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怕他人知道,而放弃偷盗的念头,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小随烦恼更难断除,中随烦恼比较难,大随烦恼更难断除,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他烦恼。
(三)、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便一切污染心。
(1)、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有信心。
(2)、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既是懒惰。对于好事,不愿意去做;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3)、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是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比如现在叫你静坐,你贪爱要看明天的那场戏,就坐在那儿想,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静坐时就想起他,越想越气,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静坐了。放逸的人爱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4)、昏沉:于所观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静坐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频频点头,对与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好像要睡觉了,称为昏沉。
(5)、失念: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没办法掌握,不能记得它。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他地方,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志清楚,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
(6)、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说我们的心像猴子般跳来跳去,现在把它放在眉心,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飞,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必如此,例如:静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7)、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静坐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8)、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静坐时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总结:
(一)、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现前种种境界为缘,因缘会合烦恼生起,无有烦恼者,随缘生故无自性。
(二)、烦恼之灭除:不正见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则烦恼永不生,既是断烦恼。
(三)、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余涅槃的罗汉还在苦中,在进入无余涅槃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空无人我,但因果业报不虚。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著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一)、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典。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诡则,既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能够使我们解脱生死的道理,称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种种善巧的教法。在这些教法当中,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槃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内心清凉、清净、不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三)、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这些实践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生死,证得涅槃。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三宝。
(四)、三宝的种类:
(1)、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间;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宝;3、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演说开示的种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法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2)、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的出家众弟子--僧宝;3、凡是佛弟子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而我们有因缘遇到,这是人间最难得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遇到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因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可贵的,合称为三宝。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乃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像而已。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恋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还有这殊胜的因缘见到佛像,能够继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内心,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3)、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可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因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我们也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大家一律平等,这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因缘使得我们认识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仪式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每天礼佛拜佛,是要在我们的业因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时时怀念三宝的功德,时时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整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怎样解脱。如果我们每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内心要至诚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知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听闻正法: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如果我们每天这样的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间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4、护持与供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础,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既是此意。
(一)、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二)、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1)、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蓄意杀害时,内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杀不到他,因嗔恨心的驱使,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杀害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同是:杀心就是内心有杀害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内心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但是那个人没在面前,所以没有作想,却有杀心;当那个人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对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种种方法去杀害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2)、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条件的分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候,穿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的;有时候那个东西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如果一个人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盗心,好像拿错或人家不要了的东西,不可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轻有重。
4、兴方便:假借种种的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规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者,亦成重罪不可悔。当时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不菲的东西,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如果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盗贼把马拖出马厩后,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1、非夫妇。2、有淫心(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