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智慧的类别

    佛教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以及诸佛的一切种智。因为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认识世间一切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现象界迷惑,发生错觉,导致见解不正。二乘圣人学习佛法,因闻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得知世间诸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苦空无我。因而放下个人名利财富的追求,抛弃世间物质的享受,修心圣道,开发智慧。外不再为诸法现象诱惑,内不再为五蕴假我困扰,断除个人因见解上、以及思想上的错觉与固执,所引生的种种烦恼,无漏智慧显现,亲证诸法空相的真谛浬,得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是由修六度万行,所证得的道种智。‘道’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种’指一切众生各各不同的种性;‘智’是能理解诸佛的无量法门,又能了解一切众生不同个性的智慧。菩萨虽然已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但不忍坐视众生沉溺生死,因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观机设教,实行六波罗密成熟众生,利乐有情,因名道种智。

    诸佛的智慧,名一切种智,是包括二乘圣人观真谛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萨观机设教的道种智。‘一切’概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是指诸法种种不同的个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是诸佛所证的实相般若,不仅能深入理解一切诸法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等种种差别名相;还能亲证诸法本体的实相理。同时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不同法门,教化开导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一切诸法总相空理,如二乘圣人所见,但不落于空;佛智观一切法的差别相,如菩萨所见俗谛理,但不著于有;佛智观诸法相假性真,证中道理,而不滞于中。双照双遮,遮照同时。三智皆能见实相理,超越人间的聪明才智,超越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超越菩萨的道种智,又能同时发挥三种智慧的功能,因名一切种智。

    世间人的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谨限于事物表面的认识,以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三乘圣人的出世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二乘执空,菩萨著有,见理末圆,仍属有限。诸佛智慧,能透视事物现象,深入诸法本体,既知事物总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别相的俗谛理;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间,无过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种智,又名出世间上上智。

    四、智慧的开发

    我们欲想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才智的人,进而证得佛道的智慧,就应该从闻、思、修三慧下手。由于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是闻慧;由思惟佛法,心生慧解,是思慧;由如法修行,亲证真理所得的智慧,名修慧。闻慧是用耳朵去听,思慧是用心去想,修慧则由行动去实践。

    人的耳朵是用来听取外界的音声;而外界的音声往往影响人的情绪。例如:我们听到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音乐,自可发人深省,或令人心旷神怡;反之:如果听些诲淫诲盗的乐曲,或粗言恶语,将会令人想入非非,或无明火起,嗔恨心生。所以一般人的听觉每为境转,闻赞则喜,闻谤则嗔,情绪变化无常,也就难免善恶不定,于六道轮回中,升沉不已。佛为令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生死的苦恼,教人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由闻善知识宣说真理的文字般若,启发内心本具的觉性,或由见闻读诵大乘经典,心生慧解,开佛知见,谓之闻慧,即从耳根听说真理所得的智慧。

    思慧,是属于人的思想与意志方面。人的思想最为复杂,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前后的想法都不同;由于人的思想不同而又善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无法融洽,和平共处,每因思想不能一致而起冲突,互相斗争。佛为针对人因见解的错觉,而导致思想斗争,所以说五戒,说十善,说八正道,说六波罗密,以及说种种法门,用正觉的知见来纠正人的错觉,导世人止于至善。我们若能将所闻的佛法,加深思考,从而认识真理,启发正智,谓之思慧。

    修慧,是将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在解行并进,定慧均等的实际行动中,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进入智慧的境界,不断进修,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谓之修慧。

    如是由闻佛法的道理,进而了解佛法,再运用佛法,来修改自己不良的习惯与行为,令身口意三业,远离邪恶,转向菩提觉道,修学诸佛无量道法,开发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自然证得佛道无上的智慧。

    五、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学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为了我的满足与享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甚至阴险奸诈,或恃势凌人,何止‘生无益于世,死无利于后’;而且生时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恶道受苦,永劫沦沈。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众,甚至觉悟成佛。

    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佛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财布施,不及用内财布施;用内财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无相布施。所以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学出世圣人的真空智慧;获得出世圣人见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诸佛亲证实相理的无上智慧。我们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故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所以福慧双修,正是圆成佛道的主要条件,对学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初发心学佛,未能做到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作,而生其心。’但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不但要修福,种福,惜福,勤俭节约以自求多福;还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多思维佛法,多修学佛法,以开发智慧,使自己在充满幸福与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会,以发挥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间的乐土,以续佛慧命于永劫。

    最后,我引用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据说:从前有二个师兄弟,同时出家修行,师兄沉默寡言,喜欢研究经典,专心修习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道。可惜平日很少与人结缘,又不布施修福,所以虽证圣道,却很少人供养,出外乞食,多数空钵而还。师弟则个性好动,喜欢布施修福,广结善缘;由于追逐名利,高扳显贵,常受国王大臣们供养。可是戒行不净,又不肯多闻佛法,修习禅定,信施难消,结果死后投胎畜道,供给王宫作为坐骑,以还宿债。但是由于生前喜欢布施修福,故贵为象王,身披缨络,珠光宝气,庄严其身。

    有一天,师兄出门乞食,又空钵而还,途中巧遇象王,被国王坐骑出外游行,不禁感慨万千的说:‘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说:我不修福,所以福报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堕落,不如我解脱生死,得证圣道。这就是不能福慧双修的结果。古人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福慧双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穷释子一名,生来寒酸相,虽有智慧,可以弘人扬佛法,广作佛事,利益众生,可惜缺乏福报与助缘,无法满其所愿。反之,修福不修慧,生来福相,名成利就,财富亿万,身为富僧,雄视同伦。可是没有智慧,弘经演教,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加以信施难消,一息不来,财富带不去,业力却随身,业果报应降临,将悔之巳晚,不可不慎。因此,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双修不可,愿与各位共勉,谢谢

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他199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学士;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迁居澳洲,在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至今。)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第一集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香港来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我们的讲题是「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自古以来对于生死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是怎么来的?到底能不能够不生不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已经探索了几千年,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圣哲,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我们来看看我们中国古老的圣人孔子,他老人家虽然讲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对于生的道理讲述得很多,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对死的道理讲述得就很少。

    可是他老人家也是相信有生死轮回的,你看孔老夫子在批注《易经》当中他就这样提过,他讲过一句话,叫做「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指人还没有投胎之前的那种状况,精气是指父母血气结合,人投胎以后的那种状况。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孔老夫子他也是承认人不是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他也承认是有生死轮回。还有东方的圣哲释迦牟尼佛,对于生死的学问就讲得更加的细致,更加的深入。不仅是这些古来的圣哲对于生死轮回描述得很多,有很多的垂训、教诲,就是在中外的历史上,对于轮回转世有着很多很丰富的记载。

    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从中国的正史上拣出几个案例,我们先不用谈中国的野史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哪怕是中国的正史,这是古今的帝王、国家承认的正史,上面都有很丰富的轮回记载。在《宋史》上,宋朝的历史,在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记载着唐朝的诗仙李白,你看他转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这都是历史的记载,真有其人。另外在南北朝时代,梁元帝的前生是一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做眇目僧,这个事情也记载在《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来的,你看在《唐书》上面的记载,三帖二册二十七卷,记载着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而来的。

    另外还有人转世成动物的,像在《东周列国志》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正在打仗,赵国的大将叫做赵括,他不懂用兵之道,只会纸上谈兵,结果被秦朝的大将白起大败,赵国有四十万的军队都被秦朝的白起大将给抓住,然后白起竟然把这四十万的降卒都活埋了,所以这个杀业造得很重。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到了唐朝末年,有一天天上突然打了个晴天霹雳,这个大雷震死了一头牛,这个牛的肚子上就写着「白起」两个字。结果历史上的评论员讲,因为秦国的大将白起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的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还要受到天雷雷击的报应。像这些案例中国的历史记载得很丰富。

    正是由于古来的圣哲这些教诲,还有历史上丰富的记载,所以古代的人对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他不怀疑。现代的人你看他相信科学,把轮回这个概念认为是宗教里的概念,把它斥为是反科学,所以一谈到宗教,就把宗教跟科学对立起来。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实际上这几百年来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你看看在几百年前当科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当时在欧洲很多的这些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发现宗教里所讲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个理论不对,他们通过科学的发现,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反宗教的理论,结果一提出以后就被当时的宗教徒迫害。譬如说意大利十七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当时因为坚持这个理论,结果被这些宗教徒抓起来终身监禁;还有布鲁洛,也因为坚持这个理论而被活活烧死。所以在过去,你看人们拿宗教来反科学,现在人们又用科学来反宗教,这就是一报还一报,明明摆着的因果报应,你还不相信!

    不过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矛盾,你看就像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讲的,他说所有的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人类对这三方面的追求,都是为了使生命从单纯的物质世界里提升,而达到自由。可见得宗教和科学和艺术并不是对立。真正的真理是禁得起科学来检验的,是不怕科学来千锤百炼的。所以最近这几十年的西方,美国这些科学家们、这些医学家们,他们用大量的这些案例,大量的这些科研成果,为我们证明人确实有轮回。

    我们从今天开始连续四天,就给大家来详细的报告这些西方世界科学界里头,对于轮回转世、对于因果报应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我们开始用五个方面来介绍西方这些轮回方面的科研成果,因为这个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所以把它们归纳为这五个方面的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领域是对于灵魂存在的研究,第二是对于能够记忆前生者的立案调查研究,第三是催眠法回忆前世的研究,第四是对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研究,第五是特异功能者对于轮回的促进研究,这里头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

    不过我们在这里要声明一下,这不是做科学的报告,所以我们尽量避免用科学的术语、用医学的术语,我们着重的目的是让我们社会大众都能够真正了解人生命的奥秘、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么多的这些科研案例给我们证实人确实是有轮回,所以我们在听这些案例当中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来思考,轮回它到底怎么来的?轮回能不能够超越?这样我们的讲题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有一个启发,有一个指导。

    我们开始来谈谈第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对于灵魂存在的研究。谈到轮回转世,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要证明人有灵魂的存在,假如说没有灵魂,那你们说什么东西在轮回?所以西方的这些医学,特别是精神医学、死亡医学,对于灵魂他证明确实是有。在这个研究领域里面一个主流的学科,叫做「濒死体验研究」,英文叫做(Nearxperience Study)。这项研究主要是对一些濒死病人,就是快死的人,他们往往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或者是手术台上,医生给他们抢救,这时候他们就昏死过去。结果当他们昏死以后,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就离开了身体,这个魂出去以后就在外面看到种种的境界,之后当他们又回到自己的**上来以后,就会跟医生讲刚才灵魂出体以后的所见所闻,这种体验就叫做濒死体验。

    实际上濒死体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根据美国一个著名的社会调查公司,叫做盖洛普公司的统计,仅仅在美国就有一千三百万的成年人曾经有过这种濒死体验,如果把儿童、未成年人也算进去,那个数目就更加可观。根据美国的康乃狄克大学一位叫做肯耐斯.瑞恩博士,这位研究员跟他的研究小组对于濒死体验进行大量的研究,结果他们总结出来,大约是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快死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濒死体验,剩下的百分之六十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濒死体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过濒死体验,但是他们因为太胡涂、太健忘,就记不起来。

    在濒死体验研究这个领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这里我给大家举举他们的名字,然后就他们其中的一、二位的研究成果加以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些濒死体验的著名学者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科教授麦尔文.穆尔斯博士、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雷蒙.穆迪博士、著名的死亡问题专家,心理医生伊莉萨白.居伯乐.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