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 

  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 

  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仰观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风云,莫非上帝 

  之灵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毛飞潜动植,莫非上帝之功能,照然可见, 

                                                   ① 

  灼然易知。如是乃为天下凡间所当朝夕拜。” 洪秀全相信“皇上帝”创造万 

  物,主宰一切,要人们把“皇上帝”当作“真神”来供拜。这显然是一种违 

  背科学的宗教宇宙观,自然不会为农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尽管如此,在洪秀全思想中,包含有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 

       第一,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无情批判。在洪秀全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 



② 《默觚·学篇十三》。 

① 《原道觉世训》。 


… Page 70…

  家学说,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因此,他宣布孔子为“妖人”,孔子的 

  书为“妖书”,认为孔子的学说“不曾发挥真理”,孔子之书“甚多差谬”, 

  教坏了凡间人。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洪秀全又提出对儒家典籍《四书》、 

    《五经》进行删改的政策,要求把其中的一切鬼话、妖话和邪话“删除净尽”。 

  这使当时的宋学卫道者、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曾国藩心惊胆颤,痛恨至 

  极,说这是“举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乃 

                                                                     ①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洪秀全及太平天国 

  对孔、孟的批判,是对中国数千年来封建意识形态的沉重打击,成为近代民 

  主革命的前奏。 

        第二,要求平等的社会思想。洪秀全所塑造的“皇上帝”,不是统治阶 

  级权力的象征,而是农民革命意志的化身。他认为“皇上帝”是天下凡间大 

  共之父,在“皇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他说:“普天之下皆兄弟, 

                                                                        ② 

  灵魂同是自天来,上帝视之皆赤子,人自相残甚恻哀。” 又说:“天下多男 

  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在疆界之私,何可 

                           ③ 

  起尔吞我并之念?”显然,洪秀全是针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借宗教的 

  形式来宣传他为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争取平等权利,实行平等社会的思想。 

  洪秀全还借“皇上帝”的权威来打击封建势力。他把封建皇帝、官僚军阀、 

  土豪劣绅及佛教徒、道教徒,统统斥之为“阎罗妖”,置于“皇上帝”的对 

  立面,从而主张崇拜“皇上帝”。打倒“阎罗妖”。他说:“阎罗妖乃是老 

  蛇、妖怪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 

                                       ① 

  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打倒“阎罗妖”,大家共仰“皇上帝”,才能 

  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洪秀全还希望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他说:“如果 

  上帝助吾恢复祖,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自有其产业,而不侵害别人所有; 

                                                                           ② 

  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可见,洪秀全的 

  神学理论,极其曲折地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反对外国侵略,要求平 

  等的民主革命思想。 

        第三,主张变易的辩证法因素。洪秀全坚信物极必反的辩证法,他说: 

                                                                           ③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于今夜退而日升矣。”乱转化为治,黑 

  暗转化为光明,就象黑夜转化为白昼那样,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他说:“惟愿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跳出 

  邪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遵天诫,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 

   己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几何陵夺斗杀之世, 

                                                                                       ④ 

  其不一旦变而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也!”这里, 

  洪秀全以农民革命家的气魄主张变革社会,将“乖离浇薄之世”变为人人平 

  等之世。如何实现社会的变革呢?洪秀全认为要靠天下兄弟姐妹团结一致, 



① 《讨粤匪檄》。 

② 《原道救世歌》。 

③ 《原道醒世训》。 

① 《原道觉世训》。 

② 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 

③ 《原道醒世训》。 

④ 《原道醒世训》。 


… Page 71…

  作中流砥柱,去力挽狂澜。洪秀全这种社会变革思想,充满着革命朝气和进 

  取精神。 

         (2)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个毁誉悬殊的人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不能不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唾骂; 

  但就其思想来说,在清末至辛亥以后都有一定影响,所以也不能不加分析地 

  一笔抹杀。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祖籍衡阳,先世 

  后从衡阳迁至湘乡,遂为湘乡人。道光十八年 (1838)进士。曾“师事”理 

  学大师唐鉴,从倭仁等讲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礼部、兵部侍郎,官至总督、 

  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咸丰、同治年间,他奉清廷之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死后清廷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正”。 

  留有奏稿、书信、日记、诗文等汇编成的《曾文正公全集》。现岳麓书社有 

  新版《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在哲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其哲学思想主要渊源于程朱理 

                               ① 

  学。他自称“一代宋儒” ,在论述事物时,常以程朱之说为依据。这样,他 

  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自然表现出浓重的守旧性和落后性;但因其长 

  期治政、治军的实践经验,又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带有注重实际的理性特点。 

        曾国藩承袭了程朱的理本论,把“理”、“性命”看作天地与人事的主 

  宰。在曾国藩看来,“我与民物,其大体乃同出一源”,“其理本同一源”。 

  在谈到理气关系时,他说:“理与气相丽,而命实宰乎赋畀之始。”这与朱 

  熹“理是本”的思想相合。在程朱理学中,“理”不是指存在于事物本身的 

  规律性,而是指主宰万物的先验本体即“天理”。曾国藩宣扬“顺性命之理”, 

  在他看来,“性命”为天地万物之主宰。他言道:“盖自乾坤奠定以来,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静与动之妙,皆性命所弥纶。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静翁动 

                                 ① 

  辟之机,悉性命所默运。” 曾国藩在此谈到的“理”、“性”、“命”,在 

  程朱理学中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名异而实同。何为“性命”?曾国藩说,“仁 

  敬孝慈为则,此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此其中有理焉,亦期于 

  顺焉而已矣。”在他看来,所谓“性命”,便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维系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常关系的原则。从其规范和原则来说,也就是“理”。 

  他说:“性浑沦而难名,按之曰理,则仁义礼智德之赖乎扩充者,在吾以已 

  有条不紊也。命于穆而不已,求之于理,则元亨利贞诚之贯乎通复者,在吾 

                        ② 

  心且时出不穷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命”主宰天地万物,也可说是“理” 

  最终主宰天地万物以*0社会道德伦理。 

        曾国藩宣扬以“诚”为本的思想,认为“诚”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的根 

  源。在他的著作中,“诚”被说成是一种具有客观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 

   “窃以为天地万物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人德业所以大兴,皆诚为之 

                                                         ③ 

  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同时,曾国藩的“诚”说也 

  带有陆王心学的痕迹。他在许多的地方把“诚”又解释为一种道德修养与主 



①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复颍州府夏教授书》。以下凡引曾国藩文,均出自《曾文正公全集》。 

① 《嘉言钞·治身》。 

② 《顺性命之理论》。 

③ 《书札·复贺耦耕中丞》。 


… Page 72…

  观精神。他说:“程子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唯立诚才有可居之地,诚 

                   ④                                                        ⑤ 

  便是忠信。” 又说:“君子之道,莫大乎忠诚为天下倡。”曾国藩比较看 

  中“诚”的主观属性的一面,主张充分发挥这种主观精神与运气搏斗。之所 

  以如此,是基于他与太平天国长期对抗的实践经验。他把自己历经挫败,最 

  终赢得胜利既看作是天意,又看作是主观精神奋斗的结果。 

        在认识论上,曾国藩承继了程朱的“格物致知”说,并有所发挥;在论 

  述知、行关系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宋明理学的特色。 

        曾国藩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基本上与程朱一致。他说:“格物致知 

  之物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 

  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理也”, 

                        ① 

   “此致知之事也”。在他看来,一切现象,不论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物质, 

  皆为“所格之物”,而格物在于“穷理”。朱熹有言:“心具万理,万理具 

          ② 

  于心”,曾国藩也说:“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其省察涵养以存 

                              ③ 

  心之理,即格物也。”即把“格物”的目的说成是“究其存心之理”。 

        曾国藩引用朱熹的话来论证“格物致知”的命题。他说:“朱子曰:‘人 

  心之灵,莫不有知。’此言好恶之良知也。曰: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 

  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此言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 

                                               ④ 

  乎至殊之分,无以洞乎之一理也。”这里,所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是就认识主体而言,“知”乃是存于心中的“天理”,即曾国藩所指的“存 

  心之理”、“好恶之良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就认识客体而 

  言。如何识得“天理”?在朱熹那里,万物产生于“一理”,“一理”统摄 

  万物。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只有认识“至殊之分”,才能把握“一理”, 

  也就是说,只有认识到具体的事物,才能认识抽象的“理”。而这统摄万物 

  之“理”,在封建社会中主要表现为维护封建秩序的伦理纲常。这样,封建 

  伦常也就成为“格物”的对象,而道德完善自然就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曾国藩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他认为,“知” 

  与“行”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学亦在此”。 

  就“知”与“行”的先后而言,曾国藩主张“知”先“行”后。他在解释“诚 

  意”时说:“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 

                         ① 

  此力行之事也。”可见,在“致知”与“力行”之间,他强调“力行”,认 

  为“行”是“知”的根本目的。所谓“力行”,就是“脚踏实地”,不说空 

  话,“知一句便行一句”,“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因此,曾国藩很注 

  重实效,主张“凡程攻立事,必以目见为效”,反对“但凭心所悬惴者为高” 

  ②。为此,他认为,王守仁的“即知即行”说乃是“任心之明”,终将“别无 

  所谓实行”;陆九渊强调的“先立其大”,站稳封建立场,这并不是一句空 



④ 《杂著·居业》。 

⑤ 《书札·答刘孟蓉书》。 

① 《家书·致诸弟》。 

② 《朱子语类》,卷九。 

③ 《家书·致诸弟》。 

④ 《书札·答刘孟蓉书》。 

① 《家书·致诸弟》。 

② 《杂著·克勤小物》。 


… Page 73…

  话,而要从具体小事先下手。在此,曾国藩发扬了理性维系封建纲常的传统, 

  抛弃了理学的空疏及只讲心性的迂腐,表现出经世致用的鲜明色彩。 

        关于人性问题,曾国藩的观点承袭程朱理学。他认为,人性源于天理, 

                                                                     ③ 

    “凡人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曾国藩主张人性本善, 

                                                           ① 

  认为只是“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本性日失”。他同朱嘉一样,竭力主张“力 

                            ② 

  去人欲,以存天理”。为了恢复善良的本性,他提出了“格物”、“诚意”。 

  他说:“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晰之”,“诚意,则举好恶之当于仁义 

                 ③ 

  而力卒之”。他不仅要求人们认识恪守封建道德的规范,而且要求竭力实践 

  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完全的封建仁义道德。 

        如何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规范,以“天理之公”克尽“人欲之私”? 

   曾国藩很强调心性修养的工夫。他从孔孟、程朱出发,提出“以敬恕为养心 

          ④ 

  之法”。他说:“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体不外‘敬’、‘恕’二字。…… 

                       ⑤                                                                       ⑥ 

  此立德之基。”在他看来,“‘敬’则存心不放,‘恕’则不蔽于私”。 

  在此,他把“敬”、“恕”,看作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手段,是封建伦常 

   的根本所在。由此出发,曾国藩提出了“八德”作为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这“八德”是:“勤、俭、刚、明、孝、信、谦、浑”。他说“勤、俭、刚、 

                                                                                  ⑦ 

   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 。 

         曾国藩的道德思想,总体上来看,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特别是在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所发展的近代,其阻碍社会前 

  进的消极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不过,由于它重视身心修养、品德节操,对于 

  整顿封建地主阶级的恶劣、腐败作风,抑制统治者的奢靡与堕落,也多少起 

  一定作用。 

         曾国藩虽“一宗宋儒”,服膺程朱理学,但并非象一般理学家那样,脱 

  离实际事务,一味潜心于性理玄谈与“存养”工夫,而是“详览前史,讲求 

                 ① 

  经世之学” 。长期督军、治政的活动,使有着辅物济时抱负的曾国藩,在鸦 

  片战争前后掀起的经世致用思潮的刺激下,超越了以讲求封建伦理为目的的 

  理学圈子,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考察,从而把理学与经世之学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