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越往下看,他们之前的想法就越是被颠覆,到后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毛骨悚然还有彻头彻尾的冰凉!(未完待续。)
第四六四章 荒诞的真实
变形记刚刚开头就是充满了荒诞的,让人觉得不知道李阔想要搞什么,反正看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这个荒诞从主角变身成为一只大甲虫就开始了……
所以大家都是觉得这个开头实在无法理解,而且还是外国的。
但是越往下看,这种感觉就越来越在土崩瓦解,转而变得毛骨悚然!
因为度过了最开始的那种荒诞之后,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的冷静描述,所以大家越来越发现,在最荒诞的地方,却反而隐藏着一种接近变态的真实。
于是,看到了中间阶段,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一种真实的东西正在逐渐包围自己。
“太逼真了!这明明写的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为什么越看越觉得真实?好像就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
很多人看到之后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不过看过的东西比较多,而且还有着一定文学理论基础的人,就会开始揣度这本书之中隐藏着的那些叙事理论。
所以他们逐渐发现了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给大家带来目前这种感觉的原因——因为这篇小说里的叙述方式,是特别冷静的,甚至冷静到了变态的。因为在这篇小说里面,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冷静的叙述,就好像说主角变成了一只大虫子的事情,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要恐惧或者是荒诞,或者是惶恐的……然而,在小说里的主角,虽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但一切依然那么冷静,就好像只是在叙述邻里长短一般……
这种纯粹冷静的“上帝视角”和不加悲悯,不带任何感情的叙述,已经给了大家一个带入的环境。
而之后,里面并没有进行人性的拔高……大家都依然是那个样子。
这里的主角亲人,最开始的时候,是不敢相信,然后心里带着排斥和厌恶的,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厌恶和排斥也与日俱增。
而主角最开始却一直在惦记着自己的工作,还有惦记着各种款项以及一家人的生存,随着时间增加,才慢慢转变一些。
这一点也让大家觉得相当真实……
资本时代,很多东西本来就是如此,你的身上早就不只是一个人了,而是附带了许多人的生存关系,而且附带了一系列的压力。
许多的人身上都带着巨大的压力,可能都背负着房贷,车贷等,一旦失业,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到时候,一个人基本上也就破产了。
所以大家也就会想,说不定如果自己真的变成了一直大甲虫的话,第一件要想的事情应该也是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该怎么办……而不是去考虑自己的健康问题,现代社会很多东西都已经被绑定在了资本上,个人的价值也开始被附加在这些东西上,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而接下来,大家就开始看到了主角之后的体验,而且大家都发现,现在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是前所未见的,有一种奇怪的张力,很多个叙述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反正就是打乱了很多东西,也割裂了很多东西,但最终结合在一起,却变得特别勾人。
主角家人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后来,开始变得越来越厌烦,而且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计,主角正在慢慢被淡忘。
而到了最后的结局,主角最终死去了,堆积成山的肉……
主角的亲人,几乎都已经没有了什么难受的情绪,而只剩下一种庆幸的心理:幸好他死了……那很多事情就都解决了。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有些黑暗压抑,喘不过起来。
但是仔细一想,也觉得这可能就是相对来说最好的结局了,毕竟主角已经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如果继续让他活下去,那之后会发生什么?
其实看到了这里,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看到这个小说真是有点太浪费,他们都有一种想要和其他人倾诉,然后一起讨论的渴望。
大家都发现,在最近李阔的小说和散文等很多种作品之中,这个《变形记》是目前为止在微薄上看到讨论最多的,讨论的人特别多。
目前为止点赞比较多的是一个普通用户的评论——“这篇小说看得我真是揪心,反正玻璃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很压抑。不过,我一直感觉,按照一般小说的套路来讲,这个结局最后应该是主角重新变回人,然后发生了一些改变,然后让人明白了,变虫只是让他明白一些道理的道理……但这结局……真的猜不透啊!”
这篇评论被点赞和转发什么的都比较多,显然就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的确,许多小说对于这样的大变故,通常都是一种固定的套路——主角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他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等这个变故解决之后,他重新恢复,但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这种三段式的套路,可以说屡试不爽。
只是,这个小说一直没有按照这个套路来发展,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对这样的一条微薄评论有共鸣。
不过在这条评论下面,很快就有人回复——
“但我觉得,恰好是因为这个结局,才让整篇小说变得特别深刻啊!李阔就是在描述一个人变成甲虫之后的整个过程,还有其他所有人的各种不同的想象。这就是撕裂了所有正常的事物,把一个人放在极端环境下再去考验所有人的人性和彼此之间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结尾是这样,反而让小说更加真实可信——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让人觉得有感触的地方,明明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背景,但是为什么里面所有事情都那么真实可信?感觉真的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这样的评论再次引发了其他人不同派别之间的辩论和相互冲撞,一时之间,《变形记》的网络评论也是越来越变得火热起来,在微薄上也朝着热门话题的方向攀登。(未完待续。)
第四六五章 备受推崇的杰作!
“一篇从头到尾都特别黑暗的小说,这也是我近几年来比较喜欢的小说,李阔的这些小说都还是有些黑暗,包括最开始的《药》,然后的《阿q正传》,再都有些绝望,但与《变形记》并不一样。不过这些小说有个共同点,都是把人和人之间那些越来越淡漠甚至于病态的关系给揭露出来。但我个人相对来说还是《变形记》给我的压抑绝望感更深。感觉《药》和《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从总体来讲,四平八稳,要更好一些,但《变形记》直入最深入,让人唏嘘……”
“李阔最近的小说都特别有感染力,要不大悲,要不大喜,或者穿插,《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从悲到喜的过程。而现在的《变形记》,我想李阔用外国名字和外国口吻,以及外国背景甚至还是一百年前的外国背景,应该是为了避免小说太过于真实让人不适……”
“用最黄疸的故事来展示最残忍的真实,很难想象李阔到底是怎样做到的这一切,不过《变形记》的确让我看到了一种新小说类型的诞生。”
……评论在微薄上越来越多,而且参与讨论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篇小说开始传开了。
比起其他的小说来讲,《变形记》的故事是相对来说比较吸引人的。
这篇小说最开始先声夺人,创造了主角变成大甲虫的环境与背景,纯粹从情节来讲,大家会比较关心接下来主角的变化,期待着他重新变成人,然后就会被主角面临的复杂条件给吸引,一直坚持往下看,到最后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结构,自然也引来了更多人的观看与讨论。
然而这篇小说很快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且不再局限于这样的大众,而包括了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和一些著名的文坛巨匠。
他们都发现了这篇小说里隐藏着的那些东西,也发现了这篇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以及为什么吸引人的原因。
“《变形记》是我最近几年来甚至是几十年来看到过的最不可思议的小说,我觉得这实在是太离奇了……李阔以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变形记》中主人公的遭遇,其实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把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可怕的时代,然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文学评论》主编贾乐。
《文学评论》这本期刊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贾乐也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所以他作为主编身份说的这种话,一下子就让《变形记》有了一点高的格调。
然而不仅如此,一大波名人们的点评纷纷到来,速度飞快!
“我认为,《变形记》的思想十分深邃,通过变形,主人公渴望的反抗的目的部分达到了,最后却通过主角变形以及最后的死亡,揭示了一个忽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命运。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出一个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深刻洞察。”——全国作协重要委员,毛建生。
而《文学批评》杂志,则是直接刊登了一篇著名文学评论员,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梅玉林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题目就是:从叙事的角度探究《变形记》的文法创新。
这篇文章里,对《变形记》做了很深刻的叙事分析:
“《变形记》有几个特别独特的地方,首先,《变形记》中叙述者视角就像一部摄影机一样,客观记录着人物的言行,即使文本内容非常惊骇,李阔也保持不动声色地冷静观察,甚至连他自己的感受都没有留下来。其次就是小说里叙事视角十分模糊,有时以主角的角度,有时以旁观者的角度,交替模糊,让小说变得更加超现实。最后就是李阔完全割裂了这篇小说的叙事空间,让它变得很不完整,让小说更加怪诞……我认为这已经是一种新小说类别的开端。”
有了这种肯定,这篇小说在官方上的评定也变得越来越高。
在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变形记》的影响力也在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李阔这个人的人气也飞快地拉开了华筝更大的一个距离。
有太多人都在顶这篇小说。
“《变形记》最令人震撼的是,李阔将冷酷推至极致的能力,他真正能够做到在旁边旁观,不添加任何感情……我认为这是今年年度作者大赛开始以来最震撼的小说!”这个已经是年度作者大赛组委会一个特别重要的委员在微薄上的话,这个话也意味着李阔现在在年度作者大赛上更高地位的展开……
《变形记》就这样在官方和权威上被推崇,李阔这个名字,再次完成了晋级。
只不过,和这些推崇与赞誉相对,《变形记》在普通人眼睛里却不一定都是好的。
有人首先就展开了自己的批评——
“变形记的确是一篇让人毛骨悚然的小说,但我依然觉得,李阔这种写外国人故事外国人名字的小说不太好。也许就是受到了这些外国名字的感染,这里面描述的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中国化,中国并没有经历过那么剧烈的工业革命时代,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这样,父母眼里的孩子,基本上只有爱,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评论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共鸣,的确,有人觉得里面描述的那种关系并不妥当。
不过很快就有人拿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现在社会难道不是那样的吗?久病床前无孝子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至于背景,李阔都写了外国人的从前,为什么偏要往中国人身上扯呢?
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开始碰撞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六六章 最后的收官大作
其实,一直以来,从《你们这些还魂尸》开始,李阔用外国人的名字,然后写出来的也是外国小说的口吻,背景还是外国的,甚至年代还是外国人特定的年代,这其实是广受争议的……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李阔的这种写法。
有一些说得严重一点的,甚至说李阔这就是不爱国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李阔其实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当然谈不上有什么错,不过现在李阔主要还是像先成为国内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如果老是发布一些外国小说的话,可能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影响。
没有办法,现在李阔这种状况,的确特别需要小心翼翼。
所以,现在这件事情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李阔开始在心中决定以后要注意。
自己以后在国内发表的小说,尽量还是以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中国小说为主比较好……
而现在,有关于《变形记》产生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虽然大部分人也觉得这篇小说相当不错,尤其是在经过几个文学家的解读之后,这篇小说的厉害之处就更加为人所知,但是依然还有很多的反对意见在。
毕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一直以来家庭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人都觉得故事里的这些东西不可思议。
不过,还好,辩护的人也有一大堆,都不用李阔自己来,也不用李阔去找什么水军,大家自然就出现了。
“事实上,《变形记》里面反映的是在资本时代,人们已经被自己的社会资产之类的东西所绑架,包括了感情关系。这里面的亲情关系其实更多地还是在比喻这个社会的大部分关系,并不是纯粹在描述父母子女。退一万步来讲,哪怕是真实的父母子女,难道这种事情还少吗?如果自己家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变成大甲虫的人,想必大部分人都会和《变形记》里的父亲一样选择。说真的,《变形记》只是放大了一些人生病之后的样子而已……”
“我觉得《变形记》里面描述的关系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种事情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里都有可能发生。我们现在这时代,的确,因为优生优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一家的孩子减少,反而让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浓厚许多……但是《变形记》里已经是一个完全脱离了正常轨迹的故事,主角面临的是极端环境,在这里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合理。”
“《变形记》本来就是在讲述某一个特定时期的某一些地方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大家也不用完全对号入座吧……”
……总之,讨论声音越来越多。
《变形记》也成为了最近李阔所有作品之中,最受争议,也最多被讨论,当然,到了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都给出了好评。
在这篇小说的帮助之下,现在李阔在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的排名,几乎和身后的华筝拉开了一个身位,总之这个时候的李阔在年度作者大赛官网上的积分,基本上已经是华筝的两倍!
在年度作者大赛的历史上,李阔这样的轨迹从来没有发生过:以一个新人作者的身份参加年度作者大赛,但很快就占据了总榜第一,甚至领先了第二名一倍!
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李阔身上而且还确实发生的话,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只是一些人虚构出来的励志小说……但现在这的确是真的。
所以,《变形记》给李阔的加成也特别大。
最近李阔发布了一系列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好几篇小说,也包括了一篇散文,因为这个月接近月底,所以大家也知道《变形记》应该是李阔这一波作品之中的收官之作,接下来就应该期待下个月的了!
下个月是12月……这已经是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份,而且也是年度作者大赛的最后一个月。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个月的战火,毕竟按照大家的想象,这将会是一场相当爆炸性的战争。
李阔在11月份里拿出了很多的好作品,尤其是最后的《变形记》让整个文坛为之惊艳,而到了12月份的收官之战,到底李阔还会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毕竟按照大家的估计,李阔不管怎说也应该放上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才行,否则大家也不会答应。
但是他的《变形记》、《阿q正传》之类的这些小说都已经很惊人,完成度很高,而且不管是圈内还是圈外都有很高的评价,那他还能写出什么作品来超越这些?光是这一点也足够让大家巴望着等待了。
在这个时候,李阔的信息并没有什么更新,所以大家暂时也不知道李阔在最后一战中会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
于是,大家的期待就更加强烈。
李阔现在的确也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