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线演员演过几部电视剧,却没有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二线演员在观众那里混了个脸熟,不过没有成名作,属于半红不紫的状态。
一线演员被观众认可,有代表作,有广告代言,能为公司创造可观的收益。
上面还有超一线演员,目前只有葛尤在这个档次,但葛尤是公司的老板,就没有算进去。
好梦公司的经纪部门会根据这种划分提供不同的服务。
比如,一线演员有专门的助理,公司配备车辆,有权优先选择公司新剧里的角色,定期在报纸和电视上露面,保持知名度。
同时,公司会从演员的收入中按照百分之十五进行提成。
二线和三线演员的提成是百分之十,新人演员不提成。
提成高代表着地位高,收入高,这和国家税收一样,收入高的人个人所得税也高。
再说,高提成是因为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特权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至于所说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提成,那是超一线演员的标准。
超一线演员的待遇是每年会有一部大制作影片,每年的广告收入上千万,年底会获得公司的分红,参加公司的会议,并有建议权。
国内的超一线演员太少,只是一个标杆,鼓励公司的演员继续努力。
有时候,划分了等级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不过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在徐晶蕾走红后,媒体会报道好梦公司的八卦,比如公司的一姐之争。
好梦公司最早签约的演员是刘焙,刘焙由于《甲方乙方》被观众所熟知,随后出演了多部影视剧,在《一声叹息》中有不俗的表现。
她是一个很稳的演员,不仅演戏的状态稳,心态也稳。
刘焙和林子轩、葛尤等人都是好朋友,这是早期一起相处结下的交情,大家经常聚会吃饭,到家里喝茶打麻将什么的。
她在好梦公司里是元老级的演员,地位就不用说了。
不过刘焙一直低调,安安静静的演自己的戏,媒体不怎么关注,她也不太在乎。
后来,俞菲鸿因为出演《卧虎藏龙》加入好梦公司,又由于《小城之春》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媒体把俞菲鸿看作是好梦公司的一姐。
这只是一个宣传噱头,好梦公司内部没有这种叫法。
现在徐晶蕾成了青年人的偶像,风头正盛。
媒体捕风捉影,或者自己想象,报道两人为了角色和在公司的待遇争吵,争一姐的位子。
这属于娱乐八卦,读者喜欢看女演员互撕的新闻。
记者报道的时候用“猜测”和“据说”这样的词语,想告他们都很难。
实际上,不说她们的关系不错,就算关系一般,也没那闲工夫吵架,如果连这点涵养都没有,那这个演员的成就有限。
想想看,她们都是学表演的,控制情绪是必修课,怎么可能轻易发火。
但这样的报道反映出一个问题,一家影视公司的演员多了,难免会出现勾心斗角的局面。
尤其是划分了等级之后,激励作用是有了,也可能带来恶性竞争。
此时好梦公司的签约演员还不多,这种情况不明显,以后就难说了。
林子轩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一种相对公平的氛围。
而且,在选择签约演员上,品德一项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学校里老师的评语。
林子轩喜欢那种懂得努力、重感情、有担当的演员,这样的演员值得培养,能够和公司一起走下去,而不是成名后就离开。
在才能和品德之间,他会选择品德好的演员。
“你这个要求有点高,现在的年轻演员不像咱们那会了,谁会甘心跑几年龙套啊,一心想着出名,稍微受点罪就抱怨没机会,真给他机会了他能演得好么?”冯晓刚牢骚道,“要我说,就该压他们几年,好好磨练磨练。”
“那样你就被他们恨上了,说你仗着自己资格老,打压新人。”林子轩说笑道。
“你这一说还真是,咱们不过是刚刚混出名堂,还没资格打压别人,我自个就经常被人打压,找谁诉苦去。”冯晓刚无语道。
这倒是实话,好梦公司虽然发展的很快,但只是在国内的民营影视公司里翻腾。
相对于即将成立的华影集团,还有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还不够分量。
不过往后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他们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只想着能拍电影,如今却成了剥削演员的资本家,还要和李桉合作拍片子。
“等哪天咱们能随意打压别人,就成圈子里的一霸了。”林子轩调侃道。
“还是算了,地主恶霸人人喊打,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冯晓刚摇头道。
两人说笑着,来到了首都机场。
李桉这次来的低调,没有通知媒体,过两天,好梦公司和李桉会举办一场发布会,宣布《卧虎藏龙》的拍摄计划正式启动。(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八章 创作理念
李桉从美国回来后,在宝岛和香江待了半个多月,接触了不少业内的专业人士。
这次组建《卧虎藏龙》的剧组,以香江的制作团队为主,还有他从好莱坞带来的班底,以及宝岛的熟人,至于内地这边,由林子轩负责。
这是两岸三地的一次合作。
由于各自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作为导演,李桉需要从中协调,他要弄清楚这些人的能力,怎么让这些人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从而完成他心目中的武侠片。
香江的制作团队或许拍过很多部武侠片,有成熟的经验。
但李桉想拍出来不一样的武侠片,就要和他们不断的沟通。
比如摄影,李桉想用传统水墨画的色调来展现武侠世界,水墨画素雅,不浓墨重彩,透着文人气息,和以往商业化的武侠片有不小的区别。
再说美术造型,武侠片的造型很重要,每个演员的造型都要进行设计。
大侠穿什么衣服,官宦人家穿什么衣服,不仅看起来要合乎各自的身份,还要具有美感。
香江的造型师偏向于夸张的造型方式,怎么吸引观众怎么来,所以在香江的武侠片中总能看到一些穿着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
李桉偏向于写实,尊重史,不喜欢花里胡俏的造型。
以玉娇龙的服装为例,作为高官的子女,衣饰华美,要人工刺绣的才行,不能随便拿件衣服煳弄,拍电影和拍电视剧不同。
就这样几件衣服,在内地四个人要绣上两个月才能完成,花费就不用说了。
而且,现在绣出来的服饰和古代的肯定不同,就算绣工没有差别,但缺少了一份细致的品味,或者说是没有了史的底蕴。
李桉想要那种古朴的东西,要写实的做工和款式。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香江的电影人交流,有人不能接受他的想法,认为这么拍不是武侠片,更像是史片,没什么前景。
拍电影就是这样,要找在创作理念上尽可能一致的团队,在拍摄之前要统一思想,否则在拍摄的过程中肯定会乱套。
李桉在香江的这段时间和不同的人交流,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香江的电影圈子不大,大家知道了李桉想拍一部另类的武侠片,怎么个另类法,各人听到的都不相同,不过他们普遍不看好这部片子。
一个是华语片市场不景气,再者说,他们觉得李桉拍武侠片是外行。
李桉的文艺片没得说,拿过很多奖,可武侠片是香江人的天下,不是谁都能拍好的。
虽然不看好这部片,不过还是有人愿意和李桉合作,因为李桉在好莱坞有名气,和李桉合作或许就能进入好莱坞的电影市场。
何况,现在香江的电影市场不怎么好,能参与到这么大投资的一部戏里也不错。
就这样,李桉在香江颇受欢迎,无论是演员还是幕后工作人员都很热情。
江至强为李桉牵针引线,负责谈合同和薪酬。
由于这部电影的资金有限,所有资金要先用在影片的拍摄上,工作人员的薪酬需要等到电影卖出去之后才会支付,这个要事先讲明。
李桉在香江大致谈妥了制作团队,这才来到内地。
林子轩和冯晓刚两人前去接机,表示对李桉的重视,而且,李桉这次来京城不光是《卧虎藏龙》的拍摄事宜,还要参加一些交流活动。
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
李桉毕竟是在好莱坞取得成功的导演,内地的电影人总想知道好莱坞是什么样子,是一种什么运作模式,里面有什么门道。
最主要的是他们想知道怎么才能成功打入好莱坞。
包括电影协会的领导,韩三评,华影公司的经理,电影学院的教授和不少导演,他们和林子轩打过招唿,要求举行一次业内的交流活动。
林子轩没办法拒绝,听听李桉怎么说也好,至少可以让内地的电影人了解真实的情况。
实际上,李桉的电影并不是纯粹的文艺片,而是兼有商业的属性。
他的片子在全球的票房都不错,能给投资商带来可观的回报,如果他是位纯粹的文艺片导演,也不可能进入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圈子。
怎么把握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同样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林子轩把李桉接到酒店休息,第二天下午在京城电影制片厂召开了一场内部的交流会。
现场气氛颇为热烈,李桉谈了谈自己在好莱坞的拍片经验。
按照他的说法,没什么窍门,好莱坞有一套成熟的运作体制,每一部片子开拍前都会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导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这不是说导演没有贡献,导演的工作主要是放在影片本身上。
“拍片的时候,我有一位制片人,帮我打理所有人的事情,我把想要的东西告诉他,他负责办妥,我只要专心的拍片就行了。”李桉如此说道。
这牵扯到内地和好莱坞电影体制的不同。
在好莱坞是制片人主导制,制片人的地位要高于导演,负责剧组的一切事务,甚至可以更换导演,具有主宰地位。
内地则是导演中心制,制片人的作用不大,有时候,导演就把制片人的职务给兼任了。
所以说,内地的导演很难适应好莱坞的运作模式。
你想要打入好莱坞,就要按照好莱坞的规则来,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好莱坞适应你。
“那怎么平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呢?”有人提问道。
“我觉得艺术不是孤芳自赏的东西,拍的片子要有人回应才是好片,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别把商业和艺术看作是对立的两面,能够浑然天成最好。”李桉回答道。
结束交流,在私下谈论的时候,李桉认为内地的导演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当导演拍电影,不是说我拍的东西观众一定要看,没有这种说法。
观众有选择看和不看的权利,所以导演不能太自我,太自我不是艺术,要放低身段,每部戏都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才能有所进步。(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术和舞蹈
对于李桉在交流时的言论,内地电影人有不同的意见。
电影行业的工业化本来就是圈子里争论的焦点,要不要走好莱坞的模式还没有定论。
坚持艺术论的人认为好莱坞模式吞噬了导演的创作才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导演在其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其他的一切都是辅助导演的工具。
包括演员都是如此,这就是导演中心制。
华国电影行业一直采取的就是这种创作模式,这造就了导演非常高的地位。
他们认为国内不能照搬好莱坞那一套,除了好莱坞,还有欧洲的道路可走。
欧洲电影人崇尚个性化创作,批判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所以欧洲盛产文艺片,国内的艺术院校在教学的时候是以欧洲的影片为主。
这是国内电影圈推崇艺术论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来,学校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这种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正在攻占全球的电影市场。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这部电影不仅在华国获得成功,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让全世界的电影人看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威力。
超过十亿美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路怎么走看起来很明显,总局组建华影集团就是一种尝试,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之数。
有人不看好李桉未来的前景,认为李桉在好莱坞的体制下会消磨掉自己的才华。
这种事情早已有之,不少欧洲的着名导演前往好莱坞发展,获得成功的人很少,他们的性格和理念很难适应好莱坞的拍片方式。
国内媒体对李桉来到京城进行了报道,有追捧也有批评。
好梦公司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邀请李桉执导《卧虎藏龙》的消息。
这个消息以前只在圈子里流传,没有得到证实,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说明。
影片的总投资是一千万美金,至于演员都有谁,以后会陆续公布。
一方面演员还没有定下来,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宣传策略。
让媒体自己去猜,去向演员证实,这样一直都会有相关的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李桉回答了作为导演的问题,他要拍一部不一样的武侠片。
他不是说说而已,这次来京城,除了选演员和看外景,他还准备拜访一些武术名家。
李桉随身带着不少记载武功的书籍,倒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武术家的心得体会,他想从中体会到武者的精神,用在电影之中。
这点他和林子轩提起过,请林子轩为他找几位内地的武术家进行交流。
李桉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香江武侠片里的武打不同于武术套路上的演练,用的只是武术的外形神气,而不是本质。
武术讲究的是实打,招式要有效的击败对手。
武侠片里的武打要在视觉上呈现动作的动感、美感和电影感。
说白了,就是看着能打、刺激、帅气,至于现实里能不能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的兴奋,花钱买票就行了。
李桉在香江和武行们交流过。
香江的武行大多是京剧戏班出身,包括程龙、袁和评、程晓东等人,以前都学过京剧。
在香江的武侠片里,套招就是京剧舞台上的编舞,是一种“戏”的概念,而不是“武术”的概念,武术只是一个幌子。
电影中最精彩的武术动作,往往是京剧武行出身的人编的。
他们把武术和京剧融合在一起,从其中的亮相和身段都能看出京剧的影响。
武行在出拳和收手的时候既帅又快,两人交手的时候表现出的劲道很有戏感,这不是真正的武术,要编演过才行。
观众看武侠片,和在戏台下看京剧的武戏一样,不会紧张和投入。
它呈现的是一种距离的美感,疏离而超然,和看真实的拳击比赛的感觉绝对不同。
据说香江以前的电影武行里不乏练家子,但因为需求,电影里的武打招式和现实里的武打招式渐行渐远,慢慢的形成了武术搁一旁,只追求电影感的局面。
李桉不想用京剧表演的路子来拍《卧虎藏龙》,在这点上和香江的武行有分歧。
他们觉得拍的好看点就行了,可李桉想拍的更写实一些。
比如剑是双刃的,不能过肩挥舞,否则容易伤着自己,刀才能过肩。
香江的武行在这点上用的就不对,用剑像用棍子一样,不符合武术的基本原理。
棍打一片,剑点一尖,这都是武术中的要诀。
香江武行不注重武术原理,而是能用则用,为求方便和荧幕效果,自己研发了一套办法。
内地科班出身的武术人员更讲究这些。
不过,如果真的让内地的武术队或者武术名家来拍电影,写实是写实了,可拍出来的效果不好看,没有香江武行编排出来的招式具有美感。
到底是用武术还是舞蹈?
李桉颇为挣扎,他来内地和武术家交流,是想在武术和舞蹈之间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这其实是香江武行早就验证过的东西,电影是电影,武术是武术,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只是,李桉还是不甘心。
他想拍的武侠片不仅要好看,还要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演员要遵守武术的基本原理,出拳用剑都要有各自的姿势。
李桉不想拍那种快速打来打去的场景,他想把武打动作放慢给观众看。
快好拍,煳弄一下就过去了,观众不会深究。
慢很难,一旦慢下来,相当于放大来看,容易露出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