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流,从中吸取诸家之长。

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他先后撰写多种著作,包括《内经知要》、《医
宗必读》、《雷公炮制药性解》、《伤寒括要》、《颐生微论》及由李氏
手著而其门人所辑之《士材三书》等,影响广泛的为前三种和《士材三书》。

《内经知要》2 卷:作者鉴于《内经》原著卷帙较多,内容不够集中,
文字又较为精深难读,遂选录此书之重要内容予以归类,分为道生、阴阳、
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所辑《内经》原文均标示篇
名,李氏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心得加注阐析;笔叙简要,深入浅出,条理
清晰,成为《内经》分类选辑本中之名著。此书初刊于崇祯十五年(1642),
后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复由清代名医薛生白予以重校加按,成为
后世之通行本。刻本很多,建国后出版影印本及秦伯未之浅解本。

《医宗必读》10 卷:此书为明代著名的临床门径书,其医论部分介绍
医学源流、学医方法及有关医学理论探析,并附《内经》所述人体骨度、
部位及脏腑图说;次论中医诊法(以脉学为主);又次为《本草征要》,
选录李时珍《本草纲目》部分药物,旁采诸家本草学说,结合己见,予以
注释;其后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分述33 种常见病证之因、证、治疗,这
是此书的主体部分。其特色在于病机分析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述理精
要、中肯,选方实用有效,并附有案例,可资临证参阅。此书刊于崇祯十
年(1637),刊本达40 余种之多(包括旧刻本),是李氏的临床代表作。

《士材三书》:这是李中梓所撰,由其门人尤乘整理、增补,包括《诊
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著作。《诊家正眼》撰于明


末,主要是一部脉学专著。李氏论脉,学术上宗法《内经》、《难经》理
论,广引明以前诸家脉学理论及个人见解予以注按、发挥,并能通过考核、
对比前贤所论以阐析脉象;他对明以前广泛流传之高阳生《脉诀》在学术
上予以辨误,末附脉学总论。《本草通玄》为内容简要之药物著作,李氏
按药物之不同部类,收选341 种,力求临床实用,末附用药机要等内容。
《病机沙篆》撰于晚年,此书分列中风、虚劳、噎膈等十二种病证,介绍
诸病之病因、病机、证治及处方,内容突出病机之阐析,论方俱备,以论
为主,颇多新的见解。整理者尤乘于书末,附其手著《寿世青编》。此丛
书初刊于康熙六年(1667),刊本达20 余种,影响较为深广。

除上述著作外,李氏另编有《雷公炮制药性解》,亦较风行;另有《伤
寒括要》,刊于清代顺治六年(1649),《颐生微论》(综合性医书)撰
于崇祯十五年(1642)等。《颐生微论》为李氏早期著作,有数种明刻本
和日刻本,后由其门人沈朗仲予以校订、删补,改名《删补颐生微论》。

作为明代晚期的医学家,李中梓是一位声誉卓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
人物。他的著作说理精要,深入浅出,深受广大读者和后世医家的推崇,
其著述刊刻后的风行盛况,反映了他是祖国医学的重要作家,可称是我国
在医学普及方面较早做出贡献的人物。

在医学理论方面,李中梓以《内经》为宗,并受薛己、张介宾、王宇
泰等名医的学术影响。他善于归纳、总结前人的学术精要,参以个人的读
书心得和临证经验予以举要、赅括、发挥。如他在《医宗必读》卷一中所
阐论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
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等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他在内科杂病
方面的阐论,尤为清代迄今多种医著所引述,其医案亦被收入《续名医类
案》等医案名著中。

在勤于著述的同时,李中梓又善于教学。其侄李延■得其亲授;门人
有沈朗仲、尤乘、董宏度、郭佩兰等;清代名医马元仪为其再传弟子(沈
朗仲门人),尤怡为其三传弟子(马元仪门人),均负盛誉,后世或有称
之为“李士材学派”者。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李中梓:内经知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
'2'(明)李中梓:伤寒括要,《珍本医书集成》本,世界书局,1936。
'3'(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4'(明)李中梓:士材三书,上海江左书林刻本,1887。研究文献
'5'中医研究院: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6'李经纬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薛凤祚

胡铁珠

薛凤祚字仪甫。山东益都金岭镇(今山东淄博)人。明万历二十八
年(1600 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卒。天文学、数学。

薛凤祚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薛近洙为明万历年间进士,被授中书舍
人,后来因为感愤于明宦官魏忠贤专断国政,辞官回乡,专门从事经学方
面的研究与著述。薛凤祚少承家学,曾投师于孙奇逢、鹿善继门下。著有
《圣学心传》。后来因他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只重修炼心性而不能致用,便
转而学习各种实用科学。薛凤祚起初向当时的学者魏文魁学习中国传统的
天文历算方法,1652—1653 年前后又至南京,向波兰传教士穆尼阁
(Smogulecki)学习西方新法,并协同穆尼阁翻译了西方天文历算等方面
的著述。此后,薛凤祚将当时各家历算方法和有关实用科学方面的知识以
及他会通中西所编写的天文著作汇编成《历学会通》,此书于1664 年刊行。
薛凤祚因之主要以其天文历算方面的工作而闻名于世。

据记载,薛凤祚对兵法也颇为精通。明末天下大乱,他曾亲自训练乡
兵,修商山堡自固,无论战阵之方,还是攻守之具,都能出新意于古法之
外。

1676 年,河道总督王光裕慕名聘请薛凤祚佐治黄河、大运河,薛凤祚
考察河漕利弊,撰成《两河清汇》8 卷,提出了独到的治河见解。

薛凤祚学问广博,其最重要的著述当推近60 卷的《历学会通》。此书
分正集、致用、考验三大部分,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方面,其一为天文历
法,其二为天文历法之外的各学科知识。

《历学会通》的天文历法部分包括考验28 卷,收有五种历法,分别称
为旧中法、新中法、西域回回历、今西法和新西法。其中旧中法6 卷为元
授时历、亦即明大统历;新中法1 卷是授自魏文魁的东局历法;西域回回
历1 卷是自元代起与传统历法并用的回历;今西法选要5 卷选自《崇祯历
书》;新西法选要15 卷则为传自穆尼阁的《天步真原》,其内除天体运动
计算外还有占验的内容。

天文历法部分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薛凤祚会通中西所作的历法,
它在12 卷的正集中占有9 卷,其中太阳、太阴经纬法原、五星经纬法原、
交食法原各卷,分别是关于日、月、五星及日、月食的计算方法;太阳、
太阴并四余、五星立成、交食表各卷为上述计算所用表格及数据;经星经
纬性情卷给出了以十二次划分的全天较亮恒星的黄、赤道坐标和星等;此
外还有中历及辨日食诸法异同各1 卷。研究表明,正集中的天文学理论主


要取自穆尼阁的《天步真原》,而薛凤祚对其所作的较为重要的变动就是
以中国传统的100 分为1 度的划分法取代了西方的60 进位制。

在正集及《天步真原》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五星部分所采用的宇宙模
式。不同于明末清初《崇祯历书》中介绍的托勒玫(Ptolemy)本轮、均轮
地心体系和第谷(Tycho Brahe)的行星绕日,日绕地球运行的宇宙图形,
它在计算行星经度时,使用了独立于行星运动轨道的日地圆,这一模式具
有 N.哥白尼(Copernicus)日心体系的特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模
式采用了日心说的计算过程,但又在保持原日心说图形中日地相互间角度
不变的同时,做出了地球在中心,太阳绕地球转动的说明。这一变动导致
最后求得的行星视经度不是相对于地球、而是相对日地轨道上与太阳相距
180°的一点,如此结果显然是有悖常理的。考虑到穆尼阁曾简单地向中国
学者透露过日心说,他本人也比较倾向于接受这一学说,而当时的教会是
反对传播哥白尼宇宙理论的,那么采用这种日地位置变动的图形就能得到
较为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推论,《历学会通》中所采纳的五星计算图形
与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有着一种渊源关系,从这一点上说,它比《崇祯历书》
前进了一步。不过由于书中介绍过于简略,致使内容难以被人理解,又由
于其中对太阳绕地球运动的说明,使它很容易仅被人们当作另一种地心体
系因而在当时未能产生很大影响。

《历学会通》天文历法之外的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在致用部分及正集
的另三卷中,涉及数学、力学、水利、火器、兵法、乐律、医学及占验等
方面。数学部分有传自穆尼阁的《比例对数表》、《比例四线新表》、《三
角算法》、《正弦》各1 卷,其中前两卷分别是1 至2 万的常用对数及三
角函数对数表,薛凤祚在纂录后者时将度分改成了中国传统的百进位制。
这是对数方法在中国的首次介绍。另据研究,《三角算法》中所介绍的平
面三角与球面三角法比《崇祯历书》介绍的更为完整。平面三角多是配合
对数计算,球面三角除《崇祯历书》中所介绍的正弦与余弦定理外,还有
半角公式、半弧公式及德氏比例式等。《历学会通》中的力学、水利、火
器及兵法内容,分别收载在中外重学部1 卷、中外水法部1 卷、火法部1
卷和中外师学部2 卷之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介绍的知识在
当时都是较为新颖的。此外其他各卷还有:乐律1 卷,与占验有关的命理
1 卷、选择2 卷、中法占验4 卷,及与医学有关的各卷。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薛凤祚:历学会通·正集;历学会通·致用,清初刊本。
'2'(清)薛凤祚:天学会通,清刊本。
'3'(清)薛凤祚:两河清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

馆影印,1986。

'4'(明)徐光启等:新法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
书馆影印,1986。
研究文献

'5'N.Copernicus;On the revolutions,London,MacMillan Pr.,。。 
1978。

'6'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

傅山

蔡景峰

傅山字青主,号公它、朱衣道人、啬庐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卒。中医学、
妇产科学。

傅山生于明末的书香门第,祖父是进士,父亲为贡生。傅山自幼广读
群书,14 岁中秀才,深受当时山西督学文太清、袁继咸等人的器重和赏识。
崇祯年间,政治腐败,政客倾轧加剧。袁继咸受政敌的诬陷下狱,傅山为
其入京奔走营救,使袁得以获释。明王朝复灭以后,傅山深受儒家正统思
想的影响,积极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于顺治十一年(1654)因此而
被捕入狱。出狱后即托志于写作,擅诗词杂文,尤工于画,然而他在医学
上更是远近闻名。入清以后,家境日趋衰落,傅山遂以医为生。他在一份
“行医招贴”上自称“儒医”,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内伤外感,“不发空
言,见诸实效”。在所有临证各科中,他尤精于治妇女疾病。著有《傅青
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其男科并非现代的“男性学”,而是一般的
杂病内外科,包括传染性疾病等伤寒科目在内。

傅山的主要成就是在妇产科方面。他的《傅青主女科》篇幅虽然不大,
全书2 卷10 门,却包括了妇产科带下、月经、妊娠、生理和病理产科80
证,83 个方子。他临证的特点,是辨证细致认真,主张全面分析病情,观
察患者各种表现,根据这些观察所取得的资料,全面分析,从而判断病情。
傅山临证时一般不诊脉,这在中医传统诊断法中是少见的,也与古人“四
诊合参”的见解是相违背的。但是它体现了傅山”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
方不失古人准绳”的风格。他认为,一般而论,症候表现在诊断中具有决
定意义,傅山舍脉而从证,具有自己突出的特色。那么,傅山并非不通脉
理,相反,他对脉学有深入的研究,只是在关键时刻,他才采取脉证互参
的诊断方法。例如,他指出妇女心情不畅者,嫉妒者,常导致不孕,此时,
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可兹判断病情,则必须依脉判断。他指出,此种不
孕妇人与常人脉象不同,正常妇女,脉象必然“心脉流利而滑,脾脉舒徐
而和,肾脉旺大而鼓指”,而心情抑郁之妇女,其三部脉也必然出现郁脉,
亦即心、肝、肾三部脉皆郁。傅山强调一般没有其他症候可资依据,只有
舍证从脉,足见他在临证中的灵活性。

傅山对妇女的生理和病理,正常生育与病态生育,都有深入的研究。
如对妇女不育症,他提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身体过度消瘦、过度肥
胖、精神抑郁嫉忌、犯有与结核病相似的骨蒸夜热等多种因素,并且深入
分析了这些病因导致不孕的机制,相当中肯。如指出肥胖不孕者,其体内


脂肪积聚,必满遮隔子宫不能受精,对妒嫉不孕,则指出因精神因素导致
体内与生育有关的任、带诸脉不通,阻塞胞胎之门等等,都是十分合乎情
理的。对于妇女的生理变异,他也有细致的观察。如妇人月经,数月一行,
如果没有其他任何症状,而经行期间一切表现又与正常妇人无异,他指出
这种状态并非病态,而是一种生理现象。

傅山所著“产后篇”两卷,专门论述产后妇女的调理。他认为人体患
病,皆起于“气血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此种虚衰尤甚。对产后各种
疑难杂症,均立有法则,以便于遵循。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妇产科学的手册,简明、扼要、实用,在中医
妇人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道光年间付梓以后,短短不到一个世纪
里,翻刻版本达40 多种,可见它的价值!由于傅山医术高明,尤对女科有
突出贡献,受到人民的尊敬,誉为“仙医”、“神医”。他所拟的方剂如
完带汤、引精止血汤、固本止崩汤、两地汤、通乳丹等,至今仍为一些临
床家所采用。

傅山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终生坚持不为清廷服务。由于他的声誉及博
学,曾被荐为康熙帝的博学鸿儒,但他坚拒不受,朝廷强行肩舆入京,他
仍住在旅邸称病。最后,清廷只好赐他为“内阁中书舍人”放归故里。对
于患者,他则是认真负责,曾说过:“凡歪好胡混文章子,从他妄行,不
过出丑惹笑。若医药之道,偶尔撞着一遭,即得意以为圣人复出,不易吾
言,留其说于人间,为害不小。处一得意之方,亦须一味味千锤百炼。”
“卤莽应接,正非医王救济本旨。”其中可能也含有政治影射的味道,但
由此也可见他对医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傅山:傅青主男科,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2'(明)傅山:傅青主女科,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3'(明)傅山:霜红龛文,岳麓书社,1986。
研究文献

'4'何高民:傅青主医学著作考,山西中医研究所,1962。
'5'蔡景峰:《傅青主女科》非伪书辨,见《科技史文集》第14 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方以智

金秋鹏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自号有龙眠愚者、宓山子、无可、药游老
人等数十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生于安徽桐城;清康熙十年(1671
年)卒于江西万安。物理学。

方以智一生的政治生涯曲折坎坷。早年怀才不遇,与东林党和复社的
人士交友,受到阉党阮大铖的排挤。他不满时政,对明末政治的黑暗、腐
败感到深恶痛绝;他又企望明王朝不致倾覆,反对农民起义,反对清兵入
关。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历官翰林院简讨、工部观政,充定
王、永王讲官。1644 年明亡后,他先后流亡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支持抗清斗争。清顺治七年(1650),他出家为僧,过着苦行僧和学问僧
的生活。康熙十年因受广东反清事件的牵连,他在庐陵(今江西吉安)被
捕,在押送广东途中病逝于万安惶恐滩舟上。

虽然方以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他在学术方面却成就卓然,是明
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方以智出身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