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林中,马上把衣钵收好,脚洗干净,来到世尊这里,很恭敬的头面礼足,于
一面坐。世尊就为他们说法,为众比丘开示佛法的意义,教导他们修行的方法,
让大家明白修习佛法的大利益,使闻者也都乐于修习佛法。
这时,座中有位比丘,起了一个念头:什么样的知、什么样的见,才能够
迅速断尽烦恼,获得解脱?
该比丘的想法,世尊完全清楚,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在座的比丘中,有
人不知道什么样的知见,才能迅速断尽烦恼,获得解脱。这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我都已经说过了,也就是:透过四念处,正确的、无间断的观察五阴
及五阴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五阴是生灭法、是离欲之法、无常、
苦、空、无我;精修四正勤(已起恶不善法令断、未起急不善法令不起、未起
善法令起、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增长),加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281 疾得漏尽
…
282 远离烦恼得自在
择宜运用,念兹在兹,精勤修习,时时浸润在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中,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关于如何
从观五阴着手,一直到趣向涅盘的方法,我已经说过,而且说得很清楚,现在
还是有人意愿不高,不乐于法的修习,未放在心上,信心不坚,骄慢怠惰,这
些态度,对断尽烦恼,完全没有帮助。如果善男子对我所说的观察五阴的方法,
勤欲、勤乐、勤念、勤信,他就能很快的断尽烦恼。”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生时在生法中见我,这种我见,就是原始的无明冲
动,而作为各种身、口、意行的基础,我们称之为行阴。”
“行阴的根源在那里?是那些因素汇聚而成?如何产生现起?又是从那里
攀缘而来?这个能够起心动念,造身、口、意行,蕴积种种善、恶、不善不恶
业,令众生生死相续、轮转不止的行阴,源自于不知不明的接触而生的欲爱,
因为欲爱而现起各种行的冲动。”
“根、尘、识,因缘和合生触,而有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
识,于此六触身,不知善护念,缺乏警觉,随缘生爱恚,则为无明触,是触集。
触缘受,触集故受集,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缺乏正知正念,生喜贪,
于苦受排斥、于乐受爱喜、于不苦不乐受无知,这是无明受。受缘爱,受集则
爱集,有喜贪、有爱恨,乃起心动念,去追逐、去抓取、去排除,辗转攀缘,
而成身、口、意行,造诸善、恶、不善不恶业,忧悲恼苦生。这些身、口、意
行所蕴集的业识,又回过来润泽诸根,增长诸触、受、爱、行,令忧悲恼苦轮
回不止,无明覆盖越积越深,成为业识习性的奴隶,不得出离。然而,六入处
的见、闻、嗅、尝、觉、知及其生相,皆是无常、生灭,是由于起心攀缘外境
才产生的。由它所辗转衍生而来的触、受、爱、行,自然也是无常、生灭的,
是由于起心攀缘外境而生之现象。”
“愚痴无闻凡夫,由于不知不见原始的无明我见,而做这样的观察:于色
生时,认为色是我,或色是我所,或是色在我,或是我在色;”
“不见我在色时,认为受是我,或受是我所,或是受在我,或是我在受;”
283 疾得漏尽
…
284 远离烦恼得自在
“不见我在受时,认为想是我,或想是我所,或是想在我,或是我在想;”
“不见我在想时,认为行是我,或行是我所,或是行在我,或是我在行;”
“不见我在行时,认为识是我,或识是我所,或是识在我,或是我在识;”
“若见不到我在识,就陷入空无中,作断灭的见解、或是虚无的见解;纵
使不作断灭见或虚无见,仍然不离我慢,仍然以为有个我在作论断,这就是微
细我慢,乃又产生我见,这就是无明冲动的行阴。”
“这个无明行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招引而来的?是怎样生起的?如何流
转?都如前面所说,乃至微细我慢的原因、招集、生起、流转。如果能够如实
知见上述我见、我慢、无明行阴的实相,就能够很快永尽烦恼。”
佛陀说完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示、教、利、喜:又作“示、教、照、喜”,为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
(l) 示,即显示其义,如善、不善,或应行、不应行。
(2) 教,即教导其行,如舍恶行善。
(3) 利,获得法义之利益。
(4) 喜,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285 疾得漏尽
…
286 远离烦恼得自在
'35' 阴阴相关
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
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
如是识,是名阴、阴相关也。
287 阴阴相关
…
288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七0、大正本五八、佛光版一0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
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座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座,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
何集?以何生?以何转1?”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转2。”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
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3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
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
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
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
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
289 阴阴相关
…
290 远离烦恼得自在
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
色离?云何受……。想……。行……。云何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
名受、想、行、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想、行、
识患。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想、行、识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
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
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疾4得漏尽?”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
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壳,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无
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
明5,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如是
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291 阴阴相关
…
292 远离烦恼得自在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
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那时,世尊于午后,从禅坐中出来,在众多比丘之前,将坐卧具铺在地上坐
下,告诉诸比丘:“有五受阴。那五种呢?就是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中站起来,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
掌禀告佛陀:“世尊!您所说的五受阴,是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吗?”
佛陀告诉比丘:“你坐下来问,我会为你说明。”
那比丘向佛行礼后,回到座位上,禀告佛陀:“世尊!这五受阴的根源是什
么?因何聚集?因何而生?因何轮转不休?”
佛陀告诉比丘:“这五受阴,欲贪是它们的根源。因为有欲贪,所以它们聚
集起来;因为有欲贪,所以产生抓取;因为有欲贪,所以它们阴阴相续、轮转不
休。”
那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明,欢喜随喜,禀告佛陀:“世尊!这么说来,五阴就
是抓取的现象,这样的说法很胜妙!现在再问:世尊!那么,阴就是抓取吗?或
293 阴阴相关
…
294 远离烦恼得自在
者,五阴与抓取完全不同呢?”
佛陀告诉比丘:“并不是说五阴就是抓取,也不是说五阴与抓取完全无关;
对五阴的现象有欲贪的话,就是五受阴。”
比丘禀告佛陀:“很好!世尊!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阴与受阴有
什么关连吗?”
佛陀告诉比丘:“是的!阴与受阴两者之间有关连。譬如有一人作这样的思
惟:我将于未来得到那样的色、受、想、行、识,这时,当下的五阴就与未来的
五阴互相作用;而且,当下的五阴之间,彼此又互相影响,产生关连。这就叫做
阴、阴相关。”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什么
是阴?”
佛陀告诉比丘:“所有色的现象,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
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这一切总称为阴;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这样。像这样,比丘!这就称之为阴。”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是什
么因、什么缘,而有色阴?是什么因、什么缘,而有受、想、行、识阴?? ”
佛陀告诉比丘:“因缘于地、水、火、风四大的,称为色阴。为什么呢?所
有色的现象,一切都因缘于地、水、火、风,以及由地、水、火、风的因缘所造。
而缘于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产生了感受、想法、意思冲动,称之为受阴、想阴、
行阴。为什么呢?所有的受、想、行,皆缘于六根触境而产生。缘于名色而有识
阴,为什么呢?所有的识阴,皆缘于名色的抓取而产生。”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什么是色的
滋味?什么是色的过患?什么是色的出离?什么是受、想、行、识的滋味?什么
是识的过患?什么是识的出离?”
佛陀告诉比丘:“由于对色的现象产生欲贪,追逐、抓取色,而产生喜乐,
这就是色的滋味;色的现象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抓取不得,必然产生恼患;
295 阴阴相关
…
296 远离烦恼得自在
如果对于色的现象,能够调伏欲贪、离断欲贪、超越欲贪,就没有抓取,没有有
续的冲动,这就是出离,不再随色流转。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为何
会产生我慢?”
佛陀告诉比丘:“愚痴无闻凡夫,在色的现象中,认为色是我、是我的、是
恒常不变的相;在受、想、行、识的现象中,认为受、想、行、识是我、是我的、
是恒常不变的相!我慢从此产生。”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我欢喜随喜,再有所问:世尊!要如
何才能够灭除我慢?”
佛陀告诉比丘:“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的现象,只是缘于四大及四大所造,
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它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受、想、
行、识,只是六根、六尘触境中的显相,它们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也都不是恒
常不变的相。有这样的知见,就可以灭除我慢。”
比丘禀告佛陀:“世尊的说法很胜妙!再有所问:有什么样的知见,可以很
快地断除所有的烦恼?”
佛陀告诉比丘:“所有色的现象,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
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都是四大及
四大因缘所造,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受、想、行、识的现象,
只是六根、六尘接触时的显相,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恒常不变的相。
有这样的知见,就不会生起贪欲、抓取,停了有续的冲动,便能断除所有的烦恼。”
当时,在会中有另外一名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的覆盖之下,生起了邪恶
的知见,起了这样的心念:既然一切现象中都无我,那么造了任何业行,于未来
世,是谁要去承受那些业报呢?
那时,世尊知道那名比丘心中的念头,于是告诉诸比丘:“如果在此座中,
有愚痴人,因为无智、无明而产生这样的心念:如果色、受、想、行、识的现象
中都无我,那么造了任何业行,谁应当承受那些业报呢?对于这样的疑惑,我先
297 阴阴相关
…
298 远离烦恼得自在
作解释。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的现象是常、还是无常?”
答言:“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那么是苦吗?”
答官:“是苦,世尊!”
“如果色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现象,多闻圣弟子,难道会认为色是我、
是我的、是恒常不变的相吗?”
答言:“不会,世尊!”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比丘!所有色的现象,
仿佛过去、仿佛未来、仿佛现在,仿佛内、仿佛外,仿佛粗、仿佛细,仿佛好、
仿佛丑,仿佛远、仿佛近,一切色都不是我、不是我的,这样的知见,就是正见。
受、想、行、识的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
“多闻圣弟子,如此观察,知见五受阴无常,不可抓取、不坚固,便知道修
习厌离五受阴。得厌后,离断欲贪,停止一切抓取,没有有续的冲动,得心解脱、
慧解脱,完全知见到解脱后的境界:我所有会生起各种烦恼的因都已断尽,清净
的身、口、意行已经建立,心意识已经完全明觉、坚固、不动摇,自知此后不再
承受有续的冲动而轮转不休了。”
佛陀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生起各种烦恼,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何根何集何生何转:或作“何根何集何生何触”,依印顺本改。
2 欲转:或作“欲触”,依印顺本改。
3 二阴相关:指阴与受阴相关,或指受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