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金钱。不要步我的后尘。”据记载,为了避免人民的阻碍,他的尸体 

                            ② 

     是在夜间秘密埋葬的 。他把一个破产的国家遗留给他的年幼的继承者— 

     —曾孙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即位时刚刚5岁,因此,路易十四在临终时遗嘱规定设立 

      “摄政会议”,由奥尔良公爵菲力浦主持,其他会议成员也都是王族, 

     因此,历史上一般称这一时期(1715—1723年)为菲力浦摄政时期。 

           菲力浦不满于摄政会议的人员构成,他想要自己任命摄政会议的成 

     员,以便独揽大权。没有君主权威的奥尔良不得不与贵族结成了联盟。 

     于是,新的摄政会议组成了,其成员是当年路易十四处处提防的贵族们。 

     这些贵族时刻梦想着失去的权力,当他们一跨入摄政会议的门槛时,便 

     迫不及待地辞退了路易十四设立的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大臣和国务秘书 

     们,建立起一种被称为“多部会议制”的政治体制——“凡尔赛旧日的 

                                                 ① 

      ‘侍仆’又围坐在权力桌旁掌管国事”了。他们要求在一切行政机构及 

     军队中任职,以恢复他们的社会权势,他们还要求将实际特权归还给贵 

     族。另外,他们还和路易十四时期的另一批反对势力——法官们 结成 

     了联盟。 

           菲力浦制定的“多部会议制”包括内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 

     和贸易等6个会议,从属于摄政。另外,他还宣布停止迫害胡格诺教徒, 



① 锂 (livre)是法国旧货币名,是近5 克重的银币。又译作“利弗尔”、“利维尔”、“里弗”等。 

① 意即“穿衬衫的人”,因起义者在战斗中身穿衬衫而得名。 

② 叶菲莫夫:《近代世界史教程》上册,人民出版社1953 年5 月版,第30 页。 

①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5 月版,第230 页。 


… Page 35…

    并部分地恢复了巴黎法院的权力。法院扩大了自己的地位,通过拒绝实 

    施他们认为违反不成文宪法和法国基本法的事项,要求取得立法和征税 

    的同意权。从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一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法 

    院断断续续地设法行使了这种权力。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和科尔顿在谈到这一段历史时说:“对法国来 

    说,18世纪是专制主义遭到有组织的特权集团的牵制和抵消的时期。这 

    是贵族复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们夺回被路易十四力图剥夺的许 

    多权力。”② 

          菲力浦为了解决路易十四遗留下来的财政困难,起用银行家兼大投 

    机商、苏格兰人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1716年,约翰·劳在菲力浦的 

    支持下创办了一所私人银行,发行纸币。随后,政府宣布:在缴纳国家 

    赋税时,银行纸币和金币具有同等效用。1718年,政府宣布约翰·劳的 

    银行为国家银行,纸币的信用大为提高。政府遂开始以银行纸币清偿公 

    债。约翰·劳又发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许诺股东的红利竟高达40%! 

     由于这个公司握有对美洲贸易、对路易斯安那殖民地以及种植和销售烟 

    草专利权的实力,因此,普遍为人们所看好。轻易致富的诱惑在巴黎引 

    起空前的投机热潮。宫廷显贵、贵族、资产阶级和稍有积蓄的人,都从 

    事股票投机,股票由500锂的发行价格很快飞涨到18000锂,大量金银 

    流入银行。约翰·劳因此于1720年被擢升为财政大臣。 

          约翰·劳的措施虽然刺激了现金流转和信贷的发展,但因没有足够 

    的工业和商业的基础,不能持久。1720年底,纸币流通额达30亿锂,而 

    银行实际储备金的价值只有7亿锂。这个秘密被透露出来以后,立即引 

    起挤兑金银的风潮。银行倒闭,约翰·劳逃往布鲁塞尔,国家也拒绝接 

    受严重贬值的纸币。除少数几个宫廷显贵和大投机商在成了暴发户以 

    后,很快将盈利投到可靠的方面之外,大多数股票持有者都被欺骗敲诈 

    一空,许多富有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破产,而政府却已用纸币偿清了大部 

    分债务。 

          约翰·劳的“改革”没有能够改变法国政府的财政亏空,而摄政王 

    奥尔良也因此名誉扫地,于1723年辞职。此后,旧的财政制度重新恢复, 

    包税人又垄断了国家的各种税收。这一切激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大不满。 

    有人在评价约翰·劳的改革方案时说:“在欧洲进行资本主义发展的这 

    个时期,它仿佛带来一种创伤,一次深刻的冲击,严重危害了法国日后 

    的经济发展。国家未能设计一个统一的财政和贸易政策,而只采取了劳 

    的绝妙而危险的应急办法,这样就使法国的实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好几十 

    年。”① 

          路易十五于1723年成年后,仍然热衷于寻欢作乐,对重大国事问题 

    漠不关心,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他有句“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 

    水滔天”,这句话,足以表明他对法国情况所持的态度了。由于他不愿 

    亲政,故此委政于他从前的教师、已升为红衣主教的福列里(一译作弗 

    罗列、弗勒里),就职时72岁的福列里实际上起了首相的作用。 

          福列里清楚地意识到,法国所有实际困难的症结都源于纳税制度。 



②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8 年5 月版,第325 页。 

①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5 月版,第232 页。 


… Page 36…

    因为在当时,就是人头税这一最为重要的税收,一般也只有农民才缴纳, 

    而贵族、官吏和资产阶级在原则上是免于缴纳的。此外,拥有国家土地5 

    —10%的教会坚持政府无权向教会财产征税。教会只同意向国王定期馈 

    赠“随意礼物”,这种礼物虽然可观,却少于政府从直接税中可望得到 

    的收入。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尽管法国本身富裕繁荣,政府 

    却长期被财政匮乏所困扰。 

          1726年,福列里下决心向特权阶层征收人头税和什一税。财政总监 

    奥里执行了福列里的这一政策,却因遭到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的强烈 

    抵制而归于失败。 

          为了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局面,最好的方法是避免 

    征税,而避免征税的最好途径就是避免战争。福列里力图保持和平,希 

    望象柯尔贝尔时期那样,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和海外贸易来解决国家 

    的财政危机,但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在1733年法国还是卷入了波兰王 

    位继承战争。 

          1748年,在沉重的战争开支的压力下,财政总监马肖·达努维尔再 

    次试图进行财政改革,创立了二十分之一税。规定:凡是有财产收入的 

    人,不论阶级地位如何,不论是否享有地方特权,都要按收入纳税。 

          巴黎高等法院、各省法院、布列塔尼三级会议和教会大为哗然。这 

    些机构全都为贵族所控制,而且早在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就已开始的贵 

    族复兴活动此时更为强大,他们甚至引用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话来证 

    明其反对王权是正当的;巴黎法院则裁定新税不符合宪法;而布列塔尼 

    三级会议和其他有三级会议的省份以及教会也都表示激烈的反对。经过 

    几年的较量,终于以路易十五的妥协而告终:他放弃了对马肖·达努维 

    尔的支持,保留了免收教会全部捐税的特权——整个财政计划彻底破 

    产。 

          马肖·达努维尔的财政改革失败后不久,路易十五在布列塔尼发生 

    的一个事件中,再次表现出对贵族反抗的无可奈何。 

          1764年,布列塔尼的三级会议抗议捐税过重,省长埃吉永站在政府 

    一边,严厉指责布列塔尼三级会议,并取消了与其持同样观点的雷恩高 

    等法院的特权。但路易十五最后还是在特权阶层的压力下让步了,他将 

    埃吉永召回凡尔赛,恢复了雷恩高等法院的特权。 

          但是,刚刚结束的七年战争使法国损失惨重。巨大的物资消耗和军 

    费开支加剧了国内的财政危机,也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为了 

    弥补财政亏空,必须切实加强中央集权,并采取有效措施征收赋税,而 

    这样就势必会重新面临贵族和高等法院的反抗。 

          路易十五首先拿巴黎高等法院开刀:1766年3月3日,他在高等法 

    院宣称:“我本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立法权都属于我自己,我 

    不依赖别人也不与他人分享。我是整个国家秩序的中心。民族的权利与 

    利益和我本人的权利与利益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只能掌握在我的手 

         ① 

     中”。接着,又在1768年任命莫普为财政总监。莫普于1770年以国王 

    的名义颁布了《规章与纪律敕令》,根据这一敕令,高等法院的法官们 

    必须绝对效忠于国王,巴黎高等法院的4个庭再也不能召开联席会议了, 



①  '法'阿尔贝·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6 月版,第51 页。 


… Page 37…

它们无权过问政治,无权与外省高等法院联系。为保证这一敕令的顺利 

执行,路易十五亲临法院,强迫法官们登记敕令。法官们以拒绝工作来 

回答国王的敕令。 

      于是,莫普对不服从敕令的法官予以解职,同时解散巴黎高等法院, 

另成立高等法庭。法庭成员由国王任命并发给薪俸,终身任职,他们只 

履行司法职责,无权裁定政府颁行的法令是否合乎宪法。 

      1774年,路易十五去世,他的20岁的孙子继承王位,是为路易十 

六。贵族们向刚刚继位的路易十六施加压力,要求马上恢复巴黎和其他 

地方的高等法院。路易十六很怕在统治伊始就被人们叫做“专制君主”, 

于是恢复了旧法院,废除了莫普建立起来的高等法庭。莫普的政治和法 

律改革,是法国专制制度改革过程中走得最远的一步。由于路易十六恢 

复了旧法院,使得莫普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归于夭折。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的专制制度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这一方 

面表现在封建贵族开始有力地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 

城乡人民不断进行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路易十五在位的60年几 

乎与人民运动相始终。农民骚动、工人罢工及城市平民的暴动愈来愈频 

繁了。1725年,法国各城市和巴黎圣安东区发生了人民暴动;1744年, 

里昂丝织工人举行罢工;1747—1748年,西南各省发生了灾荒,农民大 

批逃亡,爆发了农民起义;1749—1750年,巴黎发生了骚乱,后来发展 

为人民与军队之间的流血巷战;1752—1768年,诺曼底爆发了6次农民 

起义;50—60年代,内维尔工人经常举行罢工。 

      与法国封建制度面临全面危机恰成对照,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迅 

速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新的生产力和在法国城乡到处出现的新的 

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上层建筑的束缚,历史的进程把法国资产阶级推 

向反封建斗争的社会舞台。法国资产阶级日益革命化,给已经错综复杂 

的社会矛盾注入了全新的因素,资产阶级开始担当起第三等级人民反封 

建斗争领导者的历史角色,使斗争发生了质的变化。 

      于是,欧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政治斗争——法国 

大革命徐徐拉开了大幕,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这场历史剧的 

序幕则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3)启蒙运动的兴起 

     启蒙运动发端于18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达到高 

潮的过程,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一场思想革命终于引发为政治 

革命,加上它的准备阶段,前后近百年,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 

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各个思想领域,先后约有200位启蒙学者参加, 

形成西欧近代最壮观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的准备阶段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法国思想家比埃尔·贝 

尔等人,以怀疑论为武器,针对天主教信仰体系发起进攻,对后来许多 

启蒙学者思想的形成,都起了很大作用。 

     进入18世纪,启蒙运动正式展开。发难者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甫 

让·梅叶 (1664—1729年,一译梅利埃)。梅叶本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乡 

村神甫,临终留下3卷巨著《遗书》。《遗书》尖锐抨击宗教与封建专 


… Page 38…

制,指出一切宗教都是欺骗与谬误的混合物,暴君是当代最大的强盗与 

凶手。梅叶从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出发,说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的不合理,主张土地应成为公共财产,人人都应劳动,社会应保障每一 

成员的生活必需品,认为这样的社会只有通过推翻教会和君主的暴政才 

能建立。梅叶《遗书》的基本内容表明,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制度的根 

本任务,决定了启蒙运动必然围绕着哲学和社会政治两大领域展开。梅 

叶作为它的开路先锋,紧扣着运动的这一主题,为运动的全过程创造了 

良好的开端。 

      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老一辈人 

物,有狄德罗及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孔狄亚克、拉美特利、孔多塞等,还有卢梭、毕封、魁奈、博马舍等思 

想家、博物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 

     伏尔泰(1694—1778年)出身于资产阶级公证人家庭。年轻时受过 

贵族的侮辱,因写讽刺专制制度的作品曾被关进巴士底狱。他是博学而 

著名的作家,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主要著作有《论 

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 《哲学词典》、《路易十四时代》等。伏尔泰 

无情地批判了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公开反对宗教迷信、 

宗教迫害和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指出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天主教会 

的欺骗。他痛斥天主教会是“九头鸟”,罗马教皇是“骗子”,天主教 

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在政治上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主 

张将天赋人权交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权,限制王权。 

但是,由于他站在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因此,思想上又经常处于矛盾 

之中。他既反对特权等级,又主张保留君主制;既宣扬自由主义,又害 

怕人民革命;既反对宗教迷信,又强调宗教的必要性。伏尔泰社会政治 

观点的两重性,反映出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中的两面 

性。 

      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法国杰出的社会学家,资产阶级法学 

理论的奠基人。他和伏尔泰一样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出身 

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省议会议长、法院法官、院长等职,他的著作 

 《波斯人信札》辛辣地讽刺了专制制度的劣迹、王权的残暴、宫廷的腐 

朽生活。他遭到教会和政府的疯狂反对,便离职专门从事著述。经过27 

年的辛勤写作,终于在1748年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一书。孟德斯鸠试 

图根据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察,解决人类社会及政治方面的一些最基 

本的问题,探寻政治法律制度的存在规律,揭示法的精神。他指出法律 

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和法 

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孟德 

斯鸠认为,在所有的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亦即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