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吴可自然暗暗高兴不已……

左宗棠独自留下,先是跟吴可好好交流一番,探讨一下各自对时局的把握和看法。老左不愧是这时代最顶尖的人物,一些见解和想法竟然跟以后的历史发展不谋而合,想不让人佩服都不成!

当然,老左也跟他明言,这些话跟吴可说说就算了,他是不会在外头轻易开口的,搞不好就会因此祸从口出。

吴可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些东西心中清楚就成,真要嚷嚷得天下皆知,尽管以后情况可能就是这样,但引起某些人不满依旧会倒霉。

老左倒是看得远,认为太平军眼下大势已成,想要消灭非常困难,基本上就是北方清廷与南方太平天国对峙之局,除非太平军自己找死才会出现有利转机。

不过他也认为,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清朝的。原因很简单,就像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一般,得不到士绅阶层支持的太平军,后劲不足发展潜力基本被限定死,还得面对审视阶层一波又一波的挑衅跟战乱。

不是开玩笑,这时代的官帽子还是很吃香的,不像后来清末时期几乎烂了大街,为了一顶红顶戴自然少不了冒险之辈。

对于左宗棠的‘精辟’言论,吴可自然只有伸大拇指的份……

他可不想表现得太过妖孽,当然以他那匮乏的历史知识,就是想要表现一番都只能无奈放弃。

这根本就不是他习惯的菜!

天下局势如何他不清楚,太平军具体的情况他也不清楚,但他知道一点过不了多久太平军内部就会出大乱子,从此太平军便会由盛转衰,一直处于清军的保卫之中直到最后彻底覆灭。

这也是他从未想过加入太平军的想法,就是跟他们沾边都不愿,至于之前与天地会眉来眼去,也只不过想留个善缘,结果在汀泗桥镇等来这帮家伙的堵路。

况且他眼下的实力,能看清自家以后的发展脉络就不错了,还想纵论天下局势,简直就是在开国际玩笑!

两人聊天的气氛是和谐的,热切的,结果也是卓有成效的。

待到气氛差不多后,左宗棠也没藏着掩着,直接开口邀请吴可跟乡勇队北上武昌‘一起进步’。

吴可也没矫情的来个一推二推再三推,他也不客气直言询问张大总督如何想法,乡勇队到了武昌后又怎么安排等等?

左宗棠倒也耐心,很明显之前做了充足准备,一一回答了吴可的疑问。

总之一句话,新任湖广总督对乡勇队十分看重,对能力不凡的吴可更加看重。只要乡勇队愿意投奔过去,前程自是不用多说,当然也得承受一些剿匪与太平军作战这样的沉重担子。

吴可对此还算满意,开玩笑说不会又跟洪大山他们搅合到一起吧,这他可不答应,他实在没心情跟这些人玩心眼。

左宗棠连忙摆手说是不会,表示乡勇队去了武昌之后会单独成军,不会与各方清军混杂一处,免得学会了那帮兵痞们的坏毛病彻底毁了。

既然左宗棠代表他身后的新任湖广总督表现得如此有‘诚意’,吴可很是摔快答应等鄂南这边的事情处理完后立即动身,前往武昌赴任。

……

“吴老弟,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跟左宗棠交底后没两天,马三东在某天夜里突然找上门来,将自己可能调去武昌的事儿一说,又问吴可这边是什么情况。

“哈哈,咱们哥俩确实缘分不浅,又要在武昌那边联手闯荡拉!”

吴可没有隐瞒什么,反而很是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

他确实很高兴,到了个陌生环境有个熟人互相帮衬,以后日子铁定没那么难过。有些事情不是他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手头实力没强大到可以无视一切的时候,还是得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办事。

马三东自然高兴不已,有吴可这样的强援帮衬,到了武昌之后可以挺直腰杆不说,也不用担心一些让人头疼的明枪暗箭。

他可是官场老油条了,自然知道里头有多险恶,搞不好就有死无全尸的凄惨下场,除非你手头实力强大到可以无视一切。

显然,不论是他还是吴可,都没达到这种牛气烘烘的程度……

护送总督行辕的一路上,他和吴可哥俩可没少受那帮随行官员的奚落白眼,这要是去了武昌还不知道联手自保的话,怎么倒霉的都不会知晓。

说完了这些事关自个切身利益的事儿后,马三东又告之吴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消息,那就是鄂南各县新知县人选都已确定,过不了几天都会走马上任。

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没啥好说的,之前由马三东全权负责鄂南地区行政事务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朝廷可不会提供地方藩镇的生长土壤。

经过两个来月的治理,除了刚刚接手的嘉鱼治安还比较混乱之外,整个鄂南地区基本已恢复正常,吴可跟马三东已将根基深深扎下,不是一个两个外来知县能够轻易搬动得了的。

再说了,他们俩是升迁到武昌又不是获罪搞的一无所有,那些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还真不一定有胆子摸老虎屁股。

不过就算如此,吴可也打算好好安排安排,怎么说鄂南都是乡勇队起家之地,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以后乡勇队的大部分补充兵员,还有后路都留在这儿呢,可不能轻易拱手让人……

第260章交代

通城沙堆镇外,乡勇队主营。

可供五百人休息训练之用的大营,此时却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人气不足。

此时营地里只驻扎了区区不足两百人马,其中大半还是最近招收的青壮新丁,经过基本训练之后便会分到乡勇队各部参与平日的治安和战斗任务。

大营议事大厅,此时吴可高居首位,左右两边分别坐着留守的吴天明跟吴老汉,还有五六位核心小队长。

“事情就是这样……”

吴可将之前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述说一遍,最后一摊双手笑吟吟道:“我不日即将带人赴武昌上任,家里还得诸位用心看顾!”

“哈哈可子你放心就是,有我老头子帮你看着,出不了事的!”

吴老汉一脸红光哈哈大笑,拍着扶手感慨连连:“没想到我老头子老了老了,竟然还能混个七品官身,就为了这一身六品顶戴,也不能让家里出事不是?”

“对对对,不说咱们乡勇队的名头响亮,一般蟊贼不敢招惹,就是遇上了那种愣头青也不用担心,咱轻松就能解决!”

吴天明笑得合不拢嘴,一想到家里父亲得知他有七品官身的惊讶狂喜神情,实在忍不住心中高兴笑道。

“是啊是啊,咱乡勇队的名头可不是盖的!”

“附近哪还有蟊贼胆敢找茬,嫌死得不够快么?”

“大人也太多心了,就为了这事还特意从咸宁回来?”

“……”

底下的核心小队长们坐不住了,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瞧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摸样,显然也被乡勇队的良好‘发展前景’给刺激到了。

“好了好了,只要大家跟着乡勇队干,以前荣华富贵少不了你们的!”

等那几位小队长闹腾得差不多了,吴可这才笑着拍了拍手说道:“我比你们更加清楚乡勇队的强大,也不担心有蟊贼会打乡勇队的主意,只是……”

说到这儿他故意顿了一顿,果然将下首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才微微一笑继续道:“不久之后新任知县便会到任,所谓人心难测谁知道他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境内有这么一股不受控制的势力,影响了他掌控全局?”

面面相觑!

这是在座乡勇队核心成员,此时唯一能做的动作。

这理由也太那啥了点吧,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嘛!

可是回过神来一想,吴可所言确实有发生可能,而且以他们对官老爷们的了解,这种可能还十分不低。

他们听多了某地官老爷屁本事没有,却是抓权抓得特狠,几乎稍有忤逆便会引起官老爷难测的报复整治,简直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要是新任通城知县真是这样家伙的话,事情还真难说得很……

“大人你说这么办吧,咱们都听你的!”

议事大堂的气氛有一瞬间的凝滞,不过很快就被某位小队长的话头打破。

其余几位一听对啊,不管新来知县是个啥鸟人,只要有吴可吴大官人在,还怕他反了天不成?

“是啊大人,你可是高升武昌,就算新来知县对咱不爽,也得顾忌一二吧?”

另一位小队长不以为然说道:“官场里的勾心斗角我不清楚,但我听说过官大一级压死人!”

“对啊可子,不说别的咱现在可是通城乡勇营营总,就算那位新来知县对咱再不待见,总还得给同僚几分面子吧?”

就连吴天明也忍不住开口插了进来。

议事大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在座乡勇队留守核心成员纷纷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只有吴老汉右手手掌轻轻摩挲光洁溜溜的下巴若有所思。

“你们几个家伙,说什么胡话呢?”

吴可被这几个家伙的无知话语给逗乐了,忍不住开口直翻白眼。

“这怎么能说是胡话呢?”

那几位小队长不敢多言,吴天明却是没这个顾忌,瞪圆了双眼不客气道:“难道我哪儿说得不对吗?”

“文武有别啊老哥!”

吴可真心无奈了,对于堂哥这样的官盲还能说什么呢?

“文武有别?”

这下不仅吴天明,其他核心小队长无不露出茫然神色。

吴可除了苦笑还是苦笑,摇了摇头沉声解释道:“别看堂哥你现在也是七品官身了,可在同级别文官眼里屁都不是!”

“不会吧,咱怎么说也是用真本事拼出来的七品官身?”

吴天明一脸不信,只当吴可危言耸听。

“堂哥你可真要注意了,千万不要抱着这样的想法,不然以后铁定吃亏!”

摆了摆手阻止堂哥吴天明表示心中不满,吴可无奈苦笑道:“那些文官寒窗苦读多少年,才有机会一朝高中风光无限?”

他轻笑着扫视一眼面面相觑的核心弟兄,继续道:“除了状元,榜眼跟探花让人关注,仕途可能比较顺畅之外,那些进士老爷哪一个不需苦熬资历,还得走门路上下打点。才有可能成为一县七品父母官!”

“呵呵……”

看着满脸茫然不明所以的堂哥和几位核心弟兄,吴可轻笑着反问:“咱们从草根到眼下这种程度又花费了多少时间,你们以为那帮苦熬出来的文官会对咱们有啥好脸色?”

这个,道理确实如此!

“可咱为了这身七品顶戴,可是真真切切出了力拼了命的,那些文官总不能装做看不见吧?”

尽管已经接受吴可说辞,但吴天明依旧忍不住辩解道。

“呵呵,文人呐……”

吴可轻笑着摇了摇头,没解释什么脑中想起护送总督行辕那段日子,他还少受了那帮随行行辕文官们的冷眼跟奚落么?

“别看咱现在也是四品‘大员’了,可人家知县真不一定会看在眼里,最多见面之时恭称一声‘吴大人’,事后该怎样还是怎样,现官不如现管嘛!”

“所以说,以后你们小心点,行事不要太过嚣张,特别是在新任知县跟前!”

他笑着奉劝道:“除非那家伙不知好歹触碰了咱的底线,不然能忍就忍……”

“这样做,是不是太过窝囊了?”有小队长不服气问道。

“窝囊不窝囊的另说,在这乱世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吴可先是叹了口气,而后话题一转说道:“你们要怎么跟新来知县相处我不管,只要别闹得太过就成,咱乡勇队也不是好惹的!”

挥了挥手示意小弟们不要说话,他接着说道:“我最担心的是长毛某部主力再次从通城过路,然后顺手把你们给剿了……”

“不会吧。长毛不是定都江宁了么?”

“是啊,中间还隔着不少距离呢,怎么可能再来?”

“大人太过小心吧,这个可能不说没有也是很小吧?”

“……”

议事大堂坐着的乡勇队留守核心成员顿时炸开了锅,议论纷纷满脸怀疑。

弟兄们不理解也算正常,不过吴可没打算跟他们解释这么多,只是摆了摆手叮嘱道:“至于长毛会不会来另说,我就是事先提醒你们一下,到时候别被人当了枪使还不自知!”

“不能吧,咱可不傻!”吴天明代表一干留守弟兄说道。

“你们有这份心气就成,记住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麻烦不要硬来,实在不行放弃沙堆营地退回山里都成,一切以保存自身为首要!”

吴可轻笑着点了点头,将心中想法完全道出。

“可子你放心就是,有大伯看着呢出不了事儿的!”

这时候一直微笑不语的吴老汉突然开口,声音虽然平淡但语气却是坚定不移:“咱不主动惹事外人也休想占咱们便宜,遇到了真麻烦自然有你帮衬着,只有乡勇队不倒咱以后的日子就差不了……”

第261章最后安排

交代好了乡勇队留守核心弟兄,吴可又回到吴村待了几天,好好享受了一番衣锦还乡的风光待遇……

族里一下子出了一位四品大员,五六位七品官员,七品以下官员更是数以十人计,自从消息传到村里以后整个村子都处于喜气洋洋的状态。

吴可的‘衣锦还乡’自然更是火上添油,村里连摆三日流水席,要不是吴可阻止只怕还得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番。

眼下的吴村已大变摸样,几乎家家青砖黑瓦彰显吴村的经济势力今非昔比。

出村的道路也经过整修,变得硬实平整了许多,起码下雨天过牛车不成问题。

因为有乡勇队的常年采购,村子自建的简陋坊市也逐渐步入正规,每日里人来人往热闹不凡,不单单只是供应乡勇队后勤所需。

村人们兜里有了钱,自然不想再委屈自家孩子,由村长吴老根牵头,各家筹集资金建立的正规私塾于前些日子也正式开课,吴可当时还过来观礼来着。

不仅如此,依托乡勇队巨大后勤定单的福,村里还建起了不少各类小作坊。有粮食粗加工作坊,有木工作坊铁匠作坊,裁缝铺啥的一应不缺,俨然一座山间小集镇新鲜出炉。

吴村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其间也不是没眼红的强人想来分上一杯羹,可惜全都一头撞在铁板上,在乡勇队的绝对实力面前不是灰飞烟灭就是当了俘虏做了苦逼的苦力。

而且由于吴可的一再告戒,甚至不惜动用私刑,好不容易压制下村人们诧然暴富后迅速膨胀的心态,没有出现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讨厌情况。

有了吴村集市这个平台,其实村人们不用多做什么,只需摆正心态迎接周边山民即可,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助人方式。周围山民因此受益自然对吴村好感大增,这让乡勇队绝大部分出自吴村附近的战士更有凝聚力。

而且在吴可的协调下,吴村私塾可以接纳附近山村的适龄幼童入学,村里的作坊还请了不少周围山民充当学徒和长工,如此几相叠加吴村几乎与周围村子利益相连,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因为自家儿子就在乡勇队做事,是吴可手下绝对心腹之一,所以吴老根虽然贵为吴村村长跟族长,但对吴可的要求不管理不理解全都奉行不误。

之前心中确实带着不少疑惑,吴可交代下来的很多做法都是主动让利于人,这让吴老根很是不解也承受了一定压力。可是现在效果显现之后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吴可的用意竟然再此,心中不住升起‘难怪难怪’的钦佩感慨。

如今吴可挟四品官身的闪耀容光回村,村里就差没举村欢庆了,周围山村也跟着与有荣焉。不论吴可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好不热闹,根本就不给他私下接触当地实权人物的机会。

“老根叔,我实在没时间跟那几个村子头面人物多做协商,还得你老多多费心了!”

饭桌上,吴可敬了村长吴老汉一杯,放下杯子诚恳说道。

“可子你放心就是,这事包在老根叔身上!”

吴老根拍着胸膛应承下来,吴可此时的态度让他欣慰,同时吴可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只是将之前帮乡勇队筹集后勤物资的工作有明转暗而已,这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自从吴可创立乡勇队以来,吴村作为乡勇队老巢,一直肩负帮助乡勇队解决后勤的重任,吴村也是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

吴老根全权负责此事,不仅明面上大加采购周围各村的出产,暗地里还在周围山上隐蔽处修建了几处大地窖,并由暗道沟通连成一个整体,作为乡勇队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础存在。

要不是有这个后勤保障基地存在,只怕去年乡勇队的日子就混不下去了。

当时太平军张帆部主力过境,将库房里的粮食物资搜刮一空,等乡勇队联合马三东的乡勇营,还有李青山的沙堆民团重夺县城,便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境。

不说李青山独自供养的民团青壮,起码乡勇队跟乡勇营好几百人,可都是衙门供应米粮养着的。

当时库房这么一空,顿时乡勇队跟乡勇营两波人马就得断炊,就算马三东自己贴钱买粮也赶不上趟。

那时太平军肆虐湘鄂两省,凡是被太平军光顾过的地方和其周围都被闹腾得鸡飞狗跳,地主乡绅一个个死的死逃的逃,家里的粮食也大都‘贡献’给了过路就粮的太平军人马,致使很多地方的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