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儒林之实学,遂下同于方技,虽复运算如飞,下子不误,又何足贵乎!”
(李锐,《三统术衍钤》跋)可见他早年学习历算的动机与其业师钱大昕
一样,是服从于治经明道这一“儒林之实学”的大目标的。李锐认为“历
学诚致治之要,为政之本”,在《三统术注》中,他对“伐桀”、“伐纣”、
“摄政”、“获麟”等古史或传说的年代都从历法上作了考证。在读《尚
书·召诰》时,针对江声、王鸣盛等人对郑玄注的怀疑,他“以纬候人■
数推知,上推下验,——符合”。另一方面,李锐从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中汲取了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并把它们运用在自己所处理的天文、数学
题材上,从而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在方程论和调日法方面的工作就
是最好的例子。

清代中叶,乾嘉学派提倡的“朴学”是当时的显学,活动于江浙这一
学术中心地区的李锐在当时就已享有很高的声名。钱大昕“生平未尝轻许
人,独于锐则以为胜己”。阮元称其“天禀高明,潜心经史,以唐宋人诗
文为雕虫小技不足观也”。罗士琳引当时人的说法,并称李锐、李潢为“南
李北李”,又将李锐与焦循、汪莱并称为“谈天三友”。至于此三人的得
失,罗氏认为汪莱失之于执,焦循失之于平,“唯尚之兼二子之长,不执
不平,于实事中匪特求是,尤复求精”。可以说,李锐是乾嘉时代在天文、
数学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在清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
的一页。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李锐:李氏算学遗书·开方说,上海醉六堂刊本,1890。
'2'(清)李锐:李氏算学遗书·日法朔余强弱考,上海醉六堂刊本,
1890。
'3'(清)阮元、李锐等:畴人传,花雨楼刊本,1882。

'4'(清)李锐:测圆海镜细草,《知不足斋丛书》本,1798。
'5'(清)李锐:观妙居日记,原稿本,北京图书馆藏。
'6'(清)阮元:李尚之传,研经室二集·卷四,文选楼刊本,道光年
间。
研究文献

'7'(清)张星鉴:李尚之先生传,仰萧楼文集,1880。
'8'(清)罗士琳:李锐,见《畴人传续》卷五十,上海玑衡堂石印本,
1896。
'9'郭世荣:李锐观妙居日记研究,文献,1986,2,第248—263 页。
'10'严敦杰:李尚之年谱,见梅荣照主编《明清数学史论文集》,江
苏教育出版社,1990。
'11'李继闵:关于调日法的数学原理,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12,第5—21 页。
'12'刘钝:李锐、顾观光调日法工作述评,自然科学史研究, 6(1987),。。 
2,第147—156 页。
'13'李继闵:再评清代学者的调日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7(1988),。。 
4,第335—345 页。
'14'刘钝:李锐与笛卡儿符号法则,自然科学史研究,8(1989),2,
第127—137 页。

包世臣

徐旺生

包世臣又名世绳,字慎伯,号倦翁,又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
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 年)生;咸丰五年(1855 年)卒。农学、农业经
济学。

包世臣的家乡安徽泾县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家里十分清贫。幼年时,
他一面跟随父亲读书,为“八比六韵”,一面种菜,了解农事。尽管十分
清苦,他却很喜欢这种耕读生活。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见衰败之象,
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官僚的腐败,对他的震动极大。包世臣十二三
岁就慨然有志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不扬名也毫不在意。18 岁离家
做塾师,其间读到明末清初倡导“经世致用”的大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
的一部分,十分仰慕顾炎武的为人,顾的经世思想和他平时所思所想极为
契合,因此,更坚定了他为天下国家谋利的决心。他的一生,便循着这条
“经世致用”的道路前进。19 岁游芜湖,受知于中江讲院程世谆,程非常
赏识他的才能,荐于徽宁道宋榕,时值天久旱不雨,宋榕有意要见识一下
包世臣的才学与志向,命其作诛旱魃文。由于包世臣平时念念不忘生民之
疾苦,下笔立就,洋洋万言,博得宋榕的激赏,一时传为佳话。 22—25
岁负笈出游,入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发现当时地方官擅漕利,
极为忧虑。26 岁避暑浮玉山时曾出入苏州,多次指陈漕运利弊。27 岁撰写
成一部简明扼要的农书《郡县农政》。28 岁作长文《海运南漕议》,这一
年读完顾炎武《日知录》,更加钦佩顾炎武,并谓千百年来,学者当首推
顾炎武。34 岁中举人。此后几十年间主要游幕于江南一带,多次上书地方
行政长官,指陈时弊,提出改革措施。48 岁游幕于直隶承宣使署,对辖区
水利十分关注,撰成《记直隶水道》一文。61 岁以大挑一等知县任分江西,
4 年后任新喻县令,政绩斐然,但因锋芒太露,得罪权贵,一年后被排挤
去官。晚年寓居南京,以卖文鬻字度日。

在长期坎坷的生活经历中,他曾以主要精力致力于研究农业技术和农
业经济问题。生平著述很多,主要有《郡县农政》,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农
学家。下面就从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

1.撰写《郡县农政》
青年时代的包世臣,对种菜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把古书中的种菜方法,
亲自运用到实践之中,看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进行比较鉴别,从
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事经验,为日后的《郡县农政》的撰写打下了深厚


的基础。

青年以后,包世臣主要游幕于江南一带。他极为重视农业技术的运用,
认为:“百亩之粪,上农食九人,下农食五人”,必须“生之务尽其道,
而不敢使有或耗者也”。他认为地方官吏不仅要做到“礼”、“义”、“信”,
而且要好好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农事,然后运用这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这些思想不仅要求“廉政”、“勤政”,而且要求“率政”,即施政有效。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他广泛收集古籍中农书资料,亲自深入农业第一
线,加上早年的耕读经验,撰写了一部供官吏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郡
县农政》。该书以实用为原则,剔除一切不实用的部分,尽量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在江淮一带成为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农书。

《郡县农政》共分七部分,依次为辨谷、任土、养种、作力、蚕桑、
树植、畜牧等。“辨谷篇”讲作物品种的识别,包括稻、麦、黍、玉米、
粟、豆类、芝麻和麻,其中稻、麦和豆属江淮一带主要种植作物,因而论
述特别详尽。“任土篇”除讲耕作、灌溉、土壤、肥料外,还包括山地开
垦及“区田”、“代田”等,其中区田的提倡可以利用江淮一带的零星小
地以缓和耕地不足的矛盾。“养种篇”叙述作物选种育苗技术,包世臣对
选种和培育壮苗特别重视,对江淮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的浸种、催芽、落谷、
护秧等都有详尽记载。“作力篇”主要讲农作物栽培方法,除粮食作物外,
还包括棉花、甘薯、各种蔬菜和少数经济作物等。内容详细,且体现地方
特色。篇末附有农家种植历,按二十四节气,安排各个节令的农事活动,
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可以视为一种小型节令型农书。“蚕桑篇”也
很有特色,养蚕是江淮一带的主要副业,因此作者单独以一篇来介绍,几
达全书的五分之一,内容包括从栽桑到缫丝的全部内容。说明包世臣十分
注意发展地方传统产业,提倡多种经营。“畜牧篇”也是作者十分重视的
内容,对牛、马、羊、猪、鸡以及鱼类都分别叙述,涉及到饲养、繁殖、
育种和管理等。综观全书,有两大特点,一是短小精悍,二是通俗易懂,
抓住重要和易于忽视的部分,体现了作者为天下人谋福利的良好初衷。

2.农田水利和防洪救灾
包世臣十分关心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1801 年,他游幕于直隶
承宣使署时,对于署内架存各州县地图广加阅览,对于辖区水道走向、水
量、水源、堤防现状以及潜在危害进行分析总结,撰成《记直隶水道》一
文。内容涉及京津地区较大河流,计有漳河、滏阳河、滹沱河、滋河、沙
河、唐河、猪龙河、易水、白沟河、桑干河、洋河、妫河、白河、蓟河、
滦河等,指出漳河水最关利害,因其辖区较大,流被较广,宜特加注意。
清王朝由于朝政腐败,江淮地区河堤长久失修,水患频繁。1804 年南京发
生水灾,1806 年苏州发生水患,数年后南京又灾。他作为幕僚除积极从事


救灾外,还提出许多建议。1829 年为治理水患,掌握黄淮水情,他坐船从
山东临清出发、沿大运河南下往东昌、洛宁、宿迁到达扬州,考察了沿路
的许多河流湖泊(包括马郏河、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白马
河、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等)的水位、水
源、流向及防洪设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在江西当幕僚时,
反对盲目围湖造田。当时江西的圩田建设十分混乱,一个大圩中往往有数
个小圩,单一的农户只顾自己的小圩,而辖区的官吏只知横征暴敛,不管
修圩防洪,一到洪水季节,大圩一破,小圩全部被淹,“鱼米之乡尽成泽
国”,但“田去粮在”,老百姓还得按田交粮。因此他在给江西巡抚陈玉
生的信中谈到要治理江西,第一要务是处理好圩田建设中的防洪问题。

3.重农思想
包世臣对农业生产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生财者农”,“天下之富
在农而已”,因而治理国家的根本便是抓好农业生产,“圣人治天下,使
菽粟如水火,而民莫不仁”,“圣王治天下,至纤至悉,莫不出于以民食
为本”,因此他提出“治平之枢在郡县,郡县之首在农桑”。18 世纪后期
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江南地区灾害频仍,官吏贪赃枉法,两江总督辖区
的盐务漕运弊端百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许多人认为当时主要政务便是
水利,治河、盐务、漕运等,有人问他:“你认为治河、漕运、盐务都不
是大政,那么是军事吗?”他回答道:“军事虽然重要,但还不是大政,
能称得上大政的只有农业而已。”在这里,包世臣继承了古代一以贯之的
重农思想。

他在提倡重农的同时,并不一味限制商业的发展,相反,他十分注意
流通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防谷贱伤农,但是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
限度的。当时江淮地区烟酒业比较发达,这是由于江淮一带工商业发达,
能够吸收其他地区的粮食以缓解其发展多种经营所造成的缺粮额。但后来
随着鸦片贸易的兴起和发展,造成硬通货白银大量外流,制钱贬值,使得
国库空虚;同时鸦片的贸易又带动烤烟、酒肆大量发展,造成粮烟争地,
粮酒争谷米的矛盾,这些丝毫不能认为是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的结果。因
此,他指出不仅不能提倡,而要严加制止。他在1820 年所著的《庚辰杂著
二》中对烟酒鸦片的状况深感忧虑。他比林则徐上《禁烟奏折》(1838)
早18 年就指出鸦片的危害,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包世臣的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奔波所及无不以泽被苍生为第一
要务,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仕途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更好地为百姓谋
利的机会。他虽以儒者自居,却公然蔑视儒家一贯揭橥的反对言利的主张,
一再声称自己是好言利,并说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恰恰是一大优点,自己


平生所学大半在此。当他读到顾炎武《日知录》时,极力阐扬经世致用的
主张,并力求付诸行动,在致力于乾嘉朴学精微考据的学术氛围中投入一
颗不寻常的炸弹,使得溟■于传统学术活动的士大夫蓦然警醒。他的思想
影响了稍后一些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虽然他没有后者尖锐犀利和
集大成,但毕竟是有限的几个清醒者之一。包世臣不仅是一位农学家、农
业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十分敏锐的思想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包世臣:齐民四术,重刊本,1888。
研究文献

'2'赵尔巽:清史稿·包世臣传,中华书局,1977。
'3'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农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4。
'4'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80。

栗毓美

程鹏举

栗毓美字友梅,一字含辉(一作晖),号(一说字)朴园,又号箕
山。山西浑源州(今浑源)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生;道光二十
年二月十七日(1840 年3 月20 日)卒于河南郑州。水利。

栗毓美出身儒学世家,6 岁时即能作对,使塾师惊讶不已。17 岁时,
师从戈仙舟,为州学生员。嘉庆五年(1800),被戈的后任莫宝斋选为辛
酉科贡生。嘉庆七年(1802)在朝考中名列二等,分发河南,历任温县、
孟县、安阳、河内(今沁阳)、西华等县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任宁
陵知县。不久因父丧回籍,嘉庆二十四年(1819)复回河南,先后署淇县、
修武知县。道光元年二月(1820)任武陟县知县。道光三年(1823)十月
升任光州知州。四年(1824)升汝宁府知府。五年(1825)任开封府知府。
九年(1829)正月,升任河南粮盐道。十月调任开(封)归(德)陈(州)
许(州)道。十年(1830),任湖北按察使。十二年(1832)三月任河南
布政使。十四年(1834)七月后受命护理巡抚。十五年(1835)五月,又
改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直到道光二十年病故。

栗毓美的主要活动,大都和治水有关。早年他曾想从事教育,朝考后
以知县分发河南时,就打算呈请改任教职。莫宝斋对他说:县令官虽不大,
要称职却很难。你才赋超出常人,如能将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以
研究学术的精神研究治理好一县的方法,贡献声名不是比从事学术更大更
高吗?栗毓美才决意从政。任安阳县令时,曾重浚万金渠,百姓受惠不少。
在宁陵县时,县遭水灾。他巡视四乡,大力兴办赈济。服丧回任不久,黄
河在马营口决口,栗毓美受命勘视灾情,协办大工和放淤工程。道光元年,
栗毓美任武陟县令,该县地处黄河、沁河之间,防御水灾是头等大事,栗
毓美自此开始密切接触河防工程。不久沁河在韩村决口,他指出韩村堤防
不顺河势,建议导沁河由漫口以下入故道,另筑新堤。因经费问题未能获
准。任湖北按察使后,修订长江沿岸防汛保甲制度。道光十二年八月,在
河南布政使任上时,黄河南岸祥符汛三十六堡堤,因滩地串沟水势直冲大
堤,决口60 余丈。恰值该工段未准备堵口料物,河官仓惶派人去相距很远
的黑■口工转运秸料。栗毓美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建议先在决口上游修
筑柳坝削弱水势。河官以为无济于事,栗毓美说:假如有重病人需要珍奇
药材,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是应该先用常用药救急,还是坐等好药
运到?坚持先筑柳坝,结果筑到70 多丈时,果然水势大减,决口得以堵合。
接着又堵合连通黄河的两条串沟,直到此时,黑■口的秸料还未运到。

栗毓美在河工技术上的最大成就,是采用并大力推广砖工(坝)。也


就是在险要堤段大量抛投砖块,取代以前的镶埽工程和抛石护堤。早在担
任武陟县令时,栗毓美发现塌落的旧城砖经多年泥沙浸灌,凝结成堆,非
常坚硬。而埽工以高梁杆等植物茎杆为主,容易朽烂,就曾有改埽工为砖
工的设想。到任开归陈许道时,便带头捐款购置碎砖,于道光九年春在开
封附近试办砖工。尚未完成,因调任湖北按察使而罢。道光十五年就任河
道总督后,开始大规模实施砖坝工程。当时开封上下黄河北岸滩地(主流
与大堤之间的空地)有不少串沟(从主流分入滩地的分支),有的顺堤脚
而流,汛期对大堤威胁很大。当年八月,原武县九堡堤段北岸串沟分流达
四成,下泄至阳武境重归主流,冲击大堤,岌岌可危。而沿堤已无土可取,
也不可能沿途全部镶做埽工。栗毓美决定先在阳武十堡抛砌砖坝,挑水向
外。砖坝伸出堤岸10 余丈时,溜势也外移10 余丈,而且砖坝上下都生成
淤滩,水流不再冲击大堤。于是一鼓作气,沿堤抛投砖坝60 多座,将串沟
水势外逼10 多丈到数十丈,保护了大堤的安全。砖坝工程首次大规模运用
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栗毓美总结砖坝的优点是:埽工容易朽烂,堆储的防险秸料如两三年
不用,也会腐烂,同时还有火烛之险。砖工则没有这些缺点。与碎石相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