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艺术分册-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彝族的服装很漂亮,尤其是女孩子的衣裳。彝族姑娘们最喜欢一种镶边 

的衣服,这是一种右衽宽长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有金、红、紫、 

绿等色花纹图案,衣领镶细银泡。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的小伙子,可是有 

位富有人家的儿子也喜欢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应把女儿嫁给富人的儿 

子。聪明的姑娘在缝嫁衣的时候给衣服镶上了花边。到了男方抢亲的那天, 

姑娘约几个伙伴一起,把镶花边的衣服都穿上,而且都梳下长长的“刘海”, 

抢亲人看见一群姑娘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刘海”又遮住了眼睛,认不出哪 

一个是新娘,只好扫兴而归。以后,姑娘便和心爱的人结婚了,过上了幸福 

日子。 

    从此,这种衣服也就在彝族姑娘中流传开了。 



                               火葬的由来 



    火葬在我国早已有之。我国考古学家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 

址时,发现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可见我国的火葬可追溯到原始 

社会时期。近年来,又发现了洛阳西区出土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 

丰年间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 

    据 《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 

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这说明先秦时代的仪渠人是实行火葬 

的。《新五代史》上还说:后晋王朝“儿皇帝”石敬瑭的妻子死后,她的皇 


… Page 12…

儿出帝,便“焚其骨,穿地而葬焉”。据此推断,我国古代的皇室成员也有 

火葬的。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 《游记》中,也记录了 

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实行火葬 

的情况。 



                             追悼会的由来 



    追悼会是为表示对死者追念哀悼所召开的会议。追悼会源于对死者的追 

封。自汉代起,我国就有了追封之说。汉宣帝追封张贺为恩德侯,为追封之 

始。后历代帝王均效仿,对其亲信和功绩显赫或生前蒙冤者在其死后追封爵 

位。后演化为以追悼会形式悼念死者,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但追封仍 

在继续。 



                        死者家门挂纸条的由来 



    挂纸条是死者亲属在自家门上表示家中有人去世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按 

死者年龄计算,终年多少岁就挂多少条。挂纸条的习俗源于宋。据说,宋代 

有一个叫赵准的书生,一次去一个远房叔叔家为这位叔叔奔丧,可是他不知 

道叔叔的名字,况且又是头一次去他家,便在大约的地点打听哪家有人死了。 

想不到一个被问者十分忌讳死人之事,听后竟对他大发雷霆,使他非常难堪。 

此事启发他想了个办法:在死者家门或院门上按死者年龄挂上为死者烧纸用 

的黄纸条,使人一看便知死者的住处,以免难堪之事发生。 



                               坟柏的由来 



    在我国北方野外的墓地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簇簇绿绒似的柏树,民间 

俗称坟柏。每当严冬,荒芜的原野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坟柏,颇有激励后人 

奋发图进的生气和肃穆庄严的景象,给大地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坟柏究竟源 

于何时,人们为什么要在坟上植柏呢?公元234年,三国时候,诸葛亮率兵 

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病死军中。诸葛亮以身殉职后,遗体 

葬在定军山。刘禅亲自下诏,在墓地种了54株柏树,象征诸葛亮终年54岁, 

以志不朽。那些坟柏在这里生长了  1700多年,至今仍有 22株尚存。 



                         死人盖蒙头布的由来 



    旧时丧俗,人死了脸上要用一块布遮盖,苏杭一带用的是红布,名叫“遮 

羞布”,北方一些地区用的是白布,称为“蒙头布”。东汉袁康撰《越绝书》 

记载:春秋末,公元前51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 (今浙江嘉兴 

西南),阖闾败,重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即位后,誓报父仇,在夫椒 (今 

江苏吴县西南)大败越兵,许越为属国。从此以后,夫差妄自尊大,不可一 

世,连年穷兵黩武,重用奸臣,排斥忠良,纵情酒色,穷奢极欲。不听伍子 

胥劝告,开凿邗沟 (今扬州至淮安间古运河),从海上攻齐,捷于艾陵(今 


… Page 13…

山东莱芜东北),又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盟。伍子 

胥屡屡进谏,夫差充耳不闻。公元前484年,听信太宰伯嚭谗言,赐剑令伍 

子胥自杀。越王勾践得知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认为良机已到,乘虚袭吴, 

夫差连连败退。其后10年,勾践大举攻吴,将夫差围于姑苏(今江苏苏州), 

夫差求和不准,绝望之下自刭而死。死前含泪对人说:“我悔不该不听伍子 

胥的劝告,死后也没脸去见他,请你们在我的脸上蒙上一块遮羞布吧”。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指的是元配夫妻。在浙南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 

 “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 

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 

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 

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 

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 

此慰藉结发之情。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 (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 

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已的头发,仔细地接 

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 

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 

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三媒六证的由来 



    汉族择偶,过去都以“三媒六证”为正统习惯。这一习俗源于如下传说: 

很久前,三个皮匠遇到一位小伙子,想试试他的才学:一个说,请你做一个 

太阳大的馍;一个说,请你装海样大的一缸油;一个说,请你织路样长的一 

匹布。小伙子说:“请把太阳摘下,我比着做馍;请把海水过秤,我照数装 

油;请把路过尺,我依数量布。”三个皮匠被小伙子难住了。小伙子反问他 

们,什么是“六证”?三个皮匠都不明白。一天,他们遇到一位姑娘,便求 

教“六证”是什么,姑娘从家里取来升、剪子、尺、镜子、秤、算盘,说: 

 “要知粮有多少,以升为证;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子为证;布有多少,以尺 

为证;容貌如何,以镜为证;东西的重量,以秤为证;帐目是否清,以算盘 

为证,这就是 ‘六证’。”皮匠将“六证”告诉小伙子,小伙子非常倾慕姑 

娘的才学,就请皮匠做媒说亲,姑娘亦愿意,三个皮匠自然就成了“三媒”。 

举行婚礼时,桌子上摆上尺、剪、升、镜、秤、和算盘,称之“六证”,以 

后就有了“三媒六证”之说。 



                      “月下老人牵红绳”的由来 



    人们常把婚姻介绍人为男女双方搭鹊桥称作“月下老人牵红绳”,这个 

典故从何而来呢? 

    据唐朝人李复言编的《续玄怪录·定婚店》载:元和二年,有个叫韦固 


… Page 14…

的人,离家旅行住在宋城的一家旅店里。晚上,他见一位老人在月下翻检书 

信,身边的布袋里装着许多红绳。韦固问道:“这红绳有什么用处?”老人 

回答:“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即使是仇人之家,贵贱悬隔,远在天边, 

身处异地,只要系上了,就会结为夫妻,这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您的脚 

已经系上了,再找别的姑娘也不行了。”韦固问:“我的妻在什么地方,她 

家里是做什么的?”老人说:“就是这个旅店北边卖菜的陈老婆婆的女儿。” 

老人又说:“你跟我走,我可以告诉你她是谁。”第二天,有一老婆婆抱着 

一个3岁女孩在大街上走,老人对韦固说:“这女孩就是你的妻啊。”韦固 

听了,大怒。随后,他派手下人去用刀将女孩杀死。手下人回来说:“没刺 

中要害处,只是刺到了眉间,就被人冲散了。”后来,韦固多次求婚,都没 

有结果。过了14年,韦固才娶妻。其妻眉间有一刀痕,经追问,才知道是3 

岁时被人刺伤所致。韦固想起了往事,知道终没有逃出月下老人系的红绳。 

之后,夫妻相敬如宾。“月下老人牵红绳”也因此流传下来。 



                           订婚赠石榴的由来 



     《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北齐的安德王有一次去李妃娘家赴宴,李妃 

母亲宋氏送给皇帝两个石榴。当时,皇帝和身边一些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 

思,便把石榴扔掉了。太子太傅魏收知道后,对皇帝说:“石榴房子多子, 

王新婚,妃母祝愿您子孙众多。”皇帝一听,很高兴,命令魏收赶快把石榴 

找回来,同时赏赐给他两匹美锦。可见,早在北齐时代,我国北方已有了以 

石榴预祝子孙满堂的风习,并从民间传进了宫廷。当时,人们认为,石榴为 

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十房同膜,千子如一。民谣也说:“石榴、石榴, 

安石结榴。” 

    往上追溯,这个风俗来自石榴的原产地古波斯,随着汉使张骞出使西域, 

石榴传进了中国,以石榴做为象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神果,也进入了中 

国习俗。到了唐宋时期,互赠石榴预祝多子多福之风就广泛盛行于宫廷与民 

间了。一直到解放前后,在一些地域,青年男女订婚时聘礼仍互赠石榴,也 

有的赠石榴花盆,在婚礼中,新娘还悄悄地把石榴藏在衣服里。 



                             通心锦的由来 



    通心锦是拜堂时新郎、新娘各持红色锦段一端,相牵而入以喻男女通心 

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唐。据说,张嘉贞想纳郭元振为婿,于是对他说:“我 

有五个女儿,叫他们各持一根丝线藏在布幔之后,线头露在外面,你随便牵 

一根,牵中的就嫁给你。”郭元振顺手牵一红线,为三女,遂成婿。这一做 

法后逐渐演变为通心锦。 



                             交杯酒的由来 



    我国民间的婚礼宴席上,有新郎、新娘互饮交杯酒的习俗。这一习俗源 

于先秦。《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爿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 

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 


… Page 15…

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至宋代,新婚夫妇 

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 

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民初,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 

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 

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唯“交杯酒”之礼仪仍实行。 



                            “红盖头”的由来 



    过去举行婚礼时,人们往往看到新娘头上顶着一面别致的大红缎料,名 

之曰盖头。 

    盖头的出现,约在南北朝时的齐朝。当时是劳动妇女在劳动中避风御寒 

使用的。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盖头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价段。初时为民间遮风沙和御寒的实用物,仅仅 

只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 

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 

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 

少的喜庆装饰。后来,发展到戏剧中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顶着盖 

头,成为传统剧目中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制作质料和工艺也变得 

日益考究。 



                             闹洞房的由来 



    这种风俗大约在汉代就有了。 

     《全后汉文》记了这样的一件事:汝南的张妙去杜士家,正逢杜家娶亲, 

酒宴后闹洞房。大概是杜士不顺从张妙的摆布,张便把杜捆了,系住双脚倒 

悬于梁上,不慎致杜于非命。这个故事说明,在汉代民间闹洞房已很普遍, 

并且习俗粗陋得很。现在,闹洞房已很少再有野蛮、淫邪的内容,而成为邻 

里亲朋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的一种形式了。 

    另有一说,闹洞房的倡导者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说他登基之初,经 

常到民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一日在京都城郊出访时,看到一户人家为儿 

娶亲时,因家境贫寒雇不起吹打班子。就假扮吹打班头,召来军师苗先生及 

御乐班为民助兴贺喜。到了晚间,他想到今日乃五鬼之日,婚丧嫁娶皆为不 

利,深恐这家小户人家遭到不测,就借口与苗先生弈棋,留了下来,并趁新 

郎新娘向父母问安之时,移棋于花烛之下。时值三更,果见一恶鬼翻落院中。 

赵匡胤抄起一把笤帚追至门外,将恶鬼打倒在地,众人一看,原来是个戴假 

面具的强盗,平时专门打探盗窃新婚之家的喜财。赵匡胤回宫后,亲笔御书 

榜文,昭示天下:凡百姓嫁娶之期,务必享用鼓乐之仪,花烛之夜务邀亲朋 

厚友,喧闹通宵,以防不测。于是,民间始有闹洞房之习俗。 



                         结婚分红喜蛋的由来 



    在江南一带,如果遇上办喜事的人家在分红喜蛋,不管你是他的亲朋好 


… Page 16…

友,还是仅仅一个陌生的过路人,你都可以走上前,向新娘子讨红喜蛋吃。 

办喜事的人家一定会高兴地把喜蛋送给你,来者不拒。据说,这个讨红喜蛋 

的习俗还是从刘备那儿开始的呢。 

    相传三国时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 

州。这一计策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刘备去东吴时带了大量染红的鸡蛋。一 

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无一遗漏,并称这是皇 

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感到十分光荣,没有分到红喜 

蛋的人还纷纷到刘备的住处去讨。对此,刘备是来者不拒,一般的来客让手 

下的人派分,遇到头面人物他还亲自动手分,因此大造了招亲的舆论。东吴 

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很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使家家户户都 

知道东吴公主即将与刘备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了个好夫人,而周 

瑜却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人结婚便又添了一个风俗, 

预示着无论有多少困难,但有情人终成眷属。 

    现在,很多人家把分喜蛋改为撒喜糖了,但在习惯上,仍然把它叫做分 

红喜蛋。 



                        新郎给新娘穿鞋的由来 



    新郎在接亲时给新娘穿上新鞋,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源于 

妇女缠足的陋习。从南唐妇女开始缠足以来,脚的大小已成为衡量女性美的 

关键。但是,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见面,媒 

婆说媒时,只好要来女方的鞋样儿,供男方定夺。为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就 

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花鞋连同订婚礼物一并送至女家。成亲时,新 

娘必须穿上这双绣花鞋。辛亥革命开始后,革除了缠足陋习,但送鞋之俗仍 

留传下来,并演变成接亲时由新郎给新娘穿鞋。当然,女方所穿之鞋不一定 

是由男方赠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