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臻完善,终于从一个印刷厂的学徒成长为一个对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过去,西藏有一位叫潘公杰的高僧,也是一个善于盘点心灵的人。他每天打坐,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辨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放在另一边。
佛法中的善念是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非分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嫉妒、嗔恼等,都可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等,更是罪不容赦了。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么?”30多年之后,潘公杰面前全变成白石子了,大师修成菩提道。
我们是凡人,大概很难达到富兰克林与高僧的那种至纯境界。但是,无论对谁来说,盘点心灵的过程,都是接近真善美的过程,都是远离假恶丑的过程,都是坚持自我完善的过程,都是走向成功的过程。
所谓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高官厚禄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功成名就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可歌可泣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机遇有好坏。
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
“豆芽王”理论
我在农村教书时的房东心灵手巧,不善言语,是个加工豆制品的能手。特别是他生产的豆芽与众不同,又大又肥又白,供不应求,人称“豆芽王”。
时间长了,我和“豆芽王”成了朋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别人生出的豆芽又细又小又黄,而你的豆芽却又大又肥又白?”
“豆芽王”说:“你先别着急,过几天我带你看看怎样才能生出又大又肥又白的豆芽。”
过了几天,“豆芽王”把我带到他培育豆芽的几间小厢房,这便是他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小作坊里摆满了生豆芽的大盆,每个大盆都装着豆芽,豆芽上都放了块竹筐盖,竹筐盖上又压了块不小的石头。原来,豆芽为了要生长,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奋斗,才能脱颖而出,于是就变成了又大又肥又白的豆芽。接着,“豆芽王”又让我看了角落里的一盆故意没有用石头压着的豆芽。这盆豆芽就逊色多了,同常见的豆芽一样,相比之下又细又小又黄。
看完在这两种不同成长环境下所培育出来的豆芽,我明白了“豆芽王”的诀窍。
我问“豆芽王”:“这一招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豆芽王”给了我一张很破旧的报纸。我打开报纸,在用红笔圈起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则醒目的新闻报道:在辽阳市的一条柏油马路的边上,长出了一堆大蘑菇。那堆大蘑菇为了自己的成长,竟把压在自己头上的坚实路面顶裂了……
我发自内心地敬佩“豆芽王”的智慧和想像力,不禁联想到分离头盖骨的另一则报道。
一些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各种办法,要把人的头盖骨完好无损地分解开,遗憾的是都没有达到目的。人的头盖骨,实在是结合的太致密、太坚固了。后来,忽然有人采用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需要解剖的头盖骨里,同时给以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使种子发芽。这些种子一发芽,便以令人震惊的力量,将那些机械力所难以分开的头盖骨,完好无损地分开了。
生命的力量无疑是令人敬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但这最强大的生命力量是个变数,其中有个引人注目的规律:只要不超过生命的极限,生命所承受的压力越大,生命所发挥的潜力也就越大。压力可以使生命变得更加强壮。这个道理,也许可以称之为:“豆芽王”理论。
大胆假说
在太平洋的一些无人小岛上,美国社会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他们首先在一个岛上发现,一些猴子喜欢吃岛上的一种甘薯。但往常的吃法是将甘薯从泥沙中挖出来,猴子抓起带有泥沙的甘薯就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一只聪明的猴子将甘薯拿到水中去玩,发现被水冲去泥沙的甘薯吃起来更加可口。从此以后,这只猴子每次挖到甘薯便拿到水边洗去泥沙后再吃。很快,它周围的猴子也学会了洗甘薯;又过了不长时间,整个小岛上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甘薯。
令科学家更加惊诧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邻近的一个小岛上也有少数的猴子将甘薯在水中洗去泥沙后再吃;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洗甘薯的方法传遍了邻近的这个小岛。
再不久,第三个岛也有猴子开始洗甘薯,并传遍全岛。很快地,第四个岛、第五个岛……到了最后,这一地区所有小岛上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甘薯。
这些小岛绝无人迹,彼此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电话联络的可能。同时,科学家也严密地控制观察的环境,绝不容许任何岛上的猴子转移到其他小岛上去。
若说是巧合,又为何洗甘薯的方式不是在各岛同时发现,而是由一个小岛开始,逐次向外依序传递扩展的呢?各个岛屿上的猴子,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递洗甘薯的信息呢?
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除了已知的显意识及潜意识外,也许还有“超意识”的存在。其传递的方式,可能类似电波的传递方式;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超意识”的能量似乎也能增强,能传递得更快更远。
目前,这种“超意识”的传递方式还只是也仅仅是一个假说,既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没有得到科学家的确认。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假说的正确与错误似乎并不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地提出假说,进而用实践检验来肯定正确的假说,抛弃错误的假说。因为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提出假说开始的,或者说许多伟大的发现都离不开大胆的假说。
从美国社会学家对猴子如何传递信息这个问题提出的大胆假说,使人想到了两句极其有益的名言。
一句名言是贝弗里奇说的:“科学家必须具备想像力,这样才能想象出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如何发生,如何作用,并构思出假说。”另一句名言是恩格斯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大胆的假说。
如果没有大胆的假说,也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人类要进步,不仅要小心求证,而且要大胆假说。
一沙一世界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庆祝盟军于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国际部的一份电报:她的独生子在战场上牺牲了。
那是她最爱的儿子,那是她唯一的亲人,那是她的命啊!她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严酷事实,精神接近了崩溃的边缘。她心灰意冷,万念俱灭,痛不欲生,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然后默默地了此余生。
当她清理行装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几年前的信,那是她儿子在到达前线后写的。信上写道:“请妈妈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不论在哪里,也不论遇到什么灾难,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能够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远以您为榜样,永远记着您的微笑。”
她热泪盈眶,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看到儿子就在自己的身边,那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关切地问:“亲爱的妈妈,您为什么不照您教导我的那样去做呢?”
伊莉莎白•;康黎打消了背井离乡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告别痛苦的手只能由自己来挥动。我应该用微笑埋葬痛苦,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后来,伊莉莎白•;康黎写了很多作品,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一书,颇有影响。书中有这样的几句话:
“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变的现实,我们要向最好处努力;遇到不可能改变的现实,不管让人多么痛苦不堪,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有时候,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与魄力。”
放飞梦想
一天的傍晚,用过晚餐以后,妈妈在厨房忙着清洗水池里堆满的餐具。
孩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跳来跳去,从一个沙发跳到另一个沙发,跳得满头大汗。
妈妈洗完了餐具,走过来吃惊地问:“宝贝,你这是在做什么?”
孩子用手擦了擦头上的汗,自豪地回答:“我已经跳到月球上了,正在太空中行走。”
妈妈偏着头笑了一笑:“宝贝,那你可别玩忘了,到时候要早点从月球上回家来睡觉啊!”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妈妈也真够天真的,怎么跟孩子一起白日做梦?
不过,这个小孩从小到大,一直对太空科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家里的支持,他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世人皆知的阿姆斯特朗。
他妈妈回首往事时说:“孩子年纪虽小,心志却是广大的。珍惜孩子的梦想,有助于孩子梦想的实现。放飞孩子的梦想,让生命为梦想而燃烧。这个世界会因人类梦想的飞翔,而变得更加多彩和美好。”
“只要人类能够梦想的,就是人类一定能够实现的。”这句话就刻在美国宇航中心的大门上。
培养有智慧的人
犹太人把智慧看成是传世之宝。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培养有智慧的人。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对知识是极其重视的。智慧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当幼儿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里的书柜都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他们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寓意生命有结束之时,求知却永无止境。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量和人均读书的比例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重视知识,更重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知识能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善于运用。只有知道怎么运用知识,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还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知识是走进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于是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会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智慧胜于知识。智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几乎每个犹太人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掠夺,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就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母亲就会告诉他:“那是智慧。这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将永远伴随着你。”靠智慧能赢得财产,靠财产却换不来智慧。在犹太人看来,智慧比财产重要千百倍。犹太人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他们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一切智者,赋予他们极高的声望。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还重视对美德的培养,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以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智慧。”美德常常可以弥补一个人智慧方面的缺陷,智慧却难以弥补一个人美德方面的缺陷。没有美德的“智慧”,只不过是诡计和欺诈。美德处于人的素质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智慧将难以发挥作用。智慧与美德是相辅相成的,美德会提高智慧的身价。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孩子的婚事上也有很充分地体现。犹太人有一条格言:“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出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智慧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也可以帮助一个民族走向昌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注重培养有智慧的人。
一沙一世界播种诚实
30年多年前,在纽约贫民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奥尼尔夫人对所教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批卷时她发现,有12个男孩子解同一考题的答案都是错的,而且错的整个过程一模一样。
第二天放学后,奥尼尔夫人把这12个男孩子都留了下来。她说,之所以留下他们,是因为他们解题的整个错误过程一模一样,但没有任何责备。然后,她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
“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更能显示他的品格。”
写完之后,她要求这12个男孩子每人将它抄写100遍……
后来,在美国教师节的前夕,多家媒体围绕《难忘恩师》这个主题搞了一次全国性的有奖征文活动。这12个男孩子中的一个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写了一篇征文,题目是《刻骨铭心的一百遍》。该文回忆了奥尼尔夫人要求他们抄写100遍汤姆斯•;麦考莱那句名言的原委,以及他们从中受到的深刻教育和影响。该文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荣获了征文一等奖。
光阴似箭,30多年过去了。前不久,心理学家戴维斯在奥尼尔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已经步入中年的12个男孩子,并对他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优点:诚实。他们认为,抄写汤姆斯•;麦考莱那句名言的经历,使他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那句名言一直是他们待人处事的最好准绳之一,因为它可以鞭策他们,约束自己,战胜自己,做到表里如一,暗室无欺,让自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调查结束之后,既兴奋又幽默地说:“诚实是可以播种的,思想是可以播种的,有些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戴维斯的话的确很对。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得到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
敢于挑战权威
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名人和权威不容置疑的断言,当时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断言陆续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但回头看一看,想一想,对人却不无启示。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结束后,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四世毫不留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感:“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1859年,在达尔文即将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英国剑桥大学的副校长约翰•;莱特福特博士竟郑重其事宣告:“天与地,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1873年,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直截了当地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1876年,西方联合公司的《内部备忘录》中将电话宣判为废物:“电话的缺点太多,无法作为通讯工具。这种玩意儿对我们没有什么用。”
1896年,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曾评价莎士比亚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后来他又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杜埃尔认为,世界的发明已经走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
1946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裁达里尔•;扎努克警告,不要对电视的前景报什么希望:“电视上市6个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