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论,也介绍一些新的天文发现。还提到了C.哥伦布(Columbus)发
现新大陆之事,与艾儒略(J.Aleni,1582—1649)《职方外记》的介绍
几乎同时。这部书在明末清初曾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述科学著作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名理探》的翻译(它也是根


据上述科英布拉大学教材之一译成的),这是第一部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
作,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疏解,对三段论的解释尤为详尽,是明末译
作中最有价值者,惜对后世影响不大。

1629 年,李之藻经徐光启推荐,奉旨到历局参与编译历书,至1630
年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译书多种,工作极其辛勤。

他曾将当时传入的西洋著作,编成《天学初函》20 种,分为器编、理
编二部分,前者主要为科学著作,后者多涉及宗教,此丛书在明末流传较
广,对清代也有一定影响。

和徐光启一样,李之藻也是明末介绍西方科学、开启民智的先行者。
他对西方新的学说总是孜孜以求,当别人尚沉浸在对西洋商品的叹赏中
时,他已卓有远见地翻译起西洋新书来,每当耶稣会士带来西洋书籍,他
总是急欲了解其内容,表现了极大的求知欲望,与他同时代的耶稣会士,
对他也大为赞赏。

李之藻支持和保护耶稣会士,与徐光启、杨廷筠一起,被称为明末天
主教的三大柱石。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李之藻:夫学初函,台湾学生书局影印,1978。
'2'傅■际译义,(明)李之藻达辞:寰有诠,刊本,藏于巴黎国民图
书馆。
研究文献

'3'A。Semedo:
ThehistoryofthatgreatandrenownedmonarchyofChina, London,1655。


'4'方豪:李之藻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茅元仪

潘吉星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约明隆庆四
年(1570 年)生;约崇祯十年(1637 年)卒。军事技术、火器技术、航海
术、制图学。

茅元仪祖父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明嘉靖(1538)
进士,文武双全,官至吏部主事,又任广西兵备佥事、北直隶大名(今河
北大名)兵备副使。时倭寇屡犯沿海各省,浙江总督胡宗宪延请茅坤于其
幕府与筹兵事,奏请为福建兵备副使,未果。茅坤又是明中叶散文学家,
提倡唐宋古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海内,著《白华楼藏稿》、
《茅鹿门集》。茅坤有三子,其次子(此即茅元仪之父)茅国缙(1541—?),
字荐卿,号二岑,明万历(158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南京工部郎中,
著《晋史删》。元仪出身于将门,自幼受父祖家学,少好谈兵,科举应试
不第,遂研习韬略、海防,涉猎文史,博览群书。万历(1573—1619)末
年清兵南下,茅元仪从军。明天启二年(1622)抗清名将孙承宗(1563—
1638)任兵部尚书、蓟辽经略,在关数年练兵屯田颇有建树,茅元仪乃投
承宗幕下,后承宗为阉奸魏忠贤排挤去职。崇祯二年(1629)清兵逼进京
师,朝廷起用孙承宗督师守通州(今北京通县),再移镇山海关,收复永
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城池。茅元仪此时因佐孙承宗获战捷有功,升至
副总兵官,成为这位督师大学士的得力副将。崇祯三年茅元仪受命率水军
驻守觉华岛(位于今辽宁兴城南12 里海中),因部下哗变而被遣戍于福建
漳浦。次年孙承宗亦罢官归高阳(今河北)故里,清兵来攻,率家人抗战,
城破殉国。及京师再告急,茅元仪于福建请募死勤王,为庸奸所忌。他忧
国,又不能展其志,乃悲愤纵酒而卒,时在崇祯十年(1637)前后,约享
年68 岁。

茅元仪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所著有《嘉靖大政类编》、《早巢事迹
考》、《艺话甲编》、《西峰谈话》、《福堂寺贝余》、《石民四十集》
及《武备志》等书。其中以《武备志》最为重要,是茅元仪晚年之作,他
之所以列入科学家行列,就因他是这部优秀军事科学巨著的作者。此书成
于天启元年(1621)。早在万历年间他科举失意后,便决定研究军事韬略,
并着手编写此书。据康熙《江宁府志》(1668)载,崇祯元年(1628)三
月他寓居南京时曾将该书进呈,崇祯帝称其“该博”。全书共240 卷,广
采历代兵书及史书2000 余种,分为五大部分:(1)《兵诀评》18 卷,收
《孙子》、《吴子》等9 家兵书;(2)《战略考》31 卷,收集历代用兵
得失事例,供后人借鉴,起自春秋,终于元代;(3)《阵练制》41 卷,


载历代兵家所用战阵图、教练士卒及训练刀枪拳棒技艺等法;(4)《军资
乘》55 卷,论军事后勤供应、立营、行军、旌旗、军械、战船、火器、屯
田、水利、河漕、医药、马匹等;(5)《占度载》96 卷,叙述奇门六壬、
方舆、海防、江防、航海等事。《武备志》一书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
系严谨、图文并茂,除讨论纯军事问题外,还含有科学技术、体育、交通
运输等内容,是继宋人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1044)之后的又一集
大成式的军事百科全书,为中外所罕见。此书于明末抗击清兵时已见诸实
际应用,亦为各镇将士所参考,并由崇祯帝朱批后发至各镇所。

清王朝建立后,茅元仪曾因是抗清将领,且《武备志》中有反清思想,
此书遂被列为禁书遭焚毁,这限制了它在清代中期(18 世纪)以前的流通。
鉴于该书资料珍贵,有重大实用价值,社会上仍暗自流通明刊本或清抄本。
至乾隆时始解禁,道光年间再刊行木活字本,从此又大行于世。从科学技
术角度来看,《武备志》中《军资乘》及《占度载》两部分最引人入胜。
因《军资乘》关于军械、战船、火药、火器、水利、漕运、医药及马匹等
卷都与科学技术直接有关,而《占度载》有关方舆、海防、江防及航海各
卷则涉及地理学、地图学、航运技术及火器使用等内容。茅元仪编此书除
摘引前人著述外,还写出大量评论及己见,补充新的实际资料,此书是他
创造性学术研究的产物。他引古籍资料目的是为提供证据,展示他作为杰
出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的军事思想。历史上像他这样博学的将才并不多
见,他书中所述各种火器,多为战场上所见,绝非纸上谈兵。他对各种火
器了如指掌,是名符其实的火器专家。

《军资乘》火攻篇卷119—134 总题为《火器图说》,其主要内容可分
为以下8 个方面:(1)火药理论及制造技术,各种类型火药配方,包括烟
火药、毒火药、逆风火药、发射药、炸药、慢火药、喷火药等。(2)各种
火炮,诸如佛朗机、威远炮、百子连珠炮、虎蹲炮、铜发■等。(3)火铳
及鸟铳,包括子母百弹铳(十管铳)、五雷神铳(附描准器的五管铳)、
五排火枪等。(4)各种火箭,包括单飞火箭、大火箭、火笼箭(集束火箭)、
百虎齐奔箭(同时齐发百枚火箭)、一窝蜂箭、往复火箭、二级火箭及火
箭飞弹等。(5)各种喷火筒,包括毒药喷筒、满天喷筒、钻穴飞砂神雾筒
等。(6)火球类包括各种炸弹、烟雾弹、毒气弹、火球等。(7)各种火
器战车,如火柜攻敌车(下架枪、上装火箭)、万全车、火箭车,这类战
车可同时点放不同火器。(8)水雷及地雷,如水底龙王炮、渡水神机炮、
地雷连炮、合打炮、竹炸炮、自犯炮、万阵地雷炮、钢轮伏火柜等。书中
详细叙述了上述火器构造、制作材料、部件尺寸、火器性能及用法,同时
给出火器总图及部件详图。除宋元火器外,所介绍的多是明代发展起来的
火器及从外国引进的火器,如佛朗机、鸟铳等。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关于火
药及火器的记述,都没有《武备志》详细具体。它反映了传统火器技术的
最高水平。


《武备志》除对火药、火器制造技术作出系统总结外,还含有其他领
域的科学知识。如《占度载》卷240 所载《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
系统而完备的古代海图。其中绘出了郑和15 世纪出使西洋各国时庞大舰队
的航程,所经地点的名称、方位、地形,以及以南京为起点,途经南海、
印度洋沿岸各国至非洲东海岸的航线等。它不但是航海术的宝贵记载,也
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武备志》不但在中国受到好评,还流传到国外。早在17 世纪它就传
到日本,宽文十四年(1664)大阪书商河内屋喜兵卫根据明刊本翻刻了日
本版,由鹈饲信之(字石斋)标点并加和文训读。从此该书成为江户时代
日本学者广泛引用的参考书。和刻本发行时,中国原刻本于18 世纪陆续通
过中国商船运往长崎,再由此转至各地,日本读者对此书最感兴趣的也是
其中火药、火器及航海术方面的内容。科学史家薮内清认为《武备志》所
载“牵星术”,是以指南针测定恒星高度,再定海上位置。他由此推定当
时已掌握了经度及纬度的测定法。18 世纪时,此书还引起欧洲人的注意,
旅居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J.M.Amiot,1718—1793)于1782
年用法文写的《中国兵法论》(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发表于《北
京耶稣会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纪要》中,简称《中
国纪要》(MémoiresconcernantlesChinois)之卷八。在这以前,钱德明
还以单行本于1772 年在巴黎出版。此书主要取材于《武备志》、《武经总
要》及《火龙经》(14 世纪)等书。他指出,欧洲应用火器之前很久,中
国人就掌握了火药及火器技术。他还转载了《武备志》中火箭、喷火筒、
火球等火器插图及火箭、火炮、五色火药的配方及制法,认为对当时法国
军队有用。《中国兵法论》引《武备志》的内容后又译成英文。《武备志》
现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火药、火器技术史的必读之书,受到高度评价。美
国学者富录特(L.C.Goodrich,1894—1986)把《武备志》与《天工开
物》(1637)及《三才图会》(1609)并称为明末刊行的3 部杰出的插图
本百科全书。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茅元仪:武备志,原刻本,1621。
研究文献

'2'(清)张廷玉:明史·第十册,《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潘吉星:中国火箭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7。

王徵

张柏春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自号了一道人,圣名斐理伯(Philippe)。
陕西泾阳人。明隆庆五年四月十九日(1571 年5 月12 日)生;崇祯十七
年三月四日(1644 年4 月10 日)卒。机械学。

王徵的父亲王应选,长于经学和算学,在乡里教书,著有《算数歌诀》
等。母亲张氏是奉议大夫张鉴的妹妹。张鉴是名儒,曾任河东运司。王徵
从小受父亲和舅舅的教诲,好学不倦。15 岁时已初露文才。万历十四年
(1586)补博士弟子员。翌年,入邑痒读书,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万历二
十二年(1594)考中举人。此后有九次进京考进士,都未考中。当时,外
国传教士利玛窦(M.Ricci)、庞迪我(D.de Pantoja)等正在北京,与
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等探讨西方科学。大约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
冬或次年春,王徵进京考进士时,先后与庞迪我等人相识,后来加入了耶
稣会。这期间,他对古时的各种机械和奇巧之人很感兴趣,经常卧思坐想
璇玑、指南车、木牛流马、连弩等机械的制造方法,“一似痴人”,以致
误了其他学业。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

天启三年(1623),王徵读了传教士艾儒略(J.Aleni)所著的《职
方外纪》,从中了解到很多以前没听到和没看到过的奇人和奇器,对西方
机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他出任广平府推官,任职期间主持修建清
河闸,可灌溉农田千顷。后来辽东军情告急,当局委派他练兵。他一再推
辞,未获准。于是,依照其舅张鉴所著的八阵合变图和诸家兵法写成《兵
约》一书,其后因继母丧事而去职。天启五年(1625),他在家服丧时,
传教士金尼阁(NTrigault)在山西绛州。他邀金尼阁到陕西传教。金尼阁
以所著《西儒耳目资》一书教他拉丁文。该书用拉丁字母注汉音,对当时
来华的外国人读中文很有帮助。天启六年(1626)服丧期满后到北京,与
龙华民(N.Longobardi)、邓玉函(J.Terrenz)、汤若望(J.A.S.vonBell)等交游,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书籍。天启七年(1627),补扬州府
推官。由于他秉公办事,执法严正,不屈从权势,被誉为“关西二劲”之
一。崇祯四年(1631),经登莱巡抚孙元化推荐,他于七月出任山东按察
司佥事,监辽海军务。同年闰十一月,登州参将孔有德叛变,登州陷落,
他只身逃回。崇祯六年(1633)二月,论罪发配戌边,不久,遇赦归家。
崇祯七年(1634),他在家乡创办“仁会”,以救饥、衣裸、施诊、葬死、
舍旅、赎虏、饮渴七项工作为急务。崇祯九年(1636),追忆往事,写成
《两理略》4 卷。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占陕西,派人征召,他
拒赴。翌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自杀,他绝食七日而卒。


王徵中举之后,除了在乡间著书、务农以外,还研制各种机械。受利
玛窦等由西方输入的自鸣钟等机械的影响,他曾创制虹吸、鹤饮、轮壶、
代耕、自转磨、“自行车”等。为代替人力和畜力,他设法用水力、风力
或重力作为机械的动力。轮壶就是一种以重力为动力的计时器,上边的“十
字微机”能“左推右阻”,使齿轮运转变慢并防止倒转,相当于现代钟表
的擒纵器。“自行车”是利用所载货物的重力,通过齿轮系,驱动车轮旋
转。他曾制成“能自行三丈”的小样,并推测“若作大者,可行三里”。
自转磨的动力和传动原理与“自行车”相同。刘仙洲先生指出,为了保证
“自行车”和自转磨的连续工作,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把作为动力源的重物
升高。所以,这两种机械“在机构上似乎说得通,实际上恐怕不能应用”。
王徵还曾指导工匠制造了可由一人启闭的活水闸和用机械启闭的闸,又设
计了自动启闭的活闸、千步弩、十矢连弩、袖弩、生火机、拒马刀、活揭
竿等。后来,他将自己在机械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写成《新制诸器
图说》,内分:(1)引水之器,包括虹吸、鹤饮;(2)转■之器,分轮
激、风动、自转;(3)自行车;(4)轮壶;(5)代耕;(6)连弩。崇
祯十三年(1640),他对《诸器图说》作了增订,内容比原版丰富得多。
可惜其中的图已佚。

明末,西方传教士带来一些科技书籍和仪器,如龙华民、邓玉函、汤
若望就带来7 千余部书籍,其中关于机械的书不下千种,记载了多种西方
机械。天启六年(1626),王徵与他们相识后,向他们请教《职方外纪》
中的机械知识。后来,他们把自己带来的机械方面的书推荐给他。他阅后
“心花开爽”,并发现“间有数制”与自己的设想相合。他虽学过拉丁文,
但仍看不懂全文全义。于是,请邓玉函帮助译成中文。邓玉函先指导他学
习必要的计算、测量和几何知识。数日之后,已掌握梗概。然后,由邓玉
函口授,王徵笔译并绘图,选择机械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民生日用、国家
急需、简便精妙的机械装置,编译成《远西奇器图说录最》3 卷,与《新
制诸器图说》1 卷一起于天启七年(1627)刻印于扬州,清代修《四库全
书》时,著录于子部谱录类。

《奇器图说》首次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机械知识,第一卷为重解,叙述
重力、比重、重心、浮力等力学知识;第二卷为器解,叙述简单机械的原
理、构造和应用,如杠杆、斜面、天平、滑轮、齿轮、螺纹等;第三卷为
图说,有54 幅图,叙述各种机械的构造和应用,如起重机械、汲水机械、
粮食加工机械、锯木机械等。书中介绍了曲柄连杆、链轮、行轮、星轮、
齿轮系、蜗轮蜗杆、棘轮、飞轮等机构,以及人力、畜力、风力、重力的
应用技术。该书编排方法科学,先讲原理,再讲应用,图中人物一律改为
中国人,容易理解。但在具体内容组织和校刻方面有些混乱和错误。据惠
泽霖(H.Verhaeren)考证,该译著的第一、二卷多取材于S.斯蒂文
(Stevin)《数学记录》(Hypomnemata mathematica,1608)的下册和比


维斯(Vitru…vius)《建筑术》(De Architectura,1567)的第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