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 

  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和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界 

  的属人本质的彻底实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 



①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文均出自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 Page 28…

      《手稿》并不是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它将异化劳动作为基本理论和方 

法,用以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描绘未来历史的发展,明显地包含有费尔巴 

哈人本主义因素。但《手稿》中所阐述的某些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具有创始的意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象费尔巴哈一样,坚持自然界的客观性,把人看 

成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又不完全相同,费 

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 

的自由自觉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物质生产。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 

去说明一切,实际上是从劳动、物质生产去说明一切,这使马克思的观点非 

常接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展开其劳动活动,借助于自然 

界人的劳动本质才能对象化,因而,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历史并非与自然界 

无关,而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 

生的过程”。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意识,指出“理论的对立的本 

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 

的”。 

     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为克服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创立唯物史观指明 

了方向。旧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把它排除在历史之 

外;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历 

史,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旧哲 

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的作用,因而就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能说明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唯物史观则把物质生产作为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 

础,作为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旧哲学由于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因而也就不了解意识对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性,结果把意识当成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陷入唯心主义;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物质生产制约 

着精神生产,意识归根到底产生于物质生产,并由此揭示了意识的基础、本 

质、发展规律和作用,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可见,马克思在《手 

稿》中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过,《手稿》中的理论观点还不能说是科学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譬如,《手稿》中虽然强调了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但对生产的理解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 

发阐述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理想劳动,把现实 

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它的异化;《手稿》中所讲的人的本质虽然是指生产劳动, 

但由于对生产劳动的抽象的理解,故而尚未达到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 

的总和的高度,尚未从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生产活 

动去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这时的思想正处于向唯物史观接近的 

转变过程。 

     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伦第一次会面。1844年8月末,恩格斯在回 

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使他们发现彼此在理论方面完 

全一致,两人决定合写著作。他们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神圣家族》。 

写作该书的目的,主要是批判以鲍威尔兄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清 

算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该书中,他们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批 

判,发展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结构秘密的揭露,深刻地论述了自然界的客观 


… Page 29…

  性,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 

                                                           ① 

  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样就唯物主义地解 

  决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他们还通过对无产者和有产者两个对立面的分 

  析,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即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矛 

  盾的两个方面,由于有着不同的利益因而是根本对立的;但资产阶级为了保 

  持自己的存在,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无产阶级 

  也不能不依赖资产阶级,因而矛盾双方又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的。在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他们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 

  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是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他们明确指出,工 

  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基础,他们已不再 

  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理想的生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作历史的基础了。他们针 

  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民群众与历史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强调“历史活动是 

  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进而说明了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特别是他们在谈到蒲鲁东关于平均占有思想 

  时,强调“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 

  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表明他们 

  已接近了他们全部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然而应当看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还没有 

  完全成熟,其主要局限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 

  响。譬如,他们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赞同费尔巴哈用人本身来说 

  明人,并用人本身代替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他们赞同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全 

  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并也从人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 

  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等等。这并不是 

  说他们完全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其实在关于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和 

  社会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远远超过了费尔巴 

  哈,并为以后批判费尔巴哈准备好了思想条件。 

        (2)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45年2月,马克思从巴黎来到布鲁塞尔。不久,恩格斯也从巴门移居 

  来此。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史 

  观臻于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在彻底批判黑格尔,特别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自我意识 

  哲学以后,彻底清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则成为他们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必 

  然要求。马克思到布鲁塞尔不久即着手这一工作,1845年春写了《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阐明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精辟 

  地、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根本原理。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以前一切唯物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① 



① 《神圣家族》引文,出自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 

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引文均出自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 Page 30…

费尔巴哈看不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 

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 

动的结果。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不懂得“革命的”、“实 

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改变世界的、 

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并立足于实践来说明其他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由于人的实 

践活动,自然界得到改造,不断改变其原始的面貌,成为“人化自然”;与 

此同时,人们在改变自然界的活动中使自己也得到改造。正是由于有了实践 

活动——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才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提升为与客观 

世界 (客体)相对立的主体,同时又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成为与客观世界 

 (客体)相依赖、相统一的主体。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 

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革命的实践。从前的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与环 

境的关系。有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 

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殊不知,环境是由人改变的,教 

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指出唯心主义也不知 

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它把人类的活动只归结为精神的活 

动,并夸大了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从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进 

而认为,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是根本错误的,他明确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 

力量。”离开实践争论人们思维的真理性,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 

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意识形态,包括歪曲反映 

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 

决,这就为科学地说明社会意识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不 

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科学地揭示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 

正确途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异化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他却没有意识到, 

宗教的产生正是在世俗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所造成的, 

他不懂得要消灭宗教,必须借助于实践使世俗世界革命化。 

     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片面、错误的理解,指出他脱离 

人的现实活动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看人,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没有看到人 

的社会属性,“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 

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阐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两个鲜明特点,即 

阶级性和实践性。他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 

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作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旧唯物主义对立 

的阶级根源。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它不是以解释世界而是以 

改造世界为目的,因而是实践的、革命的哲学。 

     总之,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仅贯彻到自然领域, 

而且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既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 Page 31…

  的局限性,创立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崭新的思维方式,阐明了马克思所创立的 

  新世界观的核心和基本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理论体系的纲领。正如 

  恩格斯所言,《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因此我们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他们对 

  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各样的“真正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写了篇幅 

  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在该书中,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对旧哲学的批判,发展成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发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的思 

  想。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 

  —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 

  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 

                              ① 

  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因此说,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归根到底是人类 

  的物质生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揭示了物质生产和意识的关系,阐述了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他们把社会存在了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物质方面。他们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 

  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 

  织在一起的。”意识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由于交 

  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反映是颠倒 

  的,那也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的。总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 

  是生活决定意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他们基于对物质生产的科学认识,正确地说明了人和 

  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认为,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物质生产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 

  生产水平不同,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 

  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 

  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 

  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 

  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 

  活条件,使它得到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于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人 

  们的交往关系、所有制关系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关系的 

  序列,这就是历史。由于交往关系的不同,人们的所有制关系也就不同,而 

  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 

  类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依次更替的发展阶段: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 

  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在未来,共产主 

  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由此,他们得出了自己的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 

  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 

  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 



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引文均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