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寂天菩萨 造原颂
麦彭仁波切 释
索达吉堪布 译
南无玛吉西日耶。
胜圣文殊喜光芒,住于彼意莲花蕊,
能遍佛子行妙音,顶礼寂天菩萨尊。
深乘中观此善道,惟昔自修佛力外,
大慧精者亦难证,是故如我何堪言。
然随圣教事势理,已见智者之善道,
舍弃偏执诸弯道,无疑诣于此静处。
此由文殊菩萨已为所摄收,并精通如海菩萨行,有如是希有传记遍于全球者,共称具德寂天菩萨尊者所造之入菩萨行论智慧品,此为今所说之法也。彼亦分二:初者颂云: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
如前所说布施等一切支.大能仁是为智慧而说也。此处有者认为施等各前者为因,方生智慧故.解释为因果之理,虽有如是说法,然从“为”字可了知,如王入沙场,四兵亦为随王而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之根本智慧故,彼能断除二障,亦能究竟二智。其余波罗密多不但不能如是,且惟有智慧度摄持彼等时,方得波罗密多之名,并可至于佛位,故圣智般若八千颂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密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罗密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
如是广说,总之,诸道之根本要依智慧,彼能断证究竟,彼之助缘方便.已说施等故,主要为智慧不可缺少也。应如是具重要意义而解释。尚虽有认为:“此等一切支”解释为前述无间之品,然应释为一切波罗密多。从“支”及“为”字之句式亦能了知,说智即主要.不适其它解释也。如是所说之故,欲息轮回诸苦之士,为证真如之义,当勤生起智慧也。
二者分二:基安立为实空,道抉择为无我。初者分二:真义,辩驳。初者分三:认所证之二谛,说能证者补特迦罗之次第,如何证悟之理。初者颂云:
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
胜义非意境,许意是世俗。
此等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许为所有有法显现即世俗谛,一切法性全性为胜义谛,父子相会经云:“世间知者此二谛,汝未闻他自证悟,此乃胜义世俗谛,永时无有第三谛。”如是所说也。于彼,所谓世俗者,是指生等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乱发等现相,若观察彼等显现之目性,生等之相,皆为空性,彼实相即是胜义者,入中论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世俗。”是故,彼二谛亦若许胜义中异体,世俗中一体,则应知解深密意经疏中所说,各有四四
注释。
深解密意疏中论述胜义与世俗异一之体各有四件过失.若二谛胜义中异体。则有四过:1、胜义谛已成非世俗之本性。2、已证胜义亦不得涅槃。3、虽证胜义亦不断贪等。4、不成世俗之空,亦成非胜义之过失。因为彼等异体故。
苦二谛世俗中一体.则有四过:1、如胜义无分,世俗亦成无分类。2、如依世俗生贪等,依胜义亦成生贪等。3、如世俗是根境,胜义亦成六根之境。4、如世俗不必寻觅,胜义亦成如尔。因为彼等一体故。
过患。彼亦,若破生住等之后,是无生无住等无遮空性,它是于大空离四边之入门法,称为假胜义或相似胜义,如庄严论云:“与彼胜义相同故,此乃名为胜义也。”因无始以来熏习贪执实法者,无有生起离四边智之机会故,先析诸法于胜义中无有,应生如是心所智慧。是故自续派一切论中,把诸经论中所述破色等之相,皆说为已遮实有之单空性义,复次,其单空亦不许究竟实相义,如庄严论云:“生等无有之故,无生等不容有。”及二谛论云:“真实无明遮”如是所说也。于是,暂抉择道之时,于胜义中虽无生等,而世俗中生等显现非能破除,故世俗中以名言量成立诸法具自相,彼显现亦实则不成故,于所破加胜义之简别,即是说,胜义中无有,而世俗中无欺存在,如是二谛分各处之安立方法,于初学者意前极为适合,清辩论师云:“无正世俗梯,而上正高楼,智者非应理”如是所说也。然而从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胜义中无,此有无二相亦并非各自偏袒。因为所显现色等即是空,所空者即显现色等故,现空双运,离三十二增益(即离十六行相,亦离无十六行相)之法界,如是来现前,尔时非为真般若,由此,具德月称及寂天论师等,最初着重抉择离四边之各别自证智慧,彼等于世俗中自相成立者,亦遮遣故,无有各执二谛。现空双运故,已达胜义实相。其见解远离一切承认故,应成理能摧毁一切有无等诸边,是故名为应成派也。曾胜智布顿师等虽说:“中现应成与自续派差别,是由藏人分别心所造之,印度无此分类。”究竟意义上虽无任何差别,而讲解论典之方式上必有差别,譬如,清辩论师说,佛护论中于所破未加胜义简别之过失,后月称师破斥彼观点也。是故中观自续应成诸大车者,彼等究竟密意上虽无任何差别,然看重抉择真胜义及假胜义之讲解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此义中观庄严论疏中广说故,当阅彼论也。是故当知于应成派此时,着重抉择双运离戏大中观故,此宗无有真胜义与假胜义之类别也。有谓:圣智即是真胜义,亦是离诸戏论,凡夫所修之一切空性,皆是修无遮或假胜义.虽其如是说。此宣说空性之时,破色等皆是唯无遮。非遮而破者,亦若说到底,彼亦成无遮,是因为实执不合全性故。如是诸缘起无欺而显现政,现空双运,由此务必消尽诸破立之实执,如云:“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五次第论云;“显现暨空性,精通各分已,何处成一体,彼名为双运。”如是所说也。有谓:此乃密道之修法,非显宗之修耶,” 以伺察心修离四边,及以方便法,强力而使显现智慧以外,其法界无有不同之处也。是故异生观察实相时,依察修方法,虽不能断四边,以轮番方式,能断四边、复次了知而体会无缘双运法界之义。若无如是,则如,稻芽不可从青稞种子生,如是圣者之智亦不得无因而生,故于资粮加行道中为何不修?是故诸法之实相胜义者,即离有、无、二、非二之诸边故,非意识之境,因为意言即是世俗,非胜义之故矣。若意所缘之此是彼是等行,及与言说之此是彼是等,皆为意言所境之法,若观察彼等,均是无实如幻之空,永无能堪忍之法也。是故佛经中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天子,然其胜义谛者,远离一切名言,于真实中不生不灭,离一切能说所说及能知所知,乃至趣离具胜一切智智之境,此为胜义谛也。” 庄严论云:真实义中诸戏聚,彼等一切中解脱,纵使若依分别心,则成世俗非真实。” 于此法性非所知者,因为法性是远离一切戏论,其并非意识之所缘,不成诸境及有境,亦不成任何之相,于真实中,为何说所知矣,如云:“众生虽说见虚空,当察此义何见空,如是见法佛亦示,余喻无法说其见。” 如是所说与此相同也。有谓:“胜义者,若非圣意之境,则缘彼起诸断证功德亦不应理,以圣者根本定,若不知其胜义谛,则彼应成非法界之有境,并许法界如同不可思议作者,此外应成二谛分基非所知等过失有害故。当许胜义谛者,非二取意识之境。”虽彼如是加上简别,然此亦唯名徒劳而已,如云:“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如是所说,于名言中圣者根本慧为有境,法界为境,依彼可说为所知。而在胜义中,若是离二取根本慧之所取或所知者,则此句,与直接间接岂不相违耶?又二谛之分基为所知故,胜义承认所知者,指否定而言,此说法界非所知者,是指肯定而言,故彼不相违。若肯定承认所知者,则其已承认空性实有故,各二宗唯名徒劳有何用,当依实义也。
二者颂云: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瑜伽慧差别,为上上所胜。
如是二谛为境,于彼能知者,有二种世间,其一即具胜止功德之瑜伽世间者,其二为不具如是功德之平凡世间者,无有第三品者也。此平凡世间者之所见,彼有瑜伽世间者之所害,瑜伽士中亦有证悟实相之差别故,诸上者瑜伽能害或胜伏诸下者之宗,彼等越上其慧亦愈胜,具正量者能破斥之故,并非其余之理,如云:“如有眼翳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如平凡世间者执着诸法为常有一性,而事部经部宗,已见诸法为微尘刹那性,故此宗能破前者。彼宗所许成实微尘,唯识于彼用生似理而观察,亦能破前宗。彼宗所许成实心体,中现用离一多因等来观察,亦能破除也。是故,乃至所许有无等边,尔时有害之故,息灭一切边执,彼者无有过患所害,如于虚空,无法染色也。故云:“我无承认故,吾即唯无过。”如是中观抉择一切诸法之真如实相故,何宗亦不能胜伏,一切之中彼成无上也。
三者:颂云:
以上所许喻,为果不观察。
世人见世俗,分别为真实,
非如幻化故,与瑜伽师诤。
若谓:“瑜伽者怎能害世间意,因为平凡世间者,此生等现量而见,便如是执着,余者相反故,互为不应有害也。”答曰:无论承认此等诸法无实宗,或承认有实宗,其二者共同所许虽现而不成实之喻为如幻如梦等,如是一切色等诸法亦现而无自性,瑜伽者彼等之理,于平凡世间者前可以能安立。因为只要显现,则必定无实故。相反,无有共同所见为见而成实之喻,由此,世间者对瑜伽士永时亦不能安立成实之法也。若谓:“若诸为无实如幻者,则布施等学道亦不应理,犹如梦中寻求熊掌,如是劬劳有何用?”答曰:此是为果或为必要,不观察而说也。有何必要者:即是,此等轮涅之现分如幻者,均为缘起性,无欺而存在,是故,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诸众生之此等显现续不可灭尽,并其有利有害故,为息自他之苦,而精进为得利乐之方便道。此并非耽着道果实有,如幻军能除畏怨敌,或士夫梦中受苦时,精勤苏醒之方便也。若作思念:“若尔,瑜伽平凡二者前,共同显现之此等法,有何辩论耶?”答曰:不是辩论此显现法有无,因为,无有任何彼现相之中观派。见法之时,诸世间者,执为真实或胜义中成立见法,而不许现而无实如幻之性,故彼二者互为辩论也。
二辩驳分三:辩驳所说之空性,辩驳能说之乘,彼等摄义也。初者分三:辩驳基道果。初者分三:辩平凡世问者,辩有事宗,辩唯识宗。初者颂云: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成虚伪,如不净谓净。
平凡世间者曰:“由眼等现量成立此色等,是故彼等为何不实有?”答曰:所谓色等现量而成者,此亦即是无观察而言,并世间共称之说法矣。若于真实观察,则不得如是成立,将下论当所说:观察触不触根境等理,皆能破除之故也。彼等安立成色等皆为世间共称说法而已,譬如:本来女身不净而无常性,然彼谓清净恒常等,如是虚伪也。二者分二:以教证辩驳,以理证辩驳。初者颂云: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有事宗辩曰:诸法应实有,因佛说蕴界处等有,亦说蕴相即刹那性等之故。”答曰:彼等佛为此现相而如是宣说,其所为者,是不能证空性之世间众,为彼等逐渐引入真道而如是宣说为诸法实有,如云:胜者既说我我所,余有所为如此说,如是蕴界处等法,亦有所为而说也。”于真实义中,蕴等刹那性亦不成立,因为彼不成一体众体,亦是无生死灭,彼者怎能有成刹那性,即无成立也。彼等辩曰:此刹那者,若不是胜义,则世俗亦相违故,彼应成非二谛也。此与世俗如何相违者,可分与理相违。与教相违。初者本来世俗是诸凡夫共同所见境,然世间众,使午前午后之瓶等,尚许为不灭常有,而不许刹那性,彼不能见之,故非世俗也,其二与教亦相违。佛说:“若见刹那者。彼见诸法之真实相”,岂非如是云耶?” 曰:世间众亦并非见瓶等是常有,而是由相似惑乱因所染,起如此迷乱常执,一般世间者,虽未知刹那性,思维名言实相之诸瑜伽士,已了知并见到彼为刹那性,由此,彼刹那者,可说为世俗现相故,无有不摄二谛之过也。若观待平凡世间众之执着恒常之意识而言,若见刹那性,亦是见到真实相,因为彼见名言之实相故。否则,若观待世间者,亦无见不见实相差别,则世间执女身为清净,亦应成能害修不净而了知女身不净者,因为彼二慧,无有见来见真理之差别故。然而,见不净者,能害执净者,而执净着者永时亦不能害见不净者之故。
二者以理证说明:颂云:
幻佛出幻德,如实佛实德。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己,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若谓:供养如幻无实之佛,为何出大福德耶?”答曰:若供养如幻不成实性之佛,亦可生出如幻之福。犹如汝宗所许,即供佛实有,出福亦实有,惟有佛福二者,成不成实之差别以外,生不生福无有差别也。又谓:若是众生如幻,则幻象幻马,灭后再不生,如是众生死后亦何应生?”答曰:只要乃至各自能显现之因缘集聚,尔时幻现亦不灭,如是若能生众生之业惑等因缘集聚。彼时众生亦为何不生?是故幻现灭后不生者,即是彼无有因聚。而众生虽灭今世。而具足因缘之故,又不间断投生,便彼相续不灭,此二并非有成实成不成实差别也。又谓:“若尔,众生自无始轮回故,即恒久性,而幻者一无如是故,彼二不同耶?”答曰:彼二相同之理,并非由暂久等全面相同后再安立,无论是长久或者暂短,彼二现而实空之理上安立为相同也。是故凭何理说众生久住故实有,虽长久,亦是彼因未灭,于前后各自不同世间,自不成自性皆无区别。如幻马幻象等,或现百年或现瞬息时,然二者不成实,无有差别也。
颂云:
幻人杀施等,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又彼等如作念而谓:诸众生若如幻人,则虽杀幻人亦不生真实杀生罪,如是杀众生亦不应有罪,如是不与取,摧打等亦不应成害,布施衣食等亦不应有益,是故彼中不应声坐诸善恶那。”答曰:若起杀幻士之等起,并杀害或摧毁彼等,则由自劣心增上故,虽生加行罪,而不起杀生等真罪,其原因即为幻人无有害利所依之心故。然如幻众生,其具心之故,若作害利便生罪福也。是故彼二无有真假之差别,唯有有心与无心之差别也。
颂云: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非有此。
又谓:“既然幻人与众生相同,则一者有心,一者无心,即不应理,因为众生有心,故与幻化不同耶。”答曰:众生虽有心,然彼心亦是如幻故,怎能彼成实有矣?因为此等幻咒幻物等无有能生心之功能也。不能安立为有生心功能者即真实,而余者非真实。是因为种种异因所生之幻术亦不是一种法,而是种种现象,故于一切世间中,皆无有一缘能生一切果业。故众生之身心二者,亦是诸因缘和合而幻变,并非有自性成立,由此彼与幻术有何差别?如现幻马、幻牛,虽有有角无角之差别,然无有真假之差别也。
颂云:
若胜义涅槃,世俗皆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诸缘若未断,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又涅槃许为有事之宗云:“若汝无性宗所许,轮回诸法于胜义中即自性涅槃,生等法相者即是世俗,若尔,则应成有轮涅同体之过,是故虽得佛果,尚应转于轮回,因为汝宗不许灭尽轮回后得涅槃,而许轮回即是涅槃故。由此,为得佛果而行菩提行者有何用,皆为劬劳无义,与诸平凡世间之威仪相同也。”答曰:并非如是,彼有自性清净涅槃与暂时离垢涅槃之差别故,若未断能现各果之诸缘,则不仅是轮回,纵使幻现亦不灭。若断绝诸缘,世俗中亦不生,何况说胜义中。是故,以证无我智,若断尽能生轮回之因无明种子等,彼等再不会转轮回,其无因之故也。如来出世等,非由轮回所摄,而由其誓愿,等持等作俱生缘,以精通一切之智力,虽现示如幻,然从法界中未动也。
三者分二:辩真相唯识宗,辩假相唯识宗。初颂云: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唯识宗谓:“此等内外诸法之显现,皆如乱发梦境,虽无实有外境,然以内心习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