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13日零点,陈华远和副县长卢祥森怀着“不完成任务死不收兵”的信念,带领工作人员风尘仆仆赶赴坝区。
这一去就是8天8夜!
这8天8夜里,陈华远和他的几个主要助手倒下了好多次,被迫在现场输液、打点滴;
这8天8夜,广大移民在爱与恨、怨与悔、喜与忧的感情旋涡里挣扎,真真切切地认识了一位好“父母官”,倒下的陈华远却在他们心里站立起来——
每天黎明,陈华远都苦苦地等在陡山沱码头,迎接车队从山外开来;
每个白天,陈华远都以普通工作者身份,挨家逐户忙登记,把移民的疾苦铭记心中。他抓紧分分秒秒帮移民上木料、下瓦片、挖沟修路……吃饭的时候,移民找不到他;休息的时候,他还在村与村之间苦苦奔波。
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陈华远们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高悬于太平溪上空。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全县投入5000多劳力和数百辆大卡车,于7月19日傍晚终于完成了236户3615人的艰难搬迁任务。
7月20日,喜讯从宜昌县传向北京。
7月21日,国务院三建委向中共宜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发来贺电!
捧读这份自解放以来接到的最高级别贺电,宜昌县的“父母官”们豪情满怀,热泪盈眶……
移民,意味着奉献与牺牲。为确保三峡工程1997年顺利实现大江截流,库区一线水位的移民搬迁任务异常艰巨。作为库首第一县的秭归县,由于环境安置容量限制,有相当一部份移民必须从世代耕耘的土地上成建制集体外迁,这对于宁愿“就地后靠”、“离土不离家”的峡江山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但是,水火无情。要确保大江截流,必须舍弃家园,宁可人赶水,岂让水赶人?
秭归县委县政府制定措施,组织1200多名机关干部,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层层签订移民搬迁安置责任状——
1995年4月10日,香溪镇向家店村183位移民,乘着80辆大卡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这是秭归县首批移民外迁大行动,他们的目是地是200里外的宜昌市伍家乡;
1995年5月28日,香溪镇贾家店、宫庄坪两村51户175人,集体外迁宜昌市伍家乡落户;
1996年1月8日,郭家坝擂鼓台村23户移民,外迁至枝江县江口镇伍家桥村;
1996年4月25日,郭家坝镇91户310位移民迁往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
1996年4月26日,屈原镇西陵村188位移民迁居枝江县董市镇;
1996年6月15日,泄滩乡陈家湾村18户移民外迁枝江董市镇桂花村;
1996年8月23日,香溪镇龙王庄等6个村,157户580位移民迁往宜昌市犭虎亭区;
……
1996年12月14日,水田坝乡水渡头、龙口、下坝村35户126人迁往当阳市白庙、马家冲、方家岗村落户。这一天,是李鹏总理宣布三峡工程开工3周年,秭归县把当年最后一次移民外迁选在此日,可谓用心良苦。截止年底,成建制的移民大外迁已实施10次,共外迁出县1687户,移民5621人。加上本县内移,全县已完成搬迁2994户,移民10882人。
应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取得这样的成绩,靠什么?靠党的关怀,靠“开发性移民”的好政策,靠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靠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行动,亦靠广大移民爱党爱国、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1995年7月29日,秭归县召开全县移民工作大会,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党员谭德训坦露心声,感人泪下:
“自己日夜想大坝,盼大坝,现在真修大坝了,怎么就害怕了呢?要当移民罗,老伴想不通,几个儿子也不愿意,老实说,我自己也不想搬家拆房子、可不搬行吗?县里乡里镇里村里干部都来做工作,我自己党龄就有20多年哒,党员不带头,老百姓谁肯先搬?一狠心,搬,带头搬!我召开家庭会,说服老伴和子女,请人拆房子,搬了。搬家拆房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哟,那两天,我老是流泪。我的一窖红苕千把斤被埋在地下,两亩多洋竽被推土机毁了,六亩多竹林被推倒了,400多株松树和200多株柑桔树砍掉,真叫人心痛啊!搬进临时窝棚那阵子,一家人可受了不少罪哟!窝棚遮不住雨,又挡不住风;外面下大雨,棚里下小雨;刮风时床上、锅里、碗里全是沙子。唉,在窝棚里住了半年,我也病了好几个月……怨么,怨言谁没有?可国家和政府有困难,才被迫叫我们临时住窝棚嘛,有什么好怨的?人老哒,不中用哒,不能再多为国家建设出力,可我作为一个老党员,为政府分点忧总是可以的吧……”
屈原镇西陵村党支书郑心年本不是搬迁对象,为了动员群众搬迁,他毅然舍弃造价3万多元的小洋楼,3亩柑桔园,别离70多岁的父亲,主动带头同本村188名移民迁往枝江县董市镇。
面对记者追踪,郑心年笑着介绍说:“当时,我不带头搬不行。为什么?96年4月份,我们村首批移民28户106人已经走了。不愿外迁而有门路的也都投亲靠友走了,剩下的是些不愿外迁却又必须迁的移民户。他们不愿走,我没少做工作,也没少受气:轻者指着我的鼻子骂,重者,你费劲跟他口干舌燥讲了半天,他回报你一阵拳脚……怎么办,任务压头啊,90米水位线以下的移民必须抢在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搬迁,任务是150人啦!躺了两天,想了两天,我就郑重地向镇党委递交了外迁申请。正如我意料的那样,移民见我拆房,埋怨情绪一下子全都没了,原来骂我打我的人,也争着报名外迁。只一个星期,就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移民,我真是感受很深啦:知道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也知道了什么是顾全大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远离故土,搬迁至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说移民们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怨言,那是假话。
建国以来,兴修大小水库已逾8万座,移民逾千万人。黄河三门峡水库移民上访,年年不断,甚至有返库闹事事件发生;湖北丹江口水库移民,多年来生活处于贫困状态;长阳县清江隔河岩水库移民时,居然有一位石匠自掘坟墓自已往里钻,死活不肯离开故土;葛洲坝修建时,移民眼睁睁看着推土机毁地挖庄稼,竟有人不顾一切躺倒在推土机履带前不准前行……往事悠悠,非移民者莫能体验当移民的滋味。
对移民而言,搬迁虽然费神费时,却并不难。难的是搬到新的居住点后,如何生活,是否真如政府喊的口号那样:安居乐业。
接收移民,也谈不上有多大困难。搬的时候你主动去帮忙,来的进候你热情接待,说些好听的话,放几挂鞭炮,人家就会感激你了。但问题是:你把人家安顿得怎么样?你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替移民分忧解愁。
带着种种疑问,我只身深入数处移民定居点,作了细致调查:
枝江县董市镇平湖村,居民成份全是移民——23年前葛洲坝库区秭归县外迁至此的移民,村名取意于毛泽东词句“高峡出平湖”。当年的创业者,已把一片湖滩改造成米粮仓,500多村民如今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000元,是董市镇的首富村。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51户来自家乡的新移民拖家带口落户这里的时候,平湖村的党支部和父老乡亲对他们给予了特殊的关怀和爱护:卸车、腾房、送米送菜、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手把手传授棉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使他们尽快走上致富之路。村支书望远华信心十足地说:力争在2000年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作者欣喜地看到,这里新迁入移民绝大部份已由过渡房搬进了漂亮的别墅型楼房,个别人家的楼房,盖的比老移民的还豪华气派。
宜昌县晓溪塔镇是接纳坝库区移民重点区域,仅移民学生就有800多名。我到该镇教育系统调查摸底,结果出乎意料:800多孩子全部就近入学,无一人流失。为安置学生就读,镇教育党总支作出决定:随到随收。并先后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计20多万元,集资450万元,扩建校舍800多平米,还多次组织献爱心活动,为困难移民学生捐款、送衣物。
在第三小学,我打听到一则“旧闻”:去年4月,一位移民学生因受歹徒威吓而出走,校党支部副书记刘大金和班主任4上太平溪和三斗坪,历时26天,行程千余里,硬是将这名学生找到并带回了学校……
走访宜昌县期间,我还听到一则新闻:一座投资5000万元,按国家级示范高中规划设计的三峡移民中学,已在县城黄金地段丁家坝村动工兴建,今秋即可招收首批移民学生入学。
在晓溪塔镇云岗村,我高兴地见到了一直想见到的带领移民办企业闯市场的支书付大贵。说起他对移民的情份,移民们热泪盈眶;
在伍家区南湾村,我参观了移民的小洋楼和室内装璜及摆设,移民们的小康生活令我这个“工薪族”羡慕不已;
在枝江县江口镇伍家桥,在点军区联棚乡,在犭虎亭开发区……耳濡目染,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房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是作为移民——他们自身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缘由,是党的开发性移民政策。
宏伟的三峡工程涉及水库移民逾百万,坝区宜昌县、库首秭归县移民无论是“就地后靠”、“境内安置”,还是“整体外迁”,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有党中央制定的开发性移民政策,有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广大移民奋发向上重建家园的艰苦努力,“天字号移民工程”定能走出困境,创造奇迹。
实践还将证明:坝区移民和库首移民的今天,就是未来百万移民的明天!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popbook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纪实
如果把八年“开发性移民试点”比作滋润三峡库区的蒙蒙细雨,那么,已实施五年的“对口支援”则是充分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强劲热风。
实践已经证明:有党的开发性移民好政策,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非一句空话。
实践还将证明: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政府的真诚帮助,贫穷落后的三峡库区一定能成为繁荣昌盛的“三峡开放区”。这是因为,托举中国经济腾飞的远航巨轮——三峡工程已经启航,“对口支援”的口号已经演绎成各级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
暖风入峡“援”声不断
1993年10月,国务院召开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会议,号召全国各省(区)以“对口支援”形式支持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国务院60个部门中,42个部门率先与库区各县(市)攀亲结对。
国家计委从1993年起,每年拨给万县市170万基建补助投资,用于山区教育、卫生及改善生活条件;
国家经贸委从三峡工程开工至2002年,每年安排专项技改资金5亿元,支援库区建设;
铁道部与四川省合资兴建万(县)——达(县)铁路,计划1999年投运;
交通部分别投资4000万元和2500万元兴建万县,涪陵两座长江大桥(现已建成通车);
邮电部计划投资8424万元建设三峡库区各县市的数字微波工程和光缆工程;
煤炭部支援奉节县草堂煤矿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142万元;
机械部将重庆江化机械厂、四川仪表总厂七分厂纳入该部“八五”重点技改、基建规划,并分别安排投资1600万元和2500万元;
水利部重点解决三峡区域人畜饮水难问题,截止1993年底,已投入资金2200万元,兴建了人畜饮水工程301处。
……
在中央国家机关带动下,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达省市亦相继成立专门机构,争先恐后向三峡库区伸出援手。
广东省对口支援巫山县,成效显著:省邮电局、深圳市基金会和省电力局通力协作,短时间内改变了山区邮电通讯设备陈旧、供电条件差、交通不畅的落后状况;省烟草公司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帮助巫山烟厂和县水泥厂实行技改,使两个厂的产品提高了质量档次;针对贫困山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现状,广东省政府号召所辖15个市分别援助巫山迁建一所学校,协议无偿支援资金1940万元;
福建省与三峡库区已签约项目171项,总投资达6。55亿元,其中福建省拟投入1。9亿元,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项目86项,在库区落户或完成实业项目25项,投入库区到位资金7495。85万元:厦门投入万县龙宝区2404万元,省政府投入万县天城区1875万元,投入湖北库区县1056万元,并无偿向库区赠送物品共28项,折合人民币2160。8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三峡坝区所在地宜昌县,已落实项目逾百个,到位资金逾亿元,三峡卷烟厂、三峡电器厂、西楚化学工业公司等一大批受援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柱。
尤其令人高兴是,全国各地纷纷将自己的名牌企业“远嫁”三峡,以合资合作方式帮助当地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使之脱胎换骨,
起死回生!
涪陵喜迎“娃哈哈”
1996年10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在宜昌召开“移民和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对移民系统先进个人、对口支援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分别予以表彰。在这次表彰的18个对口支援先进单位中,浙江娃哈哈集团公司和江苏常州市人民政府对库区的贡献,受到李鹏总理和国务院领导的赞扬。
杭州的“娃哈哈”,在全国家喻户晓。
“娃哈哈”远嫁三峡,与涪陵市枳城区政府结亲的开创性举动,一直被传为佳话。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在三峡库区探索了8年。8年的实践表明:三峡库区的经济振兴和贫困面貌之改善,绝非仅仅只是一个钱字。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娃哈哈”之所以选择涪陵,绝非仅仅把此举视作一项政治任务,而是想通过合资合作,为当地政府扶持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
使之成为三峡库区的一颗“新星”。
数年前,“娃哈哈”集团与枳城市政府约定:双方出资4000万元,董事会采取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方式,委托娃哈哈集团承包经营15年,公司对三峡工程涉淹的涪陵罐头厂,枳城区糖果厂、枳城区百花潞酒厂等三家特困企业实行改造、迁建和经营。双方规定:公司在成立前4年,彼此不分利,“娃哈哈”集团负责在4年内使涪陵分公司净资产达到1。56亿元,4年后按比利分成。其主要产品有娃哈哈小包装榨菜、娃哈哈果奶、哈哈棒饮料、关帝酒系列、百花潞酒和各类罐头。
科技投入使老牌涪陵榨菜更上一层楼,市场广阔。
并不起眼的关帝酒,经“娃哈哈”的调理,供不应求。
“娃哈哈”涪陵分公司成立后,仅1995年便实现工业产值6670万元,创利税816万元,成为浙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最大合资企业,占地110余亩,拥有职工1084人。1996年,该公司生产关帝酒系列近3000吨,娃哈哈果奶8000万瓶,哈哈棒2000万支,小包装榨菜2000吨。
数字虽很枯燥,但在娃哈哈集团和涪陵人眼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数字里,凝聚着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万县市民养“白猫”
拟这么个题目,并非想要与读者“幽它一默”,而是想起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曾经夸过的一句海口:“我们要在万县市来一个”白猫效应“!”
1995年10月18日,上海白猫有限公司与四川五一日化实业公司联合组建了“四川白猫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美元。
这是上海市对口支援万县市的壮举。
“白猫”落户万县市,原本是一项由上海市政府交给该公司的政治任务,而精明的“白猫”集团决策者却敏锐地觉察到一种契机——支援库区,占领大西南市场,壮大和发展自已的天赐良机。两年前,万县市民还不知“白猫”为何物。而今,“白猫”系列洗涤用品真的宛若惹人喜爱的“猫”,悄然进入川东地区的千家万户。继尔,重庆、成都乃至整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