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郑戬不反对,事情便就这样定下。主簿是低级选人,用徐平前世的话说,有些办公室主任的性质。他们地位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没有进士出身,很难升上去。往往在一个职位做很久,甚至做一辈子,是介于官员和公吏之间的身份。

    京城里的各个衙门,并不是只有徐平郑戬文彦博这样的主官、判官、推官,一样也有录司簿尉,各种低阶选人。从人数上来说,其实他们和公吏才是各衙门的主体。一般官员除非是特别强干,日常政务都要靠这些人。庸碌一点的官员,只能在他们送上来的文书上画押签字,对于具体政务根本就理不清楚。

    史上强如包拯,主管三司的时候也要包庇属下公吏,得罪了他们,事情就没法做了。(未完待续。。)

第231章 核心盐铁司

    太阳很耀眼,晒在身上火辣辣地痛。夏天就这么来了,整个开封城就好像烧起来了一样,几条河的水汽蒸腾起来,弥漫全城,闷热的天气让人无处躲藏。

    徐平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无奈地摇了摇头。到底还是有前世空调房里凉爽的记忆,跟这个年代的人比起来,自己真是怕热得厉害。

    此时城外的各种别业就派上了用场,中原到底不是江南,只要出了城,寻到个树木繁茂的地方,向阴凉地里一躺,就无比地舒适。城里面的富贵人家,自己在城外有庄子早早就搬了过去,没有的投亲房友,甚至是借助寺庙,纷纷出城躲避暑气。

    特别热的时候,官员也会放假的,一般是半个月。不过只是停朝会,各个衙门并不休务,还是要正常上班。自己衙门里做事就宽松了很多,没有要紧的事,就可以不到了。这个年代的御史台还没有徐平前世的纪委抓得那么严,只能严管朝会请假。衙门里的考勤他们根本管不过来,而像三司这种衙门,因为管的事情既多且杂,有很多肥缺,为了防止官员请托,更是严禁官员没有紧急公事随便进出,就更自成一片天地。

    徐平也很想回到自己在城外的永宁侯府里舒舒服服在树荫下躺着,只是最近三司的事情太多了,无论如何也抽不出身来。一下子多了那么多新衙门,如何做事,徐平必须把握住大的方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有不同的价值观,有自己做事的原则,一个注意不到,就不知道这些新衙门向哪个方向使劲了。

    到了院子里,徐平对身后的盐铁司诸位官员道:“天气炎热,车子里实在坐不住,我们还是骑马去吧。走得快一点,而且有风总归是凉爽一些。”

    赵贺拱手道:“谨遵省主吩咐。”

    副使这么说了,其他判官还能有什么异议?而且这些人中赵贺最年长,他能骑马,别人就更加能骑了。

    公吏从马厩牵了马来,等到出了皇城,众人翻身上马。也不用导从,只让谭虎带了几个厢军,以及随行的公吏一应人等,向开封城的西北角而去。

    包括徐平前几年新建的场务,还有以前合适改制的旧场务,都陆陆续续改为公司。制度上在改,人员也要加紧培训,这种新事物,不教不讲别人怎么能够适应?

    各种各样三司名下的公司,基本都是隶在盐铁司名下,只有一些特殊的,比如河岸排渠等等,才归到户部司。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盐铁司设了四位判官,分管各项。

    郭谘管的是工业类的各种公司,同时掌管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这是他所最擅长的事情,换个人,还真未必做得来。这其中不仅仅是技术工作,还包括人员的培训,各种各样的学习班,都是由郭谘统一安排。

    王拱辰从营田务来,管的自然是各种各样的农业公司,以及生产农具的。由一个营田务统管天下营田显然不现实,岭南已经有了类似的蔗糖务。王拱辰以前管的营田务,范围限制为京西路和荆湖路,而京东路和两淮则再重新筹办。两浙、江南等等都按此办理,陕西、河东和河北三路沿边,情况特殊,由三路转运使司与三司商量之后措置。川峡四路本身人口众多,没有什么闲田,营田不涉及那里。这一切都归盐铁司管,归在王拱辰名下。

    曾公亮负责各种商业公司,以三司铺子为骨干。除了沿边三路,长江以北包括两淮三司铺子已经开到了县一级,两浙和江南路刚刚开到州一级。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江南、两淮、荆湖、福建、川峡等路也要扩到县一级,其他地方,包括沿边三路,则要扩展到州一级,在全国形成一个供销网络。这个供销网络不仅仅是为各地的铺子提供货源,同时还向外批发,要带动起各地的商业活动,初步形成一个全国大市场。这个系统跟徐平前世的供销社系统相仿,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商场,而是要建立起全国的商品流通格局。这个系统能够成功地建起来,统一的全国市场也就初步形成。所以曾公亮要跟韩综的桥道司合作,在商业系统建立的同时,还要建起一个通达全国的物流系统,要深入州县一级。至于下面的农村地区,就只能交给各种各样的百姓建立的买卖社了。

    除此之外,曾公亮还要跟枢密院合作,向沿边三路特别是陕西路,开拓出大规模运输物资的道路。徐平不用前世的记忆,也能感觉到西北战事的脚步近了,而在西北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钱粮。把天下钱粮聚到中原,再从中原运到陕西,交通至关重要。

    剩下一个叶清臣,则负责总的协调,以及处理盐铁司衙门的日常事务。他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组织研究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与郭谘一起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但要依靠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还有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科学的组织管理同样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还达不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条件,部分的模块化生产和部分的流水线生产总是能做到的,重要的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

    应该说跟徐平是盐铁司的老长官有关,现在的盐铁司是三司的核心,京城一多半政务集中三司,而三司又有一多半政务集中在盐铁司。这之间,又以管理各种公司为主。

    今天徐平集中了盐铁司的人,便是到城西北公司集中的地方,看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办得怎么样。这个年代的现实条件所限,大规模的学校体系很不容易建起来。实际上史上王安石变法,就曾经建过遍布全国的学校体系,但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换了一种花样的科举而已,说不定还没有原来的科举更能够选拔人才。

    学校只是一种形式,里面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所谓的教育,成系统的只有儒家经典,最多再加上一个医学教育。甚至就连医学教育,也被正统的学院教育体系排斥。前年救过赵祯性命的神医许希要办教医学的机构,国子监的学生就联名上书,不许办在国子监里,最终只能建在扁鹊庙。

    徐平也没有本事凭空弄出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来,便先借助各种公司,用办学习班和培训班的形式,慢慢地摸索。只要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那么再办各种学样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初期办在公司里面,也不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弹。(未完待续。。)

第232章 培训中心

    开封城西北角,五丈河边,新起了一片院落。黛瓦白墙,用料非砖瓦即青石,就是点缀在其中的几座二层小楼,也全都是砖石结构。在这个大量使用夯土和木料的时代,这一片建筑透出一种别样的硬朗,另有一种风味。

    这里的诸提举、勾当公事、干办公事,以及吏人中的主事以上,一大群人早早就迎在了大门之外。远处看见马匹过来,急忙上前行礼。

    徐平等人翻身下马,略说几句,太阳底下也不多待,随着众人进了大门。

    这里就是三司属下各种公司的培训中心,徐平按照自己前世的大国企的自办学样模式建起来的。不管是什么公司,人员培训学习主要都是在这里,只有那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小学习班才由公司自己组织。不管是论规模还是学习的组织以及实效性,这里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子监,是京城里实际上的最大学校。不过这里的学生学完之后进的是各公司,而不是进官府,除了在公事上有接触的官员,士大夫并不注意这里。

    因为进了公司也是有了铁饭碗,特别是那些管理岗位,待遇比官府里的底层官吏还要优厚一些,最近一些日子开始有科举无望的士人子弟进来,好坏谋个衣食。京城里的官员成千上万,能够荫及子孙,一个人就把全家养起来的都要到中层以上,下层的小官可没有那么优厚的待遇。他们的子弟,以前是奔着各衙门的公吏,以及各场务的吏职去,特别是那些有油水的职位,同样趋之若鹜。以为士人子弟和读书人就不屑于做公吏,那可是大错特错,每次新招公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投考人群。

    特别是最近京城里开始学习京西路,培训专门的管账人员,更是热门,甚至有不少从国子监转过来,专门学习做账的。进士不是那么好考的,而读一辈子圣贤书,不中进士就什么都不是,京城里连个教职都不好找。七老八十才有特奏名,还不一定熬得上,就是熬上了得到个官身,也绝无前途,低级选人的待遇还赶不上现在公司做账的呢。

    京城好就好在这里,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从来不缺人。而且只要衣食无忧的人家,子弟大多能够读书认字,人员素质远不是其他地方可比。

    管这里的蔡提举五十多岁年纪,荫补为官,三十多岁才得到实缺,到现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年,还是选人身份,官员中的最底层。若是在徐平前世,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机构让这么一个小官来管,但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别说是这培训机构,大量的公司管理者都是底层选人小官,还有不少是武官。所谓冗官,基本就冗在这些人的身上。徐平办了这些公司,给这些人出路,有了实缺日子就好过多了,他们都从心里感激徐平呢。

    进了长官厅,上了茶汤。一碗酸梅汤下肚,身上的暑气才慢慢散了去。

    徐平问站在面前的蔡提举:“你这里建成也近一年了,现在有多少学生?”

    蔡提举恭声道:“回省主,如今在学的有三百二十六人,其中二百六十三人是从各个公司来的,还有六十三人是从外面招进来的。”

    “他们学得如何?你这里可有什么难处?”

    “学的用心,毕竟学好了就有一碗饭吃,哪个敢懈怠?说起难住,其他都好,就是缺教的人。教公司来的人粗识些字还好,一些他们做事要用到的学问,和算学之类,就难找教书的了。这样的人本来就少,我们这里能请来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徐平对身边的叶清臣道:“叶判官,这里的事情你多上心,蔡提举说的事情,可要记下了。我们建起这些房子来,不是为了好看的,是要真地教出能够做事的人来。现在一切都是相当于在一片白地上另想炉灶,必然事事艰难,只有多花上心思。话说回来,这两年你把这里搞好了,以后也就容易多了。”

    叶清臣面现难色:“省主,其他都还好说,缺钱缺粮,三司库里拨付就是。但是缺教学的人,又到哪里找去?公司里的事情,大多都是前人不曾做过的,人人都不懂,怎么可能找出人来教呢?这事情,只怕还要从长计议。”

    徐平摇了摇头:“话不是这样讲,人非生而知之,边做边学,边学边教就是。大不了一时搞不清楚,教的有些差错,以后纠正过来就好。其中的关键,是公司里要把做得好的人拣选出来,给他们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让那些做得好的人来教。教学相长,他们教的时候,也会发现更多的不足,事情才会越做越好。”

    “省主的话,属下记住了。”

    徐平点了点头,还是意犹未尽,对身边的几人道:“官员做事,最重要是兴利除弊。怎么能才兴利除弊?现实中我们碰到的难处,一百件里有九十九件是圣贤书里没有的,遇事只会翻古书,是没有用处的。太宗朝宰相吕正惠公曾有一言:‘耕问奴,织问婢’,这话说的意思就是我们遇到了什么事情,不要凭空瞎想,而要低下头,弯下腰,问一问那些真正做这些事的人。有他们做事的实际,再有你们胸中对天地之理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搞明白。这处学校,你们不要小看了,依我说,三司里的官员,闲时也可以来听一听,学一学。不一定要跟这里的学生一样学得精通,知道个大概,对将来管事便有无穷的好处。最少,不用事事都依赖吏人。”

    赵贺和几位判官一起点头称是,至于心里把徐平这话听进去几分,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能够把吏事搞明白的,这个年代有几人?对大多数人,那都是完不成的任务。

    徐平又道:“对官来说,手下吏员的升降黜陟是一件大事,三司底下的这么多公司,就更加是如此。你们都是为官多年的人,习惯了从严治吏,最注重的,是要挑出那些害群之马,从严惩处。要我说,对这些新立的公司却不要如此。人有贪渎,有无能,有懈怠,有敷衍塞责,人多了总是难免。公司里是做事,不同于治理百姓,第一要务不是把这些人剔除出去,而是要反过来,把那些勤谨做事,聪明伶俐,乖巧能干,善于发明的人才挑选出来,给他们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让他们把自己的本事发挥出来。一句话,公司最重的不是汰劣,而是选优,这是跟以前做官的不同,你们记住了。”(未完待续。。)

第233章 学习

    其实不是官场商场的问题,而是新生事物初起,充满勃勃生机,一切都欣欣向荣,自然都是向上向前看的。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并把权力交到他们手上,至于那些庸劣之辈,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沉淀到底层。

    当一个组织,开始把精力集中在挑选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处罚的时候,那就到了垂暮之年,没有什么生机了。奖优罚劣,重点从来都在奖优上,转到了罚劣上,那就说明对于优秀人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奖赏的,那还有什么前途呢?无法对优秀人员提拔奖赏,可能是整个机构都开使走下坡路,也可能是用来奖赏的位置、分配的资源已经被占据,没有分给下层优秀人员的空间了。到这样一个地步,也就离着走下坡路不远了。

    科举对于这个时代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存在着这么一条奖优的通道,只要统治者的脑子清楚,就能够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而进士中的庸碌之辈,则一生只能做个中下层的官员。实际上绝大部分的进士,能够做到知州一级就已经到头了,真正占多数的实际上只在县一级。后人觉得中了进士就能做高官,是因为在史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普通人。

    禁军则与此相反,立国六十余年,和平三十多年,禁军中已经没有了上升通道。依年资而升,加上不裁汰冗员,再加上高级将领的子孙天生占据了好位置,普通人再是武略过人,一辈子能当上个小校就算是不错。每个位子都被占满了,可天下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却人人都知道这些人不能打仗,一有风吹草动就感叹无人可用。

    三司的整个工商业系统都是徐平一手新建立起来的,现在自然没有上升通道被堵死的问题。但像人一样,终有一天会进入迟暮之年,徐平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所以特别强调要重在奖优,不要把心思放在汰劣上。不断地把底层优秀人员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保持流动性,才能保持整个系统的活力。

    前一断时间跟赵祯谈军政,徐平为什么说募兵有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募兵不好,但现在这样募兵是不行的。只有进没有出,一旦从军,不管做的是好是坏,吃一辈子皇粮。军队是要打仗的,结果看着员额不少,却充斥着七老八十的兵卒,怎么去打仗?要把这些老弱病残淘汰出去可不是容易的事,实际上几乎年年有人提,却没有人能成功。哪怕就是以宰相之尊,想淘汰百十个禁军兵卒也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做皇帝的,首先想到的是把老弱裁掉,寒了将士们的心怎么办?这些人是学过打仗的,打不过外敌,还打不过老百姓?他们到了社会上,对社会不满,起兵作乱造反怎么办?天下无乱兵,那是要养到死的。

    所以三司属下的这些公司,徐平从一开始就尽量防止出现禁军那样的问题。管理的官吏人数不多,级别不高,掌握着财权,但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公司经营的,是从外面招募来的,管理人员跟工匠一样,都算是专业人才。他们可以招进来,当然也就可以裁掉,职位都有任期,到时间必然更换,防止出现世兵世将一样的现象。

    这样的制度,培训中心相对来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