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是缺乏的。

《四时纂要》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缺点,即全书共698 条,其中占
候、择吉、禳镇等迷信的东西占有348 条,将近一半。这与唐代密教(佛教
之一支)巫术和道教的流行有关。另外,该书文字摘录过简,有时含混不清,
间有失原意之处。但去芜存精,仍不失为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它综录
的资料,门类多,简要实用,颇为后人所重视。北宋天禧四年(1020),《四
时纂要》和《齐民要术》同时被推荐给朝廷刊印,颁发给各地方劝农官。
再早,至道二年(公元996 年)已有民间刻本。南宋翻刻过。元代的《农桑
辑要》几乎全部选录了它所特有的资料。它还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四
时纂要》的体裁与《四民月令》一样,以时令为纲;收录的有关生产和生
活项目,许多与后者相似;但《四民月令》却几乎没有具体生产技术的记
述,《四时纂要》则对许多生产技术作了介绍。另外,《四时纂要》填补
了自《齐民要术》至《陈■农书》之间相隔六个世纪的空白,对农业生产
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韩鄂撰,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

研究文献

'2'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1980。
乐史

杨文衡
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五代后唐天成五年(公
元930 年)生;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卒于洛阳。地理学。

乐史的青年时代是在五代更替的岁月中度过的,曾任南唐秘书郎。进


入北宋以后,初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西南)主簿。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
年),举进士,任武成军(今河南滑县)书记,后又历任著作佐郎、三馆编修、
陵州(今四川仁寿)知州。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著《贡举事》20 卷,《登
科记》30 卷,《题解》20 卷,《唐登科文选》50 卷,《孝弟录》20 卷,
《续卓异记》3 卷。宋太宗赵炅表扬他勤奋,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
又任太常博士,舒州(今安徽潜山)知州,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公元993
年)任两浙巡抚,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著《广孝传》50 卷,《总仙记》
141 卷。咸平初(公元998—999 年),任职方员外郎,著《广孝新书》50
卷,《上清文苑》40 卷。出任商州(今陕西商县)知州。咸平五年(1002)与
儿子乐黄目同在史馆任职,“人以为荣”。后在西京磨勘司任职,改判留
司御史台。晚年定居洛阳,继续从事写作。著有《太平寰宇记》200 卷,
《总记传》130 卷,《坐知天下记》40 卷,《商颜杂录》20 卷,《广卓异
记》20 卷,《诸仙传》25 卷,《宋齐丘文传》13 卷,《杏园集》10 卷,
《李白别集》10 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 卷,《掌上华夷图》1 卷,《仙
洞集》100 卷。

由于乐史长期任三馆编修,有机会饱览皇家藏书及各州图籍,又有在
各地任职时所作实地考察的知识,加上写作勤奋,所以著述极富。从上述
统计,其著作至少有22 种共1003 卷,但大部分遗失了。今仅存《太平寰
宇记》200 卷,《广卓异记》20 卷,以及《绿珠传》、《杨太真外传》、
《兹竹诗》、《鸯转上林赋》等单篇诗文。

《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于公元976—984 年写成。它不
受唐末五代割据局面和宋朝疆域的限制,从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以“寰
宇”为记述范围,自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开始,谱写四方。叙述实事求
是,现辖说现辖,唐辖说唐辖。最后介绍边疆少数民族及周围各国的地理
情况。由于乐史写此书时,宋朝的路级行政区划尚未固定,所以此书仍以
唐代十道为纲,以州(军、监)为目,以县为子目。每州首引自古以来的山
经地志,叙述沿革变化,地名含义。州县之下附有户口数字,山岳陂泽的
方位,水道源流,水利设施,具有历史意义的城、邑、乡、聚,重要的关、
寨、亭、障,著名的祠庙、古迹、特产,官办工矿企业等。还沿袭《元和
郡县志》的体例,每州附注州境,四至八到。它征引文献近200 种,不仅
采用历代正史的材料,而且大量引用各朝地志、杂记、诗赋、碑文、文集
中的材料,因此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这些史料注明了文献出处,便于
查找,为今人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很多方便。

《太平寰宇记》一书取材广泛,资料丰富,是传世内容最丰富的古代
地理著作。它的特色和创新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1)在体例上,《太平寰
宇记》增加了风俗、姓氏、人物、艺文、土产、四裔等项,使地志内容更
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备。这是乐史在地志体例上的一个创新,给后世的方
志、舆地著作影响很大。它一方面使地志内容更为庞杂,趋向史传化,使
地理意义减色;但另一方面历史地理中记述土产、风俗、人物就可以进一
步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2)在人口地理方面,《太平寰宇记》也有一
些创新。从历史上看,《汉书·地理志》以后的正史地理志一般只记一个
朝代、一个年代的户口。《元和郡县志》加以扩展,也只记一个朝代两个
年代的户口,一是开元,一是元和。《太平寰宇记》又有了扩展,记载两
个朝代的户口,一是盛唐开元,一是宋初。对宋初的户口,作者又依据有


无土地资产划分主户、客户两类,主户是占有土地和资产者,客户除少数
侨居外地的小工商业者外,主要是全无田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
书中记载的每州主、客户数字,对研究宋初封建土地占有状况和封建剥削
关系、各地区户口分布的差异以及人口的变化和流动,都有非常重要的价
值。如山南西道18 个州军,主户为60149 户,客户为151455 户,客户为
主户的2。5 倍。有些州军,客户比主户多到6—8 倍。这些数字说明,那些
地区自耕农的比例小,佃农的比例大,土地集中的程度高。增加主、客户
的区分,可以使读者看到那个时代阶级关系和人口发展变化的本质。这是
乐史对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此外,乐史还首次开列了我国少数民
族地区的户口。在民族杂居地区又分别记载几种类型的户口数字。有的总
列汉、蕃主客户数字;有的则分别开列汉户与夷户主、客户数字;有的仅
列汉族主、客户数字,少数民族仅举族名而无户数。这种记载虽不够详尽,
但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在经济地理方面,
《太平寰宇记》开创了土产一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面貌。它
不但记载的项目比《元和郡县志》、《汉书·地理志》多,而且还对某些
物产的性能、特点、用途和生产情况加以说明。(4)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太
平寰宇记》提供了各监的设置年代、统辖范围,四至八到,户口、风俗、
土产以及各监的生产内容。如龙焙监设在建州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南乡秦
溪里,开宝八年(公元975 年)置场收铜银,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升
为龙焙监。下管7 场,生产12 种矿石:白矿、黄礁矿、黑牙矿、松矿、水

■矿、黑牙礁矿、光牙矿、土卯白矿、马肝礁矿、桐梅礁矿、赤生铜矿、
红礁夹生白矿。这些记载,开创了我国关于生产力的分布及其发展的研究,
特别是关于农业的分布及其发展和手工业、矿业的分布及其发展的研究。
这是乐史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当然,《太平寰宇记》也存在不少封建糟粕和内容上的错误,这些前
人已经指出来了。然而它的成就是主要的,不愧为我国著名的综合性的大
型历史地理著作。此书清初已残缺不全,光绪九年(1883)虽经杨守敬在日
本发现宋刊残本而补入5 卷半,但仍缺2 卷半,不是足本。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乐史撰,(清)黎庶昌校刊:太平寰宇记,《古逸丛书》本,1884。
'2'(元)脱脱等:宋史·乐黄目列传附,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3'翟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5'李德清:简评《太平寰宇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5,第23 页。
'6'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7'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燕肃

张柏春
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建隆二年(公元961


年)生;康定元年(1040 年)卒。机械学、潮汐学。

燕肃的父亲燕峻,慷慨仗义,杨光远反时,迁居曹州(今山东曹县)。
燕肃幼年丧父,孤独贫困,出外游学。考中进士后,曾先后在凤翔府(今陕
西凤翔)、临邛县(今四川邛崃)、河南府(今洛阳)、广南西路(今广西)、广
南东路(今广东)、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梓州(今四川三
台)、亳州(今安徽亳县)、青州(今河北青县)、颖州(今安徽阜阳)、邓州(今
河南邓县)等地做官。宋仁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官至礼部侍郎时,辞官。
他有一个儿子,叫燕度。

燕肃在越州、明州等沿海地区任职期间(约1012—1022 年),对海潮进
行了10 年之久的实地观测,积累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掌握了每日潮候。他
的理论潮时推算达到了较高的精确度。经过分析研究,他发现潮汐变化大
小与太阳无关,但与月亮在时间上有对应关系,即朔、望潮大,上弦、下
弦潮小。他还了解到钱塘江河口有南北互连的沙■,指出沙■隔碍洪波,
阻止潮势,“浊浪堆滞,后水益来,于是溢于沙■”,形成钱塘江的暴涨
潮。这种正确的认识是他的创见。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他在明州总结
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成《海潮图》和《海潮论》。他还将研究成果刻在石
碑上,以便广泛传播,促进水路交通和渔业的发展。

漏壶为中国古代的计时器,始自周代,至宋仁宗天圣年间,唐代创制
的浮箭漏壶尚存,但不能用。燕肃研究潮汐时,为了得到正确的潮候,需
要用准确的计时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他发明了精美的“莲花漏”。
当年九月,王立等检定莲花漏,试验结果与当时所用的“崇天历”不合,
朝廷未采用。4 年后,燕肃与杨惟德再进行试验,结果良好。但遭到丁度
等反对。又经多次试验,并与称漏比较,至景■三年(1036),莲花漏终于
被采用。

燕肃每到一个地方都把莲花漏的作法刻在石碑上,以便广泛应用。与
过去的漏壶相比,它的结构有三个优点。首先,在漏壶中首次采用漫流系
统,即在漏壶的上部开孔,使多余的水由此溢出,以保持漏壶水位恒定,
基本上消除了漏壶水位的变化对流量的影响;第二,根据不同节气和昼夜
长短,以及不同的地区,分别制造刻度不同的48 支浮箭,每个节气,昼夜
各更换一个,以适应全年每日长短的差异;第三,首部刻有莲花的箭插入
装在壶上的莲心,箭由于水的浮力穿过莲心沿直线上浮,不致摇摆。这些
优点大大提高了漏壶计时的准确度。他的莲花漏“世推其精密”,被许多
州郡所采用。北宋时,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已失传。燕肃于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再次制成指南车。中国古代对指南车的记载过于简略,使人不易推
断这种车的具体结构。《宋史·舆服志》和岳珂的《愧郯录》对燕肃指南
车的内部构造、部件尺寸和制造方法,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可惜没有图。
经A。C。莫尔(Moule)、王振铎、鲍思贺、刘仙洲等先生的研究,已基本上
搞清了它的构造原理。它是一辆两轮独辕车,每个车轮附一个齿轮,两个
小齿轮分别与轮上的齿轮啮合;另有一个中心齿轮,带动车上的木人引臂
指南。这种指南车机构巧妙。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能转太大的
弯。80 年后,即大观元年(1107),吴德仁再次改进指南车。另外,《宋史》、
《东都事略》和《齐乘》都说燕肃曾制记里鼓车和欹器,但未记载详细构
造。


燕肃天资聪明,做事认真,善于绘画、写诗,通乐律,曾与李照、宋
祁按王朴律划■钟磬。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燕肃传,中华书局,1977。

研究文献

'2'王锦光:宋代科学家燕肃,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3,第34—38 页。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
1984。
'4'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科学出版社,1982。
'5'王振铎: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史学集刊,1937,3,第
1—46 页。
'6'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2。
曾公亮

王兆春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今属福建)人。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
生;元丰元年(1078 年)卒。军事技术。

曾公亮是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初知会稽县,重视水利建设,
民受其利。庆历三年(1043)他在集贤校理任上,七年任天章阁待制、知制
诰兼史馆修撰,不久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之后,又以端明学士身分知
郑州事,政绩甚佳,民有夜不闭户之安。知开封府事后,被擢升为给事中、
参知政事,嘉■六年(1061),升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仁宗末年(1063),他与宰相韩琦共议建储事。在契丹人侵扰界河时,
曾公亮力主禁除,消除了边害。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并先后兼任礼
部尚书、户部尚书。神宗即位后,又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
(1070),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并因年迈避位。三年九月,拜司
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治军有功。后又以太傅致士。致
士前曾荐王安石为相。死后宋神宗赠以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配享
英宗庙庭,并御篆其碑首“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曾公亮一生知文通
武,为北宋的安定做出了贡献。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
(1040—1044)与丁度等人编纂成《武经总要》一书(一说成书于庆历三年至
七年)。

《武经总要》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兵书,分为前后两集,各20
卷。前集包括各种军事制度15 卷、边防5 卷。后集包括历史故事15 卷、
阴阳占候5 卷。宋仁宗在该书“仁宗皇帝御制序”中指出:全书由工部侍
郎、参知政事丁度,总领书局,负责领导工作。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完成
编定任务,并说“公亮等编削之效,寝逾再闰,沉深之学,莫匪素蕴”。
曾公亮等在编纂《武经总要》时,对“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经籍所载,
史册所记,。。至本朝戡乱,边防御侮,计谋方略”等内容,都有涉及。
可见曾公亮既是全书内容结构的设计人,又是编定者和主要撰写人。该书


最大的特色是在前集卷十至卷十三中,用比较多的篇幅,全面而系统地介
绍了军事上的“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并绘制了相应的图形,
这些图形和文字说明一起,不但形象而具体地展现了北宋初期的陆战和水
战兵器、筑城技术和城战(其中包括攻城和守城战)器械、战船、战车的形
制构造,而且也反映了北宋以前各朝在军事技术上所获的成果。更为重要
的是《武经总要》还收录了我国最早配制成功的三个火药配方,以及我国
最早用于战争的一批军用火器,即火球类火器与火药箭类火器,并附有它
们的制造与使用方法。这些丰富的内容,既是我们祖先创造才能的结晶,
也是他们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所做贡献的光辉记录。曾公亮虽然不一定是上
述兵器的直接研制者,但他对这些兵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对冷兵器的研究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的卷十、卷十二、卷十三中,记录了几
十种冷兵器,有文有图,其中有长杆刀、枪各7 种,短柄护体刀、剑3 种,
攻城专用枪5 种,攻城兵器与掘城工具并用的5 种,守城专用枪4 种,斧
和叉各1 种,鞭、锏、棒、椎等杂式兵器12 种,防护器具4 种,护体甲胄
5 种,马甲1 种,单弓4 种,箭7 种,弓箭装具5 种,单弩6 种,复合式
床子弩8 种。这些兵器正是当时宋军装备兵器的写照,它们不但与《宋史·兵
十一》等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兵器名称相同,而且也与一些出土实物和陵墓
前石雕武士的装具、陶勇武士的装具相似。例如河南巩县北宋各陵石雕中
环甲武士的兜鍪和铠甲,就与《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甲胄相吻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