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窃他人马绊者要处以死刑;凡通奸者,不但要割去通奸人的生殖器,而且 

要被处以死刑。突厥法律规定的处死刑的方式有砍头、腰斩、活埋、闷死等 

几种。 

     凡是犯有以下罪行者,都要处以罚款:强奸未婚女子者,将要重重地罚 

处他的财物,并将受害人嫁给他作妻子;打架斗殴中伤及他人身体者,视情 

节轻重,要受到罚款处罚,如将人眼睛打瞎,就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受害者, 

若将人的肋条打断,就要赔偿受害人一匹马;偷盗他人马匹和财物的人,要 

处以10倍罚款;如果指挥失误,无意之间做了有损于国家和可汗的事,虽然 

不致处死,但是必须降为奴隶。 

      (3)突厥居民的饮食与服饰 

     饮食突厥人所处的时代,要比匈奴人所处的时代进步了许多,但是,由 

于漠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而言缓慢一些,饮食结构本身又具有相对稳定 

性,故突厥人的饮食,从总的方面讲,与匈奴人没有太大差别。 

     突厥人没有进入漠北之前,经济以采集业为主,故食物主要是野百合、 

植物茎块。偶尔捕得一条鱼,或者捕得一只硕鼠,则会认为是运气极佳。畜 

牧业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开始以马、牛、羊肉为主要食物。这是他们的 

主食。 

     除了主食之外,他们还有一些副食。比如,唐玄奘来到西突厥的时候, 

西突厥可汗盛情款待他,给他拿出了饼饭、酥乳、石密、剌蜜、葡萄等。所 

谓的饼饭,就是麦饼,也叫做馕,是一种烤制而成的麦面食物,酥乳就是经 

过发酵的马奶子,里面施以酥油。石蜜就是冰糖。 

     突厥人的饮料有两种:一种是马奶子,这是经过发酵之后含有酒精的饮 

料,多饮欲醉,且长醉难醒;一种是葡萄酒,这是西域和中亚常见的饮料。 

当时中亚和西域都臣属于突厥,他们常以这些东西上贡,以供突厥贵族消费。 

     发式突厥人不分男女,都留长发。为了游牧和骑射的方便,他们又常常 

将长发辫起来,梳于脑后。中原文献称这种发式为被发。突厥人的辫发,不 

是仅仅将头发束在一起,用绳扎捆了事。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先是将头发分 

成一缕一缕的,辫成极细的小辫,最后再拢在一起,齐束于脑后。漠北草原 

相继发现的突厥石雕像中,就有这种辫发习俗。这种辫发习俗至今还在新疆 

南疆较为闭塞的地区流行,如维吾尔民族中的一些少女,在婚嫁之前,就保 

留着这种辫发习俗。 

     帽饰突厥部族生活在漠北高寒之地,冬季时间长,天气极为寒冷,有时 


… Page 70…

可以达到零下30度以上。为了御寒,突厥人戴有护耳的帽子。在漠北地区, 

比如明斯克、米努辛斯克、阿尔泰山区,相继发现了许多石人雕像。其中一 

部分是突厥人雕像。在这些雕像中,有那么一些雕像,头上就戴着这种有护 

耳的帽子。突厥的护耳皮帽流行时间很长,直到解放以前,这种款式的帽子 

还在东北和内蒙地区流行。西突厥贵族进入西域后,接受当地居民习俗,在 

被发之外,又喜用布帛裹头。例如,7世纪初叶,中原有位著名的高僧,名 

叫唐玄奘,西行取经,来到了西突厥帝国。他看到西突厥大可汗头上裹着一 

丈多长的裹额,是彩帛质料的。突厥人当中还流行戴毡帽的习俗。毡帽有尖 

顶、圆顶的区分。 

     服装在我们这个时代,突厥人的衣与裳是分开的,这点和中原居民的服 

装不尽相同。就目前的资料,突厥人的衣服可以分为上衣、下裤、靴靴、腰 

带、外套几大类。上衣是夏季时常穿着的衣服,左斜襟,竖领,有箭袖,其 

质料有丝绸、麻布、毛布等几种。突厥人的裤子宽裆、束腿,多为皮质,也 

有毛织品,偶见麻质布料裤子。突厥人的靴鞋目前看见的只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高腰靴子,一种是矮腰鞋子,皮质为主,偶有毡质的。皮带即是服装的 

有机组成部分,还是装饰品的组成部分。有些讲究的贵族,束的皮带很宽, 

带上镶嵌各种铜质饰扣。突厥人最常穿服的是外套,有两种款式:一种稍长, 

过膝,显得厚重,这大概是冬季服装;一种稍短,刚刚及膝,显得轻薄,这 

应是春秋季服装。突厥大衣都是翻领,左边开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 

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尊突厥石雕像,来自于阿卡特乡,故称之为阿卡特石人, 

高约2米,是典型的突厥人石雕像。这件石雕像身上就穿着一件过膝的大衣, 

翻领,左边开襟。 

     居处突厥人居住在穹庐里。关于突厥人的穹庐究竟是什么样子,文献记 

载的很简约。《太平广记》记载了突厥的穹庐情况。它说:“穹庐为帐毡为 

墙”。从字面的意义来理解,突厥人的穹庐是木骨的,它以皮革为顶(防雨), 

以毡为墙(保温)。西方有位名叫雅库比的人,写了一本名叫《诸国志》的 

书。在这本书里,他写道:“它们是带有棱角的圆顶帐,圆顶帐用牲口皮牛 

皮带钉住,外面是羊毛毡。” 

     除了穹庐之外,突厥时代中晚期,突厥人已经开始有城居生活了。突厥 

语将城称之为“汗八里”或“斡耳朵”。文献可以见到许多突厥城池的名称, 

如汗八里、别失八里、伊力八里、彰八里、仰吉八里等,都是突厥人兴建的 

城市。突厥城池布局是个什么样子,目前还不太清楚。大体知道:城内有网 

状街道,平面呈方形,城门东向,城垣多用土坯筑砌,城门四角还有塔楼。 

在城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木结构遗址,其中一些有彩绘并镀金粉,还 

可能有上过釉的雕瓦。除了民居建筑之外,城里还有大量宗教建筑,如塔寺 

等。 

     婚俗突厥人同样是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还有着较多的原始社会的 

遗风遗俗。首先,突厥人与匈奴人一样,流行收继婚,即父亲去世后,儿子 

可以将父亲的后妻继续视为妻子;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在收养诸侄的前提下, 

尽娶诸嫂为妻。在中原的文献里,称前者为蒸母婚,称后者为报嫂婚。春秋 

战国以前,中原也流行这种婚俗。突厥人当中流行报嫂婚和蒸母婚很普遍。 

其次,由于收继婚的存在,突厥人流行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性可以同时娶 

几房夫人。 

     除了政治因素必须使一对男女结合,以实现政治结盟的目的之外,突厥 


… Page 71…

人允许自由择偶。值得注意的是,突厥人自由择偶的场合大都集中在死者葬 

所。一个同胞去世后,要埋葬了,大家都去送葬。在葬所,青年男子可以大 

胆地向女性求爱,如果得到女方首肯,他便可以在结束葬礼之后,返回家里, 

请求父母去带着聘礼去求婚。通常,突厥人不拒绝这种求婚。 

     葬俗中国历史上有一套很有名的书,名叫《周书》,是记载南北朝时期 

北周这个王朝历史的。在《周书》中,专门有一节,是讲突厥人历史的。其 

中一段文字,专门介绍突厥人的葬俗情况。大致情况如下: 

     突厥人死后,必须停尸于帐幕之内;死者子孙和亲属都要尽其所能,在 

死者面前屠杀羊马,并陈羊马于死者的灵前;死者亲属在此之后要围绕着死 

者的帐幕哭着转七圈,每至帐门口外,都需用锋利的刀刃,将脸上的皮肉割 

破,便其流下血来,七圈转完之后,丧仪初步结束。数日后,亲属将死者生 

前用过的东西和马匹,连同尸体一起火焚。火化尸体之后,亲属将死者的骨 

灰收起,小心地存放在一处,等待时机入土下葬。突厥人的规矩:春夏死去 

的人,要候到秋天才能入土下葬;秋冬死去的人,要候到春天才能下葬。入 

土安葬的那一天,还像初次举行葬仪那样,要宰杀马羊、围绕尸体大哭、转 

七圈、用刀割面。最后,将死者入土,在墓前竖建石标,其石标的多少,根 

据死者生前杀人的多寡而定。杀一个人,就树一块石头,杀十人,就竖十块 

石头。 

     突厥人为死者哀哭时,要以锋利的刀子割刮脸面,有术语称之为“嫠面”, 

这是突厥十分普及的习俗。突厥人不但要求本民族必须这么做,就是一些参 

加丧礼外来人也必须做同样仪式。比如,东罗马一位名叫瓦伦丁的使臣出使 

西突厥,恰遇西突厥可汗室点密去世。新可汗达头为父亲举行丧礼,瓦伦丁 

参加了丧礼。哭丧时,达头要求瓦伦丁以刀割面,瓦伦丁不敢不从,只好照 

着割面。事后,瓦伦丁带着破了相的容貌离开了西突厥汗国。 

     突厥人的埋葬方式,前文说过,是先行火葬,然后再土葬。土葬的墓穴 

形制,目前有许多种说法。有的人说,突厥墓葬是石棺葬,即墓室是用石头 

砌起来的;有的人说,除了在墓内砌石头之外,在墓表还砌有标识,如石封 

堆等。关于突厥人的真正墓葬形制,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目前看到的突厥人 

墓葬,以第一类埋葬形式居多。 

      (4)突厥人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突厥人的早期信仰,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 

突厥人相信自己的先祖与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深信自己的部族是深受狼庇 

佑的,故有狼图腾崇拜。突厥人在自己的军旗上,通常都绣着一个狼头,而 

将大汗的近卫军称之为附离,即狼,这都是狼图腾崇拜的遗俗。 

     突厥人还信仰萨满教。萨满原是沟通人与天神关系的男巫,其词的原意 

是兴奋而狂舞的人。这种原始宗教广泛流行于漠北草原地区。突厥人对萨满 

教是很虔诚的,一切重要活动都需经过萨满向天神汇报之后才予以实施。 

     突厥人还是典型的万物有灵信仰者。他们崇拜山洞、崇拜雨水、雷电、 

太阳、石头、天、地、鬼神等等。有些重要的活动,比如战争等,他们出兵 

之前,都要到相关的崇拜物的祠庙里去参拜一番,求得福佑后,才肯出兵。 

     突厥人还有祖先崇拜。他们对于历史上的每一位有贡献的祖先,都修宗 

教建筑以志纪念,并行祭祀。由于所修的建筑大都在山洞里,所以就称这些 

处所为“先窟”。近些年来,人们正在苦苦地寻求突厥人的先窟,还没有收 

获。东北学者在搜寻突厥先窟时,无意之间,竟然将深受突厥文化影响的鲜 


… Page 72…

卑人的先窟给找到了。 

     突厥人后来还信奉其他一些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袄教等。 

突厥人信奉佛教的时间大致在6世纪后半期;信奉袄教是在征服中亚两河流 

域以后;信奉景教约在六世纪前后;信仰摩尼教的时间大约在8世纪前后; 

信仰伊斯兰教的时间大约是在10世纪前后。 

     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突厥文字也是随着经济文化的 

发展进步而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的。突厥文大约是在5世纪时创制的,但 

当时应用并不普及,多数仍然刻木以纪事。6世纪下半叶,突厥人以粟特文 

为书面文字。7至10世纪是突厥文字形成并大力发展的时期。除了突厥人使 

用之外,突厥文字还在西伯利亚、蒙古、叶尼塞河流域、新疆、中亚地区广 

泛使用,是当时使用地域最广的一种文字。突厥文字即不是音素文字,也不 

是纯粹的章节文字,大致有40个左右的字母。 

     文学突厥人喜欢在死者墓前立碑,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碑铭资料。通 

过这些碑铭,可以看出突厥人早期文学的特点:突厥人的文学结构比较完整; 

正文叙事清楚;语言词汇活泼、丰富、生动。突厥人的中期文学深受阿拉伯 

文化的影响,目前保留下来的文献多是用回鹘文写成的,也有用阿拉伯文字 

书写而成的。这时最著名的文献有《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福 

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 

     艺术突厥人能歌善舞,有自己传统的舞蹈艺术,文献对此有较多的记载。 

突厥人还从中原输入音乐和舞蹈,并向中原输出音乐和舞蹈,这在文献中也 

有记载。比如,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氏婆擅长弹琵琶,懂七声,就是从突厥 

进入中原的,并对中原的音乐有较大的贡献。突厥人的雕刻艺术也很有名的, 

漠北地区发现的许多石雕作品,都是属于突厥人的。突厥人的雕塑艺术以表 

现现实主义为主,线条古朴、用笔拙沉,很有沉重感,反映了突厥人朴实的 

民风。 

     娱乐活动突厥人有许多游戏,比如骞马、踢毽和赌博等。 《隋书》就记 

载说:“突厥人中,男子很喜欢赌博,女子很喜欢踢毽子;如果他们玩累了, 

就取出马奶子长饮一番,大醉之后,相对而歌,啸声震耳欲聋”。 

     历法突厥人有历法以纪年。在亚洲的时候,突厥人流行动物纪年历法。 

这种历法和中原历法略为不同,属动物纪年系列,即以狗、虎等作为纪年的 

标志。据文献记载,这是北方居民流行的一种很古老的历法,已经有三四千 

年的历史了。突厥人西迁至中亚后,曾经使用过伊斯兰历法。突厥是一个聪 

明智慧的部族,有较高的天文学修养,早在中世纪,就已经知道了土星、木 

星、火星和金星,以及十二黄道宫了。 


… Page 73…

                            六、古代中国的生活习俗 



       这里的“古代中国”,主要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在中国习俗史上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不仅出现了比前代更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而 

  且出现了更全面而具体地记叙或涉及前代和当时民俗事象的文献资料。 

        《史记》中涉及的古史传说和民俗事象最多。如《货殖列传》在“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方面列举了许多有关的习俗,并注意到了地 

  区间的差异:陇蜀之地多商贾,长安又多四方之人,所以居民好取巧而不务 

  本;巴蜀之地肥饶,特产众多,可以远通云贵,所以居民常以其所多换其所 

  缺;三河 (河东、河内、河南)之地位居天下之中,地少人多,所以居民比 

  较勤俭;北方地区常受胡寇侵扰,所以居民好气任侠,不事农桑,等等。 

        《汉书》中涉及的民俗事象也不少。如《礼乐志》十分注重礼俗的作用: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 

  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 

  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 

  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 

  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又如《郊祀志》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祭祀方面的 

  习俗,《地理志》中有不少关于全国各地风土人情的记载等。 

       除了《史记》、《汉书》等正史外,《风俗通义》、《四民月令》、《三 

  辅黄图》、《西京杂记》、《淮南子》、《论衡》、《潜夫论》等文献也保 

  存了较多的习俗资料。 

       正是依靠以上所列以及还有某些未列的文献资料,再加上近年来相继涌 

  现的考古发掘材料,如明器、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其他各类实 

  物,我们才能够相对容易地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活习俗进行客观的概 

  括和分析。 



                                    1。服饰习俗 



       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彩,中国向以“衣冠王国”著称于世。众所周知, 

  服饰具有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功能。在远古时代,服饰主要是为了御寒、防暑、 

  护体和遮羞,生理方面的功能相对强些;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常被用来区 

  分等级、职业、民族、年龄和性别,并出现了服饰的审美价值日益上升的趋 

  向,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发达。 

       关于这一时期人们服饰的状况,不仅在有关文献中不乏记载,而且在近 

  年来考古发现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画像石和陶俑上也可窥其大概。当时 

  人的服饰常因场合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祭祀时应穿祭服,上朝时应 

  穿朝服,参加葬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