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 命 奇 葩-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绕过那五彩缤纷、香气袭人的花圃,来到 

了一块狭长的、种满了豌豆的园地。这是一块约35米长、7米宽的土地,并 

不肥沃,但一排豌豆却长势喜人。 

      “你看,就是这些豌豆,长得多好!”孟德尔喜滋滋地指着一串串嫩绿、 

饱满的豆荚夸耀说。 

      “你已经搞了三年了,花了这么多精力,究竟要得出什么结果呢?”耐 

塞尔问道。 

      “我准备年复一年地观察这些豌豆的子子孙孙们,通过实验找出植物遗 

传的规律性。”孟德尔回答并进一步解释道:“简单讲,就是要回答一个问 

题,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植物会形成千姿百态的形状和颜色。” 

     孟德尔的实验前后历时8个年头。据统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一共 

栽培了数以千计的豌豆植株,进行了350次以上的人工授精,挑选了一万多 


… Page 35…

颗各种性状的种子。 

     艰辛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成功的硕果,豌豆实验证实了孟德尔所预想的结 

论。此时,为了证实豌豆实验的结论有着普遍意义,治学严谨的孟德尔又用 

玉米、菜豆等植物品种作了重复,直到证明豌豆试验的结论可从特殊推广到 

一般。 

     1865年,孟德尔发表其历时8年累积起来的实验结果的时刻终于来临 

了。也许是因为其内容太丰富,罗列的数据也太繁琐,报告分两次在2月8 

日和3月8日的布尔诺自然科学会的例会上宣读。会场设在布尔诺高等技术 

学校,这是一幢石头建造的四层楼房。 

     2月8日的傍晚,天气晴朗。体态稍胖、体格健壮的孟德尔戴着绸质的 

大礼帽,披着长长的修道士黑礼服上衣,迈着庄重的脚步来到了会场。因为 

这是自己教书的学校,所以心情是平静的。 

     会场里聚集着大约40多位听众。有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化学家、医学 

家等。会议主持人是孟德尔的好朋友,研究会秘书长耐塞尔教授,多少年来, 

他一直关注着孟德尔的实验进展,分享着他的每一个成功和失败。今天,终 

于要在这里宣布正式结果了,耐塞尔似乎比孟德尔还要激动。他迫不及待地 

宣布:“今天,将由神父报告他关于植物杂交试验的新结果。” 

     接着,腋下夹着一叠论文的孟德尔缓步走上了讲坛,透过金边眼镜,可 

看到他那灰蓝色的眼睛中闪出自信、真诚的眼光。 

      “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条规律。”孟德尔宣布这个结 

论后,全场鸦雀无声,一个个都把专注的、满怀兴趣,但又是疑惑的目光投 

向讲坛。孟德尔顿了一下,顺手理了理稀疏的金发,继续言辞清晰地讲述下 

去。 

      “第一,当具有成对不同性状的植物杂交时,所生的第一代‘儿子’代 

 ‘杂种’的性状都只与其‘父’与‘母’中的一个相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 

只隐而不显。例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所生的 ‘儿子’们(杂种) 

全部是高茎,而矮茎性状则隐而不显。如果将 ‘儿子’们(杂交第一代)再 

自相杂交,所生‘孙子’(杂交第二代)的性状就不再相同,而会发生‘分 

离’,而且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与隐性性状的个体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数,即 

3∶1。例如,将高茎与矮茎豌豆所生的 ‘儿子’(全部高茎)再相互交配, 

 ‘孙子’们中有高茎,也有矮茎,其数量总呈3∶1的比例。这就是分离定律 

 (后称孟德尔第一定律)。 

      “第二,当同时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植物(例如圆粒兼黄色 

的豌豆×皱皮兼绿色的豌豆)杂交,所生第一代杂种全是圆粒兼黄色的,而 

第二代杂种的每一个性状各自按3∶1的比例独立分离,互不干扰,也即圆粒 

黄色和圆粒绿色的比例是3∶1,而皱皮黄色和皱皮绿色的比例也是3∶1,这 

就是自由组合定律 (后称孟德尔第二定律)。” 

     孟德尔款款细述,在座的学者们全神贯注,倾听着孟德尔一步一步地解 

释着他的实验。但是,随着演讲的深入,人们对于这项过于新奇的杂交结果 

及其有规律的数字比例越听越难以理解了。约一个小时后,演讲暂告一段落, 

余下部分在3月8日再次进行。当然,仍然是数字连篇的理论。 

     显然,孟德尔的理论超越了听讲者的接受程度。报告结束后,学者们没 

有提出什么问题,也没有进行任何讨论,更没有人大声叫好。出于礼貌和学 

者的涵养,鼓掌致意,掌声并不热烈。据说,听众只是默默地向黑夜的街头 


… Page 36…

散去。 

     更为遗憾的是,报告会后的这种平静状态一直持续了35年。虽然,怀有 

自信的孟德尔把讲演的内容写成了45页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并发表在 

第二年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会刊上,会刊也按惯例同当时各国120多个科研机 

构和各高等学校交换各自出版物,各国学者也应该有机会读到这部不朽著 

作,但是,绝大多数印本只是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这部 

价值非凡、论证严谨的大作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即使当时欧洲研究植物杂交的权威、德国植物学家耐格利教授对此也疏 

忽了。孟德尔拿到论文的40部副本时,首先将一部赠给了耐格利,并为征求 

他的意见写了封信。等了又等,直到第二年的2月27日,孟德尔才收到耐格 

利的回信,但耐格利并没有特别陈述意见,只是希望孟德尔寄给他六类由杂 

交产生的豌豆种子。倘若耐格利这位当时的大生物学家提出孟德尔并予以介 

绍的话,孟德尔定律则会更早地沐浴着灿烂的光辉而登场,大概在孟德尔健 

在时就能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而度过其一生,不仅如此,生物学也 

肯定不用等到20世纪就会取得相当大的进步。 

     达尔文也与孟德尔失之交臂了。达尔文较孟德尔早两年逝世。达尔文生 

前若知道孟德尔的研究,也许会立即响应,并亲自加以重复试验。他们是同 

时代人,若把这两个伟人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或许在科学史上会早一些出 

现辉煌的春天。 

     事实是,35年中,醉心于达尔文主义的科学界生物学界没有把这个乡村 

修道院院士的论文放在眼里。 

     但是,孟德尔自己坚信这个理论对生物进化学说有着“难以估计的意 

义”。他在晚年对友人耐塞尔说:“等着瞧吧!我的时代总有一天要来临。” 

     孟德尔的时代终于来到了。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即荷兰的德弗里斯, 

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丘尔马克在《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的第18卷上,发 

表了相同结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在35年前就已公 

布的遗传定律。终于使这个淹没了35年的伟大学说走向了世界。 

     孟德尔法则的问世,如同太阳照耀着生物学发展之路。孟德尔遗传法则 

和细胞学的进展相结合形成了细胞遗传学。此后,生理遗传学、微生物遗传 

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发生遗传学等,不断形成壮大,推动着科学 

不断向前,直至今日。 


… Page 37…

                           征服神奇的细菌世界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在19世纪以前,人们常常会面临许多可怕的灾难:整桶整桶芬芳清醇的 

啤酒莫名其妙地变酸了,让人难以下咽,给啤酒商造成重大损失;蚕农辛辛 

苦苦养殖的蚕,身上出现了棕黑色斑点,接着便死个精光;难以计数的产妇 

死于产褥热;成群的绵羊染上炭疽病纷纷死去;被疯狗咬了的成人或小孩, 

没人能幸免死神的降临……其实,这些人类的灾难都是细菌或病毒在作祟, 

人们不知其本来面目,面对灾难束手无策。正是伟大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 

学家路易·巴斯德揭开了细菌的神秘面纱,把人们从这些灾难中拯救出来。 

路易·巴斯德因而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22年12月27日,路易·巴斯德诞生在法国东部多尔城一座临近山区 

的破旧楼房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硝皮匠,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 

对知识看得很重,他拼命干活赚钱,渴望把儿子培养成为一名教师。巴斯德 

9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阿尔波瓦中学附属小学里去念书。刚上学时,由于 

他胆子小,个子也矮小,成绩又不突出,并没能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但在 

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们发现,巴斯德具有其他孩子没有的品格。比如,在读 

书时,他具有一股坚持到底的恒心和耐心。尽管胆小,他却喜欢提出问题, 

书上的知识,老师的讲解,似乎永远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 

     那时候,小学校实行分组教学法,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领 

读课文,其余同学跟着朗读。巴斯德多么希望当一名领读的同学啊,可是他 

始终没得到过这份光荣。为此,他常常在家里伤心地流泪。 

     小学毕业后,巴斯德升入了阿尔波瓦中学。校长罗马勒很注意培养学生 

的意志,指导他们确定奋斗的目标。他认为巴斯德在学业上虽没有出众的地 

方,可是他学习起来是那样的专心,无论周围如何喧闹,他的注意力是那么 

集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之前,总是认认真真地想一 

想,直到确定之后才把答案说出口。校长认为,这样爱思索的孩子是值得深 

造的,他对巴斯德的父亲说:“您的孩子一点不比别人差,您应该送他到巴 

黎上大学。” 

     1839年,年仅16岁的巴斯德只身来到巴黎,进入高师预备班听课。第 

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到贝藏松公学学习,预备投考高师的功课。他在 

贝藏松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用大量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他在给 

家人的信中勉励妹妹:“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是事 

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 

庆祝你努力的结果。” 

     1842年,19岁的巴斯德又到巴黎去读书,力行着“意志—工作—成功” 

的道路,终于在第二年,依靠他的勤奋和努力,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取 

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勤奋好学的巴斯德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像一只蜜蜂钻进了花丛,拼命 

地吮吸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露。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取着,终于以优异的成绩 

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一鼓作气,完成了博士论文。 

     巴斯德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著名化学家巴拉尔教授的赏识,把他安排在自 

己的实验室工作,研究酒石酸的旋光现象。巴斯德如鱼得水,整天在实验室 


… Page 38…

里和化学试剂为伍,终于发现了酒石酸旋光现象的秘密。这位青年化学家的 

发现震动了巴黎,并得到老化学家毕奥的赞扬,认为他应到一所大学担任教 

授。然而,教育部却委任巴斯德为国立第戎中学物理教员,巴斯德毫无怨言 

尽心尽力地去做了。 

    1849年,巴斯德调任斯特拉斯堡学院化学教授。校长劳伦特对巴斯德很 

器重,常邀他到家里作客。在那里,他结识了聪明、美丽、性格活泼的校长 

的女儿——玛丽小姐,巴斯德的才华和高尚的心灵打动了玛丽小姐,他们很 

快便举行了婚礼。可就在婚礼那天,新郎却突然失踪了。最后,人们在实验 

室里找到了巴斯德,只好拿下他手中的试管,把他带回举行仪式的教堂。 

    巴斯德对酒石酸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他还在不停地做着实验。有一次, 

他偶然发现酵母对酒石酸居然有选择作用。他十分惊讶于这个发现。他问自 

己,发酵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连科学界的泰斗杜马教授都把发酵作用看得 

非常奇异而深奥,认为它的秘密很难揭破。巴斯德对发酵的原理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发明与创造的先导。 

    正当巴斯德将注意力放在发酵上的时候,1854年9月,32岁的他被任命 

为里尔理工大学教授兼院长。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里尔是酒精工业发达 

的地方,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便是发酵,这对于巴斯德的新研究太有帮 

助了。正是在这里,巴斯德第一次闯入了奥秘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里尔的一家酒精制造厂在生产中遇到了困难,向巴斯德请求研究发酵的 

过程。他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去工厂,把各种用于制造酒精的甜菜根汁和发 

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发酵 

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而且这个过程在没有 

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因此,他确定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是酵母 

生命活动的结果。因此,选择适当的酵母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便是酿酒 

的关键。自此,神秘的发酵原理被化学家巴斯德揭示了,也正是由此开始, 

巴斯德成了一名杰出的伟大的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里尔以酿酒业闻名全国。但在1857年,有好几家酒厂发生了怪事——原 

本芬芳可口的啤酒都变得酸得不可下咽。酒厂老板望着一桶桶发酸的啤酒, 

焦急万分。当时人们都认为化学是神秘万能的,于是,六神无主的酒厂老板 

们便写信给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巴斯德,请求他的帮助。 

    优秀的科学家都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对酒精问题的认识,巴 

斯德断定,啤酒里有微生物在作祟。他凭借着显微镜找到了它们——一种像 

小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巴斯德把酒厂老板们都叫来,告诉他们,正是这些显 

微镜下的小小乳酸杆菌,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酒变酸了。“这样微 

不足道的小东西能使啤酒变酸?”老板们将信将疑。“是的!”巴斯德肯定 

地说,“现在,我只要用眼睛就能断定你们的酒是不是发酸了。”老板们听 

后更觉惊奇,他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酒,想试试巴斯德是不是说大话。 

    巴斯德将一瓶瓶酒打开,逐一滴在玻片上,一个个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根据乳酸菌的有无来判定酒味是香的还是酸的。每当巴斯德作出一个判断, 

立刻由一位品酒师来尝味,作出鉴定。结果,巴斯德的判断全部正确,酒厂 

老板们心服口服。{ewl MVIMAGE;MVIMAGE; !Wxzy0201_0066_1。bmp} 

    那么,怎样有效地防止啤酒变酸呢?巴斯德把封闭的酒瓶放进铁丝篮子 

里,浸在水中加热到不同的温度,力图杀死乳酸杆菌而不把啤酒煮坏。最后, 

他发明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50~60℃的环境中,保持半个 


… Page 39…

小时,便能杀死里面的乳酸杆菌。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我们现在喝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方法消毒的。 

     正当巴斯德为能使全国都享受他发明的利益而欲进行深入的研究时,忽 

然受到老教授杜马的恳求:希望他能研究正在法国南方蔓延的可怕的蚕瘟 

疫,以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蚕丝业! 

     当时巴斯德还没有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甚至不能十分准确地区分蚕和蚯 

蚓,要去研究治疗蚕病,自然困难重重。但对于前辈的敬重和对国家的责任 

感,使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带着妻儿和三个精力充沛的助手,巴斯德来到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 

莱。 

     得病的蚕身上都有棕黑色的斑点,像撒过一层胡椒,当地人称它为“胡 

椒病”。得了病的蚕,都难免一死,极少数结成了茧子,可用钻出的蚕蛾产 

的卵孵蚕,全都是患病的后代。当地人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对付蚕 

病,可都失败了。巴斯德想,与其盲目地尝试各种无济于事的办法,不如找 

出病的根源,他决定用显微镜来探寻蚕的病因。他把病蚕用水磨成糊汁,吸 

一滴放在玻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经过多次仔细的检验,终于发现病蚕 

体内都有一种棕黑色的椭圆形微粒存在,而在健康的蚕身上是绝对找不到这 

种微粒的。他设想,这种微粒可能就是使蚕得病的真正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