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前,中军次之,骁骑、武卫分陈左右”①。赤眉军突围不成,樊崇率军投 

降刘秀。至此,赤眉起义失败。 


… Page 92…

     轰轰烈烈的赤眉农民起义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赤眉军虽屡次 

获胜,但其多为饥饿所迫的农民,并无攻城徇地的意图,一心思归,因而军 

心并不稳定;赤眉军中缺乏智谋之士,樊崇等人不识文字,首领中只有徐宜 

一人曾做过狱吏,因此,不善于利用所据有的关中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建 

立根据地,发展生产,解决军需;赤眉军屡败王莽军和刘秀军,滋生了骄傲 

轻敌的心理,因而被冯异的化装伏兵突袭,遭受巨大损失。 


… Page 93…

                                9。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与王莽主力在昆阳(河南叶县)进行了一场激战, 

史称“昆阳之战”。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建立新朝政权更激化了阶级 

矛盾,加之天灾饥荒,民不得不反。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 

饥民在王匡、王凤兄弟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数月之间,队伍发展为七、八 

千人,并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为根据地进行斗争,故名绿林军。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精兵2万围攻绿林军。义军在 

云杜(湖北沔阳西北)附近设下埋伏,大破官军。绿林军声威大震,很快发 

展为5万多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初,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 

南下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东入新市 

 (今湖北京山东北),称新市军,此乃绿林军主力。新市军向随县(属湖北)、 

平林一带发展,当地农民纷纷投奔。陈牧、廖湛聚众千人,号称“平林军”, 

一并加入新市军。同年冬,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在春陵(河北枣阳南) 

起兵,加入新市、平林起义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打败官军的进攻,击溃王莽军主力, 

获得大量军用品和俘虏,队伍发展为10多万人。二月,绿林军立西汉宗室刘 

玄为皇帝,建立政权,仍叫汉朝,改年号为“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绿林军士气更高,并且兵分两路继续攻敌。一面派主 

力进攻宛城(河南南阳),以夺取洛阳,攻入关中;一面以王凤、王常、刘 

秀为首,率军北上,攻克昆阳、郾城(河南郾城南)、定陵(河南舞阳东北) 

等地,以保障主力围攻宛城。之后,绿林军派刘秀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北进 

颖川西北的阳关,直指洛阳。王莽闻讯后惊恐不已,立即集兵镇压。他把留 

在长安、洛阳的主力和打算去东线镇压赤眉军的队伍集中起来,一并转到南 

线对付绿林军,由大司马王寻、大司空王邑任主帅。此外,他还下令各州郡 

现抓民夫,由当地地方官亲自带队到洛阳,统归王寻、王邑指挥,共“将兵 

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为了一举镇压绿林军,王莽还“征天下能为兵 

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①,以“长一丈, 

大十围”的长人巨无霸为垒尉 (负责管理营垒的官),“又驱诸猛兽虎豹犀 

象之属,以助威武”,“旌旗辎重,千里不绝”①。 

     王莽军从洛阳出发,在阳关迫使刘秀率领的小部队退回昆阳,并同严尤、 

陈茂部汇合,直逼昆阳,以图下一步解宛城之围。 

     此时,驻守昆阳的起义军仅八、九千人,众寡悬殊,难以取胜。但起义 

军最终仍决定迎战,并采用了刘秀提出的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方案。 

王凤、王常留下守城,刘秀、宗佻、李轶等突围出去,到郾城、定陶一带调 

集援兵。 

     王莽军一到昆阳城下,便立即包围了昆阳,“围之数十重”。多次被起 

义军打败的严尤向王邑建议弃昆阳,先进兵宛城灭绿林主力,但王邑仗着人 

多势众,以为昆阳唾手可得,于是加紧围困,并扎下100多座营盘,致使“旗 

帜蔽野,埃麈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②。为加快破城,王邑又下令挖掘 

地道,架云车10余丈,并用一种巨大的冲车(“动輣”)冲撞城门,向城里 

齐发弩矢。 


… Page 94…

     守城的起义军英勇抵抗,打退王莽军一次次的进攻。20多天过去了,昆 

阳城仍未攻下,王莽军的士气渐渐低落。地皇四年六月,刘秀将定陵,郾城 

两地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共约万人,迅速开向昆阳。刘秀率步骑精兵1000 

人作为队伍前锋,最先到达。在距义军主力四、五里远处布下阵势。王邑见 

状,不屑一顾,派几千兵前往迎战,被刘秀斩杀几十人。随后,义军主力部 

队紧跟上来,猛击王莽军,又斩杀千人,鼓舞了义军斗志。接着,义军中又 

假传宛城被克,大军将至昆阳的消息,使王莽军军心动摇。旋即,刘秀又率 

3000精兵组成敢死队,出其不意地“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王寻、王邑亲 

率一万兵迎战,以为稳操胜券,乃令各营不得擅自出兵。但交战不久,王莽 

军便招架不住,队形大乱。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见势不妙,率少数残 

兵逃跑。王莽军失去主帅,四处逃窜。 

     守城的义军“亦鼓噪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天地”①,杀向官军。“莽 

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忽然,风雨大作,屋瓦乱飞,大雨 

倾盆而下,“滍川盛溢”,本已溃败的王莽兵一个个夺路而逃,跟随队伍的 

那些虎豹兽群亦脱缰逃掉,“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②。王莽军军需辎 

重和车甲珍宝全被缴获。 

     十月,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市民杀死。 

     昆阳之战是对王莽政权最后、最沉重、最有决定性的一次打击。义军所 

以取胜,原因在于:(1)民心所向。王莽政权虽拥有精良的武器和庞大的兵 

力及充足的军需物资,但因王莽改制失败而失去民心;而绿林军则多是农民, 

他们因饥寒所迫铤而走险,反抗苛暴的官府,为广大人民所拥护。(2)正确 

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绿林军将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根据实际 

需要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先是坚壁不出,消耗敌车力量;待援军到来时, 

内外合力攻敌,并假传宛城被克的消息,瓦解敌人士气而打败骄兵。 


… Page 95…

                         10。东汉与羌人的战争 



     羌人又称为西戎,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共有150个部落,在商周时 

便已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到了汉代,羌人的分布范围大致如下:以西海郡(今 

青海)为中心,东到扶风(陕西西部),南至蜀郡、广汉郡(四川西北), 

西北邻接西域,北达陇西、天水 (今甘肃一带)。到东汉时,由于朝廷将羌 

人徙置于天水、陇西、扶风一带,与汉人杂居;东汉地方官吏及豪强对羌人 

加重剥削和搜刮,肆意虐待他们,激起羌人的愤满。因此,羌人不断起兵反 

抗,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三次。 

     东汉汉安帝统治时期,朝政黑暗。地方官吏与豪强肆无忌惮地虐待羌人, 

朝廷当权者则以击败羌人来立功成名,借口对羌用兵以敛民财,以饱私囊, 

羌人被迫起来斗争。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夏,汉朝廷强迫金城、陇西和 

汉阳三郡的羌人随征西域,被征羌人因“惧远屯不还”,在行至酒泉时相继 

逃散。汉发令各郡县截击逃散的羌人,“或覆其庐落”,羌族部落被迫反抗。 

汉羌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 

     先零别种滇零羌和钟羌首举义旗。他们因“归附既久,无復器甲”,于 

是“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①,切断 

陇道,“郡县畏懦不能制”。朝廷忙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前往镇 

压,他们征发内地10多郡的兵卒共5万人,开往汉阳郡(甘肃甘谷东南)并 

屯兵于此。第二年春天,数千钟羌人在冀县以西击败邓骘军,歼灭千余汉军。 

冬,邓骘又派任尚、司马钧率诸郡兵击羌,在平襄 (甘肃通渭西北)与数万 

滇零羌人激战,汉军大败,损失8000多人。之后,滇零羌人在北地郡(宁夏 

吴忠西南)自称“天子”,并广泛招集其它羌人反汉,向四周的汉地进攻, 

东击赵魏(山西、河南境)、南入益州(陕西中部),杀死汉中太守,抄掠 

三辅(陕西中部),阻断陇道。汉军难以制服,邓骘不得不打道回朝。 

     羌人势力日益强大,继续攻汉。永初三年 (公元109年)春,诸羌攻打 

三辅,汉派骑都尉任仁督诸郡屯兵前往解决。多次战斗均处不利。第二年春, 

羌人又反复进攻褒中 (陕西勉县东南),汉中太守郑勤急于反击,率兵大战 

羌人,结果大败,3000人被歼,自己也战死沙场。永初五年(公元111年), 

羌人又不断进攻汉地,攻入河东(山西部分地区)、河内(河南部分地区), 

汉军无力制胜于羌,不得不采取消极防御办法,在赵、魏以及常山、中山(河 

北部分地区)大建坞堡作为屏障,先后“缮作坞候616所”①,屯兵20余万。 

边郡官吏也无心守战,纷纷内徙,同时割禾折屋,强徙居民,不少人死于内 

徒过程中,致使内徙边民起义反抗,与羌人联合反抗东汉王朝,甚至成为羌 

人首领,杜季贡即是。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廷遣左冯翔司马钧和校尉庞参各率8000 

人和7000人分道击羌。庞参的队伍行至勇士(今甘肃榆中)东,被杜季贡击 

退;司马钧率军攻拔丁奚城 (宁夏宁武南),杜季贡迎战;先率众佯逃,司 

马钧的部将不听其令,纵兵追击,结果被羌人伏兵攻击,3000余人全部被歼。 

     汉军每战不利,羌人屡战屡胜,汉廷开始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失败原因 

是以汉步兵追击羌之骑兵,“执不相及”。于是开始“罢诸郡兵”,“捨甲 

胄,驰轻兵”②,以轻骑抄袭羌人庭帐所在地,使杜季贡失败,损失400多 

人和数千头牛马羊。 

     元初三年(公元116年),汉遣邓遵率南匈奴骑兵万名进攻零昌羌人, 


… Page 96…

在灵州(宁夏灵武北)拉开战幕,羌人战败,被歼8000余人。与此同时,丁 

奚城也被任尚率军击败,700羌人被歼,杜季贡被任尚收买羌人刺杀。随后, 

汉军向北地进军,袭击狼莫部羌人。任尚与马贤合兵攻羌,迫使狼莫部羌兵 

引退,双方僵持60多日,最后战于富平(甘肃庆阳西南),羌人失利,汉军 

获胜,歼灭5000余名羌兵,俘虏1000余人,并得牲畜10余万。狼莫羌人退 

走,西河虔人种羌共1。1万人投降汉朝。至此结束了10多年的汉羌战争。 

     此后,汉羌之间的小战仍未间断。但从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起,又 

开始了大规模的战争。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汉政府委派到弘农,并州、 

凉州的官吏苛刻无比,经常烦扰百姓,再次激起羌人反抗。 

     永和五年夏,且冻、付难两部羌人首先起兵,攻下金城(甘肃兰州西北), 

再与其他羌人联合,进攻三辅,攻杀郡县长吏。汉廷“发京师近郡及诸州兵 

讨之”,马贤为征西将军,领兵10万驻守汉阳,并于“扶风、汉阳、陇道作 

坞壁300所,置屯兵”①。且冻羌人分兵作战,抢先开向武都(甘肃西和西 

南),火烧陇关。次年春,马贤率五、六千骑兵镇压羌人,在射姑山(甘肃 

庆阳北)被羌人重创,马贤及其两个儿子战死。之后,巩唐种羌人又攻向陇 

西,3000余骑焚烧陵园,杀入关中。武威太守赵冲率兵镇压,歼灭400余名 

羌人,羌降者2000多人。与此同时,罕种羌人千余人又攻占北边,诸羌八、 

九千骑再次攻战武威。东汉政府为避其锋芒,不得不再次将安定、北郡二府 

内迁,并派军队屯驻三辅。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汉以赵沖为护羌校尉。 

赵沖抚剿并举,招降罕种羌人5000余户,又围剿在安定郡的烧何种羌人,歼 

灭1,500人,击败诸羌4000多人,追杀8000多人,诸羌3万余户投降凉州 

刺史。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汉将马玄率羌人逃亡出塞,赵沖领兵追击。 

在建威鹯阴河 (甘肃兰州以北)渡河时,汉军中600余名胡兵叛逃,赵沖追 

赶逃兵,遇羌人伏击而死。 

     至此,第二次大规模的汉羌战争告一段落。在此期间,汉军吸取前一阶 

段的教训,剿抚并施,击败羌人。尽管如此,东汉政府仍付出巨大代价,耗 

资80多亿,士卒死亡无数,“白骨相望于野”。 

     汉羌第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开始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这一年,羌 

人烧当、烧何、当煎等部起兵袭击汉朝的陇西、金城,汉护羌校尉段颎率领 

1。2万多骑兵攻击西部羌人诸部,很快破羌,并迅速追击,在罗亭 (今青海 

化隆境)歼灭2000余人,俘虏万余人。第二年春天,烧何羌等部向张掖进攻, 

段颎率兵迎击,击败羌人,并乘胜追击40余里。随后,段颎又向塞内诸羌用 

兵,羌死数千人。延熹六年 (公元163年),羌人又发起攻势,段颎于次年 

组织万名汉兵袭击当煎、勒姐羌军,获得胜利,歼灭并俘虏羌人千人。延熹 

八年 (公元165年),段颎率兵继续击羌,万名汉军随他进至湟中 (今西宁 

一带),结果被当煎羌人打败,被围3日。后段颎指挥部下夜晚潜出,攻击 

羌人侧背,羌人始料不及,终被击溃,汉军乘胜追击,西部诸羌败散。 

     建宁元年 (公元168年)春,汉廷命段颎统兵攻击西部羌人,万名汉军 

在逢义山 (今宁夏西吉东北)与先零诸羌交战。段颎以强兵布阵,正面为三 

行长矛兵,其间配有强弩,两翼部署骑兵,并以功名激励士兵齐心作战。汉 

军士气高昂,奋力冲向羌兵,羌人大受损失,被歼8000余人,损失牲畜28 

万头。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夏,段颎遣部将田晏带兵5000击羌,田晏兵 

攻入羌人聚屯的凡亭山 (今六盘山),随后设寨扎营,诱使羌人出击。羌军 

果然出战,两军撕杀激烈。最后,羌人渐处不利,向东奔去,聚守射虎谷(今 


… Page 97…

甘肃天水西),扼守关口。段颎派人在南路设障40里,堵羌南退之路;同时 

密遣7000兵夜上西山,在距羌一里之处结营掘堑;再派3000人去东山,因 

此对羌形成东、南、西三面包围之势。羌人发觉汉军进逼,乃猛攻西山,段 

颎趁机攻入谷口,东西两面汉军紧密配合,齐击羌军。羌人难以抵挡,迅速 

溃败,被歼1。9万人。东部诸羌基本被击溃。 

     第三次大规模战争期间,汉军有了前两次战争的经验,并主动寻战,穷 

追羌兵,拥有制羌优势,最后将东西诸羌基本击溃。但东汉也付出极大代价, 

耗资巨额,损失无数,加剧了国内社会矛盾。 


… Page 98…

                               11。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交替执政,昏庸无比;对 

羌战争历时数十年,耗资近400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豪强地主又肆意兼 

并土地,迫使农民失地破产;加之自然灾害持续不断,水旱虫蝗风雹连年侵 

袭,出现万民饥荒、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农民走投无路,唯有暴动起义,以 

求生路。先是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遍及全国,最后终于发展成为声势 

浩大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钜鹿(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张角是道教的一支 

——太平道的首领,起义前收徒传道,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 

8州有众徒数十万,并按地域将之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他向广大人民宣告东汉统治即将完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 

子,天下大吉” (简称“黄天泰平”)的口号,并决定在甲子岁(公元184 

年)甲子日 (3月5日)发动起义,后因叛徒泄露机密,起义提前一个月爆 

发。 

     中平元年二月,起义者头裹黄巾以作标志,在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 

领导下起兵反抗,7州28郡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