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阔主要更改了主人公的背景,毕竟他自己没有老婆也没有孩子,所以这点只能变成自己一个人和工作关系上的人一起出来,有点心情烦闷,才到了外面。
此外,在原版的《荷塘月色》里描述出了一个民国时代,其实也差不多就是古时候的那种庭院布置,而李阔今年夏天有一次和焰火文化的人出去放松,当天就住在一个特别复古的院落里,而且还是夏天,这个院落和《荷塘月色》里面的背景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当天也有月亮……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凑到了一块,所以李阔在挑选散文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荷塘月色》。
……这些期待李阔散文的人,基本上也都是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荷塘月色》的全文。
刚开始看,大家再次感受到了那种《阿q正传》、《药》里面的文风,就是那种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风,不过这散文又更偏向于现代的语气。
最开始,大家对这篇散文的感觉就是淡淡的,很多描写都是淡淡的,包括这一路的过程,只不过,哪怕是这样,大伙儿跟随文章里的目光,一路向前,慢慢的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奇怪的幽静感。
这种幽静感越来越强烈。
再然后就是一段对于独处的描写,这个独处的描写配合了周围的景物,瞬间让人感觉到越来越强烈的幽静感,而且这并不是无脑的幽静,而是一种特别强烈的情景交融。
再往下,就更是强烈的情景交融,无数个画面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而且越往下读,就越能够感觉到那种幽静感,看着文字,就好像是隔着雾气在看景色一般,很多东西都多了一种隐隐绰绰的中国山水画那样的美感。
越看到后来,这样的感觉就越是强烈。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等到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尾,很多人又往前看了一遍,乃至于第二遍,第三遍。
大家现在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这篇文章并没有那种让人觉得用词用字瞬间就触动人心,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的地方,但是通篇下来就是给了人一种奇怪的氛围,把人完全带入到了这个氛围之中。
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反正让人好半天都在思索。
因为他们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总是觉得自己的心里有一种奇特的温馨和幽静,反正就是让人感觉在荷塘月色观赏的时候,作者真的是纯粹属于他自己的,所以才能够生出那么多的氛围来。
这样的思索反正是越来越强烈。
看完了《荷塘月色》之后,有许多人都是赶紧上可以点评的地方,去找其他人对《荷塘月色》的点评和解读,看看能不能和自己想象中是一样的,看看自己的解读到底正不正确。
果然,李阔的文章很快就能够被许多人看到然后讨论交流,哪怕是一篇散文也是那样,所以在微薄乃至于在年度作者大赛上,都已经有不少的帖子在讨论《荷塘月色》了。
“个人认为,《荷塘月色》几乎已经有了一种大家之作的风范!”有一个人最开头,就是先声夺人地说。
接下来,他说道:“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是看到了其中的炼字功夫,这就好像是《药》那样的小说一样,把很多用字用词都用在了最正确的地方。很多地方都因为这样的炼字功夫而变得鲜活了过来,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其中的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这一个泻字用的特别妙,而紧随其后的一连串描写,就更是把这月下描绘得跟仙境似的……”
“而接下来,就是李阔对于这个场景的深刻观察,是已经到了骨子里的那种观察。最简单地打个比方,那就是其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其实描写荷叶有很多种方法,但荷叶好像是月光下舞女的裙,这立刻就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是夜晚里的,因为只有夜晚里的荷叶是这样……”
“所以,通篇下来,我只有赞叹……”
这个评论下面,很快就是一大堆的好评,很多人都说这下算是明白了《荷塘月色》,有人还是说道:“我个人现在认为,李阔的《荷塘月色》的确有了大家的水平!”
当然,也有人在说这写的什么东西,根本看不明白……就那么写,很正常的水平,有什么好的?
但这些人大部分还是相对比较喜欢空间上的一些鸡汤文之类的,那些才是好文章,所以对于他们的评价,大部分人都有点忽略了。
而这一篇《荷塘月色》却不仅仅只是被大家的评论赞赏,而且还进入了一些老作家们的眼里!(未完待续。)
第四六二章 又一篇经典之作!
其实在中国,或者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里的文坛也好,其他的地方也罢,如果只是在大众眼睛里觉得相当出色的话,未必就能够真的称之为好电影——因为还有很多的专业人士,也有许多本来就是以此为生,并且经过那么多年,早就成为活化石的人。
只有得到这些人的肯定,得到所谓主流圈子里的人肯定,才能够真正承认一件事物的好。
《荷塘月色》现在就是在普通的读者这里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但是在真正的主流文学圈,暂时似乎还没有人发言。
不过并没有让大家等待太久。
《文学评论》,中国最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这基本上是相当于最权威的文学批评杂志了。
这种杂志其实销量并不算太好,但是地位却是最高,最权威的。
毕竟这上面代表了主流文坛,代表了官方的力量,能够上这里被评论的文学作品,其实绝大多数都是
在《荷塘月色》发表了两个星期之后,《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国内的权威,著名学者,当年的文坛批评界最著名的人之一的曹志山发表的论文——
“从《荷塘月色》看当代青年作家的精神困境和释放。”
这篇文章从标题上来看,还真是让人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怎么就给扯到精神困境上来了?
但是仔细往下看,大家很快就发现,曹志山他们这些人毕竟是传说中的主流文学界的人,经验丰富,而且能够从一些平常的现象里发掘出许多道理来……
因为曹志山直接把李阔的《荷塘月色》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并且说这是一种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升华。
但是他说得特别有道理。
“对比开头,一个伏笔:因为工作上的事心烦,才走到院中,然而,经过院中这宛若仙境的涤荡后,他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摆脱心烦,然而,在这个过程里他却能一直维持那种上升的高度,把自己超然在了‘荷塘月色’之上,我想这就是《荷塘月色》的精神内核之一,也是那种朦胧而不点破的意境,正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婉约美,这种美不仅在散文的文字与埋伏里,更是在精神上。”
看到这个,很多人还是感觉说的特别有道理,因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和他说的仔细一对比,貌似真的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李阔毕竟是复制了来自另外一个时空里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他更改了背景,但却没有更改太多,所以很多东西依然成立。
而曹志山却还有一些点评——“毫无疑问,《荷塘月色》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散文,炼字,丝毫没有年轻作者的卖弄,收得住,用得好。但于我而言,这篇散文最好的地方,除了文字,依然还是那种超然的精神境界,还有那种如同薄雾一样美好又朦胧的幽静……”
这一番点评,让大家都知道,主流文学界现在已经比较认可《荷塘月色》了。
其实这也是应该的,毕竟这篇文章在另外一个时空中,也是广受推崇。
20世纪的中国,名人的数量如同天上星斗数不胜数,文坛巨匠也有很多,然而《荷塘月色》依然能成为最优秀的散文之一,自然有着自己的道理。
曹志山的点评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在谈论他说的这种精神困境。
在曹志山之后,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坛上知名人物夏华春,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说:“你们要看散文,要学习散文,就去看《荷塘月色》,这作者虽然年轻,可文字的通透和老练,反正我自愧不如。我希望大家可以多看看,多思考思考,为什么他能在21岁的年纪就写出这样的散文来……”
这个讲课内容被一些想要搞大新闻的人给发到了网上,于是,大家更是明白了李阔这篇文章的厉害。
当然,又很大一部分人,自然喜欢李阔的《荷塘月色》,但是依然有一群人觉得这文章也就那样,没什么意思,矫情得很……
有人喜欢,肯定有人不喜欢。
《荷塘月色》的美,也是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层面,大部分人自然也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这点在所难免。而一些人没有经历过一定的文学训练,也看不出这种散文的好来,这些都很正常。
但是,在有文学鉴赏能力的人眼里,这的确是一片佳作。
所以这样的作品就和《盗墓笔记》是基本反过来的,《盗墓笔记》大众眼前自然是神书,但在主流文坛上,并不算什么,《荷塘月色》很多普通人无法欣赏,但在主流文学界备受推崇。
反正有很多人在教导弟子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时候,都会说:“你去看看人家李阔,21岁,但那《荷塘月色》写出什么水准!”
……《荷塘月色》之后也一直比较出名,后来还经常出现在一些优美散文推荐中。
《荷塘月色》之后不久,李阔这边又发布了一部重磅小说,这次重新回到了《东海报·文学版》,小说的名字叫做《变形记》。
当然了,这个《变形记》肯定不是前世芒果台的那个《变形记》,而是前世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这篇小说在前世也比较出名,也获得过很大的反响,在一百年后,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外国小说之一,《变形记》里面对人异化状态的描述,以及对于人们病态的金钱关系、人情淡薄如纱的状况的刻画,可谓是让人毛骨悚然。
其实中国社会基本上一直在轮回,这里和另外一个时空一样,又轮回到了每一个朝代发展到繁荣时候的思想状态——一方面笑贫不笑娼,人与人的价值衡量极端物化,另外一方面却又会对别人拥有一种极高的道德要求……
而且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在资本横流、新生活方式影响下越来越淡漠……这已经引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也经常有人提及。
所以,《变形记》的出现,虽然有着时空隔膜,但那种戳入心中的痛感绝对不轻!(未完待续。)
第四六三章 啊?他真的变形了?!
李阔在发布《变形记》之前,《东海报·文学版》专门发布过一篇官微,用来预告这件事,而且会咋个官微的确挺有效果,很快就过了一万条评论。
以李阔现在的号召力和被关注度,有关于他的官方微薄拿下一万条评论甚至更多还真不是什么事儿……
而《东海报·文学版》现在是主打说李阔的小说回归。
因为在《神雕侠侣》之后,李阔就没有继续在《东海报·文学版》上发表小说作品了,所以现在又一篇小说发布,自然要大肆宣扬一下。
李阔最近和很多报刊杂志都有联系,并且都在上面发布了自己的小说或者散文什么的,这对《东海报·文学版》也是一种威胁,现在有新的小说,肯定要宣传一下。
而且这次他们还专门宣传了一下说李阔新小说很有社会意义。
甚至有和《东海报·文学版》关系特别密切的作家说在读了李阔的新小说之后,感觉“好像是一把尖刀剖开这个时代的胸膛,看到里面的心脏。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时代里,这篇小说的出现恰到好处,反正看得我毛骨悚然,不知不觉里,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淡漠到了这个地步。”
所以,现在的确有不少人在期待着李阔的新小说,毕竟他们都看过之前的《许三观卖血记》那样的小说,现在也期待着李阔的所谓的“尖刀”一样的新小说。
现在李阔已经证明过自己很多次,以至于大家都已经开始相信李阔的新东西,第一反应就觉得李阔的肯定会是好的。
尤其是现在还经过了那个作家的宣传,大家对这篇小说就更加期待了。
《东海报·文学版》在《神雕侠侣》连载完成之后,就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哑火之中,报纸的销量甚至跌破了50万份,当然了,这样的销量毕竟不用分成给李阔,所以其实还是可以挣到钱的,而且反而要比李阔来到报纸之前挣得要多得多——以前可是才20万份销量。
最近李阔不在,但是报纸的销量还是维持了一定的水平,这对他们来讲当然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儿。
但是这样虽然能挣钱,销量的跳水却依然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干点什么了,反正只要李阔不在,这份报纸的销量就很难升上去。
刚好这个时候李阔的《变形记》就来了……
这篇文章并不是他们最期待的武侠小说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娱乐性的小说,但毕竟也是李阔的作品,所以他们还是对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发展抱有期待的。
所以现在才会展开各种各样的宣传……
不过,过度宣传肯定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东海报·文学版》也就适可而止了,不过接下来的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出现了李阔这个月的参赛作品,名字叫做《变形记》,这和《东海报·文学版》之前官微上发布的小说名字都是一样的。
这下子,大家都明白了,李阔接下来的这篇小说对他来说应该是重量级的,《变形记》应该也是一个比较重量级的作品,否则的话他也不会申报这个小说作为这个月年度作者大赛的参赛作品。
《变形记》也就成为了他们最近最受期待的小说之一。
还好,《东海报·文学版》现在的销售也是三天一期,他们也没有等太久,就等到了这一篇《变形记》。
也就在这一天,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变过的《东海报·文学版》的销量再次发生了变动,不过这一次不是变得更差,而是变得更好了许多,根据目前的这个销量来看,要突破60万份销量应该是很轻松的事儿,甚至还有可能冲击七十万。
按照现在的这种销量来看,大家也很容易就能够看到李阔对于这份报纸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话,《东海报·文学版》的销量肯定还是停留在以前的20万份都难保的水平。
所以现在的《东海报·文学版》也发现了一件让人比较沮丧的事情——如果他们想要让自己的报纸销量更进一步的话,那只能抓住李阔这棵大树,否则的话,一切都会让他们猝不及防……
而这一天,也有许多的人看到了《变形记》,这还包括了许多年度作者大赛的读者……这篇小说也很快就放到了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
于是,很多人都看到了具体的内容——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从这个开头,很多人在心中嘟囔着:“这怎么又是一部外国小说?而且依然是外国名字?看这些外国名字心好累……”
而且他们往下看,就觉得特别扯犊子,本来还以为主角之前变成一个甲虫只是做梦呢,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不过大家倒也正因为这样明白了‘变形记’这个名字的含义。
如果真的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那肯定是变形了……
再往下看,大家越来越觉得荒诞,甚至觉得李阔这写的是什么东西?用外国人的名字,口吻,以及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当然这在他的小说中并不少见,但问题是,这个故事特别荒诞,主角为啥变成大甲虫?又为什么会一下子就做出了改变?
他们很快发现小说里没有解释任何原因,而且看起来根本没有解释的迹象,而只是交代主角变成甲虫之后的生活。
不过不得不说,一个人变成了甲虫之后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所以这能够吸引大家往下看。
而越往下看,他们之前的想法就越是被颠覆,到后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