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的现象。
汤显祖在戏剧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在国内古典戏曲领域,他与关汉卿比
肩并驾,关汉卿为现实主义戏曲大师,他则是浪漫主义艺术巨匠。在国际上,
人们则常将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而奠定他这一地位、为他带来如此殊荣
的,就是光耀千古的《牡丹亭》。
第四节 《紫箫记》、《紫钗记》
① 前者如汤显祖政敌王锡爵在观看《牡丹亭》时叹道:“吾老年人,近颇为此而惆怅。后者如著名女演员
商小伶,每演《牡丹亭》,总是泪痕满面。某日,当她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
见”(《寻梦》)时,悲哀过度,倒于台上,溘然而逝。另广陵女子冯小青,富于才情,屈从父母之命,
嫁为冯生之妾,忧郁苦闷,读《牡丹亭》后作诗云:“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为一滴杨枝
水,洒作人间并蒂莲”。“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未及二年,幽愤而死。再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
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汤显祖曾作《哭娄江女子二首》悼之。
除《牡丹亭》外,汤显祖尚有《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四种传奇。后三种与《牡丹亭》合称为“临川四梦”。
一、《紫箫记》
《紫箫记》是汤显祖早期不成熟的和未完成的半头作品。大约作于他二
十八岁至三十岁,即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七年(1579)。故事本于唐人
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较原传增加了些人物,增设了些情节,并改
为团圆结局。剧本第一出《开宗》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概括了剧情:
李益才人,王孙爱女,诗媒十字相招。喜华清玉琯,暗脱元宵。殿试十
郎荣耀,参军去七夕银桥。归来后,和亲出塞,战苦天骄。娇娆,汉春徐女,
与十郎作小,同受飘摇。
起无端贝锦,卖了琼箫。急相逢天涯好友,幸生还一品当朝。姻缘好,
从前痴姤,一笔勾消。
但剧本只写到第三十四出李益参军归来,与霍小玉重聚。仅就完成部分
看,《紫箫记》不是一部成功之作。其主旨本是写霍小玉与李益的悲欢离合,
但它删除了唐传奇李益另娶高门卢氏的情节,又未增添造成霍李分离的实质
动因,而仅仅是李益赴边参军,不久便返家与小玉重聚。所以,不只是主题
浮浅,而且霍李的离合人为痕迹也很强。同时,它枝蔓繁多,对一些配角如
媒人鲍四娘等,也重笔立传,故结构芜杂。它的曲文过于骈骊,好堆砌典故,
炫耀才学。内容上也未摆脱一般才子佳人的俗套,所以远不如唐传奇《霍小
玉传》思想深刻。
二、《紫钗记》
《紫钗记》仍是写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约完稿于万历十五年
(1587),作者三十八岁时。它以霍小玉的紫玉燕钗结构故事,故称《紫钗
记》。
《紫钗记》更接近于唐传奇《霍小玉传》,但同时也融进了明代的现实
内容和作者官场生活体验,故内容远较《紫箫记》深刻,艺术上也开始走向
成熟。
《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唐才子李益赴京赶考流寓长安,经媒人鲍四娘介绍,与已故霍王庶出
女儿霍小玉结成秦晋之好。完婚之后,李益去临时改变的考试地点洛阳赴考,
行前留下了指诚日月的誓言。并果真不负所约,状元及第后又回到了小玉身
边。并且到后来始终对小玉忠贞不二,未存抛弃之念。即李益已由小说中负
心汉薄情郎形象变为忠于爱情的人物。
②为霍小玉婚姻爱情造成巨大痛苦的是“一门贵盛,霸掌朝纲”的卢太
尉,他因李益“恃才气高”,未去拜访他而心怀忌恨,但又爱李益的杰出才
华,想招李益为婿,又加以笼络。因此他不断地为霍李关系制造障碍,对李
益软硬兼施,以至将李“软禁”,逼迫李益就范。即《紫钗记》中已将主要
的鞭挞对象由小说中的李益改成了卢太尉。
③为寻找李益,小玉托亲拜友,耗尽资财,典当了曾当作聘礼的紫钗。
最后沉绵枕席,奄奄一息。一个“族本山东,姻连外戚”的黄衫豪客,闻见
不平,拔刀相助。将李益劫持至小玉家,使二人团圆。由于此时李益已从唐
小说中自己故意对小玉躲而不见,改为被卢太尉软禁,行动不得自由。所以,
他对小玉的负心也就不复存在。
即剧本对小说重大改动是结局由悲剧变为团圆,李益由负心变为忠诚,
增设了小玉婚姻的破坏者卢太尉。这一改动虽然表现了我国古典戏剧作家追
求团圆的心态,但它同《牡丹亭》一样,在这种追求中融入了较为深刻的社
会内容。它以上层统治集团中一个权贵卢太尉反照出了整个官僚集团的骄横
腐败。对卢太尉的塑造也不流于概念化脸谱化,而是较为饱满,具有个性,
带有较强的时代印迹。如写卢太尉得宠时“坐掌朝枢,出入近乘舆”,“只
手擎天势独尊,锦袍玉带照青春”“欲作江河唯画地,能回日月试排天”,
势熖熏天,不可一世;所以文臣武将中的势力小人多去逢迎依附:“洛阳贵
将多陪席,鲁国诸生半在门”。卢太尉干预开科选士,李益因未去拜谒而遭
报复等,都与明代宰辅张居正行为相似,李益诗中有“不上望京楼”句被便
卢太尉以“怨望”把柄要挟,又曲折表现了明代的文字狱。卢府暗探遍布,
霍小玉李益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监视之下,也反映了明代宦官特务统治之情
况。总之,《紫钗记》对卢太尉的增设,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赋予了戏剧冲
突以更深的社会意义。
但是,剧情最终以黄衫豪客解决矛盾毕竟由于缺少现实基础而显得牵
强。黄衫豪客是何许人?他何以能有那么大的能量?作者无法自圆其说,只
能借剧中人之口含糊地交待他“族本山东,连姻外戚”,以显示他门第和身
份的高贵;以“力通宫掖”说明他势力的非比寻常,而无法诉诸于形象。从
而给这个人物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霍李
婚姻的圆满结局,只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如果它以悲剧告终,则会更符合
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艺术效果会更好。
霍小玉形象与唐传奇《霍小玉传》中所描写的基本一致。她为李益香销
翠减,病体恹恹,耗尽家财,慨然为之,从没有丝毫的动摇。但总的说,比
起唐传奇中霍小玉,她少了些刚烈、自尊,多了些委屈求全。她是霍王之女,
身为郡主,但由于“出身微庶”,不被诸兄收录,毕竟不够太高贵。所以,
面对年少多才、出身高门的李益,她头脑是清醒的。在《折柳阳关》一出中,
汤显祖基本袭用了唐小说中的原话,让霍小玉对即将别离的李益说:“妾年
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
然后妙选高门,以求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翦发披缁,夙昔之愿,
于此足矣。”即希望自己能在李益三十岁而立之年之前,与李益共度八年欢
爱生活,然后便永遁空门。表现了她在门第观念极强的社会中为追求可怜的
幸福所作的牺牲和自尊自爱。但在戏剧中,当她听到卢太尉所指使的王哨儿
讹传李益已“议亲卢府”时,伤心之余,她为自己寻找了一条不失去李益的
道路:
[渔家犯]? 。有家法拘当得才子天涯,没朝纲对付的宰相人家。比似
你插金花招小姐,做官人自古有偏房正榻。也索是从大小那些商度,做姊妹
大家欀恰。
[扑灯蛾]书生直恁邪,见色心儿那。把他看不上早则吞他不下。也是
风流儒雅,没禁持做出些些,也则只索轻怜轻骂。说他知咱小胆儿见了士女
争夫怕。
甘心退居其次,以小妾身份与新夫人“做姊妹大家欢恰”,宽容了李益
的薄倖与轻薄(当然李益并非薄情),这不能说是“爱丈夫胜于爱自身”,
也不能说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突出反映”,只能说明那个社会妇女地位
的卑微,可怜和没有独立人格。
李益在戏剧中已一改负心薄情形象。此剧中虽然他性格软弱,但面对卢
太尉的强横他始终没有屈服,而是以装病的办法拖延时日。他始终没有忘记
霍小玉。正是他的忠贞,才使这出戏成为喜剧结尾。
《紫钗记》艺术上较《紫萧记》已大进一步,已经显示出作者善于描写
细腻缠绵情感的特长。但语言不够本色,结构也显松散冗赘。
第五节 《南柯记》
《南柯记》写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汤显祖五十一岁时。全剧四十
四出。以唐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为轮廓铺衍而成。写唐贞元年间,
东平人淳于棼梦入槐安蚁国,被招为附马历尽荣华富贵,梦觉后悟到人生如
梦而永遁空门的故事。
显而易见,《南柯记》表现了作者消极的佛教出世思想。它写淳于棼的
整个命运都受制于契玄禅师,给人以佛法无边、天眼先知的印象;它在《禅
请》《情著》《转情》《情尽》等出中对佛教思想进行了阐释;它让淳于棼
在对情的追求破灭后立地成佛,并借助于剧中人之口总结人生进行说教:“人
间君臣眷属,蝼蚁何异。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要你众生们看见了
普世间姻缘如是”“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 。凡此种种,使不少人都将它
看成是一部“表现人生如梦”“为佛教说法”的“失败作品”。
但如果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在剧中,作者固然阐说
了佛教思想,但同时也有不少对佛的轻慢。如淳于棼得意时说:“齐家治国
之法只用孔子之道,佛教全然不用”;在受过五戒的和尚眼中,如来佛祖的
宝座竟是“人肉样的莲花业作台”,瑶芳公主多病,契玄禅师说只要长斋三
年,念《血盆经》,便能消灾,但她却夭亡了。为此国母悲恸地说:“天呵!
俺曾写下了目连经卷也,谁知道佛也无灵被鬼侵。”等等,又都是对佛的不
敬和嘲弄。剧中这类矛盾,正是汤显祖思想中一直存在的出世入世思想矛盾
的反映。也就是说,虽然作者后期思想中原有的佛教思想有所滋长,但总的
说,如他自己所说,是“秀才念佛,如秦皇海上求仙,是英雄末后偶兴耳,”
他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教。
正因为此,在笼罩着佛家出世思想的《南柯记》中,同时还可见到作者
关注现实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如它以淳于棼借助瑶芳公主之力做“老婆官”
而飞黄腾达,直上青云,讽刺明代官场腐败的裙带之风;以老谋深算的右相
段功出于对淳于棼的嫉妒而挖空心思地伺机剔除,写官场的勾心斗角互相倾
轧;以南柯郡录事官“掌印坐黄堂”却“文书批点不成行”,只会赌博;小
吏对上惯于“飞天过海”,对下搜刮劫抢“油得嘴光光”,写下层官吏百无
一能只会鱼肉百姓等等,都十分深刻。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剧中强烈地抒发
了他的儒家仁政思想。在《风谣》中,作者通过紫衣官之口描绘了南柯郡的
和乐太平景象:“才入这南柯郡境,则见青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
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柯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
兴让。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头一揖。”并且通过四
组不同人物唱歌谣,赞美淳于棼的德政:
[孝白歌](众扮父老捧香上)征摇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
的醉颜酡,后生们鼓腹歌。? 。
[前腔](众扮秀才捧香上)行乡约,制雅歌,家尊五伦人四科。因他
俺切磋,他将俺琢磨? 。
[前腔][扮村妇女捧香上]多风化,无暴苛。俺婚姻以时歌《伐柯》。
家家老小和,家家男女多。? 。
[前腔](扮商人捧香上)平税课,不起科,商人离家来安乐窝。关津
任你过,昼夜总无他。? 。
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在“国势如溃瓜”、人民苦不堪言的黑暗现实下,
对自己曾在遂昌勉力实行着的、以儒家仁政思想拯治国家的政治理想的形象
抒发和描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封建经济政治仍强固地统治全社会之时,
作者顺应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历史趋势,在他的理想国里,没忘记“平税课,
不起科,商人离家来安乐窝”,为商人争得自由合法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
一点及《牡丹亭》对扼杀人性的封建理学的战斗性反击看,汤显祖确实站到
了他所生活时代的前列,虽然他是朦胧的、不自觉的。
总之,《南柯记》绝不仅仅是一部消极言佛的作品。他同时也抒发了自
己美好的社会理想、又揭示了这个理想的破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
在深刻地鞭挞了黑暗现实后又因无法实现他所憧憬的社会理想而终于走向了
空门。
《南柯记》中的主角淳于棼在政治上曾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功业赫赫,
把南柯郡治理得一片太平,但最终又走向了堕落——公主死后,他被招还朝,
恩封左相,“势要勋戚都与交欢,其势如炎,其门如市”,他便陷入了花天
酒地之中,日与郡主琼英、国嫂灵芝、皇姑上真三人乱伦淫乐。淳于棼形象
的前后变化虽然也可以说明“宦场就好象染缸一般,任你有多么高尚的情操,
有多么美好的理想,掉到里边,都要改变颜色,弄得不能自拔。”(张庚郭
汉城主编《戏曲通史》)。但总的说来,淳于棼性格的这种变化显得突兀,
内在根据不够充分。
第六节 《邯郸记》
《南柯记》写成之后一年多,即万历二十九年汤显祖五十二岁时,又完
成了与《南柯记》题材类似,仅次于《牡丹亭》的杰作《邯郸记》。
(一)《邯郸记》梗概
《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又作了重大改动。
要而言之,它虽然承袭了原传有关神仙道化的构思,也流露了人生如梦思想,
但主流却是借邯郸一梦“备述人世险诈之情”写“明季宦途习气”(吴梅语)。
剧的梗概是:唐开元年间,祖籍山东,随父迁居河北邯郸的二十六岁的秀才
卢生,因“学成文武之术”却“未售予帝王之家”而整日郁闷,“心神难定”。
一日,卢生在赵州酒店遇仙人吕洞宾,言谈之中慨叹自己“生世不谐,穷困
如是”,认为“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
族盛而家用肥饶”,言毕觉得困倦,便枕吕洞宾拿过来的瓷枕朦胧入梦。
梦中卢生不自觉步入“世代豪华”的清河第一高门崔氏的高墙深院,得
以与崔氏小姐成婚,婚后不久,天子黄榜招贤,崔氏因家中“七辈无白衣女
婿”,而要卢生前去应举。卢生想“儒冠误了多年”有些踌躇,崔氏便说:
“奴家四门亲戚,多在要津。你去长安,都须拜在门下”,同时“再着一家
兄相帮引进”,就会“取状元如反掌”。而“家兄者,钱也”。卢生依崔氏
之计而行,“将金赀广交朝贵”,果真“满朝勳贵”,“都保他文才第一”,
因而“竦动了君王”,皇上便御笔亲点,将他“在落卷中番出做个第一”。
主考官是“性喜奸谗、材能进奉”的当朝权相宇文融。他原本已内定了
前宰相裴行俭之子、武三思之婿裴光庭为第一,梁武帝之后萧嵩为第二,没
想到卢生没通过他的门路就当了状元,很不高兴:“咱看定了的状元,谁想
那卢生以钻刺抢去了,偏不钻刺于我”。但想到卢生是御笔亲点,不得不“且
自趋奉他一、二”。可卢生在宴会上却题诗说:“香飘醉墨粉红催,天子门
生带笑来,自是玉皇亲判与,嫦娥不用老官媒。”宇文融感到卢生“奚落了”
自己,便怀恨在心,要“权待他知制诰有些破绽之时,寻个题目处置他。”
卢生得了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之官,春风得意,乘掌制诰之权,徇私舞弊,
“偷写下了夫人诰命一通,混在众人诰命内,朦胧进呈”,皇帝竟没有发觉
“侥幸”“都准行了”。但却被伺机寻隙的宇文融“看破”,向天子奏了一
本,在卢生夫妻正欢天喜地之时,差官传来了天子之命,贬卢生做陕州知州,
令其凿石开河。
在陕州,卢生耗尽民力,用“盐蒸醋煮”法,化石为水,开通了河道;
又迎天子“东游观览胜景”,选千名彩女摇橹唱曲,大讨皇帝欢心。在皇帝
称赞卢生“汝功劳在万万年不小也”之时,又传来了吐蕃犯境、边将败绩的
消息。天子惊慌,寻将战讨。一直想整治卢生的宇文融顿时又生一计:“开
河倒被卢生做了一功,恰好又这等一个题目处置他”,便举荐卢生前去征战。
卢生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任命,以御史中丞、兼领河西陇右四道节度使、征
西大将军的身份前去救边。卢生到边疆以“反间计”除掉了“足智多谋”的
番国丞相悉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