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是从一位在纽约从事房产经纪的华人那里找到的这栋别墅,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所有别墅内的戏份都要在一个月的时间拍摄完成。

    让他们为难的是白人应招女郎的人选,一般的白人女性不愿意扮演这种角色,尤其是这是一个华人剧组,拍摄的还是一部不在美国播出的电视剧。

    就算是找职业的群演也很难,她们还怕被骗了呢,本身对华人就不相信。

    “要不咱们真的叫一个?”冯晓刚提议道。

    “别惹麻烦,那可是犯法的,被举报就完了。”林子轩否决道。

    在国内的时候,总以为在美国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找应招女郎都是犯法的。

    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位俄裔的女孩子,模样不错,没什么拍戏经验。

    林子轩和她讲清楚了,签了合同之后才开始拍摄,否则她要是拍完就到警察局报警,或者勒索剧组,那就有的头疼了。

    在这里,林子轩最不愿意遇到的就是麻烦。

    下午这场戏大家都很有兴趣,有事没事的都过来围观,在国内拍电视剧可遇不到这种场面,后来被姜闻以影响情绪赶出去了,只留下几个主要人员。

    “我说你们无聊不无聊啊,又不是来真的,有什么好看的。”姜闻发脾气道。

    那位俄裔女孩根本不懂中文,只是按照剧本表演,比较生硬,但不能强求。

    姜闻想尽快结束这场戏,不想被围观,早就做了准备,表演的时候爆发力十足,尤其是把一大把美金撒到女孩身上的时候,情绪表达的特别好。

    把内心的纠结和痛苦都在脸上表现了出来。

    作为男人,下面就该开始行动了,不能忍啊,事实上,剧本到这里就结束了,可冯晓刚就是不说话,大家都想看着姜闻接下来怎么演。

    这种笑话平常可看不到。

    俄裔女孩看着现场的情况,有点懵,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心里担心自己的安危,总觉得这帮人笑的有点阴险。

    “我说你还真不喊停啊!”姜闻回头看着冯晓刚,一脸恼火道。

    冯晓刚躲在摄像机后面贼笑。(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四章 执念(感谢盟主,求首订)

    剧组的整体氛围很好,唯一不和谐的恐怕就是姜闻了。

    姜闻喜欢改剧本,他总想着能演的更好。

    在国内的时候,他和冯晓刚就为此争论过不少次,来了美国之后,他四处体验生活,在华人聚居区里观察美国华人日常的生活状态。

    观察完了,他就琢磨着要改剧本,作为导演的冯晓刚为了赶进度最不喜欢改剧本。

    一旦改剧本,那准备好的布景和道具就要重新做,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资金。

    姜闻是部队子弟,冯晓刚是军伍出身,两人的性格都比较直,不过姜闻一向讲究以理服人,他会和你讲道理。

    “你这不是捣乱么?”冯晓刚不满道,“等你拍片子的时候我也去演个角色,也在你剧组里捣乱,看你受不受得了。”

    姜闻认真的看着冯晓刚,看的冯晓刚心里发毛。

    “你想干嘛?”冯晓刚担心道。

    “我在想给你安排个什么角色,可你这形象让我很为难啊。”姜闻一脸真诚的说道。

    他和林子轩正在讨论那个有关青春期成长的故事,讨论的时间一般放在吃饭的时候,平时两人也没有空闲。

    姜闻会把自己记忆中的往事讲给林子轩听,林子轩负责整理出来,转化成故事情节。

    姜闻小时候在外地长大,等到上中学了才转到京城,他在中学的时候非常普通,无论是相貌还是成绩都是如此。

    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在乎这些,学生不上课,四处乱跑,那是个充满暴力的年代,同时也有着不少美好的回忆。

    部队大院里相对安静,没有外界那么多的纷扰,他们这帮不上学的学生整天就是想方设法的打发无聊的时间,发泄过剩的精力。

    他们抽烟、唱歌、打架、招惹女学生。

    那时候京城里流行一种“拍婆子”的游戏。

    男生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就藏在街道的拐角处,截住那位女同学,没话找话的聊天,要是那女同学愿意搭理他,那男生就认定这女生是他的女朋友了。

    假如有其他男生接近这位女同学,两个男生之间不可避免的要打一场,输掉的主动退出。

    为此,这帮人没少跟人打架,有时候还会弄得头破血流,这就是青春期的躁动。

    “姜哥,你有没有拍婆子?”林子轩好奇道。

    “没有,我那时候还不怎么懂事,就是跟着瞎起哄。”姜闻颇为遗憾的说道。

    林子轩比姜闻小五岁,到他上中学那会社会上基本安定了下来,学生都要在学校上课。

    正因为在中学的成绩不好,姜闻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去考的京城戏剧学院,这才走上了演员的路子,成为了华国的一线男演员。

    说起来故事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能把简单的青春期故事进行包装,融入到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中,只有这样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林子轩按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姜闻的回忆整理出一份故事大纲,主要情节都有了,下面就是填充各种细节了。

    反正以后姜闻拍摄的时候还是会修改,写那么详细没用。

    林子轩只是帮助姜闻理顺他脑海里的思绪,说到底,这是一个属于姜闻的故事。

    他觉得以后不能再给这种有追求的导演写剧本了,太费劲了,这种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追求精益求精,总是要把事情都弄清楚才会安心。

    “你觉得这片子需要多少投资?”林子轩询问道。

    “怎么着也得200万美金吧,不能比这部电视剧少了啊。”姜闻理直气壮的说道。

    林子轩非常无语,这句话彻底暴露了姜闻菜鸟导演的本质,他对制作一部电影要花费多少钱完全没有概念。

    《京城人在纽约》之所以投资那么高,是因为要全程在美国拍摄,你一个在国内租个大院子,找几个少年男女就能拍的片子怎么可能需要这么高的投资。

    再说,就算是你要,估计也没有人愿意投资。

    按照林子轩的估算,加上姜闻乱改剧本的习惯,浪费的胶片,100万美金足够了。

    这正是姜闻想找林子轩做制片人的原因,他看重的是林子轩找钱的能力和省钱的能力。

    一部二十一集的电视剧就能拉到150万美金,那找拍摄一部电影的资金还不是小菜一碟,他已经在想着回国后就筹备拍电影的事了。

    对此林子轩哭笑不得,《京城人在纽约》能够拉到投资有多方面的因素,这算是上级部门交代的任务,加上提前卖出去贴片广告才能成功。

    “那咱这片子也弄个贴片广告不就完了。”姜闻自信的说道。

    “问题是咱们觉得这个故事好没用,要让投资商和广告商也觉得好才行。”林子轩苦笑道,“这片子无论是故事、演员、导演都没有号召力,这怎么能被人看好。”

    “这是你的事,我只管拍片子,小林,哥哥对你很放心。”姜闻不负责任的说道。

    对于这种近乎耍无赖的做法,林子轩也没办法。

    他琢磨了一下,到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风险太大,如果是张亿谋导演,姜闻主演的片子,银行会有兴趣,姜闻导演,一群不出名的少年主演的电影,银行能理会才怪。

    在国内拉投资的希望不大,只能向香江或者国外寻找资金了。

    “你还真打算给姜哥做制片啊?”慕姗姗惊讶道,“你们那故事能拉到资金么?”

    “都是朋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林子轩感慨道,“姜哥是真心想拍这部片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执念,不达成不罢休,姜哥就处在这种状态,他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这样的人,总能做出点别人做不到事儿。”

    “那你的执念是什么?”慕姗姗好奇道。

    “我?”林子轩想了想,摇头道,“还真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感觉有点没追求啊。”

    “这样就挺好,安稳。”慕姗姗满足道,“对了,晓玲要高考了,你该打电话回去了?”

    “那丫头不安分着呢,我还真的挺担心。”林子轩郁闷道。

    一想到林晓玲,林子轩就有点头疼,他离开的时候特意叮嘱了妹妹不要报考艺术类院校,只是林晓玲听不听就不知道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五章 春风解冻(求订阅月票)

    这时候国际长途很贵,剧组人员很多,林子轩规定每人每半个月可以向国内打一次电话回家,每一次不能超过十分钟,工作电话除外。

    这是为了缓解大家的工作压力。

    在异国他乡,每天从事高强度的拍摄工作,总会有内心压抑的时候,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家人的声音,心里会好受很多。

    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却很值得,林子轩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他同样不例外,除了工作上的电话,他会半个月向家里报一次平安。

    林子轩家里没有安装电话,只能打胡同口的公用电话,还要有人跑到四合院里喊人,一来一回就要两三分钟的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规定十分钟的通话时间了,有些家庭光是找人就要用掉五分钟。

    想要找到林晓玲,只能选择礼拜天,只有这天高三学生才会休息。

    林子轩在电话里鼓励了妹妹一番,再次重申不要报考艺术类院校。

    “这一行太累了,你看我现在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顾不上休息,剧组里的演员也是这样,拍戏太辛苦,还是坐办公室舒服。”林子轩拿自己做例子教育妹妹。

    “知道了,老哥,你好好休息吧。”林晓玲不情愿的说道。

    结束通话,林子轩松了口气,这是他的真实想法。

    影视圈看似光鲜亮丽,其实竞争非常残酷,就算是电影学院科班毕业最后能够出头的又有几个,这一行不仅要看天赋,还要看机遇。

    “你这样不行,晓玲这个年龄正处在叛逆期,你越是不让她做什么,她越会做什么。”慕姗姗深有体会的说道,“我当初还想去部队文工团当文艺兵呢,那时候当兵多光荣啊,我名都报了,最后被我妈给拦下了。”

    “亏得你没去,要不然咱俩就凑不到一块了,这件事我得记着,要感谢咱妈一辈子。”林子轩说笑道,“我也知道晓玲可能不听,不过总要试试才甘心。”

    林晓玲不知道哥哥和嫂子的对话,她心里早就拿定了主意。

    经过上次扮演宫女的教训,晓玲同学的明星梦破灭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进入演艺圈。

    她觉得当明星太没意思了,导演让你干嘛就干嘛,站在那里不能动,一点也不符合她对大明星的认知,所以她准备当导演。

    她要报考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一名女导演。

    在京城演艺圈,顶尖的演员大多出自戏剧学院,顶尖的导演则来自电影学院。

    可以说,目前华国的第五代导演基本上都毕业于京城电影学院。

    在国内,除了林晓玲的事情外,还有件事和林子轩密切相关,那就是文坛上一些作家对《活着》这部小说的批判。

    因为这部小说,《百花》杂志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口头批评,却没什么严厉的处罚,也就是说说而已,提醒下次注意。

    这和今年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关,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经济发展,下海经商,对文化这一块的审查放松了不少。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以前过不了审的,带有激情剧情的本子,现在也不那么严格了。

    就好像一夜之间春风解冻一样,这是影视行业政策放开的前兆。

    总局已经在讨论和拟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条例,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私人就可以开影视公司了,虽然拍电影还需要审查,但筹集资金要容易的多。

    当拍电影不再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的时候,这给不少青年导演创造了机会。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找到能欣赏这个故事的投资商,就能拉到资金,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电影,而不必再等着拍电影的指标。

    对于演员来说,筹拍的影视剧多了,就不用担心没有戏演了,有了大笔资金的注入,演员的片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可以预见,整个华国的影视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都有好日子。

    只是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不可能把整个市场一下子放开,而是会循序渐进的进行。

    和上次的《顽主》一样,华国的传统作家对《活着》同样没有好感。

    他们批判《活着》太过悲观和残酷,把所有的悲剧强加到一个普通人身上,从而造成感情上的强烈冲击,这本身就显得做作。

    还有《活着》在对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上过于灰暗,有扭曲历史的嫌疑。

    在这个年代,想要批判《活着》这部小说实在是太容易了,随便都能找到十几条理由。

    不过,这一次,林子轩不再是孤军奋战,华国文坛的先锋派作家站在他这一边。

    先锋派作家虽然在文坛上势力不强,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作家注重写实,先锋派作家则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讲求叙述方式和语言上的革新。

    在传统作家看来,先锋派作家就是不好好讲故事,是在故弄玄虚。

    先锋派作家本身就是在反传统,他们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这时候,传出了大导演张亿谋准备把《活着》改编成电影的消息,这让双方的争论更为激烈,说到底两者是文学创作理念之争。

    林子轩并不在国内,对文坛的争论并不清楚,他接到了葛尤的一个电话。

    “小林,我今天和张导谈了,角色定下来了,我来演福贵。”葛尤有点激动的说道,“张导说是你推荐我演的,做哥哥的就不多说了,这回肯定要演好,不能坏了这个角色。”

    “尤哥,我对你有信心,在国内也就你能演这角色。”林子轩真心道。

    “你别蒙我,我怎么听说姜闻也想演呢,被你给拒了。”葛尤疑问道。

    “是冯哥说的吧,姜闻那形象不合适啊,演土匪恶霸还差不多。”林子轩调侃道。

    “那行,我不打算接其他戏了,从现在开始准备,你就瞧好吧。”葛尤下定决心道。

    葛尤还算是电影圈里的新人,只主演过一部文艺片《大撒把》,这次能在张亿谋的电影里做主演,自然非常上心。(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投缘(求订阅和月票)

    挂掉电话,林子轩理解葛尤兴奋的心情。

    能够在张亿谋的电影里演主角绝对是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重大飞跃,张亿谋的片子都是大投资和大制作,是奔着国际大奖去的。

    在这个年代,张亿谋的电影获奖不是新闻,不获奖才是新闻。

    葛尤完全可以凭着这部片子步入华国一线男演员的行列,离开电视圈,进入电影圈。

    不仅如此,他的片酬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拍摄《顽主》的时候,葛尤还是个不出名的龙套演员,片酬只有八百块,经过《编辑部的故事》在全国播出,他一炮而红,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等到了拍摄《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经涨到了九千块。

    张亿谋的片子不是那种小成本电影,而是真正的大制作,林子轩虽然还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么,但作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个好几倍。

    拍摄这部电影,张亿谋用的是香江的资金,投资是三百万美金。

    他和林子轩谈了改编小说的费用,是三万块钱,回国后林子轩参与《活着》的剧本创作,还有两万块劳务费可拿。

    这就是大制作和小成本的区别。

    张亿谋身边有相熟的编剧,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电影,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导演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小说来,而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时候可能会改的面目全非,不忠于原著,关键要看导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制片方的约束很小。

    林子轩只负责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不会深入的参与到这部电影的制作之中。

    这笔钱并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国后签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万块,电影拍摄完才能拿到另外的两万块。

    对于林子轩和慕姗姗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两人来美国为了给慕姗姗交学费,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现在有了这笔收入心里踏实的多,他们也算是迈入万元户的队伍了。

    万元户是八十年代对有钱人的称呼,那时候工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