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实业果。’《成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分别缘起经》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无明,可以说:明、是觉、是智慧。而无明是明之反,是不觉、无智慧,也就是愚痴、是迷昧不明。换句话说,无明就是迷昧颠倒。也就是我人烦恼不安的根本原因。我人的烦恼,来自贪婪、嗔恚、自私、执著,由于我们愚昧不明,所以终日在烦恼不安中讨生活。由于无明,使我们内而不了解自己,外而不认识环境。得意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失意时怨天尤人,全不反省。我们不必说出世间法的智慧,即以世俗世间来说,立身处世,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如对事有先见之明,更可以趋吉避凶,减少烦恼。然而,我们徒以‘世智辩聪’为‘明’,又有几个人是以‘正觉’为明呢?所以,无明、正是世俗世界的最后本质。
【无所有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见‘四无色定’条。
【无性】指诸法无存在的实体。性者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此复有下列三解:一、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载: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二、唯识宗所立五种性的第五种。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的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三、为印度十大论师时代著名的论师,生卒年代不详,曾为无著的《摄大乘论》作注释,称为《摄大乘论释》,十卷,唐代玄奘三藏译。论释中曾引用陈那《掌中论》文字,故判断为陈那的后辈。
【无表色】指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义。大乘唯论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卷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无表思】唯论宗之说。受戒之时,以第六识思心所隆盛之势力,于第八识熏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戒体。此戒体于外相无表示,故名无表思,顺小乘有部之义,名为无表色,彼宗以无表之戒体为色法故。
【无表业】业体有表业无表业二种,旧云作业无作业。小乘有部以二业皆以实之色性为体,故复名之曰表色无表色,成实宗以为以非色非心为体,大乘法相宗以为以心法为体,而假名曰表色无表色。
【无垢识】阿赖耶识异名之一。此识有染净二分,从有漏种而生者,是染第八识;从无漏种而生者,是净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体性无垢,名无垢识。
【无相中作加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前五地的观心尚劣,所以有相观时多,无相观时少。进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观时少,无相观时多,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断了生灭细相,才能作纯无相观。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由于无相中还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运对一切庄严等相及净秽等土自在显现,这种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无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远断除这加行障,获得任运现相、现土的二种自在。因此说第八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二种愚者,一、于无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无相观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种愚痴。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显现的那种愚痴。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现起,所以三界烦恼就永远不再现行了。不过第七识中的微细所知障还可以现行,因为八地的生空智果,与第七识的法执末那,不相违故。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无相唯识】十大论师中的难陀,于‘四分说’中是二分家,他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之说,立相、见二分,并主张相分是依于识体,为识体所变的现象,本身并无体性,即相分与见分同一种子,所谓‘心实境虚’,后人称之为‘无相唯识’。
【无染净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所证,真如之体本无杂染,亦无清净。故名无染净真如。参阅‘十真如’条。
【无记】一切法的性质可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非善非不善法,因其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对此,善或不善之法称为‘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所谓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的烦恼,及欲界的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之。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的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的无覆无记心分为四种:一、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二、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的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三、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四、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见《俱舍论光记》卷七。又,法相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的无记作四种分类。《成唯识论》卷三,举出四种无记,即: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及种子。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四、胜义无记,指虚空及非择灭,即拣别真如、择灭等之含摄胜义善。
【无恚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修忍辱行,谦卑恭敬,于怨亲都能忍辱,称无恚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无常】无常指世间事物的生灭迁流,变化无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又,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无常指世间事物的生灭迁流,变化无常,自有情而言,就是死。《百法直解》曰:‘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而《百法纂释》中曰:‘言无常者,今有后无,乃死之异名。盖生名为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无为,是恒有也。灭名为无,无非恒无。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无也,以不同无为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无,故曰无常。’无常,自有情而言曰死,自事物现象而言曰灭。
【无欲】指无贪欲,亦指无多欲而言。
【无贪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对于财色名利无贪著之心曰无贪。《成唯识论》曰:‘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即是欲、色、无色三界,这是有情生存的处所;有具,是生于三有的原因,即是惑与业。无贪是对有情生存处所不生贪著,不造惑业。
【无执受】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的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参阅‘有执受’条。
【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的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无为法原是涅槃的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一切有为法,均具‘生、住、异、灭四相,生灭无常,所以只是现象。而无为法无此四相,不生不灭,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本体不待因缘造作,故名无为。无为法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本体有真实如常之相,故名真如。有为法是世俗谛之法,是世俗所见世间的事相;无为法是胜义谛之法,是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无为法是体、是性、是理;有为法是用、是相、是事。如水与波,水是体、波是用,水是性、波是相,所以此二者是‘非一非异’。
【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无为法。《百法明门论》:‘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无为法,是前四位法的真实法性,故称为识实性,即第五实性唯识。在五位法中,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称相应唯识。十一种色法为识之所缘,称所缘唯识。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是识之分位,称分位唯识。而无为法是识之实性,故称实性唯识。
【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三二○至五○○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六○至四六○年之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创始人。无著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 Kausika,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名无著,次子世亲,幼子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无著继承此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无著晚年游化于中天竺的憍赏弥国,百余岁时始入圆寂。他的著作很多,时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所遗留的著作,主要者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论》、《能断金刚般若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顺中论》等。
【无著八支】印度大乘有宗兴起后,构成瑜伽行派的八种重要著作,称‘无著八支’。唐代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称:‘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意思是说,学习瑜伽行派理论到毕业程度,就得穷究无著这八本著作。这八本著作是:一、《摄大乘论》。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辨中边论》。四、《大庄严经论》。五、《缘起论》。六、《成业论》。七、《二十唯识论》。八、《三十唯论识》。事实上,这八种著作并不全是无著一人所造,其中包括著弥勒、世亲的著作在内,但当时都列入‘无著八支’之内。
【无著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萨,修方便行,求法度生,心无厌足,悟诸法寂静,一无所著,称无著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于所摄善根,离憍慢等所有缚著,得解脱心,行所修诸善,以无缚著解脱之心,回向饶益一切众生。参阅‘十回向’条。
【无想天】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亦称无想报,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百法直解》曰:‘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及彼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无想报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生无想天,是心识处于无想的状态。
【无想定】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百法直解》曰:‘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此为欲证得无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动停止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无想果】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界,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无想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无想定的异熟果,故称无想果。
【无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种性】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种性,为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无种性者虽无三乘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
【无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成唯识论》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漏】为‘有漏’的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为烦恼的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见《大乘义章》卷五。
【无漏善】指远离烦恼过非的善法。为‘有漏善’的对称。是‘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的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的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菩萨所修的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成唯识论述记》卷五载:‘无漏有为、无为亦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得、有证,及由涅槃获二世益,非生恶趣等,故并名为善。’
【无漏九地】指色界四禅天中的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以及四无色定中之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天)等九地。此九地虽皆属有漏定,但其境地乃为生起无漏定的强力依处,亦为无漏正智之所依,故称无漏。于小乘,认为欲界及无色界之有顶天皆无无漏法,此因前者为‘散地’之故,后者以微细昧劣之故。又二禅以上之近分定,所以无无漏法,乃因其无厌背自地之法。然大乘于有顶天尚有‘游观无漏’之说,此则异于小乘所说。
【无漏果】指由无漏因所证得之果德。即四谛中的灭谛,亦即涅槃。又指阿罗汉果。
【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生空无漏种子,即我空无漏,此属见道位无漏种子。二者法空无漏,此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我空、法空)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依附于异熟识的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子,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的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