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
龚自珍对人性问题从哲学上做了说明。他明确表示他赞同告子的思想,
同意人性是无善无不善的说法。他在《阐告子》一文中说:“龚氏之言性也,
则宗无善无不善而已矣,善恶皆后起者。”又说:“善非固有,恶非固有,
②
仁义、廉耻、诈贼、很 (狠)忌非固有。”龚自珍发挥告子的思想,对于反
对天赋性善论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他在晚年又认为这一思想符合于
佛教天台宗的“佛性”说,这就减弱了它的意义了。他认为,人人都有一个
“无善无不善”的本性,这个本性和佛教所说的“自性清静心”是相同的,
是永恒不变的精神本体,众生与佛心性没有差别,心性的本体皆无善无不善,
这是不变的;而心性的作用表现为有善有恶的差别,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是,
人的为善为恶和其他行为表现等,都不能改变无善无不善的本体即本性。他
认为,众生与佛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众生性空也”,“佛性亦空也”,但
又统一于人人都具有的“自性清静心”之中,所以他说:“心、佛、众生,
④ 《辨知觉》。
① 《语录》。
② 《辨知觉》。
③ 《壬癸之际胎观第八》。
④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①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②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 Page 66…
③
三无差别” 。这就使得他的人性思想神秘化了。
龚自珍对“情”的问题也做了探讨。他反对宋明理学家把“情”看作是
万恶的“人欲”而予以抑制。他在《宥情》中指出,“情”是与生俱来的一
种自然的真实感情,对这样的“情”,应当“宥”,即宽容。他曾自述对于
“情”的认识过程说:“情之为物也,亦常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
①
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他认为,对于“无如何者亦受”的“命”,
人们无法抗拒它,但对于自己真实的“情”,则应任其自然发展。所以他说:
②
“夫我也,则发于情,止于命而已矣。”他反对把人的不同感情、才能强纳
入一个模子,所以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认为,如用各种要求去限制
个人的特性,那即使是最有才能的人,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龚自珍关于
“宥情”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
(2)魏源的哲学思想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出身于下级
官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早年潜心王守仁的心学,后从刘逢禄学《公羊春
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兴利除弊,与龚自珍齐名,时人以“龚魏”
并称,他29岁中举,52岁中进士,曾任江苏东台、兴化等县知县、高邮知
州等职。鸦片战争爆发后,曾做两江总督幕僚,亲身参加过抗击英国侵略军
的战斗。他痛感亟待变法图强,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晚年,先居兴化整理著述,继居杭州“寄僧舍”潜心佛学。1857年
病逝,魏源著述较多,最主要的是 《古微堂集》,其中的《默觚》是他的哲
学代表作。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编的《魏源集》。
同龚自珍一样,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当时不断受西方列强欺辱的现
实,魏源深感封建制度的衰落,认为必须进行切实的改革。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论证改革的必要,魏源考察了古代历史,形
成了他的历史变易观。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变不是人为的,而是“自
变”,是“大势所趋”,“会运所趋”,不论是圣人祖宗还是天地都不能阻
止。他在《周书·顾命篇》中,极力阐发了他的“变”的思想。他说:“秦
起戎翟,以并天下,则知天下大势所趋,圣人不变之,封建也必自变。”春
秋时,“惟王道变而霸道,道德变而功制,此会运所趋,即祖宗也不能听其
自不变。”唐虞以前,“天地所覆,皆得而治之,其政令灾祥祸福,一以天
治,而不纯以人治。”颛顼始,“纯以人治,不复以天治。”“以人治不复
以天治,虽天地也不能不听其自变”。魏源的历史变易观不但指出了“变”
的必然性,而且包含有某些历史进化观念。他肯定今胜于古,说:“后世之
事,胜于三代者三大端:文帝废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也;柳子(柳宗元)
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代公也;世族变为贡举,与封建之变为郡县何异?”①
所以,魏源极力倡导变法,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
②
法,无不易简而能通变之法”,呼吁“变”以寻求出路:“法久弊生,因时
③ 《五重证义》。
① 《长短言自叙》。
② 《尊命二》。
① 《默觚下·治篇九》。以下所引《默觚》均见中华书局1976 年版《魏源集》。
② 《魏源集·筹鹾》。
… Page 67…
③
制变”,“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显然,魏源的思想中包含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反映出他反守旧、求革
新的精神。但是,他的这种变易进化观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一方面说“天
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一方面又说“君子不轻为变法之议,而惟去法外之
④
弊,弊去而法乃复其初矣”。在他看来,变的只是现象的东西,而根本的东
⑤
西是不变的。他说:“气无一息不变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在他心目中,
作为根本的“道”即封建制度及三纲五常是永恒不变的。魏源的思想,反映
了这一时期地主阶级思想家既想改变旧制度的积弊,又不能彻底与旧制度决
裂的矛盾状况。正因为如此,当魏源的革新主张不能实现的时候,他自己就
只能遁入老庄、佛教中去“求出世之要”了。
在认识论上,魏源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是引人注目的。在中国哲学史上,
围绕知和行的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王夫之批判朱熹的“知先行后”
论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提出以“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王
夫之强调知行相统一,而把行看作是知的来源和基础。颜元继承了王夫之的
“行先知后”论,特别强调“习行”对人们认识的重要作用。魏源发展了他
们的思想,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赋予行以实践的意义,在认识论上是作出
一定贡献的。
他明确地主张先行后知,不行则不知。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及之而
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他强调了行对知的重要作用,
主张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进而举例说:“披
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
①
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所以,“善琴弈者不
②
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在这里,
他强调了“亲历诸身”即直接经验的重要,认为是否“亲历诸身”,对认识
事物的真伪、深浅皆然不同。关键在于这些人对这些事物曾经亲身“及之”、
“履之”,直接经验积累得多了,对事物就能认识得比较清楚,而不必拘泥
于书本。魏源不仅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而且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即间接
经验的作用。他认为,接受间接经验,学习他人的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
途径。
魏源承认人的天资有差别,但他认为这种差别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他讲
①
到:“敏者与鲁者共学,敏不获而鲁反获之;敏者日鲁,鲁者日敏。”意思
是说,天资聪明的人与天资愚笨的人一起学习,聪明人不努力,结果愈来愈
笨;愚笨的人努力,结果愈来愈聪明。在魏源看来,即使有了聪明的天资,
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能获得智慧,反而会变得愚笨;相反,即使天资
较愚笨,如果后天努力,就能获得智慧,变得聪明。也就是说,智慧、才能
的获得,主要要靠后天人为的努力,经过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
③ 《默觚下·治篇五》。
④ 《默觚下·治篇四》。
⑤ 《默觚下·治篇五》。
① 《默觚·学篇二》。
② 《默觚·治学篇五》。
① 《默觚·学篇二》。
… Page 68…
②
自然差别。经过学习,“中人可易为上智”。
魏源重实际,讲实效,主张用行动的效果作为辨别是非、好坏的尺度。
魏源承认人们认识中存在“是”、“非”、“对”、“错”的可能性。那么
怎样辨别认识中的“是”、“非”、“对”、“错”呢?魏源提出了“验诸
实事”、“质诸人人”的观点。他说:“以匡居之虚理验诸实事,其效者十
③
不三四;以一己之意见质诸人人,其合者十不五六。”意思是说,经过事实
的检验证明,坐在房子里想出来的空洞道理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经过与
众人的商量证明,个人的意见是不那么全面的。因而,一个认识、意见是否
正确,要经过实际的检验,要听取众人的反映。在《皇朝经世文编序》中,
魏源说:“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这指的是,思想的东西必须接受客
观事物的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他又说:“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矣。”这是指,古代的东西必须用今天的事实来检验,看它是否适合于当前
的实际。魏源认为,古今的情况不一样,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它们。“执
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
以语学。”他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变
①
古愈尽,便民愈甚”。在魏源看来,社会国家制度的变革是否妥当,是否可
行,要以是否“利民”、“便民”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不是以某人或某种主
观意志作标准。在改革社会弊病方面,他提出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
实事”,主张“毋冯河,毋画饼”。就是说要用实际行动来达到实际效果,
要用实际效果来权衡实际行动。这种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正是他的“及之
而后知”的观点在检验是非标准问题上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魏源的认识论包含有比较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
他所讲的“行”,是人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各种实际活动,已具有实践的
意义,而不属于纯粹主观观念性的东西。魏源把这种“行”看作是人们认识
的来源和基础,已经初步看到了实践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
在魏源的认识论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正确地强调了经验、习行,但
当论及理性认识时,则还拖着一条先验论的尾巴。他说:“人之心即天地之
心,诚使物交物引之际,回光反顾,而天命有不赫然方寸者乎?”在他看来,
认识就是“回光反顾”以唤醒心中固有的天赋,只要“回光反照,则为独知
②
独觉;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魏源对于“行”的理解,从
“行”的内容来看,也还包括一些封建道德的践履笃行的色彩。同时,他对
实践的看法基本上还是直观的,不可能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的概括,对实践和
认识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作出系统、科学的说明。
此外,在魏源的哲学中还有一些落后的思想,如他主张鬼神之说,认为:
“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
①
足以慑之。”又如,他主张天赋“性善”论,认为:“仁者,天地之心也,
天生一人,即赋以此种子之仁”,只要发扬心内之“仁”,即可达到“众善
② 《默觚·学篇二》。
③ 《默觚·治篇一》。
① 《默觚·治篇五》。
② 《默觚·治篇五》。
① 《默觚·学篇一》。
… Page 69…
②
齐归而性大成矣” 。
关于魏源思想的历史地位,后来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评价说:“新的思想之萌蘖,其因缘不得不远溯龚魏。”这表明魏源当属
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2。太平天国时期的思想家
——洪秀全、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1)洪秀全的哲学思想
洪秀全 (1814—1864),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
受过一些儒家教育,后教过私塾。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他救国的热忱,开
始萌发“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的武装起义思想。1843年,他
依据学到的西方基督教神学知识,依照基督教组织形式,建立“拜上帝会”,
作为反清起义的组织。1851年,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为
“太平天国”,随后率部进军武汉,定都南京,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
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
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战争,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领袖,是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
想家。他的思想直接服务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反映出强烈的战斗精神。
他的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及在
他领导下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等。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1837,他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开始接触由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传道书《劝
世良言》,后又精心研读,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利用基督教上帝与中
国封建社会传统信奉的儒家圣人、佛、道迷信在外表形式上的不同,加以革
命的阐发,作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的的思想武器。洪秀全之所以能把处于
分散状态的农民集结起来,就是利用了西方的宗教形式。
洪秀全根据基督教崇拜上帝的一神教,塑造了一个至高无上、至灵至显
的“皇上帝”,作为宇宙间的唯一“真神”来崇拜。他笃信上帝创世说,以
为宇宙的一切,天地日月、山川人物,都是“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上
帝是本原,天地是万殊,上帝派生万物,“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
他说:“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
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