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表现自然得不到充满希望的向大钦差的认可,自然而然绝了要让吴可部火枪队打头阵的想法。不过江南大营作为与太平军对抗第一线的清军势力,自然受到清廷格外重视,要人给人要枪给钱绝不二话,可谓财大气粗绝对的土豪。

虽然火枪队在进攻中表现不合人意,但在正面作战跟依托工事的防守方面还是很有效的,结果向大钦差通过吴可采购了一批足有八百杆来福枪,作为大营守备人马的补充武器使用。

吴可当然不好意思向钦差大臣要钱,何况他也不差那点钱,干脆直接带走大营之中近五百匹战马跟驼马,直接再让乡勇队多一个中队的骑骑编制。

皖北大地可以说得上一马平川,骑队的激动灵活在能力皖北地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骑兵在古代战场上绝对是陆战王者,一个中队的骑手看似人马不多,但绝对能让乡勇队的实力有明显提高。

在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之前,除非后勤仓库了堆积几年也用不玩的弹药,不然战场上还是得靠冷兵器解决问题,况且这时代的火枪真的也就一般般……

第331章目标

装备和乡勇队内部兵力调整的事情,吴可只掌大局具体的事务都有小弟来办。

乡勇队发展到现在,人数过万依旧还在不停的饿扩张当中,不能再像之前人熟稀少时那般一味的偏重步兵。换句现代点的话说,要多兵种共同发展齐头并进,这样才能让乡勇队的实力在短时间内更进一步。

没见湘军就整了个水军出来,能够轻易抵消太平军水师的作用,结果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胜,要不是战线拉得太长有些骄傲自满,完全屏弃了水军优势的话,太平军哪有现在的风光日子?

对,他现在已经不满足于欺负国内的小朋友,把目光放到了嚣张霸道的列强身上,琢磨着自家小弟跟列强军队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别说什么列强底蕴深厚之类的废话,第一次工业革命确实让西方列强们的实力得到飞速提升,可表现在军事实力上却并没有与此时的大清,拉开到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步。

以此时列强普遍装备的遂发来福枪来说,装弹时间跟射程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时遂发火枪的威力和射程,甚至比不上制作精良的弓弩。

以乡勇队对弩弓运用的重视程度,与同等数量的列强军队互轰,在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谁输谁赢真不好说。

不是他自大,随着官位迅速提升,手头能够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乡勇队也逐渐开始淘汰之前大量装备的劣质连射手弩。

但一切问题在一品提督这样的官位面前都不算什么,弩弓制作再麻烦只要多调集工匠就是,而且制作出来的都是那种射程远威力大的玩意,当时在河南绿营府库里的弩弓几乎被他清空。

乡勇队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弩弓部队,两个中队六百来人全都操作弩弓,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威力极其惊人。

更别提还有小型投石机跟弩炮这等凶器,可能行动有些不便但威力绝对是杠杠的,当然比不上陆战支援火炮,但对于国内复杂地形作战已经绰绰有余。

装备了多种利器后,吴可自问乡勇队的实力几乎呈几何倍数增长,之前在与太平军还有捻匪的战斗中就可以发现端倪,就算处境再危险也从没被打垮过。

长时间胜利积累起来的自信可不是开玩笑的,眼下的乡勇队虽然在吴可眼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放在外人眼中那是绝对的强军。

吴可也有这个自信,真要不顾一切强攻金陵的话,破城估计还有些难度,但重创太平军守城人马绝对没有问题,当然乡勇队自身肯定也会遭受伤筋动骨般的巨大损失。

当然吴可不会傻到这种程度,没有让他心动的巨大利益诱惑,他是绝对不会轻易让手下弟兄犯险的。

以他此时刚刚弱冠之龄的年纪,提督之位几乎已经可以算得上官路上的顶点,要不是时值乱世想混个七品把总都难。

短时间不会有让他再进一步的机会,因为不是文职出身,想要再进一步就只有总督一途,就向江南大营主帅向荣那般,因此他现在对跟太平军战斗没多大兴趣,纯粹吃力不讨好没啥意思。

所以他对打淮南诸地没兴趣,当然跟张亮基说的理由也是一个方面,真打下了淮南地区乡勇队跟庐州巡抚衙门绝对会被太平军当作必须拿下的对象,到时候倒霉的还是他们几个。

有了皖北几个州县的地盘已经足够,虽然穷点但好管理不是,之前皖北地区的地主豪强被太平军整得差不多了,新来不配合的官员又被架空,可以说除了要顾忌一下张亮基的面子,他就是安徽毫无疑问的土皇帝了。

虽然历史知识很是匮乏,但吴可也知道距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没多久了,到时候他肯定要插上一手,特别是当他知道列强多有嚣张之后更是如此。

安徽本就地处南方腹心地带,距离上海并没有多远,加上巡抚衙门和自身改官位的便利,能得道很多列强在中国的情报和信息。

看着真是触目惊心啊……

自1853年9越人刘丽川领导小刀会在上海发动叛乱,之后驻留上海的列强领事们纷纷粉墨登场,上演一出又一出让国人心痛的戏码。

1853年9月8日,趁小刀会作乱局势混乱之际,上海江海关被焚劫,首先抢劫者为英人。

时隔一天9月9日,上海英、美领事颁布《船舶结关临时规则》,无视了大清的主权。

而在9月17日这天,上海英、美领事更是开始代江海关向英、美商人征收关税,事关国家主权的关税权利被列强野蛮拿走。

10月10日这天上海英领事阿礼国更是照会上海道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强硬的表示清军未收复上海前,无权征收关税。

“吴健彰这个狗汉奸,等老子腾出手不把你整出屎来绝不甘休!”

看到这里吴可气得破口大骂,吴可在后世什么龌龊手段没见过,一眼就看出了吴健彰这混蛋跟英国人有勾结。不然的话,这家伙怎么连屁都不放一个,真要下狠心的话,别说区区的英国领事,就是英女王来了都没用,分分钟就能让英国人学会做人。

更丢脸的事情还在后头,10月28日上海江海关暂设于黄浦江巡船上,外人不予承认。

丢人丢到姥姥家了,也不知道吴可健彰那汉奸是故意如此,还是帮着洋大人故意使坏?

在吴可看来江海关就是个名义而已,有没有这名头重要吗,在大清的地界上不好整洋人,但可以整那些跟洋人合作的狗腿子买办吧?

洋人万里迢迢跑来结果却卖不出去货物,那损失足够领事先生们好好喝几壶的,真是一帮丢人显眼的蠢货玩意。

而1854年1月20日(咸丰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海美领事竟然单方面向美商宣布上海为自由港。

“马的,欺人太甚,自己家的屁股都没擦干净就忙活着干预它国内政,真以为大清无人了么?”

看到这样的情况简报吴可差点没气得七窍生烟……

第332章屈辱

更让吴可气不打一处来的是,1854年2月6日(正月九日)这日,上海江海关正式移设苏州河北!

这是低头认怂,拱手将海关大权送人的节奏啊,吴健彰你个汉奸王八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

吴可之前怂恿张亮基接任安徽巡抚这样的烫手山芋,可是直指两江总督而去的,到时候免不了跟洋人打交道,要是前任把摊子搞得太烂的话,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实在太过被动。

虽说朝廷的态度僵化了一点,但也直接拒绝了洋人很多无礼要求不是,而不像上海这边主权丧失,当地官府更是一退再退,一副恨不得将上海拱手相让的架势,果放在民国时期洋人势大,不赔着小心就有可能完蛋的时候,确实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开始,大清还占据绝对的主场优势,真要不顾一切拼消耗的话,首先受不了的是洋人而不是朝廷。

当然,这也是清廷对洋人本土几乎一无所知的状况才造成这种情况,眼下不是出了一个穿越者吴可大军门么,怎么可能再让洋人的讹诈得逞?

可是看着上海最近三年堆积的简报,那真是越看越火大越看越气愤,尼玛这样搞摊子都要烂了还怎么整?

看看吧,接下来洋鬼子就开始得寸进尺了……

1854年2月13日(正月十六日),英公使包令以《南京条约》签订满12年,向大清提出修约要求:要求大清全境开放,外国公使驻京,长江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尼玛,这是打算将大清当作殖民地来弄了!

吴可觉得一个人生气太过郁闷,于是将左宗棠跟张亮基一起拉了进来,随后还有一干心腹小弟和死心塌地投奔巡抚衙门的年轻官员们。

反正上海的事没一件是朝廷应允的,不是洋人领事自行其事,就是当地官府做出的糊糊事儿,只要骂得有理就算传出去也没什么,说不定还会得到朝廷的暗中赞赏呢。

别说什么畏洋如虎这样的傻话,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开始,清廷的脊梁骨还没被打断,洋人的势力范围还在广东沿海跟上海一地打转转,内地受到的影响真的没想象中巨大,没见洋人迫不及待的苛刻修约条款么?

当然,此时太平军乱席卷大半个南方,朝廷需要向洋人采购大批军务物资以供平叛,又不想洋人插手帮助太平天国,有些忍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真的怕了洋人却不然。

美国上下两任领事蹦达得欢,想要大清全国开放攫取各种商业利益,可一次又一次觐见都被堵在门外,美国人也就在上海挑挑事蹦达一下,从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张亮基等人刚开始有些诧异,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不是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除了那些整天放嘴炮不干人事的无聊书生士子们,最关心国家政事变化的就是张亮基这样的封疆大吏,那可是稍一不慎再无上升之日或者反过来位列督疆晋升中堂之位!

只是张亮基平常最关注的乃是朝堂动向,再一个就是安徽境内的一大摊子事,哪有精力顾及没边没影的上海发生了什么?

再说了,要不是刻意收集的话,上海发生的那点破事夹在海量的来往公文之中,谁有有精力关注只以为寻常小事尔。

所以,对于吴可的做法张亮基他们很是疑惑。

吴可跟洋人打交道这点他们知道,要不然乡勇队跟左宗棠手下楚勇的火器从哪来?

不过上海发生的事,跟他们又什么关系?

吴可也不跟他们废话,将之前自己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看得差点气炸肺的东西亮了出来。

顿时,被召集的一帮官僚也跟着变得气愤填膺起来……

别看这些信息夹在无数信息中不起眼,可一旦认真收集整理好条目,那真是看得让人心堵恼怒不已。

因为没有利益纠葛所以才能秉承基本的公心,可越是如此心头火气越大。

之前的还不算什么,随着清廷与太平军纠缠时间越长,自觉底牌不少的洋人们却是更加变本加厉!

1854年2月15日(正月十八日),上海美国领事正式在租界竖旗。

这是想干嘛,搞国中之国吗?

张亮基一开始对此不是很了解,经吴可一解释顿时气得不轻,大骂上海官府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怎么能让洋人在大清境内搞国中之国那套把戏?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对洋人的观感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以下,都不用吴可挑拨什么,于吴可为何要如此行事,张亮基跟左宗棠就不必说了,其他有资格被拉来的家伙,哪一个不是前途无量以后的仕途至少不会太差。

以后少不得与洋人打交道的机会,当然表面上的礼节不能少,暗地里的防备更不能没有。

说老实话,想要在太平军闹腾起来后的满清政坛占据高位,跟洋人打交道便是避免不了的差事,提早对洋人有了防备才是好事。别到时候临时抱佛脚,被洋人坑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让人气愤的事情在上海不时出现……

3月6日(二月八日)上海美船入口,艇内私载军火,中国水师巡船逐其水手。这本来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惜没过多久的3月21日(二月二十三日),上海美军舰便报复性抓捕中国巡船。

出了这样的事情,上海官府连屁都不放一个,这情况要多诡异就多诡异,吴健要说彰那厮与洋人没啥勾连傻子都不信。

都不用吴可多说什么,在场都是老官场了,稍一猜测便知道是怎么回事,顿时又是一阵怒骂连篇。

这玩意看得真真让一干人添堵,尤其是没享受过后来被洋人欺凌苦日子的在座诸位,更是一个个心中怒火熊熊连连咬牙切齿。

1854年5月1日(四月五日),上海英领事阿礼国提出施行海关税务司制,这是要把海关大权握牢啊。

其实不要说张亮基这样的官场老鸟,就是吴可也不怎么明白海关究竟是咋回事。但不明白不要紧,只要知道海关每年能给朝廷提供以百万两白花花银子为单位的税收,就知道海关大权易手对南方财政的打击有多大。

而在5月3日(四月七日),美公使麦莲会晤江苏布政使吉尔杭阿、苏松太道吴健彰,声明无助“贼”之心,并要求两江总督接晤,否则派人前往天津投文。

洋人的动作一波接着一波,5月9日(四月十三日)英、法、美抗议中国在上海附近设立内地海关,要求将之取消云云。

“这帮洋人真真欺人太甚!”

“就是,在咱大清的地盘上还如此耀武扬威,真让人憋气!”

“江苏和上海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任由洋人拿捏只会助涨他们的嚣张气焰,以后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

“……”

而洋人见清廷官方对他们的要求一直采取冷处理,却是更加变本加厉。

咸丰四年五月十三,英公使包令自香港到上海,进行修约交涉。

也就在几天后的五月二十日,见两江官府迟迟没有回应,在公使馆暗中授意下上海英兵枪伤潮勇4人。同时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议,协商代清军收复上海,(时上海被小刀会起义占领)临时接管上海治权。

“过分了实在太过分了,还有没有将咱大清看在眼里了?”

“哼哼,这帮洋鬼子都不是好东西,该杀!”

“可惜眼下时局动荡,不然非得给这帮洋人好看不可!”

“……”

看到气愤处,提督衙门大堂又是一阵议论纷纷破口大骂。

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头,五月二十六日美公使麦莲在昆山会晤两江总督怡良,要求长江通商,修改条约。上海中英兵勇冲突,包令强迫巡抚许乃钊谢罪。

让一干人等瞠目结舌的是,五月二十七日江苏巡抚许乃钊没有抗住压力,竟然真的照会英公使谢罪了。

“真真滑天下之大稽,许抚台这是做的什么事?”

“丢人现眼有失体统!”

“要是都这么窝囊,这官当着还有啥意思?”

许大巡抚的作为,真真让在座诸位看不懂了。

那英人公使的威胁屁都不是,许大巡抚就是不当回事那又怎样,洋人最多也就闹腾闹腾,最多朝廷扛不住压力将他调往它处任职,起码一个同阶巡抚是少不了的。

可是经他这么一弄,自觉丢脸的朝廷还会给他好脸色?

别做梦了!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没过多久朝廷便以吉尔杭阿代许乃钊为江苏巡抚。

可就算巡抚换了人,洋人们也没放松压迫力度。

六月五日苏松太道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与英、美、法领事商定上海江海关章程。

同时,英公使包令于上海会晤新任江苏巡抚吉尔抗阿,要求苏州通商,广州进城,修改条约,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洋人却没管这些,没过多久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公布《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规定在租界内设巡捕、征税。

“真真欺人太甚,这是咱大清的屈辱啊……”

也不知谁喊了一声,顿时安徽提督衙门大堂热闹起来,气氛却是极为压抑沉闷。

第333章警惕列强

之后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上海新海关正式建立,由美、英、法三国人担任海关管理委员会委员,大清海关基本没经历什么波折便落入外国列强手中。

幸好朝廷也不是一味的无知,每年几百万两白银的海关关税掌握在外人手中,就算是傻子也该有点反应。

先是苏松太道吴健彰以通夷养贼罪,被革职拿问。后有两江总督怡良奏,英美二国使臣拟同赴天津商谈修约事宜,朝廷诏命仍回广东。并命两广总督叶名琛设法开导,谕以坚守成约,断不容妄有要求。

没有得到想要结果洋人也不甘示弱,英公使包令会晤闽浙总督王懿德,提出修约要求。与此同时,英政府一口气取消1853年9月7日至1854年2月9日上海英商所具关税税单。

朝廷依旧强硬坚持,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再与英、法、美三公使会晤要求他们重回广州,并驳回了三国再次赴津的申诉。

洋人被折腾了这么久哪会乖乖听话,不久后英、法、美三国代表达到白河,要求到天津修约,结果自然又是被拒。

朝廷也害怕洋人恼羞成怒干出什么不好收拾的事儿来,咸丰帝命长芦盐政文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