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鸠认为,在所有的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亦即政治制度。 

他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及立法的内容,它甚至可以抵销地理 

因素的作用。在这里,孟德斯鸠虽然夸大了政治制度的意义,但比起天 

主教神学观点,是前进了一大步。正因为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所以, 

他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了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的是民 

主政体,政权属于有限的人的是贵族政体,一个人按照法律并且依靠贵 

族来统治国家的是君主政体。在孟德斯鸠看来,最好的政体是贵族政体。 

贵族的存在,是君主政体不可缺少的标志,贵族是君主政体中的“调和” 


… Page 39…

力量。他认为,三种政体都是合理的政体。除这三种政体以外,还有一 

种不合理的暴君政体。暴君政体是靠恐怖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 

主把自己看成一切,把其他一切人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 

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 

     孟德斯鸠激烈地谴责暴政违背人性,认为为了避免暴政的出现,立 

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要分开,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他论证道: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构中,则颁布法律的机构同时也执行 

法律,这样,它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 

将处于暴政之下;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机构里,则法官就将 

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的监督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样,如 

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同一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 

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他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孟德斯鸠认为君主政体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他主张立法 

权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归属世袭君主所有,而司法权由选举产 

生的常任法官掌握。他在解释行政权时说,行政权应该交给一个人,只 

有这样,办事才能迅速而有效率。在要求三权分立的同时,他还强调三 

个权力要互相牵制。 

     三权分立原则的锋芒是指向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的,因为从路易十 

四统治时起,君主便独揽立法、行政及司法大权。实行三权分立,就意 

味着国王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三权分立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具有进步的意义。 

       《论法的精神》一书被伏尔泰誉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它的三 

权分立理论被后来的美国宪法、法国大革命中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所 

吸收。可以说,19世纪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这部 

著作的影响。 

     在法国启蒙思想中,反映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以狄德罗为 

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他们是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 

其中包括狄德罗 (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 

维修 (1715—1771年)等人。他们在狄德罗主持下编辑出版了一部《百 

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全书 

共35卷。百科全书派拥有许多启蒙思想家,当时为这部《百科全书》写 

文章的启蒙思想家达160多人。他们通过出版百科全书,向人们传授自 

然科学文化知识,以揭露宗教迷信的荒谬,尖锐地抨击专制制度和教会 

的黑暗,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们的学说成了反对封 

建制度的锐利武器。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比他们的前辈更为彻 

底,他们把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提高到民主主义的高度,把对宗教神 

学的批判提高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但在政治态度上,百科全书 

派是温和的,主张将王权限制到最小的程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 

百科全书派的观点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启蒙运动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让·雅克·卢梭 (1712 

—1778年)。卢梭出身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由于家境贫寒, 

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其间深刻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 

他的思想较为激进和革命。其代表作有 《爱弥尔》、《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 


… Page 40…

    人类不平等及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私有制出现以后,一些人变成富 

    人,一些人变成穷人,社会出现了不平等,一切风俗道德败坏也随之而 

    来,而国家则用法律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因此,他激烈地抨击社会 

    上存在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卢梭并不主张铲除私有制,只是希望 

    通过均贫富,实现小私有制,达到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 

    上,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论, 

    其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核心。他认为,一个理想的 

     国家应该是公民以契约形式组成的国家,公民人人享受平等和自由。他 

    针对路易十四提出的“朕即国家”的理论,提出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最高 

    权力的源泉,代表人民的立法机构是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监督统治者。 

     国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如果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意志, 

    侵犯了人民的主权,人民就有推翻统治者的权利。卢梭的“社会契约” 

    和“主权在民”思想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参政的要求。这些思想对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 

    宾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雅各宾派所执行的恐怖政策、土地法令和1793 

    年宪法无不带有卢梭思想的痕迹。 

          在经济学说方面,18世纪法国还出现了重农学派。这一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魁奈(1694—1774年)和杜尔果(1727—1781年,一译杜尔哥、 

    杜尔阁)。他们竭力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私有财产、贫 

    富悬殊以及自由是自然法则,经济生活应当自由发展,任何来自国家的 

    干涉都是对自然法则的破坏。他们还认为,工商业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只有农业以地租形式创造剩余价值,因此,课税的全部负担应由工商业 

    者转到土地所有者身上。重农学派反对行会特权、工业法规和包税专卖 

    制度,要求工商业活动的自由。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有着极为鲜明的历史个性。作为一次资产阶级 

    和第三等级各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 

    动,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始终如一地 

    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天主教反动势力。 

    这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之外,启蒙学者之间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作为 

    各自学说的根据,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法国著名史学家米涅曾深刻地 

    指出:“最专制的君主也曾赞助提倡思考的运动,结果非其所望地建立 

     了公众舆论。原来是想鼓励人们歌功颂德的,结果却为人们提出指责准 

    备了条件;因为,为了要人说些对自己有利的话而引入思考,而后却又 

    不许人思考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是办不到的。等到颂歌唱完了,人们就 

    要开始辩论是非了。……正如哲学的时代之脱胎于艺术的时代一样,革 

                                         ① 

    新的时代是脱胎于哲学的时代的” 。 

          另外,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还在于这场长期的思想文化运动,不仅 

    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直接面向群众,以整个第三等级 

    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启蒙思想家自觉地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 

     己任。他们宣传科学思想,以广大青年为对象;他们反对宗教狂热和宗 

    教偏执,揭露教会黑暗和教士罪行,也以法国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绝大 

    多数居民为对象。在宣传和教育,即“启蒙”的形式上,他们不仅完成 



① 米涅: 《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9 月版,第10 页。 


… Page 41…

     了许多象《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这样的学术性、理论性著作, 

     出版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且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大量 

     出版发行通俗易懂的文章和小册子,并且多方面利用小说、戏剧、诗歌 

     等接近大众的文艺形式,力求让更多的群众受到教育。在这方面,法国 

     喜剧作家博马舍 (1732—1799)的剧作最具代表性。他在《费加罗的婚 

     礼》剧中,将贵族的腐败、愚蠢与第三等级小人物费加罗的机智、聪颖 

     作了鲜明的对比,寓意深刻地表现出第三等级要比特权等级强大得多, 

     有足够力量战胜贵族势力。在剧本中,他让贵族人物声色俱厉地宣布: 

      “我是你们的主人,我,永远有理!”但是,在任何一次较量之中,胜 

     利者却总是当仆人的费加罗。费加罗的一段独白说得痛快淋漓:“因为 

     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 

     这一切使您多么得意洋洋!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的享受?除去从娘 

     胎里走出来的时候用过一点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 

     我呢?淹没在无声无色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 

     学问和手段,就比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所用去的还要多。您居然想跟 

     我争夺果实!”这充分显示出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战胜封建特权势力,夺 

     取统治权的自信心。怪不得路易十六在看到这一剧本时惊呼:它的后果 

                               ① 

     将会导致摧毁巴士底狱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启蒙运动的这一特 

     性,甚至将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一书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 

                                                   ② 

     的起源和基础》并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不仅为行将来到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 

     想准备,也推动、影响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其中涌现的哲学 

     和政治理论,已成为一笔重要的历史遗产和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 

     环节。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思想和原则,由于其鲜明的反封建 

     性质,在我国也产生过历史的回响。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法 

     国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来,启发和鼓动过不止一代忧国忧民 

     的仁人志士。邹容在1903年发表的《革命军》一书中写道:“吾幸夫吾 

     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得斯鸠《万法精理》……等书译而读之也。 

     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吾请执卢梭诸 

                                                   ① 

           大哲之宝旛,以招展于我神州土。”康有为的变法维新、孙中山的 

     思想和实践、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德 

     先生”和“赛先生”的颂扬,都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2。17、18世纪的德意志 



           (1)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与经济落后 

           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德意志仍维持着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 

     奥皇哈布斯堡家族仍然把持着帝国的皇位,其政治制度是诸侯的君主专 

     制制度,这种专制制度使德意志长期陷于分裂状态。根据《威斯特法利 



① 刘宗绪: 《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法国史通讯》1982 年第6 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9 页。 

①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 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 年版,第652—653 页。 



转引自《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 年5 月版,第18 页。 


… Page 42…

亚和约》,德意志诸侯不必得到皇帝的同意即可以自由宣战或媾和,皇 

帝既无常备军,又无经济大权,只保留授与贵族头衔的权利。帝国议会 

由选帝侯院、诸侯院和城市院组成。选帝侯院由9个选帝侯构成,诸侯 

院由98个诸侯构成,城市院由帝国城市的代表构成。但是,帝国议会形 

同虚设,它根本无权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 

     到17世纪上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由300多个大大小小的邦、51个 

自由市和1500个小骑士领地组成。各国诸侯都把自己领地上的立法、行 

政及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通 

过官僚机构、警察和常备军来统治人民。它们各自为政,割据一方,互 

相纷争,付出巨大的军费开支。 

     各邦设立的无数关卡,既妨碍国家的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加深了政 

治分裂的局面。有些小邦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统治者的收入,常常 

成为欧洲列强的工具。这样,在国际争端中,德意志总是首先卷入并成 

为欧洲的战场。在18世纪英法战争的年代里,德意志诸侯通过出卖臣民 

当雇佣兵而从法国得到1。07亿锂法郎,从英国得到4600多万英镑。因 

此,到17世纪上半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有名无实了。 

     政治上的分裂必然导致和加剧经济上的落后。三十年战争结束后, 

德国的手工业、商业以及帝国城市完全衰落了。由于战争的破坏和饥荒、 

瘟疫的流行,普法尔茨、符登堡、布兰登堡等地的人口丧失了5/6,北部 

和东北部有1/3的耕地变成荒野,农业生产急剧下降。从生产关系上看, 

甚至出现了自由农民再次沦为农奴的现象。而农奴制的普遍恢复,又进 

一步妨碍了工业的发展。 

     在德意志范围内的两个最大的国家,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2)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多民族国家。 

它的版图在德意志各邦中是最大的。除奥地利本土外,还有捷克、摩拉 

维亚、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西北部。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哈布斯堡王 

朝不断对外扩张,于1699年兼并了土耳其统治下的匈牙利;又通过西班 

牙王位继承战争,夺得了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的伦巴底、那不勒斯和撒 

丁岛等广大地区。 

     奥地利是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奥地利人是统治民族,斯拉夫人、 

匈牙利人遭受封建的和民族的双重压迫。天主教是统治教会,异教徒受 

到残酷迫害,民族文化受到摧残。奥地利还实行德意志化政策,规定德 

语为国语,各少数民族不得违抗。因此,奥地利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不断 

进行反抗斗争。1618—1631年,捷克人民举行了民族起义;1680年,捷 

克北部的农民揭竿而起,席卷了半个捷克,并且持续了半年之久;1671 

年,匈牙利也爆发了由伊姆雷·乔科里领导的农民起义;1703—1711年, 

匈牙利又爆发了由贵族菲棱茨·拉科西领导的起义。 

     正当哈布斯堡王朝忙于镇压境内各民族起义的时候,又由于王位继 

承问题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从1740年开始,持续了8年,到1748年 

才结束,史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原来,奥皇卡尔六世无子嗣, 

皇位可由长女继承。1740年,卡尔六世死后,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1717 

—1780年,一译作玛利亚·特利萨)登位时,法国和普鲁士等国想分裂 


… Page 43…

奥地利帝国,发动了反奥战争。战争的结果虽然使玛丽亚·特蕾西亚的 

继承权得到承认,但奥地利却失去了工业区西里西亚和意大利一部分土 

地。 

     对外战争的失利,暴露了奥地利军事力量的脆弱;境内频繁的民族 

起义,也暴露了奥地利帝国政局的不稳。于是,刚刚继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