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识始终立足于感性的基础上。因为感性事物始终是基础。认识是从单一走 

  向一般,是抽象的过程。为了使思维正确,抽象的过程就不应当同感官直观 

  相脱离,而应当在每一步上都回到感觉,依靠感性材料的检验而充实和修正 

  自己。他说:“实际事物并不能全部反映在思维中,而只能片断地部分地反 

  映在思维中。这种差别是一种正常的差别,……这个差别并不会形成思想中 

  的东西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真正矛盾,这只是因为思维并不是直线地、与自身 

  相同一地向前进行,而是被感性直观所能打断的。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 

  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 

  理性的思维。”① 

       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理性的意义和作用,但总的说来,他还是片面夸大感 

  性而贬低理性的。他甚至错误地认为,理性除了说明感觉所说明的东西而外, 

  并未说明什么其它东西。他看不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认识过程中的质的飞 

  跃,而只把它理解为一种量的差别。照他看来,理性的作用无非就是简单地 

  联结感性的材料,从而他就把理性归结为所谓“感性的总和”或“无所不包 

  的感性”。他完全不懂得科学的抽象、概念、理性认识乃是更深刻、更正确、 

  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总之,他没有认识的辩证法的思想,亦即不 

  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由于费尔巴哈用来作为哲学研究出发点的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因而他的 

  认识论就必然地是一种把实践排斥于认识过程之外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由 

  于他只把人看作依赖自然界而存在的“感性对象”,不理解人是通过自己改 



③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630 页。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253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253 页。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78 页。 


… Page 20…

  造自然界以及社会的“感性活动”即社会实践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他 

  虽然正确地说认识开始于感性直观,却不了解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 

  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他虽然在反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时正确地强 

  调不能只从理论角度提出和解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理论所不能 

  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认为理论的认识只要能说明、解释 

  现存的事物因而使人主观上感到“喜悦”、“满足”、“幸福”就完了,而 

  且他所说的实践,仅仅是指人满足自己生理需要或“利己主义本能”的活动, 

  如吃、喝、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等等,而不了解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不 

  在于能够从理论上去解释世界,而在于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去能动地改造世 

  界。正因为费尔巴哈不了解社会实践及其意义,他就不知道从哪里去找真理 

  的标准,从而陷入了主观主义。关于什么是真理的标准,他有时说以个人的 

  感性直观为标准,有时又说以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的意见一致为标准,有时还 

  说以个人的认识与人类的认识相一致为标准。以上种种不同的说法,实际上 

  都没有超出意识的范围。 

       总之,费尔巴哈在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反映论、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方 

  面是做出了贡献的。但由于他的认识论从其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认识 

  的主体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着的社会的 

  人,所以他的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他所讲的“人”认识事物,只能是消 

  极地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外部形态。从这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出发,他继黑格 

  尔之后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 

  木如说是机智的。 

        (4)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费尔巴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者,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 

  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 

  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也就是说,当他从其“人本主义” 

  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和历史问题时,他的“人本主义”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唯 

  心主义历史观。 

       费尔巴哈从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中引申出了他的道德学说。他认为追 

  求幸福是一切动物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追求,因而人的追求幸福 (人追求幸 

  福的愿望只是要比动物大一些)作为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何 

  为幸福?在费尔巴哈看来,“生命就是幸福”,“快乐与健康是幸福”,“特 

  别丰盛和美味的食物与饮料实际上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的对象”。他指出, 

  道德的善恶是同幸福的追求分不开的,所谓善就是和追求幸福相一致的东 

  西,恶就是不一致的东西。真正的道德就必须是以满足个人幸福的愿望为前 

  提和条件,否则就是在宣扬假道德。可见,人天生具有追求幸福的愿望,这 

  一点是费尔巴哈道德学说的基础。 

                                                                                  ①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或是各个方面的”。 

  在他看来,人只有在人同人、“我”和“你”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或统一中才 

  是人,这就决定了每个追求幸福的愿望都只有依靠别人才能得到满足,幸福 

                                                                    ② 

  是“我”和“你”共同需要的。“没有你,我是不幸福的。”费尔巴哈就是 

  从人们相互需要才有幸福的这一观点出发,阐述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432 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232 页。 


… Page 21…

       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在每个人都尊重别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愿望的情况 

  下,大家的愿望才能得到满足,他不同意那种只为自己打算而不考虑别人幸 

  福的利己主义。在他看来,为了自己的利己主义得到实现,就还必须承认和 

  尊重别人的利己主义。实际上,费尔巴哈主张的利己主义是所谓既使自己幸 

  福又与别人幸福的利己主义,即他所说的“善的、富有同情心的、合乎人情 

  的利己主义”,“宽厚的、自己克制的、只有在对他人的爱中寻找满足的利 

           ③ 

  己主义”。费尔巴哈由此得出了他所谓的道德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己以 

  合理的自我克制,二是对人以爱。如果在追求幸福时不合理地节制自己,那 

  就会由于无限制地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幸福,或者影响 

  了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致引起别人的反抗,结果还是损害了自己的幸福。 

  在费尔巴哈来看,只要按照他所规定的这两条道德准则去做,人们在相互追 

  求幸福的过程中就会互相克制、互相忍让、互相妥协、和平共处,就能实现 

   “共同的幸福”。 

       我们看到,费尔巴哈的道德理论是很不深刻的。他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 

  的形成和变化及其彼此分歧乃至尖锐对立等等事实,基本上没有涉及,当然 

  更不可能去探究这些道德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了。他大谈对人以爱,仿佛 

   “爱”能够创造奇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问题似的。他满足于空 

  谈什么“共同幸福”、“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爱”等等,自以为制定 

  了一种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情况的道德原则。其实,他的道德论在任何时 

  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阶级社会里,剥削者 

  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是不会有什么“共同幸福”、“追求幸 

  福的平等权利”和“爱”可言的。 

       费尔巴哈还从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中引申出他对于国家的看法。他认 

  为国家是以“人成为人”的利益为基础的。国家的利益不应当与个人的利益 

  相抵触,因为如果个人利益被牺牲了,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因此,只有与 

  全体人民的利益相适应的国家制度或社会制度,才能使人成为人。显然,在 

  费尔巴哈看来,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既是道德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基 

  础。因而他认为,由于人只有在国家中才实际成为人,所以人的实际愿望就 

  是积极参加国家事务的愿望,废除封建等级制和专制制度的愿望;而人的利 

  己主义愿望则要求每个人都拥有私有财产,反对少数人占有财产而其余的人 

  一无所有的“极端利己主义”。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真正能够使人成为 

  人的国家,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国家,就只能是民主共和国。这些观点表 

  明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是,他关于国家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是一个 

  抽象的人,也就是一个抽象的人的观念,而他所谓的“人的本质”也都不过 

  是一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如愿望、理性、爱等等。不仅如此,当费尔巴哈把 

  国家归结为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或人的本质的实现时,他也就同样地 

  把国家变成了一个超历史、超阶级的范畴,从而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性。当然, 

  费尔巴哈在这里所指的是民主共和国。但是,他不理解,即使最民主的资产 

  阶级共和国也是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众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很明显,费尔巴 

  哈的国家观点也和他的道德观点一样,不管他的主观意图如何,是完全适合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 



③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579 页。 


… Page 22…

       在费尔巴哈看来,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是他所谓 

  人心固有的永恒的宗教感情。他论证说,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成其为 

  人,所以人心对于同他人发生联系或关系就有一种天生的、连人自己也感到 

  神圣的感情——“爱”,而这种人心固有的感情也就是宗教感情;人与人之 

  间的各种现实关系都只有依赖于人心固有的宗教感情才能获得其真正的、完 

  整的意义。因此他认为,旧的宗教把人心固有的宗教感情歪曲了。本来人心 

  固有的宗教感情是一种对人的爱,而原始多神教却要人去爱自然神;基督教 

  不是把自然的本质,而是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唯一的上帝,把本来是对人的 

  爱变成了一种虚妄的对上帝的爱。由于人们不去爱人而去爱神,这就产生出 

  了人间的种种灾难、罪恶和矛盾。现在人类理性已经认识到了人心固有的宗 

  教感情是对人的爱,因此,我们必须拿对人的爱当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来 

  代替对神的爱。只有这样,“爱才能成为真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 

                                                                   ① 

  只有建立起对人来说“人就是上帝”的这种“人对人的爱”的宗教,才能 

  把人与人的各种关系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从而才能解决社会中的一切 

  矛盾和苦难而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即从君主专制时代进到民主共和时 

  代。 

       费尔巴哈的这种宗教决定一切的唯心史观在理论上显然是错误的:他不 

  了解宗教感情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也必将在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消灭;他不是就其本来面目那样来认识人与人的关系,而 

  是把他头脑中的宗教联系的观念附加到一切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去;而 

  且,就历史的实际而言,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也并不都是在 

  宗教旗帜下发生和进行的。 

       总之,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是从抽象的人或人的本质作为解释社会生活 

  及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开始,以宗教决定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而告终。我 

  们看到,把抽象的人作为无所不包的原则,乃是他的哲学的致命弱点,是他 

  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转向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的关键。为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 

  底,即从自然领域一直贯彻到历史领域,必须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科学来代替对抽象的人的崇拜。 

       总起来说,费尔巴哈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批判了唯心主义,批判了宗教 

  神学,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成果,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具有积 

  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通过费尔巴 

  哈从黑格尔唯心主义中走出来,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体系——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315 页。 


… Page 2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正象任何理论思维 (包括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产物。具体来说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而造成 

  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批判地吸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在内的整个 

  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果。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法国和德国先后发生了产业 

  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 

                                                                      ① 

  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产业革命 

  使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瓦解,使工场手工业破产,使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变 

  成了工厂中的工人,即雇佣劳动者,同时形成了雇佣工人的资本家阶级。资 

  本家阶级剥夺了工人的一切,使工人阶级处于极为悲惨的境地。生活的贫困 

  化促使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对立,他们不甘 

  心受剥削、受压迫,从他们沦为资本奴隶时起,工人就展开了反抗资产阶级 

  的斗争。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一个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 

  争的过程。到19世纪30—40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在欧洲各国陆续发 

  展起来。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鲜明的政治口号;英 

  国大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是整个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政权的进攻, 

  是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这道法律围墙进攻;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 

  装起义直截了当地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 

  人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产业革命所造成的这种经济政治条件,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了,使阶级斗 

  争、政治斗争与经济关系、物质生产的联系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就为正确 

  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揭示历史的真正动因,发现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为 

  重要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而且需要自然科 

  学的基础,因为每一种哲学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它所处时代的自 

  然科学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搜集材料阶段和整理材料的 

  阶段。自然科学从孤立静止的研究,进入研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从 

  康德提出天体形成的“原始星云说”开始,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特别是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中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