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两路,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行,然后两路会合,对底格里斯河河
畔的安息首都泰西封进行突击,安息国王科斯洛伊斯逃走,忙于处理王国东
部事务。罗马舰队沿河下行,一直到达波斯湾。在这里,图拉真开始拟订出
征印度的计划。
就在这时,科斯洛伊斯在处理完王国东部事务之后,开始组织对罗马人
的反攻。与此同时,被罗马征服的地区也出现了反对罗马侵略者的斗争,起
义不限于美索不达米亚,它逐渐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埃及的犹太人中间
… Page 69…
传布开来,数以万计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被杀掉。图拉真不得不中止对安息的
进一步进攻,而把大量的兵力开往起义地区。各地的起义斗争很快被镇压下
去,但也使图拉真损兵折将,精疲力竭,不得不彻底放弃征服安息的计划。
图拉真在泰西封将自己的傀儡加冕为安息国王,又将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和
亚述宣布为罗马行省。之后便撤兵回国。
公元117年夏天,图拉真在返回罗马途中患中风病而处于半瘫痪状态,
不久死于小亚南部海岸的西里西亚。
在这之后,罗马和安息仍常启战端,但没有过决定性的战役,双方仍旧
保持均势。
在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统治时期 (公元121年~公元180年)帝国各
地已经呈现出奴隶制危机的迹象,东方各行省的形势更加严峻,罗马军队在
亚美尼亚被安息击败,安息人突入叙利亚。公元162年,马可·奥里略派军
队向叙利亚进发,双方发生激战。最后,安息人被迫退出叙利亚,亚美尼亚
重被罗马占领。公元165年,罗马重新占领美索不达米亚,正准备继续其军
事行动时,东方出现了饥馑并开始流行瘟疫,罗马不得不与安息缔结和约。
不久,罗马又开始东侵,攻占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且
再度攻陷塞琉西亚和泰西封。此时,安息王国内部矛盾重重,国势不振,但
仍组织力量抵抗罗马。安息最后一个国王阿尔塔邦五世 (约公元209年~公
元224年)率人马迎击罗马,罗马人失败,安息从罗马人手里夺回亚美尼亚
和大部美索不达米亚。
由于长期的对外战争和本国内的王室纷争,使安息国力大减,政局不稳,
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公元224年,安息被新起的王朝——伊朗萨珊王
朝灭亡。罗马与安息在西亚的均势至此终止。
… Page 70…
6。萨珊王朝与罗马的斗争
萨珊王朝是在古波斯人反抗安息统治的斗争中兴起的。公元3世纪,正
当安息内外交困,被国内各种矛盾与斗争以及国外罗马大兵压境困扰时,波
斯人趁机反抗。公元224年,安息的波斯侯阿尔达希尔起兵反对安息王朝,
安息末王阿尔塔邦五世率兵镇压,双方在米底地区的奥米尔兹塔干附匠交
锋,安息王战死,安息军被击溃。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占领泰西封,继
而控制了原安息王国的广大地区,建立萨珊波斯王朝(因阿尔达希尔的始祖
名叫萨珊而得名。公元226~公元642年),定泰西封为 首都。
阿尔达希尔虽已推翻安息王朝、将安息的全部领土收归己有,但他并不
满足,他打算把罗马人从东方驱逐出去。于是,早在安息时代就已和罗马帝
国开始的斗争,便由萨珊王朝继续了下去。这一斗争持续200多年,斗争的
主要目标是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①。公元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信
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遭到拒绝。于是在这年秋天,双
方发生战争。波斯军队首先突入叙利亚和卡帕多细亚,歼灭了那里的罗马卫
戍部队。罗马皇帝塞维鲁在其母亲玛美亚的陪同下到了东方,准备与波斯决
一死战。罗马统帅部制定了一个进攻波斯的复杂的计划,将军队分成北路、
南路和中路三支。北路从卡帕多细亚通过亚美尼亚向米底推进;南路向东南
方推进,前往占领巴比伦;中路由塞维鲁亲自指挥,准备穿过美索不达米亚。
预计三路大军在底格里斯河右岸会师。
战斗打响后,北路的战役进行得最为成功。由于北路军的努力奋战,波
斯人处于不利,退出了亚美尼亚。但中路却进展缓慢,玛美亚生怕自己的儿
子命丧战场,借口美索不达米亚的空气对皇帝有不良影响,会致使皇帝生病,
因而退到了后方。中路军快抵达底格里斯河时,突然遭到波斯骑兵的猛烈攻
击,波斯人以弓箭猛烈射向对方,中路军不得不退却。其它两路军也跟随中
路主力军向后撤退,此战告终。公元232年,双方缔结和约。亚美尼亚被萨
珊王朝并入。
时隔不久,双方战事又起。萨珊王萨波尔一世(公元241年~公元272
年)时,与罗马皇帝瓦列里安交战。瓦列里安试图把波斯人挤出美索不达米
亚,但却在埃美撒城下被波斯人击败。最后不得不进行和谈。萨波尔一世要
求个人与瓦列里安皇帝会见,以便商谈停战事宜。公元260年,当两人会见
时,瓦列里安被波斯军俘虏。此战之后,萨珊王朝将势力扩展到卡帕多细亚。
戴克里先任罗马皇帝时,罗马帝国的危机更为加深。为了挽救危机,戴
克里先对内对外作了许多尝试。公元286年,戴克里先在亚美尼亚扶植君主,
将原来被萨珊王朝处死的亚美尼亚王的儿子扶上王位,赶走了萨珊的势力。
公元296年,萨珊王发兵进攻亚美尼亚,两军交战于两河流域的卡里,萨珊
战败,双方缔结和约。萨珊王朝被迫让出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和米底的一部
分。
公元4世纪时,罗马与萨珊波斯之间又进行过几次战争。公元359年,
波斯国王萨波尔二世率大军渡过底格里斯河,向罗马进逼。罗马皇帝康士坦
提乌斯不得不到东方组织迎战。公元360年冬,巴黎的高卢军队发生政变,
军事首领优里亚努斯被宣布为皇帝。康士坦提乌斯未予理睬,继续与波斯人
作战。公元360年10月5日,康士坦提乌斯死于小亚细亚,优里亚努斯成为
罗马统治者。
… Page 71…
公元363年,优里亚努斯在作了细心的准备之后,重又恢复了康士坦提
乌斯已开始的对波斯人的战争。起初,形势对罗马比较有利,罗马军队迅速
突入东方直到泰西封,不久,波斯人开始反攻,罗马军抵挡不住,不得不向
后撤退。优里亚努斯被敌人的投枪击中,命丧沙场。
罗马军队立即选出统帅约维阿努斯为继承人。此时,波斯人已从四面八
方压制罗马军队,罗马军面临即将覆没之险。最后,约维阿努斯答应退出戴
克里先在美索不达米亚所占的几乎全部 土地,这才挽救了罗马军队。公元
336年,双方订立了30年和约,萨珊波斯获得了公元296年丧失的地区。公
元384年,双方瓜分了亚美尼亚。
进入公元5世纪,萨珊波斯与罗马的斗争逐渐缓和,在西亚维持均势。
原因是,在西方,公元4世纪以后,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混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昔日强大的帝国已
不复存在。此外,奴隶、隶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已汇成一股巨大的
力量,给罗马以沉重打击。加之蛮族成批移入并大举进攻罗马,罗马已无力
向外扩张争斗;在东方,嚈哒人的势力逐渐兴起,与萨珊波斯帝国发生冲突;
在萨珊波斯王朝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无暇顾及其它。
… Page 72…
7。马资达克起义
马资达克起义是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出现于伊朗地区的人民运动。
公元4世纪至5世纪,是萨珊波斯帝国奴隶制没落、封建因素发展的时
期。在帝国最富庶的省份,即两河流域中下游,奴隶和农村公社自由农民被
束缚于土地上,他们日益隶农化;同时,由于赋税、兵役和宗教费用的压迫,
生产者大量逃亡,许多村庄成了废墟。农民失地后,不得不投靠大土地所有
者,沦为依附农民,受其剥削;在城市,又开始形成封建等级关系,出现了
城市公社和雇佣劳动者。萨珊王朝的统治已不适应城乡封建因素的发展,统
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连年的战争破坏,使萨珊内部的阶级斗争
和民族矛盾日益剧烈:公社农民大量逃亡,反抗交纳重税和袄教的压榨;萨
珊的基督教徒大多为劳动人民,他们反抗迫害,拒绝当兵,抗缴捐税,亚美
尼亚人民则不断争取独立,反抗袄教,举行起义。
在上述形势下,终于在公元491年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马资达克”起义
(因起义领袖马资达克而名)。马资达克起义是在宗教掩盖下的广泛的人民
运动。当时,人民群众对统治阶段极为不满,表现为反对正统袄教的异端运
动。早在公元4世纪初,袄教就分化出一个流派,公元5世纪末由僧侣马资
达克领导,称为“马资达克派”。马资达克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现实状况,
反对贫富不均,主张人人平等并恢复原始公社制度。宣称黑暗占优势是偶然
的,而光明取得胜利则是必然的。因此号召人民消灭贫困,把富人的财产拿
出来交还给穷人。他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被奴役的公社农民、奴隶、
手工业者、城市贫民都参加了这次运动。
公元491年,起义者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在京都泰西封捣毁大臣和贵族
奴隶主的粮仓,然后又占领了贵族的土地和庄园,杀死大批地主和奴隶主,
没收其财产分发给穷人。运动迅速地波及各省,遍于伊朗全国。形势对起义
者十分有利,一些商人甚至小地主也加入起义队伍。但不久他们便发现,起
义运动中提出的平分土地的要求对他们不利,于是便又纷纷离去。尽管如此,
起义仍不断发展。国王卡瓦德大为震惊,恐慌万状。为了保全自己,利用人
民起义的力量抑制贵族势力,卡瓦德假装同情并赞成马资达克,由此引起贵
族势力的不满。萨珊贵族联合反对卡瓦德,于公元498年发动政变,将卡瓦
德囚禁在“遗忘堡”,并另立新王。
公元501年,卡瓦德逃离囚禁之地,到嚈哒人那里寻求援助。公元503
年,嚈哒人将卡瓦德重新扶上王位。之后,卡瓦德立即与贵族妥协,敌视人
民起义,迫害起义者。公元529年,萨珊统治者残酷镇压了马资达克运动,
马资达克本人被杀害,起义者死难8万人之多。
此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力量强大。国王卡瓦德采用两面手
法欺骗人民,先是利用起义者削弱贵族,后又与贵族言归于好,相互勾结镇
压起义;马资达克运动“仅仅拥有一部分劳动居民,就是波斯人”,但却“脱
离了可能得到的同盟军——被压迫的非伊朗的各族人民大众,致使自己陷于
孤立”①。
… Page 73…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中国领土上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
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
年)。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其疆土不断扩大,秦王朝的版图
东至海,西及甘肃高原,南抵岭南,北到河套、阴山、辽东,成为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国家。
秦朝末年,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
被推翻之后,随之诞生了新的王朝——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西汉王朝经历了12个皇帝,历时214年,汉武帝统治时国力最盛,出现了中
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在西汉后期,社会黑暗,阶
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外戚纂权,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9年~23年)。
在王莽统治时期,施行“托古改制”,企图通过恢复中国先秦时代的制
度来解决西汉时期积累起来的众多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挽救当
时的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致使农民起义不断涌现,最后被
起义火焰所吞并。
一位名叫刘秀的汉朝宗室趁农民起义之机,打着“复汉兴刘”的旗号,
摘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恢复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于公元25年建立
了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
… Page 74…
1。军事领导体制
秦汉统一局面形成之后,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体形
式,其军事制度同样体现中央集权的这一原则,形成军事集权的领导体制。
秦汉王朝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是其封建国家的主要支柱。皇帝将
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在皇帝之下,设有将军作为
军队的高级将领,如秦国的国尉和汉代的太尉,各种类型的将军,位为列卿
的卫尉、中尉以及郡尉等。他们均受命于皇帝,由皇帝亲自任免。皇帝还拥
有调动军队、决定和战等大权。在调动军队方面,秦汉制定有玺、符、节等
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在秦朝,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须经皇帝批准。下达命
令时颁布的文书,上面须盖皇帝的玺和各级军将的印。调动军队必须合符为
证,一般远距离的军事行动,还必须持有通行证,方可放行。汉代亦大体如
此①。在军事指挥方面,秦汉的军队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指挥系
统由皇帝任命的太尉和将军组成,负责部队的具体战斗部署。但皇帝也经常
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任命将军及其组织的幕僚。例如,秦设将军统兵,但又往
往以其他官职统兵出征。身为内史的蒙恬,便受命统兵戍守长城。在两汉时
期,皇帝也时常根据战时形势所需临时设置一些将军职务。如西汉汉武帝在
征战匈奴时便设有骁骑将军、护军将军、轻车将军、材官将军、骑将军、伏
波将军、楼船将军、贰师将军、浚稽将军等。东汉时临时设立的各类将军亦
不少,据载有40类以上①。各将军在战斗过程中组织有自己的幕府。他们招
揽人才以为僚属,僚属人数多少不等。幕府主要是参与谋议、出谋划策、协
助将军处理军务。战争一经结束,士兵即返回各自原有的部队,统兵将领的
管理权随之消失。
在皇帝控制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基础上,又出于对军队管理的方便,建立
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军事领导体制。
秦汉军事武装可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大类。其中,中央军主要指皇帝
的警卫部队和京都卫戍部队两部分。在秦朝,皇帝的警卫部队又可分为两部
分:皇帝的贴身侍卫,由郎中令统帅,负责禁卫 (省内)宿卫;皇帝的亲军
(称为卫士或卫卒,多由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以外的各郡国选调。)
由卫尉统领,其职责是分八屯驻于皇宫内四周,负责宫门守卫和巡逻。京都
卫戍部队的统帅是中尉,主要负责京师安全工作,他们分驻京城内外各重要
地区,守卫京畿及京内各重要官署、仓库,其士卒多由三辅选调。这三支部
队人数众多、阵容庞大、武器精良、素质较高,乃是全国军队的主力。秦国
的地方军平日均分布于各郡县,由各地郡尉统帅。郡尉仍由皇帝任命,主要
负责地方的治安和操练。遇战事时由皇帝征调和命将,参加战斗。在两汉时
代,中央军主要为四类:一是宫中殿内的警卫,即皇帝的贴身警卫,负责皇
帝安全,统归郎中令管辖;二是宫内殿外的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墙内
的保卫安全工作;三是京内城中的卫兵(又名北军,因其屯兵驻守长安城内
北面而名),初由中尉统领,后在汉武帝时改革北军,设八校尉负责各部分。
这些卫兵主要负责京师守卫工作,战时有一部分人随皇帝任命的将军出征;
四是京师内外的戍军。汉武帝时设有执金吾一职,统一节制这部分戍军,这
是一支单独卫戍长安的驻军。西汉地方军称为郡(国)县兵,由郡太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