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微粒的。他设想,这种微粒可能就是使蚕得病的真正原因。
工作进行到第二年,许多养蚕户开始怀疑了,他们抱怨说:“政府应该
派个动物学家或养蚕专家来,至少也派个兽医来,怎么选了个化学家!他整
天用显微镜看,难道能把蚕病看好吗?”巴斯德默默忍受着冷嘲热讽,心里
想着:“让时间来证明吧。”
在阿莱的日子里,他失去了他尊敬和热爱的父亲,他赶回家乡时,只见
到了父亲的棺材。在继长女和幼女不幸得伤寒去世之后,他年仅12岁的次女
在此期间又得了伤寒症,没有见到父亲就死去了。巴斯德抑制住内心的悲痛,
更加专心于研究,他觉得:“只有工作可以使我的思想脱离深深的悲哀”。
巴斯德呕心沥血地进行实验,终于发现,细菌不仅存在于病蚕身上,同
样存在于雌蚕蛾体内。根据这一发现,他发明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检种方
法:把交配过的雌蛾放在一小块麻布片上产卵,然后将产完卵的蛾缝在麻布
的一角,等它干枯后,取一部分捣烂加水稀释,用显微镜检查。如果有微粒
或微粒的痕迹存在,就连麻布一起烧掉;如果没有,则它的卵就是健康的,
可留作明年的蚕种。
接着巴斯德便四处奔波为农民传播挑选好蚕的方法。由于过度疲劳,46
岁的他终于病倒了。他得了中风,开始半身不遂。在人们送他到海湾去疗养
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给蚕治病。巴斯德同蚕病奋斗了6年,终于使法国的
养蚕业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
通过对蚕病的研究,巴斯德认识到,微生物是可以控制的。当时在法国
的许多牧场,绵羊得了一种病,死亡率几近一半,损失惨重。人们把一些草
地称为“瘟场”、“瘟山”,因为羊群经过那里,仅仅几小时后,就一批批
四肢颤抖着倒下去,连牧羊人都没看清他们是怎么死的。死尸立刻膨胀起来,
稍微撕开一点皮,就有发黑的粘血流出来,所以人们称之为炭疽病。
1878年,巴斯德受法国农业部的委托,正式开始了防治炭疽病的研究。
经过实验他发现,炭疽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杆状细菌——炭疽杆菌。他和助手
到农场仔细观察绵羊染病死亡的过程。他们在草地上撒下大量的杆菌培养
… Page 40…
液,奇怪的是,这里的羊并不得病死亡;而那些在“瘟场”、“瘟山”吃过
草的羊,却死得特别多。巴斯德非常精明,他在撒下含杆菌培养液的同时,
让羊吃些带芒刺的植物,使羊的口舌受微伤,杆菌从伤口进入血液,羊就染
病死亡。那些“瘟场”、“瘟山”正是长着带芒刺的植物,才使绵羊吃草后
染病死亡的。于是巴斯德告诫人们:把病羊尸体埋在干燥的砂石质的深土中,
那里是不长草的,同时要注意不使羊吃到带芒刺的草,这样,羊就可以幸免
于难。
人们把巴斯德看成了农牧业的救星,当1880年法国农村流行鸡霍乱时,
又向他发出了紧急呼救。鸡霍乱是一种导致家禽迅速大量死亡的传染病,巴
斯德发现,它是由霍乱菌引起的。
这一年的夏天,巴斯德回家乡度暑假,无意间把剩下的带有霍乱菌的鸡
标本留在了实验室。到10月份他返回时,那东西还在,于是他立即重新进行
实验。他把放置了三四个月的老疫苗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结果鸡安然无恙。
他又把新的霍乱菌注射到这些注射过老疫苗的鸡身上,结果这些鸡也不得
病。他据此得出结论:他终于找到了人工接种疫苗预防得病的方法!
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巴斯德公布了他的发现:“通过简单地改变病菌
的培养过程,即把两次连续培养的时间延长一些,由于氧气的作用,使细菌
减少了毒性,便获得了一种不断减少毒性的方法,并最终获得可接种的疫苗。
用这种疫苗给动物接种后,只引起轻的病症,却能防止致病的传染。”巴斯
德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预防鸡霍乱有办法了,那么,牲畜的炭疽病,是不是也可以采用同样的
方法来预防呢?巴斯德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制造出毒性减弱的炭疽病疫
苗。
用延长存放时间的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炭疽杆菌不怕氧气,否则便不会
有什么“瘟场”、“瘟山”了。巴斯德想起,他曾经将炭疽杆菌的培养液注
入母鸡的体内,而母鸡却出乎意料地没得炭疽病。经过再三思索,他认为,
可能是因为母鸡的体温要比绵羊等畜类高好几度,所以它能抑制炭疽杆菌。
果然,将注射过菌液的母鸡浸在冷水里,它就抵抗不住,也得炭疽病了。
巴斯德就用适当温度培养菌液的方法,成功地制得了炭疽病的疫苗。再
依次把毒性由弱到强的疫苗给绵羊注射,绵羊就再也不会得炭疽病了。经过
试验,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用于牛。
实验的成功使人们非常钦佩巴斯德,人们把做实验的农场改名为“巴斯
德农场”,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和感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要授
予巴斯德勋章,他提出希望将勋章一同授予不辞辛苦帮助他实验的青年助
手。当他们同时得到政府的授勋时,激动得相互拥抱起来。
1882年,法国有60多万只羊和8万多头牛注射了他发明的疫苗。法国
在农牧业连同养蚕业、制酒业中得到了很大利益,正如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
胥黎所说的:“1870年普法战争使法国赔偿了50亿法郎的巨款,但是巴斯
德一个人的发明就足够抵偿这个损失了。”
巴斯德并没有陶醉在赞扬声中,他在胜利中再接再厉,把眼睛又盯住了
下一个目标——征服狂犬病。尽管此时他已年过六旬,身体虚弱,还是满腔
热情地投入了工作。
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它是由于被疯狗咬伤 (或抓伤)而引
起的。这种病在当时几乎是无药可救的,病人出现烦躁、恐怖、口渴异常而
… Page 41…
又恐水等症状,最终难免一死。
巴斯德和助手们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微生物
在起作用。他们提取疯狗的唾液稀释后给兔子注射,兔子很快死去而并非死
于狂犬病,那是怎么回事呢?祸根会不会在血液里呢?巴斯德将疯狗身上抽
出的血注入健康的狗体内,并未使之得病。众所周知,狂犬病从被咬伤到发
病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巴斯德终
于发现,引起狂犬病的微生物(病毒)是经过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的,它从伤
口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
巴斯德从一只疯狗的脑颅里取出一点延髓,再将一只健康的狗麻醉后锯
开脑盖,把疯狗的延髓注射进去,再缝起来。狗醒来后行动如常。但过了14
天,它发病了。实验证实疯狗脑髓里也存在狂犬病病毒,从而论证了他的推
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巴斯德发现,狂犬病病毒可以通过连续的猴体培
养而减弱毒性,如果制成疫苗,便可用于预防狂犬病的发作。同时他还发现,
在被疯狗咬后的短期内,以减弱毒性的狂犬毒液作为疫苗进行接种,仍然具
有预防效果。
接着,他又找到了一种配制疫苗的最佳方法。他把疯狗的延髓用线吊起
来,放入清洁的放有干燥剂的玻璃瓶中,它的毒性便一天天减弱,到第十四
天,完全失去了毒性。然后把干缩了的延髓研碎加水稀释,便可以用来注射。
巴斯德在动物体内注射了这种疫苗,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过疫苗的动物
获得了对狂犬病的抵抗能力。
1885年,正当巴斯德准备开始拿自己作试验品来进行人体的预防试验
时,7月间,一个9岁的小男孩墨斯特被带到了巴斯德面前。可怜的男孩手
脚被疯狗咬得鲜血淋淋,他的母亲乞求巴斯德给予治疗。巴斯德开始感到有
些为难,因为疫苗治疗狂犬病在人类还没有先例。他检查了墨斯特,发现伤
口有14处之多,他注定要得狂犬病了。假如对他进行注射疫苗的治疗,或许
有可能死里逃生。
科学家的职责使巴斯德不再犹豫,当晚他就给墨斯特注射了用干燥了14
天的延髓液制作的疫苗,次日注射13天的,然后是12天的,11天的……孩
子天天在实验室里同小动物玩得兴高采烈,而巴斯德却度过了忐忑不安的两
星期,以至每晚都要失眠和发烧。治疗终于获得了成功,墨斯特挣脱了狂犬
病的魔爪,回到了他的小学校。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不仅是法国全国,世界各地的病人蜂拥而至,要求
巴斯德为他们治疗。不到10个月,巴斯德的实验室就接受了1726名被疯狗
或疯狼咬伤的病人,除了10名以外,其余1716人都战胜了死神,获得新生。
这种治疗方法也很快在全世界得到普及。
巴斯德的巨大成功使法国人民欣喜若狂,人们筹集资金建立了巴斯德研
究所。直到今天,研究所还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在世界
微生物学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每天,这里都要接待数以百计的各国访问者,
这也是对巴斯德这位为人类征服微生物而奋斗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的最好纪
念。
… Page 42…
解开蜣螂推粪球之谜
——来自昆虫世界的学者法布尔
法布尔是19世纪著名的昆虫学家。1823年9月,他诞生在法国南部山
区圣·莱昂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凭着非凡的钻研
精神和坚毅性格,40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昆虫学家。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研究蜣螂这种昆虫的。
迷人的春天来到了,阳光照在了嫩绿的草地上,一队羊群走了过来。羊
群排下了许多粪便,这可忙坏了一种叫蜣螂的昆虫。
蜣螂又叫屎壳郎,是一种油黑肥胖的甲虫。人们在田野或道路旁常可以
看到一对对蜣螂在滚动着一团团粪球,忙忙碌碌。蜣螂推粪球的方式很有趣,
它头前长着一排坚硬的角,像个圆的钉钯,用这钉钯将少量粪土聚集在一起,
再用脚搓成团,推动着向前滚动。球越滚越大,甚至超过了蜣螂的身体。陡
坡险沟也不能阻挡,有时到了坡顶,就连球一起滚落下去。有时一只蜣螂推
不动,就雌雄双双合作,前拉后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实际上,在公元前几千年,埃及尼罗河边的农民就注意到了蜣螂的这种
行动,他们见到这种现象很奇怪,这个圆球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种甲虫要
推动这个圆球呢?于是有了一些迷信的想法,人们认为这个能够旋转的球是
每天运动一周的地球的形象。由此,蜣螂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称它为神圣甲
虫。古代埃及人还说,蜣螂是按照地球运行的方向从东到西转动它的球的。
它随后把圆球埋在地下28天,恰巧是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球里的卵
经过4周,起了变化。第29天,雌蜣螂回到埋球的地方,将球取出,打开它,
投入尼罗河中。经河水一浸,一只蜣螂便从球里钻了出来。蜣螂是受了天空
星球运转的启示,才这样行动的,它是地球的一种“灵物”,难怪古埃及的
一些文物——金印、玉印的造型像蜣螂呢。几千年来,对于蜣螂的圆球发生
兴趣的人很多,可谁也没有去深入研究,谁也没有认识它的生活习性,谁也
不知这种球的确切用途,谁也不知道蜣螂是怎样养育自己的后代的。
法布尔决定解开这个谜。他想先找个蜣螂的卵来研究这种甲虫的生活习
性。他请了许多小朋友帮忙,但总不能如愿。小朋友告诉法布尔,他们看见
了蜣螂在地上滚动的粪球,里面却没有卵。一次,一位小朋友告诉法布尔,
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球,形如梨子,呈棕色,是在一个甲虫的地洞中找到
的。小朋友讲:“我还砸碎了一个,发现里面有一个卵。”法布尔想:“这
也许正是我要找的蜣螂卵。”他决定和小朋友一起再找一些这种“梨子”状
的东西。第二天早晨,法布尔和小朋友来到草地上,他们终于又找到了埋在
地里像个梨子样的东西。经详细观察,法布尔确认,这是雌蜣螂的杰作。这
个稀奇的东西真像一只不太新鲜的梨子。法布尔兴奋极了,继续工作。不久,
又找到一个,更有意思的是,边上还有一只雌蜣螂关注地看护着。法布尔一
连找到了12个大小差不多的“梨子”,而且,好几个都有雌蜣螂呆在边上。
一个暑假中,法布尔几乎每天都到这些地方去观察,寻找,共挖到了100多
个蜣螂的窝,里面都有这样一个“梨子”。经过认真研究,法布尔发现,“梨
子”是用精细的兽粪做成的,它是蜣螂幼虫的粮食。蜣螂在地面上滚动的圆
球,是成虫的食物。蜣螂的卵是长椭圆形的,就藏在“梨子”上端的狭小部
分。从卵里孵化出的幼虫就靠吃着身边的粮食长大。法布尔还发现,蜣螂的
… Page 43…
卵孵化出幼虫,最多的需要33天,最少只要21天。
要知道,法布尔从第一次观察蜣螂到最后得出准确结论,经过了30年之
久。法布尔写《昆虫记》时,第一篇写的就是蜣螂,将其称为“清道工”。
法布尔以前的昆虫学家主要在做着昆虫的收集和分类工作。他们研究昆
虫的身体是什么形状,有几只脚,翅膀是什么颜色……法布尔认为:这是研
究死的昆虫,昆虫是活生生的机体,大千世界,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生机
盎然。光靠在实验室里解剖,怎能获得准确资料呢?研究昆虫,了解昆虫,
要到大自然去,到山林中去,到小溪旁去,看昆虫如何捕食,如何交配,如
何产卵,如何跳跃,如何飞翔。春天看蜜蜂采蜜;夏天聆听蝉鸣;到了秋天,
观察蟋蟀的求偶;冬雪飘飘,那就去寻找避寒的刺蛾。法布尔讲:“研究昆
虫学,就是去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它们的本能和习性,他们的才能和
感情……”这也是法布尔写作不朽巨著《昆虫记》的指导思想。这部著作的
一个副标题是《关于昆虫的本能和习性研究》。
法布尔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果终于汇成了十大卷的《昆虫记》,全书200
多万字,包括了219篇文章。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法布尔向人们介绍了400
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活生生地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彩、瑰丽多姿、奥妙无
穷的世界。他把一个个昆虫写得生动有趣,有的地方还富有诗意。据说,鲁
迅先生看过这部著作后,赞扬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读起来也还是一部
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经打算把 《昆虫记》全部译成中文,
介绍给中国读者,可惜他去世太早,没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
法布尔的写作是极为认真的。他积累的那些资料,是花了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后获得的。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他决不妄加
猜测,宁愿保持沉默,因此,他的记载基本上是客观的总结,描绘了昆虫的
真实面目和习性,写出了昆虫的最有生机和最为绚丽的秘密。
蜜蜂是一种很聪明的昆虫,它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真是这样吗?法布尔
想证实一下这个说法。法布尔设计了一个现在看来很简单的试验。他在自己
屋檐下的蜂箱里捉了40只蜜蜂,然后小心地在每只蜜蜂的背上涂了白色的记
号。做完记号后,他关照女儿阿格莱,要她记下第一只带白色记号的蜜蜂回
来的时间。法布尔和女儿对准时间,带着蜜蜂出发了。他走得很远,在离家
4千米时,他把蜜蜂放走了。法布尔发现其中20只迅速向四周飞去,似乎在
寻找回家的方向。余下的20只仅是在草地上漫步,连身体平衡都无法维持,
法布尔努力地赶它们走,它们也飞不起来。法布尔想,这些是受伤、残废的
蜜蜂,应从试验名单上去除。
放蜜蜂时,天气还是晴朗的,太阳挂在天上,一丝云都没有。可不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