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
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引文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 Page 32…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
描述全部过程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的历史观,还说明了阶级、国家、革命、社会意
识及其形态等社会现象,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问
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的科学论述表明,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已经成熟,标志着他们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转变的最终
完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过个别章节,全书未
能出版。《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公开发表的第一批成熟的马克
思主义著作。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①
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蒲鲁东是法国的小
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幻想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寻找
消灭贫困的办法。1846年他出版了《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
全面提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方案,在当时有很大影响。1846
年 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蒲鲁东的新著之后,立即在致俄国作家安年科夫
(1812—1887)的信中对蒲鲁东进行了批判。接着在1847年初写了《哲学的
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 ‘贫困的哲学’》(简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
在系统批判蒲鲁东的同时,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强调社会是客观存在的有机体,生产力是人们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是辩证发展的,每一种社会形式都
具有暂时的性质;强调经济范畴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等等。他指出,社会
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式。“在人们的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
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
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而人们的生产力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
①
的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作为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
以往活动的产物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前一代人创造并留给下一代
的。每一代人都利用从前一代人那里得来的生产力为新生产力服务。人们之
间的物质关系,即生产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是人们一切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人们的物质关系,而人们的物质关系决定人们的一切关系。人们
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他们的物质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
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
②
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即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从而就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
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320—32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8 月第1 版,第144 页。
… Page 33…
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
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马克思还针对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歪曲,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实
质,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提出了对立同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的思想。
蒲鲁东想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构造他的经济矛盾体系,但他歪曲了黑格尔
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把它们综合在一
起便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就在于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
思则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
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
终结。”他主张用现实事物中的矛盾来说明运动,而用现实的运动来说明社
会历史的发展。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
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
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
①在这里,唯物史观的内容更丰富了,表述也更精确了(如交往关系、交往形
式等概念,已被更科学的生产关系概念所取代)。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
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并接受委托写了《共产党宣言》。在
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中,马克思、恩格斯彻底贯彻和运用他们所
创立的新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考察了人类社
会历史,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上层建筑;考察了阶级斗争的
历史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产生及其激化过程;阐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
略,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共产党宣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融为一体的无产阶级的完备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最高成
就。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不仅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
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式诞生。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革命中的运用与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第一次爆发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
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而欧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尤
其法国和德国是他们当时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因此,这次革命运动同马克思、
恩格斯以及他们新创立的世界观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848年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
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革命活动中已经暴露出妥协动摇和
反对革命的一面,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复杂的阶级关
系,再加上这次革命斗争中出现的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
盾,都需要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剖析。1848年革命
以震撼欧洲的革命风暴开始,却以各国革命的普遍失败告终,其原因和教训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10 页。
… Page 34…
也需要已经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深刻的概括和总结。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直接研究社
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现的。1848年革命则给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实
际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对它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革命中,以法、德两国的革命为典型,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考察,进一步论证了革命发生
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根本的观点,指出,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
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相互矛盾的时候才有可能。他们还明确地
把私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的国家、法和各种意
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如果不
适应经济基础,就要发生革命。但是,上层建筑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它
对革命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使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法国的二月革命有
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但革命的软弱性、博爱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色彩以
及这次革命沿着下降的路线进行的必然性,又是和法国特有的政治状况、阶
级状况、思想方式、世界观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这一切,不仅深刻分析了
革命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必然性,而且把《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革命的社
会经济根源的思想更加深化和具体化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理论。
1852年,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他在
阶级和阶级斗争上的三点新贡献,即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
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一贡献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类历史是由无阶级社会、经过阶级社会、
又逐步走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的全部过程,是由社
会经济状况决定的。而在阶级社会里,推动这一发展的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
命。马克思结合欧洲革命风暴的经验,系统地为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同时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树立了
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光辉榜样。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和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集中反映了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点和革命理论。他们常常从这一革命历史出发,去
研究各国的革命运动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并且在研究以后的政治事件中也常
常回过头来重新研究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两
个方面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时期之一,是他们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承先
启后的关键时期。
… Page 35…
四、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思想
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封建农奴制发生了深
刻的危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批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举起了反封建、反农
奴制的旗帜,在批判统治阶级宣扬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他
们的唯物主义哲学。在40年代,最早的杰出代表是平民知识分子别林斯基以
及由贵族革命家转变过来的赫尔岑、奥加辽夫等人;50~60年代杰出的代表
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
革命民主主义者所论述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当时俄国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
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农奴制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它是在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
——赫尔岑的哲学思想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革
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
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憎恨农奴制,崇敬十二月党人。1825年十二
月党人的起义被镇压后,他决心继承起义者的事业,献身于反对农奴制和沙
皇专制主义的斗争。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学习。毕业后第二年,因被控与
“国事犯”有来往,有“对社会有极大危害性的大胆的自由思想”而被捕,
后两度被流放。在流放期间,赫尔岑的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42~
1847年初,他在当时最进步的杂志《现代人》和《祖国纪事》上发表了许多
政论文章、哲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到40年代中期,他已基本上由一个贵族革
命家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后半生是在欧洲度过的。在1861年以前,
他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曾一度发生动摇,脱离民主主义而转向自由主义。但
是,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他在伦敦出版的期刊《钟声》上
发表了许多长篇的专论和杂文小品,极力鼓吹农民的解放,揭露农奴主和沙
皇官吏,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69年,他与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决裂,并把
视线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他这时才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未来社
会的希望。1870年,他因患肺炎逝世于巴黎。
赫尔岑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
过程。他在大学时代写的《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1832)、《对哥白尼
太阳系的分析说明》 (1833)等著作中,就已企图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说明自
然科学问题,并开始反对唯心主义了。可是在被监禁和流放期间,他有时却
流露出早在童年时代就已接受了的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对18~19世纪的自
然科学成就以及西欧 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研
究,使他回到了对自然界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1842年5月读了费尔巴哈
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这使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点得到了进一
步的巩固。之后他着手撰写他的著作《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1842~
1843)。在这部名著中,他已基本上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他的另一
部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中,他已坚决地站在哲学
唯物主义立场上了。
赫尔岑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 Page 36…
存在。我们周围的现象本身带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特的性质,在没有人的时候,
它们就已经存在了,而意识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的,是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
段。赫尔岑反对黑格尔及其信徒们把自然界和历史看成是应用逻辑学的唯心
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既不是根据某种神的理性的预先决定,也不是根据逻
辑的先天规律发展起来的,而是相反,逻辑及其范畴乃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客
观规律的反映,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
他肯定认识来源于自然界对人类感觉器官的作用,认识是从感性知觉开
始的。他认为,如不借助于感觉就不可能认知被认识的东西;感性的感觉是
认识的起点。他强调指出:“真实的世界无疑是科学的基础;不依据自然,
①
不依据事实的科学,正是华而不实的人的虚无飘渺的科学。”他既不同意笛
卡尔学派的抽象的唯理论,同时又认为完全否定理性思维作用的经验论是片
面的。他坚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观点。他反对不可知论,确
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确信人类能够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真理。不过由于
他还不真正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表现
出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他一方面承认理性是真理的标准,另一方面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