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穷生死蕴”。
  (4)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在“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中,说第八识有四名:依於贪著三世总别之境,立“爱阿赖耶”名;依於贪著现在境,立“乐阿赖耶”名;依於贪著过去境,立“欣阿赖耶”名:依於贪著未来境,立“喜阿赖耶”名。
  第八识含义颇多,在《成唯识论》中,又举出七种名称:(《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1。心2。阿陀那3。所知依4。种子识5。阿赖耶6。异熟识7。无垢识等异名。
  (二)在大乘经典中的名称
  第八识有多种异名,今将其含义和特徵叙述如下。就《成唯识论》卷三所云之七种异名作解释。
  1、心
  有一个人,年轻时候喜欢真理,并为这孜孜不倦,崇尚美德,一心一意要成就勇敢、诚实与善良的人格;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他忘了曾经爱真理崇美德之事,觉得生活很空虚,没有永恒的感觉。
  往昔我们喜欢诗歌、散文、文学书籍,常激动地读著感动得流泪,我们视人际间的友谊是世间的至情,真挚而美丽;日复一日,曾几何时,纯真的友谊变了质,於我有利者方是朋友,看感人的电影不再有眼泪,鄙视文学的价值意义,只觉得人生当实际……,在我们心中本来有著纯黄金,却在不经意的岁月厮磨中,成了破铜烂铁。
  在一颗洁净的心中,粪土亦闪耀著黄金的颜色,可是在污秽者的心中,美好的黄金只有染上铜臭才是珍贵的。在有慈悲爱心者,一颗小草都有澎湃的情怀,庄严的生命;可是在锈铁者心中,小草只有供践踏的东西,不值得一顾。
  是谁在主宰著我们,使我们这颗心忽而洁净忽而污秽。是现实生活的逼使吗?亦或是存在价值的改变?这都只是表象上的,真天的根源在“心”,由於它不断地在俗事俗人里染著、附著、依著,於是,看到的事物不能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率真成了恶意的批评,如此的“心”急气乱却浑然不觉。然后门“心”自问,活著活著,是为了什么?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第八阿赖耶识是人类最深层的心识,有多种异名,以《成唯识论》所云之七种异名做解释,1、心,2、阿陀那识,3、所知依,4、一切种子识,5、阿赖耶,6、异熟识,7、无垢识。今先说明“心”之意义。
  《成唯识论》云: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十五中)
  是在说明第八识摄藏了宇宙诸法的种子,这些种子因受环境、经验——等客观条件的熏习,其性各有不同。
  “心”之一语,通凡夫、二乘、菩萨、佛等一切位。诸经论中,有以心、意、识,通名八识。也有以第八识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识;而有时心,心所法都统名为心,或兼色法亦名为心,如心脏之内团心等。
  《般若经》云:“於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圆觉经》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
  慧沼的《最胜王经疏》卷三:“诸识现行集起,名积集心,唯第八种了集起,名为积集最胜心”。
  《摄大乘论》卷一亦云:“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熏习”是一种自然受熏,力量很大。例如常在禅堂静坐者,其身每天沈浸在香岚中,身自然而然周身充满檀香的气息。小孩子常随母亲去寺院拜佛或听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看忠臣节烈报国等戏剧……等,长大成人后自受此影响而不敢随便造恶,怕遭报应。而长久居住在盗者中的人没有人教导,不以为窃取他人财物是不正之事,等到身系牢狱才懊悔万分,可见环境的熏习予人的行为影响有多大。目前大家重视“环保”,即表示已认识到环境的优劣将会影响一个人身心的成长。就像一张白纸,本来没有香气和颜色,把它放在香炉上一熏,白纸就染上了檀香的气味和黄颜色。这种熏染的过程,叫熏习;白纸上所含的香气和所现之颜色即为“习气”。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随著各种环境的熏染,积集了各类受熏的种子,以此而构成人的性格。
  《华严经》第六地:“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此所谓的“一心”,瑜伽行派是把经解释为阿赖耶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是“由心所造”的唯识。
  《解深密经》卷三:“我所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是在说明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会起一种境界相。由於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的关系上探讨,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的,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又如无性著《摄大乘论释》卷一:“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由此可知“心”即是阿赖耶识的异名。
  2、阿陀那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阿陀那识以何为定义?梵语(adana)阿陀那,译云“持”。
  《成唯识论》卷三又曰:“(一)以能执持诸法种子,(二)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三)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这其中所谓的三种含义,欲从粗至细,从浅及深,则须从后解释起。以上为印顺法师在《唯识学探源》中的说法:
  (1)能够执取结生相续的意思:结生相续是指烦恼、业、生三法而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惑、业、苦,由烦恼造业,由业而结生。结生是表示初受生时结胎以做为生身的根源。又从这一生到那一生,从本身到死有,再从死有到中有,由中有到后有,应该有一个恒长无间断的意识於其中执取,使其相继不断;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则死了之后便断灭,便成大过。《首楞严经》第二卷,曾云:波斯匿王曾依止外道而起断灭的邪见,心中常怀悲优,听过佛陀开示后,悟到了生死相续的道理,明白从生趣生(五趣四生),舍身受身,变者受灭,而不变者本来就没有生来灭的道理之后,得大欢喜。所以断灭见的意思,是人一旦死了之后就永远消灭了,亦即觉得人生毫无价值,因此,必须要去了解恒行无间,执取结生相续的阿陀那识。也就是说:明白了执取结生相续的道理,便能对治凡夫外道的断灭邪见。
  (2)能执受色根依处之义为:眼、耳、鼻、舌、身五根,称为色根,亦即指净色根而言,粗色根为根所依处,总此名为色根依境,也就是众生一期生命的报身。此一期生命的报身其统摄之有为诸法在刹那无常的众法聚中,而能使一期的生命相续存在。不散不坏,便是因为有此阿陀那识执受的缘故。执受是指执为自体,令生觉受之意。而色根依,是指有情身,依处,也通器界,外器世界;这一物与那一物妨碍,这一粒微尘与那一闰微尘相碍,也都是由於有此识执持而丧失的缘故,只是不生觉受罢了。章太炎曾经说矿物、植物有身识——见《齐物论释》;探究他的论证,实与身识无关,而是由於阿陀那识执持的原故!而章太炎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是身识,而身识只是和觉受痛痒等触觉有关罢了。执持每一个事物的自体而互相阻碍的原因便在这里了。
  (3)能执持诸法种子之义为:诸法包括一切的有为法,可分为二大类:一是有漏有为,即杂染法——异生法。二是无漏有为,即清净法——圣者法。种子又可分为“业种”——异熟习气与“法种”——等流习气二种。各各现行诸法,都是由自类的种子引发的,均等流类,名等流种;业种即是思主所的种子,是思心所心王与善染等心所的活动作用,以自己所起的现行对照自类的种子,亦等流种,但同时却有特别的功能,能够增上统摄其它的诸法。譬如一国的统领,就自体而言,就像即是国里的一个人,而同时又有总领全国之作用,业种便是如此,这是他与别者不同的地方。业种也通有漏、无漏。但种子只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没有现行的法体可得,如果没有一个现行法为之摄藏,便会散失而不复存在也。因为不存在所以无法起现行,无法起现行便会失去一切的世法与出世间法。而能够摄藏这种潜在功能的,便是阿陀那识。又生无色界者,因为没有色法,又何能执持种子呢?再说,心所法也不能执持种子,是因为其不自在的原故。前六识也不能执持种子,由於无想、灭定等位无此前六识的原故;第七识虽恒常不间断,也无法持种,是有覆无记性之故。经由菩萨转成清净智位,然后生起诸染法,无此道理。由此可以知道:只有阿陀那识,无覆无记,一类相续而能执持诸法的种子。
  如何知道有阿陀那在执持?主要在於有知觉的活人,其所表现的认识作用,就是眼耳等前六识,这前六识的活动作用,在闷绝、熟睡的时候会暂宣告停顿,尽管它们停顿不起作用,但生命还是活泼泼的存在,身体也还是完整地恙的,与生命结束的死人有著很大不同,原因就是还有微细的精神觉受,而这维持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识,证知它和执受有著持深的关系。
  3、所知依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所知依,能一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所知,指徧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性。这三性,因为是一切心法之所知的,所以说名为心。而这识为这些三性所知的诸法之所依止,所以得有此名的安立。
  《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实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毘达磨,这些都无非是知的异名。在声闻乘中,即以知三性为主。此三性,即真妄、空有与染净,为大乘学者所应知的。”此应知自性染净真妄(指三性),如知道它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於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是在说明,阿赖耶识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一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识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正是迷悟关键所在。迷、悟、染、净,都依藏心而有。这杂染的习气,反应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之相。
  从阿赖耶杂染种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为偏计执性的生死;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级起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所以大乘佛教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
  4、一切种子识
  《成唯识论》卷三:“或名种子识,能徧持世间诸种子故”。
  此识乃执持一切法之种子而不失之识,为阿赖耶识之别名。《成唯识论》卷二:“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大正藏》卷三十一,七下——八上)
  又《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卷三十一,三二八上——中):
  “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於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於生有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有生杂染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
  此识以能普徧的执持有漏、无漏一切的种子,所以叫做一切种子识。就是种子为所持,此识是能持。种子之识,依主得名。所以,其虽名为现行赖耶,但有时亦名种子赖耶,在论典中亦经常的发现。所谓现行赖耶、种子赖耶,因第八识向有持诸法生起之因的种子之特徵,所以这识以现行为中心而说以外,又以种子为中心而说,前者叫做现行赖耶,后者叫做种子赖耶。现行赖耶,虽指现在行转的赖耶,就是第八理行识,但种子赖耶,是指赖耶所藏的种子没有现行。种子赖耶用赖耶之称的,毕竟是显示种子的所在。现在这种子识,也是持种子的识,就是种子之识依主得名的解脱。现行赖耶名虽说是普徧的,但种子赖耶名却是稀有的,所以有时为种子即识的持业得名。
  “人争的只不过是一张纸罢了!”曾听到一位在写新闻稿的人这么说过。怎么说呢?人为什么争一张纸?
  两人想恋,争一张结婚证书;孩子出世,努力供他念书,争的是一张文恁;工作以后,争的是钞票……。当时听了这个解释觉得十分有趣,但也有深沈的悲哀,因为这些“纸”的价值都是我们人定的,后来却为它争得头破血流。
  “可靠的不是人,而是人的修养。”这是王邦雄先生一篇文章中的话。人性是恶、是善,自古争论到现在,每个哲学家也各持已论。其实也有道理的,人能把握的人性只有自己而已,但有许多时候人也不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也有人说“人性是不可以试验的”;人生在世,因为活著,就有许多状况会出现,许多事情要解决,而可以主宰一个人行事时的公正与否,只有靠他平日的修为。这些平日的修为主是种子的熏习,熏习就是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活动作用。每一个活动熏成一个种子。种子由第八识保持不坏,遇缘生果。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熏习造业。例如不能“忍一时之气”是因(种子),“起争执”是缘,“从此不相往来”是果。
  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数。
  依三性说:有善种、恶种、无记种,都属有漏。
  有漏法种又有三种:1、名言种子、2、我执种子、3、有支种子(业种)。
  又种子的异名今略举七种:1、种子、2、习气、3、功能、4、界、5、随眠、6、粗熏、7、亲因缘。
  5、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或名阿赖耶”,译为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思。是梵文?laya的音译,意为横躺於底层,是(?-li埋没)这个梵文动词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例如,hima雪,t?laya埋没之处,合成一词为himalaya喜马拉雅,意为大雪山。为雪所埋没之处。
  能藏、所藏、执藏,为阿赖耶识自体之相,今略说之。
  (1)能藏义: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他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赖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之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我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因。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
  (2)所藏义: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识行转识及其相应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前面七个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识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著,因此我们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是所熏,就是所藏了。依此二义,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宙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为宇宙心。
  (3)我爱执藏: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