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主讲-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1、非夫妇。2、有淫心(心爱乐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处)。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围,不唯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1)、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期间、妊娠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2)、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3)、非处邪淫: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报。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过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又开缘: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4)、不妄语:

 

不讲骗话。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对人说)。2、作人想。3、有欺骗心。4、说大妄语(说自己是圣人)。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对人说妄语。如果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语,它听不懂,那就不能构成犯妄语戒,所以讲妄语的物件主要是人。

 

2、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语: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语,打一个眼色,甚至默认、暗示,点头、手势,或使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语;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语。

 

5、听者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分别:

 

1、小妄语:就是一般上的骗话;还有骂架的粗话、挑拨离间、不三不四的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语。

 

2、大妄语: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膜拜与供养,这都是大妄语。

 

犯大妄语与小妄语之差别是:如果说大妄语,那就不可忏悔,就是所谓的破戒;说小妄语则犯可悔罪。

 

(5)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3、入口。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饮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所谓‘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饮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乃至于破戒,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忏悔,不只如此,而且破戒者不许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个人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来讲,不可接受他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因为:

 

1、杀生戒:杀死人是破戒,杀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净。

 

2、偷盗戒:只要不偷贵重的东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净。

 

3、邪淫戒: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忏悔;夫妻间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处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忏悔。

 

4、大妄语:只要没说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够驱使什么鬼神,只要不说这些话,那就不会破妄语戒。

 

(三)、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是人都会知道它是罪恶的,既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既是:

 

(1)、不杀生:应作如是观想:我们不希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命;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你、我不互相杀害,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

 

(2)、不偷盗:我们的财物不希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哪个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4)、不妄语:我们不希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四)、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嗔、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五)、犯戒者的过失:

 

(1)、犯杀生:心怀恐惧,眷属不和,短命,为社会人士所憎恶。造杀生业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属经常和他吵架与决裂;多病短命;为人所憎恶,就好像一些人,人间人爱;反之有些人却人见人厌,即使是不认识他的人,也会对他生起憎恶之心,那是因为他造了恶业。

 

(2)、犯偷盗:犯偷盗戒者将来贫穷,因为偷盗的人贪,贪的果报就是将来贫穷,财物耗减;你偷人家的财物,将来你的财物也会很快散失掉;另一点是别人的东西不见了,就会怀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寻花问柳;如果是男人,将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此的果报。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众生见皆生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怀疑是他干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钱就去花天酒地、寻花问柳,那人家就很难相信他,怀疑他不是好东西。

 

(4)、犯妄语:说骗话者,将来他的言说,别人不信;同样是一件事情,甲讲别人相信,而乙讲则没人相信,这就是乙造妄语业太多。犯妄语戒的人,经常得恶口,常被人骂。

 

(5)、犯饮酒:饮酒多的人,心常散乱,心不定则不能思维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学佛的层次:

 

(一)、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结婚,没有跟人家讲明,那有谁相信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注册结婚后,大家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著外境而转变,虽然内心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好像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他们就很容易因恼意见而分手。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既是此意。

 

(三)、总结:

 

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他们说有了这个‘护照’后就可升天,这不是皈依,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过去世与佛有缘,听到人家说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其实皈依并不是得到东西,而是我们内心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最终觉悟证果--成佛。我们内心以此为道路、为皈向,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们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进一步修持,不论修学任何法门,一定要以戒律为基础,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如果一个人他整天杀生,不管他修药师法门或是拜大悲忏,今天忏悔,明天杀生,后天杀生,那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五戒,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自我教导,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这样就会接受这五戒,确信严守五戒,以戒为师,它真能另我们得到安乐;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而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走上光明、安乐的康庄大道。

 

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二、众生的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好像植物、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

 

三、五蕴简表:

 

        ┌色--色法------物质的活动

        ├受 ┐

五蕴:-┼想 ┼--心所法 ┐

        ├行 ┘      ├-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

 

四、详谈五蕴:

 

(一)、色蕴: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它著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