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自杀而死。乐布、酈寄军也相继打败齐赵,叛军被平定,反叛的诸王均
… Page 86…
被消灭。
吴楚七国之乱很快被平息,主要是由于叛军名为七国,实则配合不力,
因此被汉军各个击破。汉将周亚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决策正确,部
署得当,指挥有方,利用梁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当叛军来势凶猛,进攻
下邑时,周亚夫避敌锋芒,坚壁不出;待叛军粮尽师疲而撤退时,周亚夫立
即指挥汉军穷追猛打,大获全胜。
… Page 87…
7。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落,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
国时期),诞生于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
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和戎、狄的各族,经过长期的聚散
离合,于公元前3世纪最后融合为一个部族——匈奴。
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3至4世纪或更早。秦统一
六国之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更加频繁,秦始皇曾挫败匈奴族的南下。
楚汉战争期间,中原地区忙于争战,匈奴乘机进入河套以南,其实力大
增。到冒顿单于继位时,已拥有30万兵力,疆土东起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
原,向西与氐羌相接,向南延伸到河套以至于今晋北、陕北一带。
进入西汉时期,汉匈之间战争经历了早期 (汉初——武帝)、中期(武
帝)和晚期(武帝后——宣、元帝)三个阶段。早期汉弱匈强,在汉匈战争
中,匈奴居优势,汉不得不以和亲方式缓解彼此关系,并时刻防御匈奴;中
期汉由弱变强,武帝时由防御转为进攻,并在对匈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晚期双方皆战至民穷财尽之困境,各自内部矛盾重重,无力大战,虽有小的
摩擦,但最终匈奴归汉,恢复和亲,实现了汉匈两族的团结。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等的破坏,中原地区社会经济
残破,劳力缺乏,国力空虚,百业待兴。而匈奴此时却正当空前强大之时,
不断侵扰中原地区。汉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 (今山
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匈奴乘势向南,越过句注 (“句”
音“勾”,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进攻太原,兵至晋阳(山西太原市西
南)下。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
阳败走,诱汉兵”①,汉军追击匈奴,在平城(山西大同市西北)白登山,
冒顿纵精兵30余万骑围困高帝所率汉军共7日,汉兵与外部联系被切断。后
用陈平之计,派人私下以厚礼疏通冒顿单于的阏氏,方得以脱围。白登山之
围说明汉初的实力不足以抗拒匈奴,因此,西汉政府只好采用“和亲”政策,
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丝绸、粮食和酒,以缓解
匈奴的侵扰,但仍未完全阻止匈奴对汉地的进犯与掠夺。
此后,西汉王朝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世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经济发展,国力充实,整军经武,到武帝时,已有相当的实力反击匈奴。于
是,汉匈战争进入中期阶段。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献上“伏兵袭击单于”的
计策,“汉使马邑人聂翁壹佯为出卖马邑城以利诱单于”②,同时设伏兵30
万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旁谷中。单于贪恋马邑财物,信以为真,率10万骑
兵入武州塞 (今山西朔县北至大同市西一带),捕获一名汉朝尉史(守卫边
塞的下级武官),机密泄露,单于率兵及时撤退,汉之计谋未获成功。自此
以后,匈奴便大肆侵扰,不断犯境。
为了从根本上排除匈奴的侵扰,武帝先后布置了几次关键性的重大战
役。其中尤以河南之战 (亦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最为著名。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
渔阳。武帝发兵反击,派汉将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卫青
引兵北上,“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①
汉夺取河南地,并在那里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重新修缮了秦时所筑的边
… Page 88…
塞,移民10多万于朔方,在此屯田戍边。
匈奴不甘丢失河南地,右贤王“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
吏民甚众”。武帝元朔五年 (公元前124年)春,“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余
万人出朔方高阙”②,予以反击。右贤王远居高阙之北,以为汉兵不能至,
乃大肆饮酒消遣,酩酊大醉。不料卫青率3万骑兵出高阙塞外六七百里,夜
袭右贤王庭。右贤王大惊失色,率精骑数百名连夜突围。卫青因此歼灭右贤
王的队伍,俘虏右贤王所属裨王(小王)十余人,众男女1。5万人。卫青被
武帝晋封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仍将六将出兵定襄,击败
匈奴,“得首虏前后万九千余级”③。
河南、漠北之战使汉朝取得正面战场的胜利,赢得与匈奴大战的第一个
回合,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但汉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右将军苏建、前将军
赵信所率 3000骑兵与单于作战失利,赵信率部投降匈奴,苏建只身脱逃而
归。汉因连年发兵出击匈奴,死伤不少,“士马死者亦十余万,兵甲、转漕
(转运粟食)之费不可胜数,府库空虚,经用涸竭”①。之后,匈奴因损失
过重,撤出漠南地区,退往漠北。
漠南之战后,匈奴退出漠南地区,但仍控制着西域地区。匈奴昆邪王部
与休屠王部俱驻牧于河西走廓,朔方西北、西南及陇西西北常受匈奴袭扰。
匈奴还南与羌人联结,袭扰汉疆。为此,武帝继续对匈奴作战。
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匈奴万余骑兵攻入上谷,霍去病被任
命为骠骑将军率兵远征。他将万骑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五王的辖区,转战
六日,西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千余里,歼敌8,000余人,俘获昆邪王之子
及相国、都尉等,匈奴损失巨大,汉军亦损失7/10。同年夏天,霍去病再击
河西,率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攻至祁连山,匈奴军大败,
3万余人被俘。匈奴单于对河西匈奴部的损失大为恼怒,欲杀昆邪王与休屠
王二首领,二王恐慌之极,商议归顺汉朝。武帝派霍去病前往迎接,不料休
屠王中途反悔,昆邪王杀之,合并其部下,共率4万人降汉。汉封昆邪王为
漯阴侯,并将其众分徙于西北边塞之外,后又徙关东贫民 72万余人充实陇
西、北地、西河、上郡之地,并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至此,河西走廓平定。
漠南、河西大战之后,匈奴虽损失惨重,但仍不甘心失去的一切,常南
下骚扰,以恢复从前的地盘。武帝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匈奴从右北
平、定襄向汉进攻,杀人掠货。汉降将赵信又向单于献计,欲引汉军至沙漠
以北,而后歼灭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令大将军卫青、骠骑
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随军私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舆焉”①,以深
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卫青率大军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
(漠)北”②。卫青见状,亦摆开阵势,以武刚车(兵车)自环为营,指挥
5,000骑兵进攻单于,单于纵万骑迎战。到了黄昏,大风骤起,沙石飞扬,
两军视线模糊,难分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向左右两翼移动,迂回包抄单于。
单于见汉兵多而强,自知战不能胜,遂带数百壮骑突围出去,逃向西北。汉
军连夜追赶,将至天明,已追出200余里,仍未见单于。于是,汉匈两军搏
斗之后,汉歼匈奴兵1。9万人,又北至窴颜山赵信城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
内),发现匈奴储存在此的大量粟米,乃用之供应军食,在此停留一天,烧
… Page 89…
掉余下粟米而返。
与此同时,霍去病率5万骑出塞,深入大漠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
接战,很快打败对方,左贤王败走,其精锐兵力被歼。随即,汉军追杀匈奴
逃兵、“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③。共歼灭匈奴7万余人。
漠北之战使匈奴势力大为削弱,损失八、九万人;汉亦有巨大损失,士
卒死者数万,军马死者十余万。此后,匈奴无力大举侵汉,其主力远徙西北,
不敢再在漠南设王庭。汉军占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之间的大片土地,保
障了河西走廓的安全。
汉武帝后期,匈奴仍未停止军事入侵,时常小部骚扰西域。因此,为控
制和争夺西域,汉匈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
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匈奴在河西、五原一带袭扰,并联合
西羌进攻陇西、金城。第二年,武帝派李息、徐自为领兵西进,平定西羌;
又“遣故太僕公孙贺将万五千骑出五原二千余里,至浮苴井,从票侯赵破奴
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①,寻歼匈奴,因未见匈奴一人而返。
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单于降汉,请汉兵
前往接应。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出朔方2,000余里来到浚稽山。后因事情败
露,单于杀死左大都尉,并派兵击赵破奴。汉军打败匈奴,俘获数千人,但
在归途中遇匈奴大军,汉军全部覆没,赵破奴被擒。
为防范匈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
亭至彛щ裕褂位鹘怠⒊て胶钗镭推渑裕骨垮蠖嘉韭凡┑轮印
延泽上”②。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秋,匈奴进犯云中、定襄、五
原、朔方,杀略数千人,捣毁汉设军亭和遮虏障。同时,匈奴右贤王又向酒
泉、张掖处进犯,略数千人。武帝命汉将任文率兵前往急救,击溃匈奴。
武帝天汉初年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次年,
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都尉李陵率兵进击匈奴。李广利领3万骑兵出酒泉,
袭击祁连山处的右贤王,歼敌万人。在回师途中遭匈奴围困,损失大部分兵
力而返;李陵则出居延向北进击,遭匈奴重围,败降匈奴。
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匈奴向雁门偷袭,汉军予以反击。“武
帝再征发天下罪人充军及勇敢士编成四军征匈奴。李广利骑兵六万、步兵七
万出朔方,路博德为广利军护辎重。韩说步兵三万出五原,以游击为任务。
公孙敖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出雁门。”①单于闻之,亲率兵迎战,“将其老
少妇孺及辎重,远退至余吾水(今蒙古鄂浑河)北方,而集其本部及左部兵
十万,严阵待于水南。”②双方连战10多天,公孙敖失利,李广利相机南退,
汉军未能取胜。
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又南侵五原、酒泉。三月,武帝派
李广利出五原,商丘成出西河,马通出酒泉,分率7万、3万和4万兵力反
击。匈奴主力军向南渡过姑且水 (今蒙古翁金河西)以迎击汉军。商丘成率
军在途中迷路,被匈奴追击,双方交战9日,最后匈奴溃退。李广利的汉军
主力在夫羊句山(今蒙古古里精呼都克)与匈奴遭遇,击破匈奴一部,后北
渡郅吾水 (今哈内音河),击破左贤王,斩左大将。与此同时,李广利之妻
在长安以巫蠱罪入狱,李广利惧怕,乃引军南退向燕然山 (今蒙古人民共和
国杭爱山),被单于军拦截,“单于乃掘堑沟于广利军前,并自广利后急击
之,广利军因败乱,广利及全军遂降。”③马通在击败汉降将李陵之后,立
即转军西向,击天山右贤王,匈奴败退。
… Page 90…
经过诸多战争至此,汉朝国力、兵力大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武
帝晚年亦意识到劳师远征之弊,于是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诏停止对
匈奴用兵。
武帝死后,昭帝继位。匈奴之间虽无大战,但小战仍时有发生。到宣帝
时,匈奴遭重大天灾与瘟疫,其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分裂和内讧,出现五单
于并立局面,势力日渐削弱。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
归附汉朝。
… Page 91…
8。赤眉起义
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主要是由于当时统
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农民已无法再生活下去。于是,广大农民奋起反抗,农
民起义遍及全国。
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 (山东诸城)人樊崇率百余人起义,
并且很快转入泰山,附近农民前来归附,一年之间,“众皆万数”。次年,
琅邪人逄安、东海(山东郯城西南)人徐宜、谢绿、杨音等起义者又率数万
人加入樊崇的队伍,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合力攻青州、徐州一带 (今山东、
苏北)。王莽闻讯,急派军镇压。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大将景尚领
命击樊崇军,却反被义军所杀。第二年四月,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
匡率10万兵攻打樊崇,企图一举歼灭义军。十月,两军激战于成昌(山东东
平)。为与官军区别,起义军每人用赤色涂眉以为标志,因此被称为赤眉军。
经过较量,起义军大败官军,杀死廉丹,王匡逃走。赤眉军势力更加强大,
猛增到数十万人,并迅速向西挺进,活动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
界的广大地区。
赤眉军屡战屡胜,但因起义者多为纯粹的农民,不愿继续从军,只想回
到家乡,因而军心较涣散。为了不使赤眉军溃散,樊崇等人乃率众西攻长安。
公元25年,赤眉军进至华阴(陕西华阴东),已有30万人,九月攻入长安。
就在赤眉军入关时,汉朝宗室刘秀领导的农民军也派兵向关中进发。公
元25年6月,当赤眉军迫进长安时,刘秀在鄗南(河北柏乡)即皇帝位,仍
用汉的国号,并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遭到当地豪强地主的抵抗。地方豪强隐匿粮食,并
以武装抵制赤眉军。赤眉军粮尽无援,无法打破豪强地主的封锁,只得向西
寻找出路,但在陇山 (今陕西陇县西北)遇到割据势力隗嚣的阻挡,加之风
雪的袭击,赤眉军西行不成,不得不折返长安,将乘虚占领长安的刘秀部将
邓禹打败,再据长安。然而,军粮缺乏使赤眉军再次放弃长安,引众东归。
此时,刘秀已部署好兵力阻挡赤眉军。他撤换了兵败长安的邓禹,另派冯异
为先锋,在华阴设置防线,再命侯进在新安(河南渑池东)、耿弇在宜阳(河
南宜阳)集结,截断赤眉军东归之路。
在华阴,赤眉军遭冯异阻击,但仍英勇奋战。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
月,邓禹、邓弘与冯异合兵共击赤眉军。邓弘首先出击,赤眉军佯败,而后
予以反攻,邓弘大败。其后,邓禹与冯异联合救援,但很快被赤眉军打败。
邓禹率24骑逃回宜阳,冯异则弃马与部下数人逃向崤底(河南洛宁西北,崤
山谷地)。
赤眉军虽打败对方的合力围攻,但仍未解除东归的障碍。同年二月,冯
异收集残兵散卒,重整旗鼓,与赤眉战于崤底。这次,冯异改变战术,先派
人化装为赤眉军埋伏于道旁。当赤眉军万人攻至冯异军前部时,冯异以少许
兵力援助,赤眉见对方力弱兵少,乃全军出去,大力掩杀。冯异立即用主力
抗击,赤眉军攻势渐弱,化装的伏兵乘势突袭,赤眉军难辨真伪,立即乱了
阵脚,旋即失败,8万人投降。三月,赤眉军余部10余万众向东南撤退,在
宜阳遇刘秀大军的层层包围。刘秀“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大司马吴汉精卒
当前,中军次之,骁骑、武卫分陈左右”①。赤眉军突围不成,樊崇率军投
降刘秀。至此,赤眉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