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组被偷的一个价值200美金的音响在黑市只卖10美金。

    这种小事还不能报警,一旦报警不说警察怎么处理,这一整天就甭想着拍摄了,光应付警察了,这儿不是京城,没有人情关系可讲。

    还有剧组成员迷路的现象严重,有时候开车出去买个东西,半天回不来。

    然后,电话打回来,一问才知道开错路了,朝着华盛顿那个方向去了,好容易在路边找个公共电话才让众人安心。

    至于在拍摄过程中和当地人摩擦交涉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倒不是剧组故意惹事,多数时候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误会。

    比如,在京城好哥们之间在街上会互相说笑打闹,但在纽约,可能被认为是侮辱和挑衅,甚至被警察认为是攻击行为。

    还有在餐厅抽烟和乱扔垃圾都会被警告和罚款。

    林子轩虽然做了前期的准备,却没办法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对于这种突发性的事件,只能是见招拆招,他成了救火队员,每天就是解决类似的麻烦。

    回到房间,慕姗姗对《渴望》播出的前景有点担心。

    她在华国电视台工作,现在还在纽约大学学习编导专业,很熟悉电视台收视率统计的方式,结合目前美国华文电视台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

    “如果收视率达不到预期,怎么向国内交代?”慕姗姗忧虑道。

    华国国内的电视剧走出国门,在资本主义的美国播出,这自然是一种荣誉,前提是要取得成功,一旦失败了,那提出这个意见的人恐怕要倒霉了。

    上级领导看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不用担心,只要能在美国华人中产生影响就成了,大不了花钱在纽约的中文报纸上刊登一篇文章,就说《渴望》受到美国华人的热烈欢迎,咱们把报纸传回国内让国内媒体转载,保证领导满意,这不就能交差了。”林子轩出主意道。

    “这样会不会不太好,被查到就是弄虚作假啊。”慕姗姗担心道。

    “这只能算是夸大宣传。”林子轩纠正道,“想要打开美国华人电视节目的市场不能光依靠一部《渴望》,还需要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国内的领导想要尽快看到成果,那就给他们成果,剩下的事情还要咱们继续做下去。”

    林子轩想到过后果,倒是不怎么担心国内的反应。

    在这个年代,国内和国外的信息不畅,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反正《渴望》在美国播出了,肯定会引起反响,到时候挑好听的传回国内就行了。

    他会继续向其他华语电视台推广国内的电视节目。

    在美国,除了纽约的华语电视台,还有美国西部的华语电视台,严晓颦就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华语电视台做主持人,是林子轩下一个推销的目标。

    “这样也行,他们怎么能想到在国外办事的艰难,咱们就是劳碌命。”慕姗姗抱怨道。

    “别想了,早点睡吧,你明儿还要拍摄纪录片呢。”林子轩劝说道。

    他们是睡下了,由于《渴望》的播出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在观看《渴望》的华人观众里,有从国内出国的人员,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画面,听着熟悉的声音,想起家乡的亲人,不由得泪流满面。

    有的观众是出生在纽约的华裔,根本没到过国内,因为对华国好奇才观看《渴望》。

    有些年纪很大的观众,是早年移民来的美国,看到电视里华国的生活,产生了思乡之情。

    由于政治原因,美国的主流媒体对华国的宣传极少,偏激的媒体甚至把华国妖魔化。

    即便是美国的华语电视台也很少报道国内的新闻,大多是报道香江和宝岛的消息,在美国生活的华人获取华国国内消息的渠道太少。

    在不少华人的印象中,华国还是电影中的模样,而那些电影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以描述华国的贫穷落后为主要题材,很难反映华国的真实面貌。

    《渴望》是第一部在美国华语电视台播出的反映华国现实生活的电视剧。

    海外的华人从中能了解华国国内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百味人生。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绩

    林子轩和慕姗姗来到华文电视台,看了《渴望》的收视率,颇为无语。

    《渴望》每晚九点钟播出,时段算是不错,即便是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可这百分之零点零二的收视率是不是太低了些。

    在华国国内,《渴望》的平均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林子轩就算有心理准备,也被这个数字弄得有吐血的冲动。

    没想到蒋添龙倒是很乐观,觉得能有这种成绩是意外之喜,比他想象中的要好。

    在美国,英语电视台是主流媒体,华语电视台属于小众中的小众。

    加上各家华语电视台之间的激烈竞争,美国华文电视台的观众不超过十万,有的华语电视台甚至只有一两万观众,这和国内八亿观众的基数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这么低的收视率一点都不奇怪。

    虽然目前《渴望》还没办法和香江电视剧的收视率相比,不过蒋添龙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说明美国华人并不排斥观看国内的电视节目。

    或许观众刚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然而好奇会逐渐转变成习惯,只要有好的电视节目,就能留住观众,让他们接受并喜爱国内的节目。

    林子轩和慕姗姗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学过传播学,懂得这个道理。

    看来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道路虽然曲折了点,但前景值得期待。

    暂时放下这件事,慕姗姗要借助华文电视台的资料库制作纪录片,还要和华文电视台的记者深入纽约的唐人街,了解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况状。

    有了本地华语电视台的帮忙,纪录片的拍摄会顺利许多。

    这就是一个逐渐融入的过程,他们刚到纽约那会连路都不认识,现在打开了局面,一点点的融入进当地的华人社会。

    林子轩继续他救火队员的职责,解决剧组的各种麻烦。

    有句话说得好,能用钱解决的麻烦都不算是麻烦,可惜他现在没有多余的资金。

    就在这时候,还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四月底,王箕拍戏的过程中感觉身体不舒服,恶心呕吐,原本以为只是吃坏了东西,并没有在意。

    有一天实在难受,姜闻就陪着她去看了医生,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王箕怀孕了。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京城人在纽约》的剧组为了尽快拍完,抢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五个小时以上,基本上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处在高强度的拍摄状态。

    天气好的时候拍外景,下雨的时候拍室内戏,反正不能让机器闲着。

    作为女主角的王箕戏份很多,和姜闻演对手戏,需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咱们这么拍下去怕是不行,演员撑不住。”冯晓刚担心道。

    他说的就是王箕,其他配角有休息的时间,主角可没有,一遍遍的拍摄太耗费心神。

    事实上,这种拍摄强度在国内很常见,《渴望》拍摄的条件更艰苦,每天在阴冷潮湿的摄影棚里呆上十几个小时,天天赶进度,张凯莉后来都生病了。

    为什么在《渴望》中张凯莉想哭就能哭出来,连眼药水都不用,她只要一想到还要在摄影棚里继续拍摄,就觉得自己真命苦。

    为了节省资金,赶进度,在国内拍摄电视剧就像是打仗一样。

    “调整拍摄计划,把她的戏份打散,分开拍摄,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林子轩建议道。

    他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要么是减少王箕的戏份,要么是集中一段时间把王箕的戏份先拍完,要么就是剧组配合她的作息时间来拍戏。

    如果采用前两条,很可能会破坏这部电视剧的整体构架。

    王箕倒是很有京城女人的脾气,不娇气,她不想拖慢剧组的进度。

    剧组在美国多呆一天就要花费大把的美金,即使是这么节省还存在着资金缺口。

    林子轩坚持调整拍摄计划,保证王箕的作息,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资本家。

    事到如今,他也看开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就继续贷款,都熬到这份上了,华国银行也不能看着他们在美国饿死。

    这种手段有点无赖,却相当有效。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这么做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怀孕后,王箕搬出了公寓楼,那里环境不好,太闹腾,没办法好好休息,她非常自觉,每次拍戏都按照时间提前过来。

    有一次,剧组来到拍摄场地,发现姜闻不见了。

    打电话一问,他昨晚上忘了定闹钟,睡过头了,大家离开公寓楼的时候开着几辆车,闹哄哄的没注意,都以为他坐了别的车。

    等姜闻赶过来,一两个钟头过去了。

    “我一孕妇都能准点来,你倒好,还让一帮人在这儿等着。”王箕当时数落了姜闻一顿。

    姜闻知道理亏,赶忙道歉,在拍戏的时候也是认认真真,争取一遍就过,这样就不用反复排练,耽误时间了。

    林子轩和冯晓刚一看,这个行,总算有人能管住姜闻了。

    剧组里有个孕妇,大家做事都不那么毛糙了,进度快了不少,这算是意外收获吧。

    随着《渴望》的播出,收视率既没有大涨,也没有大跌,保持平稳状态,主要是美国华文电视台观众的基数太小,收视率的变化不明显。

    在纽约华人社区发行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渴望》的评论。

    美国华人对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很多消息都是从香江和宝岛那边传过来的,在印象中大陆还处在六七十年代的混乱状况。

    通过这部电视剧,他们看到的大陆虽然经济还不发达,但也不混乱,而是平平常常的过日子,《渴望》中传达出的善良、正直和美好的情感同样能够感染美国华人。

    这正是家庭情感剧的魅力所在。

    从收视率推算,在纽约观看《渴望》这部剧的观众不会超过四万人,看完之后写评论的不会超过五十人,写了评论还能被报纸发表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其中有赞扬也有批评。

    林子轩把报纸上的赞扬收集起来,批评扔掉,准备寄回国内,这算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在海外取得的一项成绩。

    作为下属,时不时的向领导汇报成绩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第一百二十章 两条路

    林子轩把中文报纸上和《渴望》相关的评论寄回国内的同时,还附带有一份工作总结。

    在这份总结中,他简单的介绍了美国华语电视台的情况。

    美国的华语电视台从1974年开始出现,早期大多是宝岛人创办,后来移居美国的香江人相继开办了华语电视台,两者几乎垄断了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这些华语电视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制作节目的能力,竞争激烈等问题。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向香江和宝岛的影视制作机构购买节目播放版权。

    在林子轩看来,这是国内电视行业进入美国华语电视市场的大好机会,因为国内的节目制作费用低,相对应的出售播放权的价格也低,很有竞争力。

    举例来说,宝岛的电视剧《戏说潜隆》的制作费用高达上千万,《渴望》的制作费用只有一百万,两者的集数差不多,在出售时《渴望》自然更便宜。

    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用低价的电视节目冲击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一旦国内的电视节目在美国的华语电视台扎根,就会在华人中产生影响,起到宣传作用。

    他的结论是,华国电视台应该走出国门,把台里优秀的节目推广到海外。

    在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后,林子轩没有忘记提一下自己。

    他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好成绩,决定再接再厉,把华国的电视剧推广到美国的西部去,不仅仅是纽约,还有洛杉矶和芝加哥,要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

    这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真正的想法是能再忽悠两家华语电视台就不错了。

    不过工作总结嘛,总要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给领导一种你有远大抱负的印象。

    这件邮包寄回国内后,收件人是李虹。

    李虹通过国际长途和女儿交流过,知道在美国推销国内的电视节目并不容易,毕竟美国华人中粤语观众占据大多数。

    林子轩提出的用低价占据美国华语电视节目市场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看华国电视台有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决心了。

    她把邮包转交给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渴望》能够在美国播出,这是电视台的荣誉。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到林子轩的工作总结,对要不要进入海外华语电视市场,以及用什么方式进入进行了讨论。

    对于美国华语电视台的现状,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有过了解。

    电视台在美国有常驻的新闻记者,打听这种事情并不困难,“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这句话击中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

    这和上级宣传部门提出的要求一致,相比较于推广电视节目,他们想的更高更远。

    经过讨论和协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决定在美国建立一家华语电视台,覆盖北美地区,用来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

    这应该是华国电视台成立三十四年来第一个驻外卫星电视台。

    有了决定后,电视台高层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选择适合的人选在美国创立电视台。

    这人要有广播影视专业的背景,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熟悉美国的电视行业,政治上要靠得住,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当然,他们还没有糊涂到选择林子轩做这个电视台的台长,那不现实。

    林子轩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资历都不够格,不过,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认为林子轩有眼光和能力,或许能够参与到电视台的创建之中。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毕业,从事和电视相关的工作,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

    两人身家清白,又刚好在美国,很适合在这个新的电视台里工作。

    这是一个长期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在这个年代,到美国工作可是让人羡慕的差事,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生活环境都比国内要好,就算是以后回国,待遇也不会差。

    华国电视台高层把意思转告给李虹,让她问问林子轩和慕姗姗愿不愿意长期留在美国。

    “事情就是这样,要不要留在美国,你们自己决定吧。”李虹在电话里如此说道。

    林子轩对事态的发展颇为惊讶,不过想想就释然了,他的眼界还不高,看的不够远。

    华国电视台不可能和一家播出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只能覆盖纽约州的小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旦决定进入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肯定是购买一条能够全天播出的频道,覆盖整个北美地区,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个是和慕姗姗留在美国,参与电视台的创立,以后兴许还会进入好莱坞,成为名人。

    另一条路是返回国内,继续写小说或者剧本,也可能和冯晓刚开一家电影公司,或者在幕后推动慕姗姗的职业发展。

    一条路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也是他和慕姗姗两人共同的人生。

    挂掉李虹的电话后,他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你怎么想的?想留在美国么?”林子轩询问道。

    “你呢?”慕姗姗反问道。

    华国国内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的出国,来到美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现在他们就有机会留在这里,以后或许会永远的生活在这里。

    以他们的能力,就算成不了大富豪,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小洋楼和小轿车并不遥远。

    回到京城要和其他几户人家住在一间四合院里,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每天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只能拿着上百块的工资。

    “我觉得还是京城住着舒坦,去哪儿都熟,闭着眼睛也能摸回家,吃着习惯,不用担心被人坑。”林子轩缓缓说道。

    “家里的房子也不能一直空着,还是早点回去的好。”慕姗姗接着说道。

    他们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月亮,虽然和京城是同一个月亮,但俩人心里明白,这里不是他们的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富即安

    说起来,林子轩和慕姗姗都不是那种有野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