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话人格-荣格-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格的思想16
  如果说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应验了中国古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那么这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与荣格对原型的全方位缜密论说却不可同日而语。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此外则是本能)。
  如果不能对原型作出正确的说明,则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将流于空论和玄想。 既然个人无意识的构成可以经由情结这一概念而获得人们的理解,那么,集体无意识的构成也一定能够经由原型这一概念获得应有的说明。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
  “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 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 这些反应形式既然普遍地见之于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乃至人类一切文化领域,也就当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去分别予以阐述。 与某些划地为牢,满足于把自己关闭在实验室里的心理学家不同,荣格并不局限于仅仅以病案和实验报告,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中对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作出说明。 相反,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精力过人,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兴趣的学者,荣格认为心理学的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如果人类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那么,对
  26荣格:神话人格
  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而是应力图从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对之作跨学科的阐释。——从心理学的角度,荣格认为原型是心理结构的普遍模式:原型是领悟(apreh-ension)的典型模式。 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而不管是否能够从中认识到神话的特征。“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荣格以大量经验材料对人们知觉、领悟和理解的普遍模式(原型)作了详尽的揭示和论证。 任何不带科学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些通过观察获得的经验材料,以及从这些经验材料中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当然,在具体论述中,荣格的某些说法也并不是没有引起非议的余地。 例如对原型与原始意象的关系,荣格的说法就显得有些含混,而这在那些主张科学概念应严格予以界定的人眼中,则差不多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荣格确实经常把原型这一概念与原始意象相等同。 例如他在解释原始意象时曾说:“原始意象,有时也称之为原型……它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共同的。”又如他说:“为了解释我们知觉的这种一致性和规律性,我们必须求助于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与决定着我们领悟模式的要素相关联,我把它称为原型或原始意象。”
  但这样交替使用两个概念却给一些研究者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一些研究者因此相信,荣格的心理遗传理论,是建立在表象(包括观念和意象)可以遗传这一设想上的。 其实,
  荣格的思想36
  荣格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表示过不能同意表象可以遗传的说法,熟悉荣格著作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荣格的看法。 在我看来,原始意象与原型,其涵义虽然比较含混和接近,荣格也经常交替使用它们,但在一些场合,两者在荣格那里还是得到了区分。 大体说来,原始意象与原型的区别,有些相当于康德的“构架”与“范畴”的关系。 原始意象介于原型与表象等感性材料之间,起一种凝聚和构型的作用;而原型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形式。 原型是“体”
  ,原始意象是“用”
  ;二者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实体与功能的关系;但作为“实体”
  ,原型却是“可思而不可见”的;作为“功能”
  ,原始意象的作用也只是从“由它产生出来的种种意象”
  推知的。两者都不能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而只能凭借我们的观察和我们有过的经验,作为对我们有用的合理假设而存在。荣格关于原型起源的论述也经常遭到人们的指责。 一些人甚至因此而把他说成是一个“拉马克主义者”。但实际上,荣格的思想与“拉马克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牵涉。 在荣格看来,原型作为心理反应、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固然“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的凝缩和结晶;另一方面也完全“有可能”是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荣格说:“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按:实际即原型——引者)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 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积淀(precipitete)
  ,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
  46荣格:神话人格
  (CW,V。6,P43—44。)但另一方面,荣格有明确表示这些“设想”由于不能令人满意而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另一方面去“设想”。
  荣格说:如果我们把无意识原型理解为由外部经验所造成,那么,像日出日落、季节变换这样一些外部自然现象,为什么不以其直接呈现于感官知觉的样子出现,而要以神话幻想的方式出现呢?他认为这一事实(按:指自然现象以神话幻想的方式出现)本身即证明了人类心理具有某种不受外界影响的自主性或康德意义上的“先天综合能力”。
  这种自主性和先天综合能力,过去和现在都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 神话幻想、艺术想象、科学发现……所有这些都毫无例外地体现了它的影响。荣格认为:心理的这种“自主性”或先天综合能力,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不可能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物,因为它从哪儿去获得这样一种能力,以致能够在感官知觉之外找到一个立足点?
  它又怎么可能在单纯地对感觉证据的确证之外,有更多的和不同的演出呢?由于这些缘故……自然的和因果的‘记忆痕迹’的理论不再能令人满意。 我们被迫假定,大脑的一定结构、它的奇特的性质,并不能仅仅归因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是同样也应该归因于生物体的奇特的和自发的性质,归因于生命本身固有的法则。 因此,有机体的一定构造也就一方面是外部条件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由生物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
  从“不再令人满意”和“被迫假定”等说法不难看出,荣格自己已经把自己的说法限定为一种推测。 荣格对科学和哲
  荣格的思想56
  学领域中的武断是十分反感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声明,他的所有说法都带有“实验”和“假定”的性质,因而是随时准备为事实的发现让出道路的。 然而许多人却或多或少地缺乏这种不固执己见的态度,因而直到今天,仍宁愿把“拉马克主义”的恶谥强加于荣格,也不愿对自己这种并不“科学”的说法稍加审视。首先,我们看到,与拉马克不同的是,荣格并不把原型理解为生物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所谓“获得性遗传”
  (尽管他确曾反复使用过“遗传”等字眼)
  ,相反,却把它理解为与生命的起源一样“神秘”
  (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一样不可思议、一样不可企及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模式。其次,如果说“原型”可以遗传,那么可以遗传的并不是任何特定的内容而仅仅是某些“纯粹的形式”
  ,而且所说的“遗传”并不一定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遗传而完全可能是文化意义上的“遗产”
  (荣格更多使用的是这个词)。
  更重要的是:荣格并不是作为一位科学家(在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意义上)
  ,而是作为一位人文学科中的阐释者,去试图(从精神现象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心理中某些带规律性的现象作跨学科的阐释。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作为必要的术语,是为了对某些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心理现象作出应有的解释和说明;它并不是绝对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仅仅是——用荣格的话说——“被迫作出”的“理论假设”。
  作出这样的假设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没有这两个概念之前我们未能看到或习焉不察的那些现象。 一旦这些术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旦它让我们看到了它要我们看到的
  6荣格:神话人格
  东西,我们也完全可以抛弃它,或以其它的术语来取代它的功能
  荣格的理论有着久远的哲学渊源,表现出他深厚的哲学素养。 遗憾的是,在一个急功近利、重视实用更甚于纯粹精神兴趣的时代,深厚的哲学素养并未有助于荣格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与学生时代一样,荣格遭到他人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并不具有同样的精神兴趣和知识水准,而并不是由于人们在对他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发现他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知识谬误和理论谬误。——从哲学的角度,荣格把原型理解为“纯粹形式”。这种纯粹形式既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又类似于康德的范畴。荣格认为:那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实际上是原型的“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具有象征和“摹本”的性质。 象征和“摹本”虽然可以有种种变化,它们所象征和“摹写”的原型却是不变的。 原型永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在富有创造性的人身上显得富有生气,它在艺术家的幻觉中,在思想家的灵感中,在神秘主义者的内心体验中昭示自己。 这种超个人的无意识……恰像一种到处蔓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精神。 它把人看作他过去始终所是的样子,而并不把他看作他此时此刻所是的样子。”
  的确,如果停留在简单的类比上,我们不妨说,集体无意识就是柏拉图的“灵魂”
  ,而原型也就是“理念”。
  (这里不妨作一个有趣的类比:柏拉图的“灵魂”是两性同体,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两性同体。 荣格用阿尼玛(anima)和阿尼
  荣格的思想76
  姆斯(animus)这两个概念来表示男性心中的女性倾向和女性心中的男性倾向,而这两个词的拉丁文原意就是灵魂象(soul-image)。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作为最重要的原型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正如男性和女性的灵魂作为同一个灵魂的两半,存在于柏拉图所说的“灵魂”中。)
  但仔细考察起来,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荣格固然承认,“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
  ,但他却赋予了它新的解释,使它不再是某种独立自在的客体而变得具有了亚理士多德“形式”的涵义。 荣格说:“原型不是由内容而仅仅是由形式决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只不过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一种被认为是先验地表达的可能性。”
  对集体无意识的解释也是这样,当荣格把伟大的艺术作品说成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时,集体无意识仿佛是某种超验的、形而上的“物自体”
  ,但荣格马上又把它解释成仅仅是一种“潜能”。荣格说:“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物自体’,它仅仅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以特殊形式的记忆表象,或者以大脑的解剖学上的遗传结构,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
  这里,尽管荣格确实使用了诸如“记忆表象”
  、“遗传结构”
  等字样,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他对语言的使用,始终似乎有一种仅仅把语言用作譬喻的倾向。 实际上,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荣格一直反对对原型作“天赋观念”的理解,而主张它只是产生观念(和幻想)的“天赋可能性”。他反复强调:“绝不能设想有所谓‘天赋观念’这类东西。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却有观念的天赋可能性,即一些产生幻想的先决条件。 它们有些类似康德所说的范畴。 尽管这些天赋条件本
  86荣格:神话人格
  身并不产生任何内容,它们却给那业已获得的内容以确定的形式。“在别的地方他也说,”没有天赋的观念,但却有观念的天赋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甚至限制了最大胆的幻想,它把我们的幻想活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这些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和莱布尼茨的影响。但荣格的原型毕竟不同于康德的“范畴”。
  范畴仅仅规范认识(知性)
  ,原型却要对幻想、直觉、情感、思维等一切心理活动,起一种看不见的影响和“规范”。荣格反对仅仅从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原型,把原型理解为认识的先决条件。 他一方面借鉴康德,一方面批评康德。“如同本能一样,原始意象也被我们思维能力的进化蒙蔽了。”
  “我们是这样地习惯于传统的和自明的概念,以至于已经不再能够意识到它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建立在知觉的原型模式之上。”
  他批评近代哲学仅仅从认识论出发,把原型还原为很少几个受逻辑限制的知性范畴,主张恢复原型在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中的形而上的价值和意义。“在柏拉图哲学中,原型作为形而上的理念,作为样板和范型,被赋予了很高的形而上价值……中世纪哲学从圣。 奥古斯丁(从他那儿我借用了原型的观念)的时代一直到马勒伯朗士和培根,在这方面一直立足于柏拉图哲学的基础。”
  尔后,“从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以来,‘理念’或原型的形而上价值逐渐败坏了。 它变成了‘思想’,变成了认识的内在条件……最后,康德把原型还原(简化)
  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
  在这种倾向下,原型的感性内涵遂被阉割,它变形为仅仅与知性发生关联的僵尸,从而丧失了精神活生生的“肉体”。
  于是便造成在近代哲学背景下很难对原
  荣格的思想96
  型作出符合其本意的阐释之格局。这样我们便看到:尽管荣格也从哲学史的角度对原型这一概念作了大量比较,并一再声明原型既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也不同于康德的范畴,但综观荣格关于原型的说法即不难看出,原型的丰富内涵只有在跳出理性哲学的狭小框架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完整而丰满的解释。 如果说在现代生活中,哲学已因为理性的切割而逐渐变得支离破碎,那么,为了使精神重新获得其原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荣格便不得不在神学和神话学的意义上寻求对原型涵义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原始意象”
  (primordialimages)
  的说法才进入到荣格对原型的解释中。 如前所说,集体无意识是通过原始意象,作为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赖以产生的心理背景和心理土壤而推导出来的。 因此,与原型一样,原始意象对集体无意识的假设至关重要。 如果说原型更多地是用来作哲学和神学讨论的术语,那么,原始意象则主要用来作美学和神话学讨论的术语——无怪乎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对荣格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会有一种头脑被搞乱的感觉。原始意象的说法,在极大程度上否认了神话和艺术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的说法。 荣格证明说,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中,有一种抽象的图像——圆圈中一个双十字。“这种图像实际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够找到它。 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轮。 而既然它产生于车轮还不曾发明出来的年代,也就不可能起源于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毋宁
  07荣格:神话人格
  是某种内在体验的象征。“在荣格看来。 这一象征是典型的”曼荼罗式样“
  ,因而作为古老的宗教象征和艺术象征,典型地反映出人心中固有的宗教冲动和神话倾向。同时,原始意象又以其与神话和宗教的关联,最好地使原型这一概念得以跳出理性哲学的狭小境界而获得无比鲜活的生命。荣格说:“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地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 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宽阔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
  这一譬喻的说法,揭示了原型和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