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春秋没有露出得意非凡的之色,也没有显露出胜利的姿态,依旧眼眸清澈,古井无波。

    想要图个完满致仕而不得的焦芳就这样被打发走了。

    朱厚照这时却是打起精神道:“大同的灾情虽然已经缓解,可是百废待举,朝廷不可不察,朕今日就和你们议议赈灾的事……不过朕细细想来,这等事还得要从长计议,先让内阁拟个章程来吧,要赶紧些,章程出来了,就立即呈报到朕这儿来。今日难得诸卿在此,却不知还有何事要奏?”

    殿中的大臣们这才回过神来,此时,有人便出班道:“陛下说到大同的赈灾,使臣想到了近日河南暴雨如注,连绵不绝,只怕……”

    “呀……”朱厚照这时候却是眼睛一亮,抖擞起精神道:“河南也有灾了?”

    他这激动的声音在殿中回荡,顿时令本来松了口气的许多人猛地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卧槽……陛下莫不是赈灾上瘾了?

    刘健脸色一冷,他心里冒出了一个念头,宫中只怕得加强戒备了。

    朱厚照从这赈济上头确实尝到了甜头,一脸意犹未尽,兴冲冲的样子。

    那份万民送来的奏疏,给了他一个很大的鼓励,从前他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可是而今,这样的认同令他充满了期待,难得他真正用心议了事,而且说到河南的水患,竟也头头是道:“朝廷的赈济,总是鞭长莫及,等到朝廷委员过去,已不知多少人要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甚至饿死了,因此需地方上先自行解决一些难处,不妨先遣一钦差,赋予全权,让他调拨河南诸卫,能纾解民困的就纾解民困,粮食若是不足,先从军中调拨,到时调了多少,朝廷再弥补其不足就可以了。”

    他大致地的说了一些缓解灾情的方法,而后见再无人有事要奏,这才命众人告退,却是留了叶春秋:“叶卿家,你稍等片刻。”

    叶春秋留下来,等诸臣都退散了,朱厚照方才摸了摸肚子,却是一脸笑意地道:“哎呀,又饿了,不知为何,自去了大同,朕哪,就生了一身的饿病,总是觉得饥肠辘辘。”

    说罢,便命宦官让小厨房给自己赶紧上一些酒菜来,这才坐定,又是不满地道:“那焦芳,实在是好大的胆子,呵……当初他私下里和朕表忠心,说是唯朕马首是瞻,万万料不到他竟是这样的人,实在令人讨厌,老三,他差点害死你,朕绝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叶春秋这一次却没有客气,只是抿抿嘴道:“陛下,要谨防狗急跳墙。”

    朱厚照眼睛一眯,冷笑道:“呵,朕就怕他不跳。”接着又笑嘻嘻地对叶春秋道:“你看朕,可有圣君的样子?”

    叶春秋无语,却还是道:“陛下自然是圣明的。”

    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朱厚照今儿的目光格外的明亮,话也变得更多;“朕也想不到啊,怎么就突然之间成了圣君了呢,不过此番大同的军民,却是暖了朕的心窝子,舒服啊。”他笑嘻嘻的,猛地想起一件事来,又道:“朕给他们免赋三年可好?”

    叶春秋却是想了想,才道:“若是其他各地灾荒,朝廷也循此例,该当如何?”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章:君臣共勉

    朱厚照皱了皱眉头,怎么听着,老三不太愿意给大同免赋的样子。

    朱厚照便道:“那么你有什么主意?”

    叶春秋莞尔,朱厚照的性情,几乎都写在了脸上,喜怒哀乐,这张脸就是他的晴雨表。

    想了想,叶春秋道:“陛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大同百废待举,尤其是关防急需修缮,与其单纯免赋,不如将这些赋税拿出来,以工代赈,让那些一时失去了生业的人修葺一下城防,整理一下关隘,如此一来,朝廷就不必另起徭役扰民,又可使需要救济之人寻个养家糊口的所在,这样岂不是好?”

    叶春秋看着朱厚照认真的样子,便知道朱厚照对这个方法并不反感,继续道:“若只是单纯免赋,富者拥有的田亩最多,他们的赋税自然也就多一些,他们本就不需救济,靠着陈粮或者平时的积攒就可以弥补今年的不足,免赋了又有何用?而贫者多无立锥之地,免赋与他有什么干系?陛下免赋,固然是仁心,可是到了地方,实际就不同了,现在灾荒,真正受伤害和颠沛流离的终究还是贫民,陛下想救济大同,以工代赈,不失为一个良方。”

    朱厚照点头道:“你这样一说,颇有道理。”

    陪着兴致勃勃的朱厚照说了一些话,叶春秋便告辞而出,回到了叶家,休息了几日,也算是清闲下来。

    其实叶春秋钦命回京,却因为回京时就直接去了大理寺,他这个钦命,还没有真正的交卸,所以某种程度来说,他依旧还是赈灾的钦差,只是现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他反而不急着去交差了,倒不如清闲几日。

    次日一早,叶春秋便动身去了镇国府,一个多月的时间,镇国府已经初具规模。

    毕竟花费了这么多钱财,因而镇国府的地基早已打好,砌墙的工作正在进行,尤其是那钟楼,格外的引人注意,足足有十丈之高,与佛塔也不遑多让,不过现在还只是匠人们砌墙,大钟还未安装。

    水泥的路面差不多修了近半,这种水泥混泥土最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一旦大规模投产,铺好了地基,就可以立即施工了,泥匠们已经越来越熟练,所以进度也快了不少,毕竟这时代的水泥路,不可能和后世那种承载数十上百吨的路面相比,因此叶春秋的标准只有一个,除了必须的牢固之外,路面也要宽一些,需要可以容纳八辆马车并行,而真正的重中之重,则是路面需要光滑。

    走在这水泥路上,叶春秋颇有成就感,他特意命人拿了马车来试乘,果然乘坐感好上了不少,那种颠簸得你********的感觉已经不见了,虽然依然还有些颠簸和不适感,还完全不可能与后世的平坦相比,木质的车厢和车轮,尤其是底部的木质转向轴总会发出不合时宜的咯吱声,尤其是轮子摩擦地面的声响也都清晰入耳,可即便如此,也是一项极了不起的进步。

    这意味着,至少在这种路面上,马车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别无法忍受的交通工具,那么接下来,最紧要的还是在轮子和底盘和车厢上做功夫,轮子如何尽力减少摩擦,底盘尤其是转向轴如何在减少阻力的同时增加舒适度,车厢如何做到密封静音,这些现在都已经开始着手在研究了。

    用马车取代轿子,是叶春秋的目标,轿子太费人力,而且载货量也不行,而马车……叶春秋当然也不至于是悲天悯人,心疼车夫,而在于马车的推广,是最能提振整个产业升级的,一辆马车需要内里有皮革,需要大量优质的木头,需要承载车身的合金,需要轮子,这就意味着,若是能把马车推广出去,那么在它的下游,将会有一连串的产业链条。

    几乎都涉及到了叶春秋未来打算兴建和扶植的许多产业,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这些产业都将会产生造血能力,容纳更多人进来。

    因此,叶春秋必须从马车的舒适度上动手,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比如现在的马车,一匹马力大概可以载重五百斤,马儿一个时辰可以走五里路,那么叶春秋要做的,就是提高这种运力,使马儿能轻松地拉起一千斤,走个十里路,如此一来,载货的马车就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鸡公车和人力脚夫,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牵涉到了底盘和车轮了,减少摩擦,使马儿拉起来更轻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叶春秋已经想过了几个方案,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滚珠转轴,只要滚珠转轴能够达到量产,那么这马车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孙琦听说叶春秋来了,兴冲冲地跑来,在这镇国府不远处,有一处临时的茶坊,是给附近做工的匠人们歇息时喝茶填肚子的,孙琦和叶春秋也不嫌这里脏乱,现在是上工的时候,所以这儿也还算清静。

    二人在茶坊中落座,点了一些茶点,孙琦便道:“听说你去了大理寺,舅父真真是给吓死了,我四处的托人,得知你在大理寺里过得还好,心里才放宽些,现在见你无恙,真真是感慨啊,噢,还有一件事,宁波那儿修了书信来,说是陈蓉、张晋都要入京了,是跟着你的恩师王华一道来的。”

    听说陈蓉和张晋要来,叶春秋不由微楞,旋即喜出望外,听说恩师王华也要入京,他晓得这是陛下的旨意,这小皇帝不声不响地把事办了,多半是为了赐婚的事。

    叶春秋按捺住心中的喜悦,抿嘴道:“不知什么时候会到?”

    孙琦道:“瞧这动静,怕是要月底才能到呢,陈蓉和张晋是不再操持举业了,打算专心地去办他们的诗社,此番所来是有将这诗社推到北地意思。”

    叶春秋不禁为陈蓉和张晋感叹,让他们从此不再专心于科举,虽然他们已有举人功名,可还是不禁为他们唏嘘。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一章:往前一小步(第四更)

    想到陈蓉和张晋好不容易考取了举人功名,现在要放弃继续科举,叶春秋是觉得挺惋惜的。

    不过……虽是如此,却是人各有志,即便陈蓉和张晋进入了仕途,对他们也未必就是好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若是庸庸碌碌,却永远是受气的小媳妇,这官,不做也罢。

    只是想到老丈人要来,叶春秋也着实激动了一番。

    带着愉快的心情在这镇国府兜了几圈,又拿出了平时自己无聊时绘出的一些图纸,这些图纸大多牵涉到了冶金、木材的加工、模具、皮具的处理,都是基础的材料,他让孙琦转交给那些匠人。

    他甚至在这时候起了一个念头,想在镇国府下设一个研究院,专门招募一些能工巧匠,进行研究工作。

    这个事其实很好办,班底都是准备好了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名分的问题,这就得仰赖于宫中了。

    这个时代给人优厚的薪俸未必就能动人心,而身份在这等级森严的时代,却有着极大的作用。

    小皇帝那儿,自己自然是要去游说的,在百官眼里,这个镇国府,不过是陛下胡闹的产物,其实大多时候也懒得理会,连御史都懒得骂了,当然,这也和镇国新军分不开。

    镇国府新军确实很争气,而且在读书人的眼里,这是‘自己人’,在士林中的声誉还算不错,连带着这镇国府也少了许多骂名。

    整个镇国府,形同于一个在百官眼里过家家性质的机构,可是在叶春秋看来,却等同于是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它虽然很孱弱,很幼小,可是叶春秋很希望他能够成为参天大树。

    念及于此,叶春秋便更该为这小树苗费一些心思了,现在镇国府下设的机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镇国府的新军,另一个便是专司经营的镇国府造作局,一个是大舅哥王守仁作为副参事来练兵,一个是舅父孙琦掌握。

    而叶春秋希望在这镇国府之下,再添加一个新的机构,研究院,这也是为了提升那些能工巧匠在镇国府的地位,解决他们身份和生活上的问题,使他们可以后顾无忧的举措。

    起初的时候,镇国府的研究几乎是由叶春秋亲力亲为,其他的匠人只是附庸,可是如今,随着这些人的进步,并且已经开始精于计算和绘图,这就使得叶春秋很多时候有什么想法,命人送一些图纸过去,对方便可以据此来研究可行性和改进了。

    深夜,叶春秋方才回到了叶家,他精神尚可,因为叶春秋还没回来,所以门房特意给他留了门,见叶春秋回来,这门房特意提着灯笼来给叶春秋照路,叶春秋便对他笑道:“往后我若是回来得迟,你留个小门给我即可,早一些睡,早上还要早起呢。”

    “少爷,这是小的的本份。”

    叶春秋便抿抿嘴,轻轻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了,他命人去烧热水,准备洗个热水澡再睡,叶家的管事叶东便赶了来,这叶东算是叶家的远亲,从前和老爹叶景是打小就认识的,中过府试,却总是在院试名落孙山,本来是以授馆为生,而今却是来了京师,专门负责给叶家打理家业。

    算起来,叶春秋该叫他一声叔,不过叶东却不敢当,他晓得叶家的少爷比叶家的老爷厉害,因此,自从叶景外放为官,但凡有机会,府里方方面面的事,只要叶春秋回了家,他都会来请示。

    “东叔,这么晚还没睡?”叶春秋朝他招呼,喝了口刚泡的茶。

    叶东便含笑道:“不敢睡,专等少爷回来,少爷,家里的一些进项和开支……都在这里,请看一看。”

    叶春秋点点头,大致看了下,没觉得有什么出入,便放下道:“有劳东叔了。”

    叶东又说了一些迎来往送的事,两个主人都不在家,所以许多事都得他自己拿主意,他大致说了一些情况,接着便拿出一份单子来,道:“还有一件事想要请少爷做主,是这样的,鄞县的那位武进士洪如意新近过世了,他自中了武进士,一直都在三千营里当差,偏偏是英年早逝,前些日子他的妻儿赶来奔丧,你也知道,乡里乡亲的,人离乡贱,因而其妻孙氏便打算收敛了他的骸骨回鄞县去,不过这洪如意在世的时候也是个浑人,在京师竟也没给妻儿留下什么,孙氏一个女子,又什么都不懂,也是叫天不应,所以就求告到了府上来,想让大家多少帮衬一下,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就不知少爷怎么看?”

    出门在外的人,遇到了事,也只能寻同乡了,叶春秋很能理解,这种事,其实一直都是叶景来办的,现在问到叶春秋的头上,叶春秋便道:“噢,平时家父是怎么处置的?”

    “不一样了。”叶东笑了笑:“从前哪,叶家在宁波同乡中身份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一般遇到什么事,都是周家来料理的,可现在不同了,现在咱们叶家蒸蒸日上,所以一般这种筹措的事,大家都先看叶家,从前是周家给个十两,大家便纷纷解囊,这个三两、那个五两,既不能给多,可若是少了,人家已经拿了十两,你却是只拿半吊钱,那也说不过去。”

    叶春秋顿时明白了什么意思,这种事是有玄机的,从前带头的事,大家都看周家,可是而今呢,更多人却是先看叶家,所以这个钱,你不能给多了,若是一次性给个几百两,你让其他人怎么办?你家大业大,几百两只是毛毛雨,可是总不能你出几百两,人家拿出个几两来吧,这是打人家脸啊,可是你又不能拿少了,若是少了,其他人有样学样,不免让人寒心。

    叶春秋便道:“大家凑钱给洪叔父治丧倒是小事,顶多几百两就到头了,重要的是他这遗孀孤儿寡母的,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叶家拿二十两吧,算是起个头,其他的,你去说一声,就说有什么事,来这儿打个招呼,总能给些方便。”

    (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二章:东阁侍学(第五更)

    叶东听了,连连点头,笑着道:“有少爷这个话,那孙氏多半要安心不少了。”

    叶春秋道:“乡里乡亲的,若是力所能及,自然要行个方便,东叔,这样的事很多吗?”

    “倒是有不少。”叶东叹口气,才继续道:“京师里什么人没有?宁波乃至浙江人就更多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也难照应,可是遇到了事,总不免求告上门,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真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抹下面子呢,哎……”

    叶春秋便笑道:“是啊,人离乡贱,往后再有这样的事,你自个儿处理了,真有可怜的,能帮也就帮了,尤其是这客死异乡的事,不要怠慢了才好。”

    叶春秋吩咐完,便去歇了。

    次日清早,叶春秋精神奕奕地去了翰林院交了差,接着便是翰林学士请自己去。

    叶春秋前去拜谒,却发现是个新面孔,四旬上下的年纪,面容和颜悦色。

    此人见到叶春秋,便带着善意的微笑,捋须道:“噢,叶侍学,你来的正好。”

    叶春秋忙是行礼,其实对这位翰林学士的路数,他还没摸清楚,连姓名都不知道,他只好道:“下官见过大人。”

    至于哪位大人,很抱歉,叶侍学很忙,而且是忙不过来,一时也想不起来。

    这位大学士也只是笑了笑,接着便道:“此番你赈济大同,立有大功,翰林院上下,与有荣焉,哈哈……不必多礼了,而今你既回京述职,又已升了侍学,所以翰林这儿,少不得要给你分派新的差遣,说来也是巧了,近来东阁那儿,恰好缺了一个侍学去协理,东阁大学士杨廷和特意指了叶侍学去,这东阁的差使,大致和待诏房差不多,老夫也就应承下来,不知叶侍学以为如何?”

    入值东阁?

    似乎不算是很糟糕的情况,不过这种入值,都只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