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5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伯虎还是觉得不好意思,却是叹了口气道:“这也怪我,从前生了一个女儿,也是刚接到京师来安顿,唐家只我一个独子,若是不能添丁,只怕要愧对祖宗,所以……”

    所以多一个女人,就保险吗?

    还是臭不要脸……

    虽然这样想,可是活在这个时代,唐伯虎只是跟这里的许多人的想法一样罢了,叶春秋也只能理解,他深知自己无法用后世的思维来影响这个时代的人,更何况,后世的人能想的开的人怕也没有几个。

    叶春秋道:“明日,我怕就要入宫一趟了,得去给陛下一个交代,但愿那杨廷和能明白事理;后日就要启程去大同一趟,这巴图蒙克,我还想再会一会。”

    即便理论上来说,叶春秋心知巴图蒙克和自己还沾着亲,可是说到他的时候,叶春秋也全无敬意。

    各为其主,牵涉到了大是大非的问题,某种程度来说,这种亲情就是一钱不值了,自古以来,这么多的和亲,何尝阻止得了刀兵相见?

    此时,叶春秋又道:“伯虎兄,明日要预先做好准备,车驾和侍卫都要安排好,最好早去早回。”

    唐伯虎笑了笑,道:“这个好办,学生定会妥善处置好的。”

    叶春秋将事情向唐伯虎交代完,便靠在了沙发上,心里不禁想着方才与杨廷和的对谈,心里却也不知到底有几分把握。

    若是无法凑效,陛下那边,怕是也不好和太后交代吧。(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破罐子破摔

    时间悄悄而过,这时已到了晚春,京师的天气已愈发地热起来了。

    在这晨曦下的紫禁城里,一行宦官在后廷深处,早已预备好了车驾,朱厚照打了个哈欠,迈步从舒芳阁里出来,只见已是穿戴一新,他踏上了外头早已备好的龙车,车驾转眼之间便到了暖阁。

    刘瑾则是早在暖阁候着了,暖阁的案头上,也早已堆砌了厚厚的一沓奏报。

    别看朱厚照经常胡闹,可是要紧的奏报却是来有看的,皇帝可以不参加朝会,不参加廷议,不去听讲,可是司礼监疏理出来的紧急奏报,却是半分都不能简慢。

    朱厚照坐下,神情间带着几分心不在焉,显然今儿没什么心思看这些奏报。

    对朱厚照来说,偶然耽误一下政事,他也不是很在乎。

    这倒不是懒,而是朱厚照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他要做的,其实并非是天下的事都得让他来操心,而是死死地握住关注军政大事的权利,因为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不知道今日送来的奏报和票拟会不会亲自来看,所以才不敢欺瞒或者是暗中欺上瞒下,朱厚照保证了一种随时可能监督的态度,就足够了。

    朱厚照带着几分慵懒地将奏报推到了一边,而后坐在了沙发上,微微眯着眼睛开始养神,口里则道:“母后那儿起了吗?”

    刘瑾笑嘻嘻地道:“已是起了,太后娘娘清早起来,便让人去了弘慈广济寺,询问法会的事儿,奴婢觉得……”

    “好了,好了,知道了。”朱厚照心情不怎么好,显得有几分不耐烦,他当然知道刘瑾想说什么,不就是觉得母后对这事儿太着紧了吗,只恐佛经没有抄录出来,令母后心里生了一根刺,觉得不吉利?

    顿了一下,朱厚照不由道:“春秋去见过了杨廷和了?”

    刘瑾连忙道:“已是见过了,刑部大狱的人来报,说见过之后,杨廷和便默然无语起来,晚饭也没有吃。”

    朱厚照摇了摇头,叹息道:“看来是真的不成了。朕现在心里倒是有些发憷了,真不敢去见母后,就怕看到母后那着急的样子,若是事情不急,倒是有办法迫着那杨廷和非要抄录出来不可,可是只剩下最后两日了,哎,也罢,连春秋都奈何不得了,朕又有什么办法呢?”

    刘瑾便笑着道:“陛下莫忧,实在不成,就拿去岁的抄本来代替便是……”

    朱厚照摇摇头道:“母后最在意的就是这个,这里的规矩少了,就是憾事。”

    刘瑾还想说几句好话,就在这个时候,却有宦官在门外探头探脑的,而后禀报道:“陛下,镇国公觐见。”

    朱厚照听了叶春秋来,脸上闷闷不乐之色顿时消失,反而眉飞色舞起来,道:“叫来吧,叫来,朕正不知如何交代呢,他来了正好,和朕一道去请罪去。”

    叶春秋今天又是起了个大早,因为预备要去大同,今日还有许多事要处置,不敢怠慢,所以及早地先进宫来了。

    只是叶春秋刚到了暖阁的外头,便见车驾已经准备好,朱厚照动身上了车驾,刘瑾上前来,笑吟吟地对叶春秋道;“陛下有口谕,镇国公立即随陛下去仁寿宫见太后娘娘。”

    叶春秋一下子便晓得朱厚照打什么鬼主意了,却是点点头道:“遵旨。”他不由又问:“刑部大狱清早没有消息来吗?”

    刘瑾无声地摇了摇头,答案显而易见。

    那杨廷和是否被自己说动,叶春秋其实也有点拿捏不准,现在知道还没有消息来,不禁有些失望,但也只能摇头苦笑,毕竟不是事事都能如人意的。

    叶春秋便随驾至仁寿宫,跟朱厚照一起去参见张太后。

    张太后来起得早,见了朱厚照和叶春秋来,已是戴着凤冠,通身的端庄得体之态。

    张太后温和地笑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哀家正想和陛下说一说法会的事呢,我佛慈悲,陛下能平平安安,便是因为佛祖保佑啊,眼看着就要到诞日了,这法会还有一些安排,哀家得寻陛下商量着。春秋,你也来了,昨儿听说你去劝那杨廷和,哀家就放心了,这杨廷和是个罪臣犯官,他有今日,这是活该,不过他的行书,却颇有几分感应,哀家看着有几分佛性,却不知他答应了没有?”

    朱厚照则是苦笑道:“儿臣……这个……这个……”

    朱厚照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好,毕竟张太后的热心,终究还是为了自己,朱厚照虽不礼佛,可这点儿人情世故却是知道的,更何况自己母亲为这事操了不少的心,此时,他还真是答不上来。

    张太后看着朱厚照这支支吾吾的样子,心里便有了几分了然,不由地有些失望了,法会的事,她筹备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也不曾有什么太大的疏漏,可现在看来,怕是要让自己失望了。

    张太后的心里不免生出了一个小疙瘩,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什么,虽然朱厚照没有明说,她却已是明白了意思,便自嘲地笑着道:“噢,你不必说了,哀家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杨廷和,怕是自己非要作践自己,拿着这个筹码,想要要挟宫中不成?又或者是他已经万念俱灰了,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呵……当初可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说着,张太后又朝叶春秋笑了笑,道:“春秋,既然劝不成,那就别往心里去了,这事儿啊,哎,也是得看缘分的。”

    口里虽是这样说,可张太后的心里不免还是有些唏嘘的。

    朱厚照心里又闷闷不乐起来,却也不好说什么,唯唯诺诺地道:“是,是,都是儿臣的错。”

    正这样应着,一个宦官却是兴冲冲地从外头跑进来,道:“娘娘,大狱那儿来了消息了,说是杨廷和……杨廷和说,自听了镇国公的劝,决心洗心革面,而今已是将死戴罪之臣,愿为娘娘抄录剩余的经文……”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请封郡王

    张太后素来是最看重规矩的,这个宦官冒冒失失地跑进来,若是平日,张太后是定会生气的,可是从宦官的口里听到这消息,仁寿殿里的人顿时哑然了。

    朱厚照的嘴巴张大了,他勐地愣了一下,他依稀记得,叶春秋和那杨廷和不是不共戴天来着的吗?怎么转过头,就听了叶春秋的话,洗心革面了呢?

    倒是这时,张太后终于喜笑颜开起来,道:“这也算是好兆头啊,是佛祖保佑皇帝,那还愣着做什么,让他好生抄录吧。”

    打发走了那宦官,张太后故意嗔怒地看着叶春秋,道:“春秋,你也真是的,你既说动了他,却还和皇帝来蒙哀家是不是?倒是差点让哀家败了兴头,这是好事啊,总算了却了哀家的一桩心愿了,倒是多亏了你了。”

    叶春秋连忙说:“这只是儿臣力所能及的事。”

    叶春秋心里也算是松了口气,这件事不大,不过叶春秋总是不喜人失望,而且张太后素来对他不错,他更不想张太后因为这事而要闷闷不乐好一阵子,现在既然事情成了,至少也求了个心安了。

    倒是朱厚照对着叶春秋挤眉弄眼的,张太后处在内宫,或许不知叶春秋要说动杨廷和需费多少心机,可是朱厚照却是明白的,劝自己的仇人做好事,这样的事容易吗?

    朱厚照心里惊讶得很,偏偏还得乖乖地听张太后说了许多张罗着法会的话,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好不容易和叶春秋一道告退出来,还未离仁寿宫,朱厚照也不肯上龙车起驾了,便磨着叶春秋道:“春秋,这事儿是怎样办成的,那杨廷和怎么会肯呢?朕想不明白啊,哎呀,他不是和你不共戴天的吗?”

    叶春秋看着朱厚照八卦的样子,忍不住抿嘴一笑,一面走,一面道:“陛下,臣先给他看了曾文广等人的奏疏。”

    朱厚照不禁皱眉,似在品味着叶春秋的深意。

    叶春秋解释道:“其实要明白杨廷和,只需了解他的心思就可以了,他本是内阁大学士,现在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底,便会滋生出两个情绪,其一是仇恨和不甘心,其二,便是还抱有一丝希望。”

    “曾文广等人的奏疏,就是彻底打消了他求生的希望,让他明白,他已绝不可能翻身了,连他的党徒都看出了这一点,个个对他落井下石,使他这时生出了心灰意冷的情绪。”

    “再之后,便是他的仇恨心理了,人就是如此,做了错事,有的人会反思己过,可有的人,却会怪在别人的头上,很不幸,臣弟和陛下在他眼里就是害他的人,毕竟是陛下下旨拿他的,臣弟往日与他也早就反目成仇,他心中滋生了恨意,怎么肯让宫中如愿呢?可看了曾文广等人的奏疏,他的仇恨却是冰释了,因为他还有更恨的人,仇敌固然可恨,可是最可恨的,却是曾经自己帮助过的人,杨廷和曾给过他们不少的好处,却遭遇了这些人如此对待,心中的恨意可想而知。”

    “而他那不甘的心思,靠的却是一首词,陛下要不要听吗?说起来,这首词和杨廷和的渊源很深,何况正是对了他此时的心境,足以令他重新反省自己了。”

    看着朱厚照依旧好奇的样子,叶春秋便将词念了出来。

    朱厚照一脸懵逼了,不由道:“怪了,朕怎么听不出什么感觉来,反而觉得无趣得很?分明是一些穷酸读书人的牢骚罢了,哈,还是不深究了,无论如何,朕总算是心里落了一块大石了,春秋,谢了。”

    朱厚照挤眉弄眼地对着叶春秋称了一声谢,倒是让叶春秋感觉意外:“陛下,什么时候……”

    朱厚照支支吾吾地道:“朕难道就不能谢人吗,朕觉得你对朕好,朕该称谢而已。明日,你就去大同了,那巴图蒙克狡猾得很,你可要小心一些,朕觉得来者不善。”

    朱厚照连忙转移了话题,似乎生怕叶春秋继续追问下去。

    叶春秋心里反而觉得不太自在了,不过提到了会面巴图蒙克这事,他认真地道:“陛下放心,臣绝不辱使命。”

    朱厚照则是朝他眨眼道:“朕也不辱使命。”

    叶春秋奇怪地道:“陛下为何不辱使命?”

    朱厚照总算正经起来了,道:“你可还记得兴王父子吗?”

    兴王父子?难不成他们又在背后使什么诡计?

    叶春秋自然是不喜那两父子的,便道:“怎么,这二人不是一直都在京中吗?”

    朱厚照摇了摇头,道:“他们上了一道奏疏,说是请朕加封你为郡王,噢,这不只是他的意思,连带着周王人等也都上书了,不过这些奏疏,却是通过宗令府上奏的,没有经过内阁,朕觉得这事儿现在不宜示人,所以并没有透露出来,你劳苦功高,又是朕的兄弟,封王也没什么不好啊,朕现在先不宣张,只是暗中预备筹措这件事。”

    听到这个,叶春秋先是感到意外,而后来了精神。

    封王?

    而且还是宗室们一致暗中上书的?

    周王乃是诸王的领袖,兴王府虽然绝俸,可他们乃是成化皇帝一系的宗亲,属于宫中的近亲,这两脉亲王,可以算得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宗室了。

    叶春秋现在是镇国公,要封王,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这涉及到的是祖宗之法,异性不能在生前封王,倒是叶春秋若是死了,却是有机会追封一个郡王的,可现在……

    叶春秋第一个想到的是……宗室们这是要干什么?

    勐地,叶春秋醒悟了什么。

    宗室们反击了。

    显而易见的,当李东阳所代表的官宦集团开始针对宗亲们进行改革的时候,宗亲们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可是宗亲毕竟远离庙堂,除了喊冤叫屈,或者施加一点压力,拿出了祖宗牌位,还能做什么?

    他们毕竟没有直接插手朝政的能力啊。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愿意做待宰的鱼肉!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没一个省油的灯

    宗室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可是……不能正面撕破脸,又想要保住自己的恩禄,于是这些宗亲们就选择了这个方法。

    你李东阳利用叶春秋来弄我们是吧,你当我们姓朱的就好惹的吗?好,那就索性把叶春秋一道儿的拉进咱们宗亲的队伍里来,对付敌人,除了**消灭之外,办法有很多,比如把敌人拉到自己的身边,成为自己人。

    如此一来,叶春秋这个郡王也就成了宗亲,成为了宗室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了。

    你李东阳要改革,不但得问我们姓朱的答应不答应,你还得问镇国公答应不答应啊。

    宗室们占据着祖宗之法的大义,也拥有不少的影响力,可是他们并没有实质的权利,而叶春秋有镇国府,而且近在天子的跟前,却与宗亲们的权利形成了互补。

    你想改革我,我还想改革你们读书人呢,你要让宗室绝俸,那我们就拉了叶春秋,再拉一点宫里的人,咱们来改革读书人不纳粮。

    聪明如叶春秋,自然是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里面的关系,却真真是哭笑不得。

    卧槽,这些朱家的人还真是……没一个省油的灯啊。

    兴王府被绝俸后,这显然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宗室门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出来?

    难怪周王虽然明知道要出事了,满大街的都在骂宗亲,他却还沉得住气,分散在各地的亲王、郡王、宗室们,也一个个乖宝宝一般的不做声,原来是早就做好了准备。

    经了那么多事,他们还怎么看不出叶春秋在朱厚照心目中的地位吗?所以他们想到了这个绝佳的办法,而后不露声色地跟朱厚照暗中提起了这个。

    朱厚照怎么能不动心呢?

    叶春秋和他朱厚照拜了兄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却遇到了一个麻烦,虽然表面上,这个兄弟名义是有了,可是外头人未必认啊,也就是说,没有坐实!陛下的兄弟,封王是理所应当的啊,这似乎和祖法也未必就相悖。

    只要陛下动心,宗亲们一个个拍手称快,很愉快地将叶春秋拉入了朱家的大家庭里,并且手拉着手,摆出一副咱们自己人休戚与共的姿态。那么无论叶春秋愿意不愿意,都算是上了他们的贼船了,因为官僚集团要抨击的就是叶春秋这样的‘食利者’,这不但分化了镇国府与文武百官,而且还可能连陛下都拉到了宗亲这边来。

    叶春秋对这些平时混吃等死的王爷们,也算是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显然,绝俸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场劫难,这危难之间,想到了这一手,还真是够绝了,可比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和朝廷撕逼要阴险得多了。

    只是,这个郡王之位就在眼前,叶春秋肯不肯接受呢?

    此时,叶春秋的心里也不禁矛盾起来了。

    他明知道这些宗室们如此做,其实是因为在落水时,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打算全心全意地和官僚集团大干一场,先用釜底抽薪,接着进行反攻倒算,另一方面,封王对于叶春秋来说,又何尝不是一道门槛?

    叶春秋就算不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难道就不在乎自己的子孙吗?

    封王的好处就在于,叶家的子子孙孙都可以得到朝廷的供养,即便是几代之后,儿孙们有的成不了王爷,至不济的,也有一个靖国将军和靖国中尉,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足够混吃等死了。

    何况,身份上的差别也是极大的,这可绝不是你说割舍就轻易割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