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佛的志愿不坚定,善念就不纯正,结果必被业力所束缚。虽然如此,可是在我看来,多一番境,就消除一层业障;能够奋斗到底,到后来必能获得胜利的。若是中途屈服,那痛苦就没有穷尽了。请你鼓足勇气,再接再厉!打开荆棘的路途,辟出康庄的大道!事在人为,不要学俗人的见解,推诿给气数才是啊!我的见识不广,智慧狭劣,所譬喻的或者不很适当,还希望你多读佛书,那里面是宝藏无尽,俯拾即是的。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学佛者的‘胸怀’应该这样去‘耕’耘,将来的收获就丰富了。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四日灯下弟海量上言

    普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贪嗔痴恶毒,及与刀兵劫,瘟疫饥馑灾,悉皆灭无余。人各尽忠孝,礼让廉耻等,书写暨校对,读诵并受持;财法力随喜,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乐,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国民悉安康,法界诸众生,同愿往西方。

修行前提要 福慧双修…文珠法师讲述

    一、福德的内容

    二、福德的培植

    三、智慧的类别

    四、智慧的开发

    五、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福慧双修’。因为福德与智慧,都是创造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条件,亦是觉悟成佛的基本因素。一个人如果有福无慧,生来傻头傻恼,固然不幸;若然有慧无福,穷困一生,更加苦恼。在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有福无慧,属于痴福,福尽还堕,永受轮回,无法解脱生死之苦;反之,如果有慧无福,亦不可能庄严佛果菩提,成就众生。所以,我们要创造人间幸福的乐园,固然要福慧双修,欲想福慧具足,圆成佛道,更加要福慧双修。

    甚么是福?甚么是慧?我们应该如何去修福修慧?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现在就此问题,可分五点来说明:一是福德的内容,二是福德的培植,三是智慧的类别,四是智慧的开发,五是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一、福德的内容

    福德的内容,包括人间有漏之福,二乘圣人无漏之福,以及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世间有漏之福,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考终命。即是说:一个有福气的人,除了拥有无量的财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贵,受人尊重之外,还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仁慈爱物,广积阴德,子孙满堂,最后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并不高贵;或富而且贵,却不长寿;或长寿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财富与尊贵、寿命与健康都占有,若然为富不仁,报在晚年,或后继无人,或不得善终,亦属于非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好命的人,必须具备富贵、长寿、康宁、加以好德、善终命等五福,所谓:‘五福临门’,才是人间真正的幸福。但在佛眼看来,世间的幸福,亦不过是短暂的占有,既是无常,又非永恒,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获得永恒的幸福,非进一步追求出世间的福报不可。

    出世间的福报,是超越三界时空的限制,摆脱人间天上的烦恼,不再漏落生死轮回,名为无漏之福。学佛的人,因为接受佛法的启示,知道人天福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非久享,所谓五福,不过暂时占有;所谓寿命,不过下寿八十,中寿一百,长寿一百二十,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到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短暂之福寿而作诸罪业呢!何况天灾**,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至于天人的寿命,虽然数以劫计,但‘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福尽还堕,仍然要接受轮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们贪求。所以学的佛人,不应该热衷于世间的名利财富,更不应该追求人天福报,而应该寡欲知足,积极进取出世间的七圣财。

    甚么是七圣财呢?一是信财:因为信受佛法,能够长养一切善根,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可以说:信是佛道的基金。二是进财:精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聚功德,作为成佛的资粮,等如世人,勤俭积蓄财物一样。三是戒财:戒能防非止恶,我们受持佛戒,止恶行善,进德修业,自然可以获得解脱的财富。四是惭愧:心怀惭愧,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是开发功德法财的资源。五是闻财: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明白事理,如说修行,终必成佛,是以多闻,正是增长佛道功德财富的工具。六是舍财:学习佛法,以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财外财,随求给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财富。七是定慧财:学佛人,修习禅定,广学般若,止观双修,止观不二;不仅摄心不乱,同时照见五蕴皆空,离相度生,无住布施,如是悲智双运,就可以速成菩提,证得佛道无量功德。因为以上信、进、戒、惭愧、多闻、布施、定慧等七种,是成佛的资粮,亦是转凡成圣的基金,所以名为七圣财。

    二乘圣人,拥有以上七种财富,由戒定慧财团的力量,断除见思烦恼,超出三界,远离生死,享受生命宁静、轻安、而且永恒的快乐,是以名为出世间无漏之福。

    至于佛道圆满无上之福,是诸佛因中,发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以修福,广学般若以修慧;因此,广开福德智慧的花朵,结成福慧具足的果实。自此,彻底清洗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以及消除因无明烦恼所引生的种种不良心理,亲证本来具足的法身理体,福圆智满,到达福德之最,智慧之极。功德法财,无穷无尽;广大智慧,无量无边,世出世间,再无过其上者,是名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二、福德的培植

    福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此外,我们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佑,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即使是佛门住持、当家、或清众,亦不可私人随便取用;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十方常住物,可分为四: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只属于本寺僧众,所共同拥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以及库房中所有食物,或日用品,永远都是属于此处常住所有,不得转赠其他常住使用。二、十方常住僧物:是指佛门中每日用以供僧的食物,应该是所有出家人所共有,十方僧至,皆可享用。三、现前现前僧物:是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四、十方现前僧物:指亡僧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但轻小遗物,可独施现前僧众。据此,可知出家二众,生前固然不可侵用常住物,往生之后,私人遗物,亦应归十方常住所有,不可由其出家徒众,或俗家眷属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应该蓄意侵损十方常住一切饮食财物,更不应该承受出家亲人的遗物;不然,就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因此,我们进入佛门,无论是用财物,或用体力,甚至用心意布施,都是修福;若然不恭敬三宝,或侵损常住财物,何止损福,而且是非常罪过。

    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简,浙江省人,二十岁结婚,连生九个儿子,个个傻头傻脑,食得、睡得、做不得。王氏夫妇个性良善,既好施舍救济穷人,又敬信观音菩萨。乾隆年间,天旱成灾,饿死者众,王氏变卖田地家宅,账济大众,活人无数。旱灾过后不久,长子突然死亡,不出三年,九个宝贝儿子相继夭逝,亲戚朋友,都怀疑佛教所说:‘善因善果’的问题。王氏夫妇更痛不欲生,特别写一篇疏文,陈词悲切,在观音菩萨像前焚烧。当晚,王氏夫妇同时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们:‘你们家虽富有,但祖上缺德,九个儿子,都是债主投胎的败家子。幸而你们夫妇,乐善好施,账济灾民,活人无数;故上天收回九个败家子,不久,当遣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伤。王氏夫妇转悲为喜,继续布施修福,三年后连生五子,聪明好学,官至尚书;王氏夫妇健康长寿,子孙世代显贵。

    又,有一相师说:波斯慝王仅有七日寿命,王恐怖忧愁,求佛救护。佛教他发心、持戒、修最上福。发心,是发慈悲喜舍心实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杀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养三宝。王依教奉行,终得长寿。据此可知,修学佛法,力行众善,就是修福。福由修行得来,因名修福。

    何谓种福?种是种植,例如农夫,将植物种子,种在田地上,经过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获。同样,种福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甚么是幸福的种子?福田又是甚么?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种子;‘三宝’就是福田。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种在三宝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报随身。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所以佛在大般若经中告诉我们:‘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布施。’

    布施的种类很多,用自己的财物与众人分享,是财布施;用知识技能教导他人,或演讲佛法,教化众生,是法布施;见义勇为,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无畏施。

    仁慈博爱,给予众生的快乐,是慈心布施;悲愍同情,拔除众生的苦恼,是悲心布施;随喜赞助,慈善公益,是喜心布施;不分贵贱,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是舍心布施。

    用友善亲切的眼睛看人,用敬爱的态度,注视父母师长,是好眼布施。态度恳切,微笑对人,是容颜布施。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远有,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明朝有同学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又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见皇帝,同时授官,一为刺史,一为知府。二人相约,彼此互通讯息,互相照顾。不久剌史死,知府为其料理后事,在灵前祷告:‘我与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面圣,同时授官;今先生辞世,我仍未死,是何原因,请托梦告我。’当晚,果然梦见剌史来告诉他:‘我自少生在富贵家,衣食享用非常丰富,又不知节约,折福而死。而你出身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长寿。’知府自此力行节约,积德行善,自求多福。结果,官至极品,福寿康宁,年过百岁,无疾而终。可知个**福,非关出生年日时。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所以我们欲想增福延寿,非修福,种福,惜福不可。无奈很多在逆境中争札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种福、惜福,而到处求神问卜,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佑,皆因愚痴无智之过。

    从前有个诚实的商人,心地良善,人缘又好,所以生意兴隆,钱愈来愈多,可是他心中的烦恼,亦随之而增。终日愁眉苦脸,难见笑容。原来他是为了钱的收藏而苦恼。因为以前旧社会,既无银行可以储存现金,又无投资证券等行业服务,钱银放在家中,恐怕盗贼来光颜;藏在地下,又恐怕被人掘走;交给妻子,又担心妻子夹带私逃;托朋友保管,又担心被朋友吞没。因此日夜忧虑,寝食不安。最后,唯有将零钱碎银找换金子,缠在腰中,日夜守护,好不辛苦。

    有一天,适逢盂兰胜会,很多善男信女都到佛教寺院,供佛及僧。此时,腰缠黄金的商人,刚巧路过此地,不觉随著人潮进入佛寺。看见很多人将金银钱财,以及日常用品,投入盂兰盆中,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特别请教住持。住持很慈悲的为他解说,盂兰胜会的起源及其意义,并告欣他‘盂兰盆’是公众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将世间不牢之财投入盆中,供养三宝,则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报随身,享用无尽。当时良善的商人,也许善根成熟,闻法欢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钱财最好的地方了,’随即解下腰间的黄金,全部投入盂兰盆中,寺僧为他忏悔、祝福,即证初果,立刻获得不可思议的福报。

    这个故事并非寓言,事实上,保管钱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有,水、火、盗贼、败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随时可以令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汉。有智慧的人,若能将世间不坚牢的财物来种福,不管是种在功德福田,报恩福田,或贫穷福田,都比较存在银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

    三、智慧的类别

    佛教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以及诸佛的一切种智。因为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认识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