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九重薇-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此心照不宣,皇太后此时提到慕容,帝后二位也立刻便明白了她的意思。

    皇太后最不缺的便是当机立断的果敢,她淡定地说道:“若是暮寒剃头挑子一头热,王位便缓他一缓。若是朝晖心疼暮寒丧父,坚持要他此时承爵。可怜她孤儿寡母,反而不好不应。”

    见楚皇后面含隐忧,太后娘娘微微笑道:“年轻封王的,暮寒不算第一个。便是他不封王,咱们先立太子,再封阿萱。阿萱年纪虽小,却是正经的皇室血脉,论身份地位自然排在安国王爷前头。”

    此话一出,楚皇后心内大定。徐昭仪母子是何种的淡泊名利,七八年相处下来,楚皇后了然于心。阿萱封王,有利无弊,他日便是慕容最好的助力。

    慕容从此奠定九五至尊的高位,苏暮寒唯有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退一步说,便是他不甘心居于阿之下,日后起了异心伤害阿,论起亲疏远近,皇帝陛下还有第二子,这西霞皇帝的冠冕无论如何落不到苏暮寒头上。

    何况,有着这一层,苏暮寒想要对阿下手,觊觎崇明帝传下的皇位,便须细细思量有没有可能功成。

    皇太后这个主意甚好,便是此时顺利承袭王位,苏暮寒不过是多个名声。

    已然对苏暮寒起了防范之心,边城那边又部署得当,李之方不日起程,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将兵权交到他的手中。

    或是苏暮寒没有异心,那么便是皆大欢喜。正经拖上三年,苏暮寒孝期已出,腹中怨气已去,该是积淀之后的宁静。怀着中正平和的心接了世袭的王位,正式走进朝堂,于他自己也更有利。

    提起苏暮寒,又想到慕容薇,皇太后了然地明白,大孙女提出要玉屏山地界的封邑,谋的并不是她与苏暮寒的长相厮守。下意识里,孙女已然把苏暮寒牢牢关在了心扉之外,比他们每一个人都添了更多的防范。

    自己这般偏袒慕容一家,或许是有些厚此薄彼。可惜生在帝王家,总是这般身不由己,考虑得不是自己掌心的一碗水端平,而是如何叫天下这碗水太平。

    暮霭渐至,星芒如水,三人一时无语。

    殿内已然掌了灯,四殿上都有粒鹅蛋大的夜明珠,色泽柔润而清明。暖暖的光辉洒在万字不断头的地毡上,静谧而安闲。

    白嬷嬷挑了帘子进来,替众人添茶。又从架子上取下灯烛,小心添了灯油,将一盏带着镂空海棠雕花罩子的水银灯搁在炕桌上。

    “晚间不大敢饮茶水,白芷你也疏忽了。去小厨房瞧瞧,若是有红豆羹,每人端一碗来。”皇太后明着吩咐白嬷嬷跑腿,实则议着如此重要的事情,不大欢喜她此时入了殿内。

    白嬷嬷老脸一红,慌忙垂下头来。她眼睛只敢盯着自己暗青色宫鞋上露出的几片青青竹叶,躬身答道:“是,奴婢疏忽了,只想着皇后娘娘爱饮这上好的碧罗春,却忘了太后娘娘的习惯。”

    “老了老了,白芷年轻时何曾犯过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厢里议着要事,她大刺刺地进来添茶添灯?”望着白嬷嬷倒退出去,再恭谨地掩上殿门,皇太后眼神暗了暗,兀自感慨。

    最近这些时日,皇太后常常见白嬷嬷魂不守舍。前日里替自己篦头发,篦着篦着那手却渐渐松乏无力,连自己的头发缠上了篦子她都不晓得。

    再无从前的睿智,到像是老人迟暮,到了垂垂黄发的年纪。

    望着白嬷嬷离去的方向,楚皇后拿着宫制绢纱团扇的手微微一滞,又听得皇太后的抱怨,她的目光便变得晦暗了几分。

    皇太后到是极快地收回心思,将话题转到慕容薇的实封上头。

    既然孙女是怕苏家人起了歪心,不惜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宁愿让天下人误解她实打实对苏暮寒动心,那么她便帮孙女谋求苏家老宅附近的封邑,实则为西霞早一天拿到玉屏山那一片矿藏。

    贸然行事总会惹动言官们那支笔不分是非黑白,不如趁着这次册封人人风光,将玉屏山那块地划给慕容薇。

    皇太后再次开口,一桩事一桩事按部就班地说起:“苏睿已故,安国王府里便缺了进项。朝晖守着偌大的家业,再过两年大约便要寅吃卯粮。哀家提个法子,你们议议可不可行?”

    皇太后这个法子已然心中盘旋了几日,如今越发成熟。她建议从京郊划一县的收益给楚朝晖,叫她吃双份的俸禄。于私是崇明帝夫妇体恤姐姐一家,于公便是朝廷体恤忠臣的心意。

    这个法子自然可行,苏大将军劳苦功高,多少双眼睛盯着朝廷要如何抚慰安国王府。如今他的遗孀拿着双份俸禄,若有人存着异议,兵部那班人可不是吃素。

    见帝后两人都没有反对,皇太后捻动着腕间的佛珠,一锤定音:“打从朝晖开头,着兵部上报这些年战乱中捐躯的将士遗孀名单,若有此等忠臣良将的遗孤,一律以朝晖为例,都享实封。”

    固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若比起稳定的国力与军心,却是一笔划得来的帐。以后西霞再有战事,将军与士兵上阵杀敌,便毫无后顾之忧。

    崇明帝与楚皇后相视而笑,暗赞皇太后考虑周到。

    皇太后抚着腕上的佛珠,露出成竹在胸的微笑,她郑重说道:“你们两个大约也听过,阿薇一心一意讨要玉屏山地界封邑的事。事是好事,我与老太君议过,都赞成她的做法,便与此次阿、阿萱的册封一起,着礼部为她与阿蕙拟定封号,一并赐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六十四章 迷惑

    赐下封号,同时赐下实封,有太子册封的光环在前,言官们多半不会有太多注意力放在女儿身上。

    楚皇后感念皇太后的思虑周详,却因没看过夏钰之写回的信,又未听慕容薇提及玉屏山地界的玄机。终是怕是女儿心心念念惦念苏家,才想讨要那块封地。

    瞧多了苏暮寒的行事,私心里不想女儿与他有什么纠葛。楚皇后不便驳母后的话,便暗暗将目光转向崇明帝。

    未出嫁便讨要实封,有着前朝太宗皇帝时晋阳公主的先例,到可以应下。只是女儿走了一趟苍南,便将实封选在玉屏山,崇明帝心里委实不愿。

    收到楚皇后的暗示,崇明帝直了直身子,向皇太后小心说道:“母后,虽说皇家公主一般是出嫁时才有实封,不过如今阿薇眼看着便满十四,到也不是不可行,最多惹动朕多读几封言官反对的折子。只是玉屏山离得苍南苏家如此近便,难免叫人肖想,于她的名声实在不好,更有损于我皇家的声誉。”

    皇太后自然知道二人的顾虑,为人父母的哪有不为孩子的名声着想?她欠身从炕桌的信匣子里取了夏钰之的信,拿出来给两人看,又说了慕容薇那日早间来请安时,细述的玉屏山地界大约有铀锡矿的来龙去脉。

    “兹事体大,非是阿薇不肯与你们明说,实是江阴帮朝中势力太盛,一有风吹草动,消息便传回了苍南。阿薇这才借哀家与夏老太君之口,将消息传给你们与夏阁老,便是朝堂与内阁里,这个事自然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议。”

    唯有打着慕容薇的旗号将那块地划定,内阁议事时,夏阁老与陈如峻都持赞成意见,崇明帝再一力玉成,将这事落在实处。

    地到了慕容薇手中,她便可以借着开辟山路、修建行宫,暗中寻几个懂行的人好生勘察。若是真能采到了铜锡矿藏,自然可以全部交由国库锻造兵器,不与苍南和正阳两县相干。

    崇明帝与楚皇后还是第一次听到玉屏山内或许有矿的消息,来得太震撼,两人讶异的程度不亚于皇太后初次听到的那一日。楚皇后手里的宫制团扇吧嗒一声落在炕桌上,喃喃地问了一声:“我不是在做梦么?”

    昔年父皇如何找寻矿藏,又是如何徒劳无功,楚皇后都记得一清二楚。这些年已然面对了西霞无矿的现实,如今这矿藏又像是从石头缝里忽然蹦出,简直让人欣喜若狂。

    皇太后含笑点头,又对二人说道:“哀家当日也是听着意外,更认真考虑了阿薇的提议。玉屏山若是先开出铜锡矿,到那时再来处置这块地才更犯难。阿薇的意思我也晓得,拼着清名不顾,也不能让苏家得了那个地方。”

    “苏家老宅的确有添置土地的动机,不晓得跟玉屏山的矿藏有没有关系”,崇明帝着了浅黄色描绣瑞云龙纹的丝袍,五爪的金龙盘旋飞绕,他儒雅的目光中透出丝丝寒气:“朕不瞒母后,收到的秘报里,这些年苏家每年都在购置土地,如今已然延伸到了玉屏山脚下。”

    方园几十里土地上的居民,被正阳县令借着拆迁和重新规划的意图,补偿了银钱搬离。这些与苏家老宅和菊园相临的土地,便频频被苏家低价从官府手里买走。

    原先只晓得苏家在扩充土地,崇明帝命人暗地里监视,见对方只是种了些菊园桑田,便没往心里去。如今想来,对方慢慢扩展,那目标竟是玉屏山,甚至直指了玉屏山上莫须有的铜锡矿。

    崇明帝有些不寒而栗,又有些懊恼自己的疏忽。

    幸好玉屏山上修着皇家行宫,正阳与苍南两县暂时都无权处置,才没有被那地方官得手,不然还不晓得会是什么后果。

    铜锡矿若真从玉屏山里采出来,那个地方便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在自己女儿手中,总好过归了摸不清壶底的苏家。崇明帝听皇太后细细述说了前因,深赞女儿的果断,只是想到要累了她的清名,一时难下决断。

    “说起阿薇,我如今到看不透她的意思”,碧螺春的茶汤早已凉透,楚皇后手上握着那盏青玉浮凸喜鹊登枝的凉茶,慢慢啜饮了一口,斟酌着字句缓缓说起。

    “自上年腊八节那日,这孩子被暮寒在御花园里推倒地上,从此就变了个人。从性情行事,到穿着打扮,都与早先迥然不同。她面上虽然不说,这一阵子却始终对暮寒冷淡疏离着,也未尝不是好事。”

    崇明帝也查觉女儿这一阵似乎长大了许多,少了些小儿女姿态,事事处处先将西霞放在心上。几人细数前事,从罗讷言医好皇太后,再到从途中寄回要崇明帝举贤不避亲的信,又有了今日的铜锡矿,竟好象处处透着乖张。

    “她坚持要随姐姐去苍南,我总以为她是为着暮寒,这样看来却并不是,她去苍南是为了求证什么东西。”楚皇后细细回想,女儿当日郑重请求,只怕自己不允,又搬出皇太后做救兵,却没有一丝儿女情长的痴缠。

    只是,若说她开始就是为着这铜锡矿,显然又说不通。

    寿康宫内,三人就着炕桌上明亮的灯盏,饮着白嬷嬷去而复返端回的红豆羹,又是议了大半日,没再议出别的章程。

    待皇太后提及慕容薇早已得知苏暮寒的身世,又听楚皇后提及女儿自去年腊八节的改变,崇明帝才蓦然想起,去岁腊月初九,女儿端了梅花酪去御书房给自己送夜宵,拿了一盘破釜沉舟的棋局给自己赏析。

    言语间几重点拨、几重暗示,都是叫自己破釜沉舟大胆行事。对于那一日,崇明帝亦是记忆犹新。正是听了女儿的话,他深夜驾临凤鸾殿,将苏睿的身世说与楚皇后,夫妻二人才开诚布公。

    似是散碎的珠帘,处处以线穿起,却又是处处难以分辨。难道从那时起,女儿不但得知了苏暮寒的身世,还晓得自己并未向楚皇后公开?

    崇明帝以肘支在案几上,露出迷惑的神情。(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百六十五章 点将

    楚皇后却又想起,因着这次苍南之行,温婉的郡主还未册封。便与皇太后商议,将温婉的册封也放在一起,着礼部同时给她拟个封号。

    风光册封,既是替姐姐做了脸子,也是给温婉些体面。一想到姐姐将来老有所依,对温婉的赞不绝口,楚皇后就觉得欣慰。

    几个孩子一起大行封赏,自然是彰显西霞国泰民安,也是皇家的尊贵。楚皇后想到孟昭仪的身孕六月有余,到了旧九月胎儿便该哌哌落地,又笑道:“既是如此,孟昭仪那时已然分娩,两位昭仪德容兼备,旧位子已经坐了七八年,便同时将她二人的份位也晋一晋。”

    如此以来,后宫封赏人人有份,便是苏暮寒承袭王位,也放在慕容册封太子之后,又有温婉晋封郡主分他一杯羹,也没多大的风头。

    三人就在谈笑间议定了这几件大事,都觉得放下心头大石。楚皇后起身,推开方才掩上的窗扇,吹着外头带了凉意的夜风,又手执牡丹彩绘的团花宫扇轻轻扇了几下,笑道:“心上轻快多了,不枉出这一身的汗。”

    皇太后嗔怪地点着女儿的额头,啐道:“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还这般没轻没重。”

    娇妻如花,已然年过三十犹似少女。两人如今好到蜜里调油,崇明帝心内满是爱怜,将最后一桩事与皇太后议完。他开口说道:“阿册封太子,要早叫钦天监从九月里选日子。建安、康南如今与西霞都算和睦,朕想请这两国使团前来观礼。”

    “越往热闹里办越好,西霞不缺的就是银子”,皇太后心情转好,开了句玩笑,却又正色对崇明帝说“慕容,咱们这里划了框框,你再把这几件事都提到内阁去议,若有风吹草动,叫那几只老狐狸替你顶缸。玉屏山的封地,夏阁老那里应该没有异议,再招如峻进宫,私下先行沟通。”

    想到银发长髯、刻板古旧的夏阁老被母后称之为老狐狸,楚皇后忍俊不禁,拿团扇掩口,笑出声来。

    玩笑归玩笑,崇明帝送下妻子,便再回御书房批阅奏折。

    从敞开的轩窗望着外头迎风摇曳的灯笼,那明黄的穗头垂落,似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崇明帝的眉头就紧紧攒在一起。

    他与连襟苦守的秘密看起来毫无意义,后一辈这些孩子们个个知晓。苏家低调隐居,选定小小的苍南县,又堪堪临近玉屏山,是巧合还是刻意?

    大阮高官口中的铜锡矿,不知还有没有人知晓?而所谓的更大的秘密究竟又是什么?苏家是苍南的地头蛇,对铜锡矿是否知情?又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在守护那片传说中有着铜锡矿的地方。

    崇明帝愈想愈惊,触动先帝与苏睿的死,背心冒起丝丝寒气。不顾夜已深沉,记得今日该着李之方在宫内当值,要玄霜立即传了李之方来见。

    先帝当年在障日城中了致命一箭,李之方是为数不多的目击者之一。崇明帝与李之方仔细探讨发现,先帝与苏睿的中箭部位何其相似。到像是同一个人选了最佳的角度,从背后即稳又准地射入两人护心镜的上方,相差不过半寸。

    玄霜打起一盏防风的六棱金玉满堂宫灯在前头引路,君臣三人沿着临湖的小路往仁泰宫去,崇明帝急着给李之方看当日夏钰之复制的沙盘,叙述了障日城那一战为何失利。

    这宫中还有多少隐秘?李之方只晓得苏睿死得蹊跷,谁料想先帝竟也中了暗算。能离得先帝与大将军如此近身的距离,那奸细在军中一定有着较高的职务,数来数去,不过就那么几个人。

    自打扶了苏睿灵柩回宫,李之方在皇城已然待了半年。常年领兵打仗的人,受不得后方的安逸。如今逮着机会,他当场请命,迫不及待要回到边城。

    “陛下,那奸恶之人一定还隐身军中,右将军不晓得这一层,难以发现他的行踪。臣恳请陛下传旨,将臣调回边城,揪出这个人,替先帝与大将军报仇。”

    崇明帝要的便是李之方这句话,他含笑扶起跪在地下的李之方,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朕正有此意,上阵还须父子兵,明日朝堂之上,朕便下旨你与第二子一同远赴边城,为朕牢牢守住最北的门户。”

    若不是李方之心细如发,查觉苏睿死得有异,又据实上奏,崇明帝哪能将连襟与岳父的死放在一处考虑?

    要李之方附耳上来,崇明帝又细细交待了几句。告诉他若想从边城查那隐身军中的人,必定要从苏家下手。

    听得吃惊处,李之方虽然心内波涛汹涌,但一字不问,只以君命是从。他躬身连连答应,神色端肃凝重。

    次日朝堂之上,后部尚书的人选议定,果然姜还是高的辣,一个许三年足以坐镇整个兵部。

    崇明帝眼光十分精准,由内阁交到吏部的文书发下去,满朝文武竟无一个持有不同意见。各人想想许三年那个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白胡子老头,整个软硬不吃,没有一个敢太岁头上动土。

    李家今次受到重用,两个儿子同时升职,一个留京,一个戍边,同时赐了李夫人三品诰命,李家一时荣宠无限。

    点将台上,崇明帝亲手赐下龙虎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