、“第二能变”,指的是末那识的能变性。三、“第三能变”,亦即前文已提到过的“第六意识所创造的奇迹”。
  “能变”是梵Parinama之意译,音译为“巴利那摩”意指“能变之识”、其和“所变之境”有相对的作用。由内心的能动之识而去影响外在的所变之境。我们依靠自已过去所累积的经验,来规定今天所认识的领域,这就是初能变。而第二能变,是一种自我的约束;由於末那识的利已性、自我中心性,使吾人所认识的范围更狭小或歪曲,同时行动也受局限。
  末那识把“自我”当作所缘、当作对象,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去理会、不去注意。虽中此,末那识畏惧去知道真正的自我。就如同身体不舒服时,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怕去看了医生会被宣布感染了某一种病,因此拖延不去,但又很想知道到底患了什么病,如果是轻微的也好早一点放心。这种心识的作用应属於末那识的作用。
  第七识的能变性就是把这个不敢面对现实以及局限在自私自利的——小我,以平等的眼光将其变成大无畏有包容性的——大我。
  颂文“依彼转缘彼”,是在说明第七识的所依和所缘之意识,“彼”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依”有仗托义和离义,识的所依有三种,种子依,又名因缘依。《成唯识论》卷四云:
  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讬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大正藏》三十卷,一九中)
  每一法的生起,各有其自类的因缘种子,依此自类种子而得生起是属亲因,其他的助级则属疏缘。例如,而对同一境界而有苦乐不同这感受,这也是由於自类的业的种子之招感所致。东南亚人视为水果中之王的榴槤,不敢吃的人一闻其味就掩鼻。又如一水四见之喻:天见宝庄严,鱼见为窟宅,人见清如水,鬼见如脓血。同样的事物,由於业力所感不同,感受有异。
  (二)增上缘依(又称俱有依),《成论》卷四云:
  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讬此依,离俱有依必不转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九中)
  “增上”是扶助义,谓增加其助缘,促其发展之意。“俱有”是互为因果,谓前五识和第六、七、八识,相依不离;前五识的眼、耳、鼻、舌、身,起作用时以第六意识为其感觉作用之所依,而第七末那识则潜伏於第六意识之依层,成为第六识(知、情、意)之所依,而第八阿赖耶识的俱有依则是第七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第七识为能依,第八识为所依。实则八个识的心、心所皆有所依,若无此“所依”则诸法不生起。例如,听同一张唱片,由於听者心境(老少)所依之不同,感触亦各异。看一则新闻,也由於自身情感之下意识所依的对象有异,而受感动度亦不同。尤其是阅读到报导自身好的新闻时,更是百看不厌,有意无意的还会去告诉人家,某报某一天登了我的新闻。
  (三)等无间缘依,又名开导依,《成论》卷四云:
  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讬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九中)
  “等”是相似义,“无间”谓时间上相续无间断之意,空间上无第三者渗入。心意识前后相似生灭转变而无间断,名曰等无间。我们的心、心所法,前念为后念所依,曰等无间缘,心、心所法若无等无间缘,即不生起,不能转动,故一定是前念灭,后念方生,前念与后念无丝毫空隙,故云无间。又名开导依者,即开避引导之意,前面之刹那心念灭后,为开后念刹那生起道路。若以形成人格的意识而言,前一刹那的意识应和下一刹那的意识相呼应,如此才能持续其人格的统一性。这是以佛法的立场而言。但世人之心态变化多端,前心所想的和后念所欲做的往往不一致,才会有“三心二意”的情形出现。而一些不守信用,或投机取巧者皆有此心态。
  大徹大悟时的心念转变亦是属於开导依,和前大不相同的是,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