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佛陀用过午餐后就与舍利弗尊者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sukarakhata cave)。当他们坐下时,长爪梵志也来了。过去长爪梵志与他的舅舅舍利弗一起跟随萨若毘耶梨子学习,但是当舍利弗到竹林精舍去出家时,长爪梵志并没有跟着去。他等舍利弗的消息等了半个月,但是不见舍利弗回来,所以就到竹林精舍来寻找。由于佛陀与舍利弗尊者已经前往灵鹫山的猪掘洞,所以他也跟着前来。

    为什么他要找他的舅舅呢?因为他深知舍利弗尊者智慧高超。舍利弗尊者在出家之前就一直在寻找不死之境,只要一听说有那位导师教导达到不死之境的方法,他就会立即去找那位导师,但是几天内又回来了,因为那位导师的教法不能令他满意。然而这一次舍利弗前往竹林精舍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有回来,长爪梵志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他前来找佛陀与舍利弗尊者。

    当佛陀坐在洞中,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背后为佛陀搧风时,长爪梵志来了。当时长爪梵志持有断见,所以他问佛陀关于断见的问题。佛陀使他放弃断见之后,开示这部《受摄受经》。首先佛陀以简略法开示色业处,然后开示受念处,注释就是引用这段受念处的经文。经文中所称的「火吠舍」是长爪梵志的姓。经文内容如下:

    「火吠舍(Aggiv,当一个人感到乐受时,他不会感到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乐受。火吠舍,当一个人感到苦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只会感到苦受。当一个人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不会感到乐受或苦受,只会感到不苦不乐受。」

    为什么佛陀如此说呢?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同样地,在一个心识剎那中不能有两个触、受、想、思等同时生起,而只能有一个心、触、受、想、思等生起;因此在乐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不能生起;在苦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乐受与不苦不乐受不能生起;在不苦不乐受生起的心识剎那里,苦受与乐受不能生起。在每个心识剎那里只能有一种受存在。

    当佛陀如此开示时,舍利弗尊者与他的甥儿长爪梵志都能清楚地了知。为什么呢?在开示受念处之前,佛陀先教导他们观照色法,那时他们可以清楚地照见究竟色法。然后当佛陀开示受念处时,他们也能清楚地观照受及与受相应的名法。由于舍利弗尊者在那一生已经证悟须陀洹果,了悟四圣谛,并且修行止观半个月之久,因此他了解受不能单独生起,只能与相应名法同时生起;而长爪梵志也具有充分的波罗蜜,他是广演知者(vipabcittabbu),即借着听闻佛法开示就能证悟涅盘的人,因此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佛陀的开示。

    佛陀继续开示说:「火吠舍,乐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

    在这里,佛陀开示说:乐受是无常的。这就包括观照乐受为无常、苦、无我。然后佛陀说:乐受是有为的、缘生的。这就是要修行缘起法以观照乐受的因,亦即观照苦的因。那时舍利弗尊者与长爪梵志都能观照受及相应名法、观照缘起法及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

    佛陀继续开示说:「火吠舍,苦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火吠舍,不苦不乐受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败坏法、坏灭法、衰离法、灭尽法。

    火吠舍,善学的圣弟子如此知见之后厌离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由于厌离,所以他远离欲染;由于远离欲染,所以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他如此了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更无后有。』」

    佛陀开示完这部经之后,长爪梵志证悟须陀洹果,舍利弗尊者则证悟阿罗汉果。注释说:舍利弗尊者犹如饱餐为他人准备的食物一样,因为佛陀讲这部经的对象是长爪梵志,然而由于舍利弗在背后为佛陀搧风,顺便听闻而证悟阿罗汉果。

    大家听了之后不要以为证果很容易。舍利弗尊者已经以一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以上的时间累积波罗蜜。在最后那一世,他还是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半个月,直到观智与五根逐渐成熟。那时佛陀知道舍利弗尊者将能证悟阿罗汉果,因此他与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猪掘洞,以便开示这部《长爪经》。

    因此在你修行受念处时,首先应当观照究竟色法,然后应当观照受与所有的相应名法,六门心路过程都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可能是善的或不善的,这两者你都必须观照。

    观照究竟名色法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开示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

    在这里你必须观照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色法,而且特别注重在观照受。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受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两种生灭,即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在观照因缘生的时候,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是过去因,除此之外还应当观照现在因。之前,由于开示内容很多,所以我没有提到这一点,今天我要稍加解释。在色蕴当中,过去世的五种因只是针对业生色法而言,业生色法由过去世的业力所产生。然而对于心生色法而言,心是它们的因;对于时节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里的火界(即时节)是它们的因;对于食生色法而言,先前色聚里的食素是它们的因。对于名蕴而言,可分为两类,即果报名蕴与非果报名蕴。非果报名蕴包括善法、不善法及唯作法。对于果报名蕴而言,必须观照它们的五种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及现在因(近因),举例而言,如果没有依处,名蕴就不能生起,因此依处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所缘(目标),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所缘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触,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触也是一种因;如果没有作意,名蕴也不能生起,因此作意也是一种因;除此之外,依照不同的情况,还有不同的因。对于非果报名蕴而言,不需要观照过去因,只需观照现在因而已。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由于因生起,所以五蕴生起;由于因完全灭尽,所以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生灭。然后还必须观照五蕴及其因都是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这是剎那生灭。必须如此观照这两种生灭。下一个阶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个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佛陀接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受为受的方法。」

    如果有系统地观照五蕴而且注重在观照受,观智成熟时你就会证悟圣道。逐级的圣道会逐步地灭除烦恼。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你就能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五蕴。

    回目录 心念处(cittanup

    开示了修行受念处的九种方法之后,佛陀接着解释修行心念处的十六种方法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没有贪欲的心为没有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专一的心为专一的心,了知不专一的心为不专一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这段经文中讲到的十六种心都是世间心,而不涉及出世间心,因为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照只针对世间法而已,并不涉及出世间法。

    以下是这段经文中所提到各个名词的解释:

    「有贪欲的心」是指与贪欲同时生起的八种欲界不善心。贪欲是一种心所,它与心同时生起、同时坏灭、取同样的目标、依靠同样的依处而生起。如此与贪欲紧密结合的心称为「有贪欲的心」。根据《阿毗达摩藏》,有八种心以贪为根而生起,称为贪根心(lobhamulacitta),当中有四种与邪见相应,另外四种与邪见不相应。

    例如现在大家在听开示。谁在开示呢?你可能会说是帕奥禅师。如果你相信真的有一位帕奥禅师在开示,那就是邪见。因为依照究竟谛而言,并没有真实的帕奥禅师,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这些名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一秒钟内有数万亿次生灭,因此没有一个稳定恒常的帕奥禅师存在。如果你误以为名色法组成的这一团东西是帕奥禅师,那就是一种邪见。

    再举一个例子:你可能会认为你的美金是真实存在的,那也是一种邪见。如果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只会见到色聚而已。分析那些色聚之后会见到每粒色聚中含有八种究竟色法,它们是由先前色聚中的火界产生的,因此称它们为时节生色法。这些色法都是一生即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的美金存在。认为有真实的美金存在是一种邪见,当你存着邪见而执着美金时,那就是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因为你能修行观禅,所以对美金没有邪见。当你有系统地对美金修行四界分别观时,就能见到究竟色法,能了知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但是不修行观禅时,你见到美金仍然会执着它们,只是你对它们没有邪见,这是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

    有时你见到自己的金钱时,也许因为它的数量很大,所以会生起快乐的感受;但是有时你见到金钱时不会生起乐受或苦受。然而只要你仍然执着你的金钱,当你见到它而感觉快乐时,你的心是喜俱的贪根心;当你见到它而不生起苦受或乐受时,你的心是舍俱的贪根心。

    此外还可依据贪心是主动生起或被动生起而分类,因此总共分成八种贪根心。

    「没有贪欲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没有贪欲的心」一词是用来表达与「有贪欲的心」相对照的意思,而不是相反的意思。在我们了解这个法门之后,就会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这个法门必须观照三界中的法以培育无常、苦、无我的观智。就世间心而言,不可能已经灭除潜伏性的贪欲,因此「没有贪欲的心」只是指贪欲暂时不生起的心理状态而已。

    第二对是有瞋恨的心与没有瞋恨的心。「有瞋恨的心」是指以瞋为根而与忧受相伴生起的主动与被动的心,这是两种瞋根心。

    例如你对一个人生气之后,再度见到他时,有时你会立刻生起瞋恨,这是主动的瞋根心;有时你不会立刻生起瞋恨,但是经过别人怂恿之后才生起瞋恨,这是被动的瞋根心。

    「没有瞋恨的心」可分为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

    什么是世间善心呢?当你恭敬佛法僧三宝时,心中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当你布施、持戒、修行止禅达到安止定之前的阶段时,心中生起的也都是欲界善心;当你修行止禅达到禅那时,心中生起的是**或无**善心。

    什么是世间果报心呢?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都是世间果报心。在眼门心路过程中,眼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心也都是世间果报心。其它四根门心路过程中的世间果报心可以同理类推。

    什么是世间唯作心呢?在眼门心路过程中,五门转向心与确定心都是世间唯作心。其它四根门心路过程中的世间唯作心可以同理类推。

    下一对心是有愚痴的心与没有愚痴的心。

    「有愚痴的心」是指以痴为根而与疑相应的心及以痴为根而与掉举相应的心。

    「没有愚痴的心」有三种,即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与世间唯作心。

    两种瞋根心与二种痴根心不牵涉在有贪欲或没有贪欲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八种贪根心及二种痴根心不牵涉在有瞋恨或没有瞋恨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然而,由于所有的不善心中都有愚痴,所以有愚痴的心也包括八种贪根心及二种瞋根心在内。因此所有十二种不善心都包含在有愚痴或没有愚痴的心这种分类法当中。

    当你修行心念处时,这十二种不善心都必须观照;在你心中生起的所有世间善心、世间果报心及世间唯作心也都必须观照 。

    第四对心是收缩的心与散乱的心。

    「收缩的心」是指落入昏沉与睡眠的心:由于对目标缺乏兴趣以及或多或少的不乐意,所以心变得松懈、退缩,因此称为「收缩的心」;这是指欲界五种被动的不善心。

    例如你可能对一双旧鞋没有兴趣。但是因为别人一再推荐你买,所以你将它们买了下来。尽管如此,你对它们的执着不强,这种心称为被动的贪根心。有时你的瞋心并不是主动生起的,而是由于他人怂恿才生起,这种心称为被动的瞋根心。被动的不善心总共有五种,它们称为「收缩的心」。

    「散乱的心」是指与掉举同时生起的心,因为它透过胡思乱想而在应当注意的目标之外四处游荡,所以称为「散乱的心」。例如在修行安般念时,如果你的心不能安住于呼吸,而到处攀缘其它目标,那就是散乱的心。一切的不善心都与掉举相伴而生。

    第五对心是广大的心与不广大的心。

    「广大的心」是指**心与无**心。

    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你就可能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这四种禅心称为**心。然后你能以安般念为基础而转修三十二身分,再以三十二身分为基础而转修棕、黄、红、白这四种色遍,达到第四禅,它们的初禅到第四禅的禅心也都是**心。如果你以色遍第四禅为基础,照见遍相里的空间,你就能修行空无边处定乃至有系统地修行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无**定中的心称为无**心。**心与无**心都称为广大的心。

    为什么称它们为「广大的心」呢?因为它们能降伏烦恼、产生大的果报及具有广大的认知范围,或者由于它们有崇高的投生意愿等,所以称它们为「广大的心」。由于在世间当中,没有比**心与无**心更高的心,所以注释者以世间里最上等的这两种心来解释「广大的心」。

    如果你安住于任何一种禅那中一小时,则在那一小时里你都能降伏烦恼,不使它们在心中生起。如果在临死时还能维持禅那不退失,那么该禅那能使你投生于**天或无**天,所以说它们能降伏烦恼及产生大的果报,因此禅那的心称为广大心。

    「不广大的心」是指欲界心。

    在观照究竟名法时,你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其中的前五门心路过程只有欲界心而已;意门心路过程中禅那意门心路过程则含有**心或无**心(广大的心),除此之外的其它意门心路过程心都是欲界心(不广大的心)。

    第六对心是有上的心与无上的心。

    「有上的心」是指欲界心,意思是还没有达到世间最高层境界的心,或者还能够再提升的心。

    「无上的心」是指**或无**心,它们是已达到世间最高或最妙境界的心。

    第七对心是专一的心与不专一的心。

    「专一的心」是指具有近行定或安止定者的心。

    「不专一的心」是指没有近行定与安止定者的心。

    最后一对心是解脱的心与未解脱的心。

    「解脱的心」是指透过如理作意而从烦恼中暂时解脱或在安止定中透过降伏烦恼而暂时解脱的心。

    如果你能安住于禅那中一或二小时,我们可以说在那一或二小时里你的心暂时解脱烦恼。入定以外的时间里,有时会遇到能促使烦恼生起的情况,那时如果你一直保持如理作意,就不会生起烦恼,那也是使心暂时解脱烦恼。

    「未解脱的心」是指没有上述那两种暂时解脱的心。

    在世间道(lokiya magga)中,并没有透过正断eda)、止灭(patip与出离(nissarana)而达到的出世间解脱。

    以上讲过的总共有十六种世间心。如果你是一个止行者,那么在修行心念处时,这十六种心都必须观照。观照它们时必须依照心路过程来观照,应当在每个心识剎那里都照见心与心所。为什么呢?你可以注重在观照心,但是心不能单独生起,必须与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因此在观照心时也必须观照同一个心识剎那中生起的心所。心有两大类,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