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庭芝等人内心的想法很是复杂,他们感觉到高兴,同样感觉到忐忑。

    吴邵刚的想法却不一样,他首先想到的是蒙军部署在山东济南府一带的兵力,恐怕不止二十万人,数目应该是更多,要知道忽必烈自从继承蒙古大汗之职位后,就没有领兵作战,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近十五年的时间,现如今忽必烈御驾亲征,按照正常的预计,其所统领的兵力至少有三十万人以上,且其中的蒙古铁骑兵力不少,战斗力也是不一般的。

    姚枢与史天泽等人提供的情报,大元朝廷所能够调动的蒙军,总兵力尚在四十万到四十五人之间,这里面蒙古铁骑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五万人,蒙军驻扎的情况很明晰,近一万的蒙古铁骑,以及四万的新附军驻扎在漠北草原一带,预防漠北草原出现巨变,其余兵力分别驻扎在燕京、河北、山东以及大名府一带,而蒙古铁骑的主力,则多半驻扎在燕京一带。

    明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充,总兵力已经接近五十万人,但后来招募进来的军士,战斗力明显是不行的,也就说能够开拔到山东作战的大军,还是在三十万人左右。

    总兵力方面,明军第一次在数量上面超越了蒙军,但吴邵刚是不相信这等情况的。

    吴邵刚有自身的分析,而且他认为这种分析,应该是正确的。

    所谓蒙古铁骑二十五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勉强可信,但这里面有夸大的部分,真正有战斗力的蒙古铁骑,应该不足二十五万人,顶多就是二十万人,毕竟这些年蒙军与明军反复作战,其蒙古铁骑的损失也是不小的,而且蒙古铁骑数量的增加,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骁勇的蒙古铁骑,是需要多年作战才能够锤炼出来的。

    除开二十万左右的蒙古铁骑,其余基本就是新附军了,姚枢与史天泽认为蒙军之中的新附军,数目不超过二十万人,这个数字吴邵刚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相信的。

    吴邵刚认为,蒙军的总兵力应该接近六十万人,其中蒙古铁骑二十万人左右,新附军四十万人左右,只不过现如今的新附军,战斗力恐怕一般,远不能够与蒙古铁骑比拟的。

    之前得到的情报,山东境内蒙古铁骑的总人数在十万人左右,但那个时候统帅是蒙古亲王合丹,这一次蒙军的统帅是忽必烈,那蒙古铁骑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兵力在大都了。

    也就是说,驻扎在山东的蒙军,蒙古铁骑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按照吴邵刚的预计,进入山东的蒙古铁骑,总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人左右。

    至于说新附军的总兵力,不会少于二十万人,虽说新附军的战斗力一般,可用来对付明军最开始的勐烈进攻,为蒙古铁骑争取到总攻的时间,还是可以的。

    如此的分析下来,进入山东的蒙军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五万人左右。

    吴邵刚指挥的进入山东作战的明军,只有三十万人。

    如此的比较下来,明军的总人数是少于蒙军的。

    忽必烈御驾亲征,对于蒙军士气方面的鼓动是巨大的,至少蒙古铁骑是得到了鼓励的,他们作战会更加的骁勇,更加的不要命。

    开拔在即,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由不得吴邵刚不重视,战略部署已经完成,不可能做出任何的改变,至于说兵力上面的悬殊,也不是暂时休战的理由,忽必烈已经虎视眈眈,亮出了獠牙,吴邵刚怎么可能退缩。

    近一个晚上的思索,吴邵刚做出了决定,继续出兵山东,与蒙军在山东决战。

    这是一个令李庭芝等人震动的决定,就在大军即将出发的时候,李庭芝上了奏折,恳求增加进入山东的明军数量,最好是达到四十万左右,如此才能够保证军队数量方面的优势。

    但李庭芝的这个奏折,吴邵刚没有同意。

    在吴邵刚看来,明军最大的对手,就是预测的十五万蒙古铁骑,至于说新附军,不仅是战斗力一般,更是明军需要争取的对象,若是作战的过程之中,投降的新附军数量不断增加,则蒙军的力量自然被削弱了。

    这一战的意义,吴邵刚也彻底明白了,用终极一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若是蒙军取得了胜利,则大明朝廷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甚至可能被迫撤离开封府城,回到四川一带去,而明军对南方的控制,也会大幅度的削弱,若是明军取得了胜利,则忽必烈就要考虑是不是迅速回到漠北草原去了。

    六月初五,二十万明军从开封府城外出发。

    李庭芝率领满朝的文武大臣,到城外相送,而京城的百姓,也目睹了这一幕。

    当李庭芝等人跪下的时候,周遭所有的商贾和百姓也跪下了,他们同样知道皇上御驾亲征的重要,眼前稳定富足的生活是不是能够维系下去,就看明军是不是能够打败蒙军了。

    马背上的吴邵刚,看着这一切,很是感慨,也感受到了责任。

    吴邵刚此番御驾亲征,李庭芝等人建议设置御辇,但被吴邵刚果断的拒绝了,他没有那么娇贵,再说乘坐御辇,不仅仅是与将士之间隔开了,更是耽误行军的时间。

    吴邵刚依旧是骑着战马,随着大军一同行军,只不过他身为的亲卫,换成了宿卫,而负责宿卫一切事宜的,依旧是袁世春。

    二十万大军分为了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前军五万人,中军十五万人,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里地,二十万大军每日行军的里程不低于五十里地。

    此番出征,吴邵刚与大明朝廷都是耗费了血本。

    出征的二十万人,每个将士都配备了战马,而且有的还是一人双马,在此基础之上,动用了近千辆的马车运送鼎坤炮以及粮食。

    除开留在海州与邳州的百余门鼎坤炮,大军还携带了三百门的鼎坤炮,合计四百余门的鼎坤炮,至于说轰天雷,则是数十万枚。

    打战打的就是钱粮,战马、鼎坤炮、轰天雷等等,开销都是巨大的,若是没有足够强悍的钱财,根本无力支撑。

    枢密院、中书省与户部,在钱粮的筹集方面,可谓是倾尽全力。

    吴邵刚也知道,本次作战不可能是持久战,双方都是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是数十万大军,消耗都是巨大的,不可能长期作战,若是长久的耗下去,双方都是无法承担巨大的钱粮消耗的,当然相比较来说,大明朝廷有着明显的优势,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是秋收季节,已经掌控了整个南方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明朝廷,是可以筹集到大量粮食的,可大元朝廷就没有这样的可能了,只能是继续盘剥为数已经不多的商贾和百姓了。

    正是酷暑季节,大军行军还是很辛苦的,不仅仅是体力消耗巨大,酷热的气候也让将士难以适应,每日里午时歇息一个时辰左右,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行军。

    不过跟随一道行军的皇上,也和诸多将士一样,骑马前行,没有任何的特殊化。

    一些军官时常看见皇上一身的大汗,却咬着牙不说话,身边的张文谦、史天泽与吕文焕等人劝皇上歇息的时候,皇上都是摇头和摆手,一直坚持大歇息的时间,才下马透气。

    皇上都是如此,下面的将士还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卯足劲了行军。

    原来定下的是每日行军五十里地,近十天时间过去,大军每日里行军居然达到了七十里地左右,按照行军的里程计算,六月底二十万大军就可以抵达山东沂州了。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吴邵刚的坚持,换取的是时间,两军对垒,时间是最为重要的,谁能够首先抵达,做出相应的安排部署,谁就能够占取一定的优势。

    负责指挥大军行军的是蔡思伟。

    刚开始行军的时候,蔡思伟基本都是在皇上的身边,不过这样的情形仅仅持续了两天左右的时间,皇上要求蔡思伟指挥整个大军的行军,协调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联系,行军过程之中遇见什么难题,可以自行决断与处置,不需要事事请示,免得耽误时间。

    如此蔡思伟放开了手脚,指挥大军行军,这也让大军行军的速度更快。(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一章 终极一战(2)

    六月二十七日,吴邵刚率领的大军抵达沂州所辖临沂县。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想要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行军途中,吴邵刚就获知了蒙军的诸多消息,大量的蒙军集结在济南府附近,少部分的蒙军已经开始进入到莒州,而临时负责指挥的张珏等人,也派遣了少量的明军军士进入莒州,双方都很是小心,避免直接的碰撞。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厮杀是面对面的,没有太多的计谋,拼的就是实力。

    相比较来说,明军有着心理上的优势,而明军所依靠的鼎坤炮和轰天雷,更是让蒙军畏惧,攻城拔寨的战斗,鼎坤炮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威力,形成绝对性的压倒性的优势,而野外的战斗,轰天雷的威力也令蒙军军士畏惧,加之明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弱,如此双方对阵的时候,优势自然是在明军这一边的。

    完全的冷兵器,与半冷兵器半热兵器之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这个方面,穿越的吴邵刚是非常清楚的。

    不过蒙古铁骑作战的确是勇勐,他们移动的速度很快,个人作战的能力很强,也完全适应恶劣的环境,故而在几乎所有野外的战斗之中,都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可惜的是,吴邵刚和明军不会给蒙古铁骑那么多能够发挥的优势。

    数十万枚轰天雷,就是用来对付蒙古铁骑的,尽管说每一个轰天雷的造价,接近一两白银,扔出去的轰天雷,就是扔出去的银子,可为了取得作战的胜利,吴邵刚是不会在乎这些消耗的,而且针对蒙古铁骑移动速度快的特点,鼎坤军军士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那就是如何轰炸移动速度快的目标,尽管这同样是巨大的消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鼎坤军军士也颇有心得,至少鼎坤炮能够对快速移动的蒙古铁骑造成巨大威胁。

    至于说新附军,吴邵刚倒不是特别的在意。

    现如今的新附军,不仅仅是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更加关键的是心理问题,明军无数次打败新附军,已经在新附军之中形成了巨大的阴影,当面对明军的时候,新附军就如同当年宋军遇见蒙军一样畏惧,而鼎坤炮的威力,在新附军之中已经传成了神话。

    说到底,吴邵刚以及明军的主要对手,就是蒙古铁骑,还包括忽必烈。

    情报陆续传来,忽必烈御驾亲征,大都朝廷中的事宜,暂时由末哥亲王负责,合丹亲王、哈必赤亲王以及兀良合台等人,悉数跟随忽必烈前往山东征伐,塔察儿则是继续负责漠北草原的事宜,当初忽必烈要求海都驰援部分军士的事宜,最终没有谈拢,海都只是答应双方暂时休战,却不愿意提供一兵一卒,这让忽必烈很是无奈,也没有好的应对办法。

    吴邵刚在吃惊的同时,也知道忽必烈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要知道忽必烈此人,尽管是一代枭雄,不过因为自身遭遇过诸多的算计,经过惨烈的权力博弈,甚至是生命上的威胁,将权力看的是很重的,就算是身边最为亲近之人,也不会完全的信任,此番忽必烈御驾亲征,居然让末哥亲王负责朝中的事宜,可见是下了巨大决心的。

    由此吴邵刚更是能够断定,山东之战将是终极一战,若是明军此番战斗获取胜利,则忽必烈难以在中原乃至于燕京立足,很有可能撤往漠北草原,多年创立下来的基业可能毁于一旦,可若是蒙军取得山东之战的胜利,依照忽必烈的性格,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拼命的追杀,直到获取彻底的胜利。

    一场战斗决定两个王朝的命运,这是很罕见的事宜。

    不过这样的战斗也符合吴邵刚的心思,军人出身的他,做事情来都是喜欢干脆的。

    临沂县城,县衙厢房。

    这里已经成为临时设立的明军最高指挥部,县城内的绝大部分百姓都搬走了,或者到乡下暂时躲避,或者到邳州等地去,城内已经没有多少的百姓。

    大军驻扎在城外的军营里面,而进入城内的军士,要么是吴邵刚身边的宿卫,要么就是身份不一般的军官,城内是完全戒严的,寻常人等不得随意走动,更不准靠近县衙。

    说来也是,吴邵刚毕竟是大明的皇上,皇上到临沂县城来了,指挥一场决定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战斗,若是出现什么意外,那大明王朝就面临灭顶之灾了,如此关键时刻,护卫皇上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靠边。

    桌上铺着地图,桌子的右边摆着沙盘。

    众人小声议论已经好一会了,看见皇上进入到屋里,马上安静下来。

    吴邵刚看了看众人,不疾不徐的开口了。

    “忽必烈已经抵达济南府城,其麾下到底有多少蒙军,暂时不知道,不过这一切朕都不在乎了,从蒙军的部署来看,忽必烈也想着能够在莒州展开厮杀,沂水和莒县两个地方,很有可能成为主要的战场,这一次明军与蒙军是面对面厮杀,没有多少的计谋,拼的就是实力。”

    “此战之关键,朕不想多说了,该做的部署,全部都到位了,三十万大军在临沂县休整三天的时间,三天之后出发,斥候在这三天时间之内,一定要侦查清楚莒州的情况,特别是进入莒州的蒙军的情况,情报署协助,忽必烈派遣蒙军军士进入到莒州,其实也是在侦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番作战,明军还是要争取占据主动,至少不要等着蒙军前来进攻,朕的意思是,在莒县展开与蒙军的厮杀,要选定好地点,大军悉数部署在莒县,不要前往沂水,沂水北面的益都府、西面的泰安府,悉数被蒙军占据,明军若是深入到沂水,在地势上面,没有丝毫的优势,莒县正好处于居中的位置,背靠的沂州和海州,这些地方悉数被我们占据,如此在与蒙军交战的时候,也不担心背后遭遇到偷袭。”

    “具体的作战部署很重要,战役开始之后,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我们的大军驻扎在莒县,蒙军很有可能驻扎在沂水,不过朕不着急,不会主动前往沂水去作战,朕相信忽必烈是沉不住气的,毕竟忽必烈麾下大军的人数更多,消耗更大,再说了,忽必烈一直都是瞧不起明军的,怕是会迫不及待找到朕对决。”

    说到这里,吴邵刚看了看蔡思伟。

    “蔡思伟,具体的作战部署,你来说。”

    蔡思伟点点头,手指地图,开始了详细的说明。

    诸多的将领陆续离开了厢房,前去做好相关的准备事宜。

    吴邵刚缓步走出厢房,吕文焕跟随在他的身边。

    “吕大人,此番作战,你有什么看法,尽管说出来就是了。”

    吕文焕看着吴邵刚,有些诚惶诚恐,作为曾经归顺了大元朝廷的前大宋的高官,吕文焕还是有一些心理阴影的,此番能够跟随皇上前往山东作战,已经是出乎预料,想不到皇上居然会单独征求意见。

    “皇上,罪臣不敢乱说。”

    吴邵刚看着脸色有些发白的吕文焕,再次开口。

    “逐利弊害乃是人之本性,过去的事情,朕不会去想,也不会提及,你与吕文德不一样,镇守襄阳府城好些年,蒙军无可奈何,不能够攻陷,若不是因为朝中的变故,襄阳府城还会坚持下去,你能够以劣势的兵力,阻击蒙军数年的进攻,这已经很不简单了,朕早就说过,大宋乃是灭在了自己的手中,这一路行军,朕知道你有些想法,不妨悉数说出来。”

    吕文焕身体颤抖了一下,略微思索之后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此番与蒙军作战,需要发挥出来鼎坤炮与轰天雷之作用,蒙古铁骑作战的确骁勇,可他们乃是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抵御火炮的轰击,故而臣断定,皇上取得完胜是迟早的事情。”

    吕文焕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中规中矩,这些话语,很多人都说过的。

    果然,吕文焕很快再次开口。

    “臣担心的是,取得完胜之后该怎么办,臣的建议是,务必要咬紧不放,就算是忽必烈撤到漠北草原去,也要跟着追下去,切不可让其逃脱了,若是忽必烈逃脱了,必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吴邵刚微微点头,其实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言语,那就是彻底打败蒙军之后,朝廷就要着手稳定南北各地,至于说是不是彻底追击忽必烈,则没有谁提出来具体的建议。

    痛打落水狗的道理,吴邵刚是清楚的,他绝不会放过忽必烈,哪怕忽必烈逃到天涯海角,这倒不是吴邵刚心狠,而是朝廷稳定必须做的事情。

    吕文焕的这个建议,符合吴邵刚的想法。

    “吕大人,你说的不错,朕也不会放过忽必烈,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